当前日期:

目录

一、淮北煤矿建设公司二十九工程处
二十九工程处机关位于宿州市东关,占地面积194250平方米。
该处于1964年5月由徐州基建局第二建井工程处和安徽省煤炭基建局第四工程处合并组成。当时名为华东煤矿建筑安装公司第四建井工程处。1966年2月更名为煤炭工业部二十九工程处。
50年代至70年代,该处先后建成了徐州青山泉一号矿、大黄山二号矿、董庄矿和安徽的周王、立新、碎石岭等矿井,筹建了徐州东城煤矿、宿东芦岭煤矿、淮北李楼煤矿和百善煤矿。进入80年代,在建成年产60万吨的淮北刘桥第一煤矿的同时,又参加了年产120万吨的朱仙庄煤矿的建设,现在担负淮北童亭煤矿和刘桥第二煤矿的建设任务。建处以来,共参加过15对矿井的建设,独立施工建成的矿井总设计能力达402万吨。
该处在矿井建设中,多次创出优异成绩。1966年掘进一队在芦岭矿-223米水平岩石集中巷施工中,创平巷月进尺4263米的全国记录;掘进九队创半煤岩下山施工月进尺205米的华东地区新记录。同年度全处成巷10476米,掘进11334米,全员效率达3240元/人年。在主井施工中,1973年8月,创月成井90.36米的安徽省记录;1976年12月,在朱仙庄西风井施工中,又以105.36米的施工速度刷新了省纪录。
1965年,被评为煤炭工业部甲级工程处;1965年和1966年,掘进一队、二队、三队、四队,均被评为煤炭工业部甲级掘进队;1983年被煤炭工业部、全国煤矿地质工会评为乙级工程处和先进处,1985年9月,安徽省总工会、省经委、省劳动局和卫生厅联合授予该处“综合防尘先进单位”称号;1985年被煤炭工业部命名为“乙级工程处”。
该处实行三级管理,下设3个矿建工区,共12个井下施工队。
1986年底,全处共有职工4492人,其中工人4087人(井下工人1722人),干部376人,工程技术人员96人(其中工程师8人,统计师1人,会计师2人,助理工程师33人,技术员18人)。固定资产总值1862.4万元,各类中型施工设备1720台。
二、淮北煤矿建设公司三十工程处
三十工程处机关位于濉溪县任楼。处下设两个矿建工区,8个辅助单位。1959年8月19日在江苏省徐州市组建,原称江苏省煤炭工业局基本建设局第三建井工程处。由原徐州建井公司第三、第六工区合并而成。1966年5月由江苏省徐州市调安徽淮北至今。1959年8月至1961年底,在徐州矿区,先后建成了旗山、王门、新河、卧牛山等矿井,总设计能力150万吨。在旗山矿井施工中,曾创造月成井88.46米的全国记录,矿井提前5个月零5天胜利建成投产。年产45万吨的新河矿井当年开工,当年移交,比部定工期提前166天。4对矿井工程质量均受到国家验收委员会的好评。1962年初至1966年4月,由于国家基本建设战线缩减,该处基本处于无生产任务的状态,队伍分散在两省(苏、皖)三市(徐州、无锡、淮北)。此间,主动承建一些“临、短”工程,不仅求得了生存和发展,还向国家上交了20多万元资金。1966年8月至1976年2月,分别建成了淮北朔里、石台两对矿井,共开拓巷道33886.12米,完成建筑安装工作量4129.02万元。在施工中,先后两次创造全国记录和4次省记录。1973年10月,掘进七队在石台矿井施工中曾创全岩独头月进747.6米的全国记录,1975年10月被煤炭工业部命名为“猛虎掘进队”,成为全国煤炭战线“十面红旗”之一。1977年6月至1985年底,建成了设计能力为180万吨的淮北临涣矿井。1985年11月至今,正在兴建设计能力为150万吨的皖北任楼矿井。
在矿井施工中,推广应用先进技术100多项。1978年3月,在主井筒液压滑模套壁施工中,21天进尺257.26米,创全国同类施工的最高记录。1983年,全处有55个队次上纲要,当年成巷进尺10085.7米,成为全国两个“万米处”之一。
1977年至1986年开展等级队竞赛以来,全处有27个队次获国家等级队,特别是“猛虎掘进队”共开拓巷道17725.5米,连续十年蝉联国家等级队。
1986年底,共有职工3020人,其中干部376人,工程技术人员76人,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93人,中专114人。固定资产总值1618万元,拥有机电设备1254台(件)。
在矿井建设中,该处涌现了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其中有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六届政协委员姚茂启;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九届候补委员、第十届执行委员、全国煤炭战线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登明;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种坤,安徽省劳动模范徐洪喜、陈秀科等。
三、淮北煤矿建设公司三十三工程处
三十三工程处于1958年7月11日组建,基本队伍是淮南建井公司五工区的763人,处机关设在宿州市东关。下属5个生产工区、17个队及4个辅助单位。建处后,改造和建设了淮南大通、九龙岗、新庄孜、李一、李二、谢一、谢二、谢三、毕家岗、李咀孜、孔集等矿及淮北杨庄、朱庄、芦岭、石台、百善、刘桥、朔里、孟庄、桃园、临涣等26对大中型矿井,总设计能力为2555万吨。建成了淮南望峰岗、淮北青龙山两座大型选煤厂和淮南李二、谢一、毕家岗3个井口简易选煤厂。还建成了淮南蔡家岗机厂、望峰岗机厂、矿务局化工二厂、水泥支架厂、省委炼焦厂,大通钢厂及淮北宿东电厂、宿东机厂、焦化厂,并完成了两淮厂矿的铁路专用线工程。此外,还建成了淮北基建局总医院、淮南交际处(现淮南洞山宾馆)、安徽省煤炭工业局办公楼等工程。在建的有淮北海孜矿职工住宅、年入选原煤300万吨的临涣大型选煤厂。共完成投资34422.01万元。其中建筑安装完成24589.28万元,施工面积2706630平方米,竣工面积2698130平方米,铺设铁路27条,总长203公里。
1958年施工的国家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之一的淮南望峰岗选煤厂,15个月建成,安装工程一次试车成功,优良品率达90%以上,土建工程全部合格;年入选原煤200万吨的淮北选煤厂,13个月建成,在工程质量和建设速度方面,赢得了部、省、市及有关领导的好评和嘉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处生产管理日趋科学化,在施工中采用先进的施工手段。预制整体平移了刘桥一矿副井井塔,这座钢筋混凝土井塔高32.7米,体积5300立方米,总重量2000吨,1979年12月26日整体平移38.5米,准确无误地定位于井口之上。井塔预建整移,缩短了矿井建设周期,开创了我国矿井建设和老矿改造的一条新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在临涣、海孜矿及宿东基地施工中,又先后运用了液压滑模、大板建筑,在高层井塔施工中,采用了金属模板预组装成定型大模板,而后吊装就位,配合泵送流态混凝土等先进施工工艺,分别获得了1981年度煤炭工业部重大科技成果奖、淮北市科技特等奖和二等奖。
从1981年至1986年,在开展等级队竞赛活动中,有11个工区(次)达到煤炭工业部等级队,特别是二工区,曾连续4年达到等级队标准。
1986年,全处共有全民职工2744人,其中干部328人,工程技术人员48人。全处实行处、工区、队三级管理和处、工区两级核算。固定资产总值1544万元,拥有机电设备5692台(件)。
在施工过程中,涌现了一批模范人物。如:全国煤炭工业战线劳动模范黄永爱,省先进生产者、煤炭工业部劳动模范邵业龙,省先进生产者戴明道,省“五一奖章”获得者王庆和,煤炭工业部“新长征突击手”刘道柱、杨继好、李宝敬、张文华等。
四、淮北煤矿建设公司三十六工程处
三十六工程处基地座落在淮北市高岳。处下设两个工区,10个掘进队,两个运输队,两个机电队,两个土建队和汽车队、机修厂、设备仓库等单位。
该处于1954年10月组建,其前身是淮南基本建设局第二建井处所属的二工区,职工1000人左右。1956年处机关及部分职工迁至山东枣庄。1956年7月至1958年7月,二工区在完成江苏省连云港市锦屏磷矿的建设任务后,调回安徽参加淮北矿区建设。1961年8月,二工区扩建为第二建井处,隶属于安徽省基本建设局。1963年12月,第一建井处并入第二建井处。1966年1月,第二建井处被命名为煤炭工业部第三十六工程处,并于同年3月25日调至贵州省水城特区承担大河边矿井建设任务。1971年4月,与大河边煤矿合并,撤销三十六处建制。1972年8月,又与大河边煤矿分开,恢复了原建制。1973年8月,该处又调回安徽淮北矿区。
该处组建以来,先后转战于江苏、山东、贵州、安徽4省,从1954年开始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建成了年产90万吨的淮南谢三矿、江苏连云港市的锦屏磷矿、年产60万吨的淮北张大庄矿、年产45万吨的淮北袁庄矿和年产21万吨的沈庄矿。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了年产30万吨的淮北相城矿、年产60万吨的岱河矿以及袁庄矿的配套风井和马鞍山桃冲铁矿井筒扩建工程。“文化大革命期间,建成了年产60万吨的贵州水城大河边矿、年产15万吨的贵州周家湾矿和年产45万吨的安徽省百善矿。1979年2月,年产150万吨的淮北海孜矿开工,并创造了一年内开挖4个井筒(主井、副井、中央风井、西风井)的全国煤炭建设史上的新记录。该处累计参加过21对煤矿、2对铁矿、1对磷矿、铁路隧道及人防工程的建设,其中独立建成13对新井,扩建4个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531万吨。
该处30多年来施工的所有矿井都达到部颁标准。50年代,承建张庄、袁庄、沈庄矿时,采用板桩法、沉井法、震动法施工,顺利通过了厚流砂层,为以后新建矿井的施工提供了经验。60年代,在岩巷施工中,全面推广使用了湿式凿岩及综合防灭尘措施。1965年建成的岱河煤矿,被煤炭工业部誉为“质量信得过矿井”。70年代,在承建水城大河边煤矿时,采用了倒楔式锚杆锚固围岩,喷浆支护岩面的施工方法。1975年3月,根据煤炭工业部科研所做的工业性试验,自行设计、制造了26台液压千斤顶和整套滑模设备、顺利完成了百善矿主、副井井筒表土段套壁任务,收到了节省人力、物力、提高工程质量、加快施工速度的效果。滑模套壁总进尺298.8米,最高日进尺12.9米,平均日进尺7.1米。1979年,在海孜矿井井筒施工中,使用了外层为丙素混凝土,中间为聚乙烯塑料板,内层为钢筋混凝土的复合井壁结构,提高了井壁的抗压强度和防水性能,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被列入部施工技术规范。
在矿井建设中,曾多次创造优异成绩,受到上级嘉奖。1959年12月移交的淮北袁庄煤矿,被煤炭工业部授予“快速建井”称号、沈庄煤矿被煤炭工业部授予“安全矿井”称号(矿井建设无死亡事故)。1981年和1985年被煤炭工业部、中国煤矿地质工会授予“施工设备维修管理优胜工程处”称号。1984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和“创最佳经济效益优胜企业”称号。1985年被煤炭工业部授予“全国煤炭基本建设甲级工程处”称号(全国第一名)和“全国煤炭基本建设优胜工程处”称号。该处掘进二队自1977年被煤炭工业部评为甲级队,至1985年已连续9年保持等级队荣誉。掘进三队自1980年被煤炭工业部评为甲级队至1985年连续6年保持等级队荣誉。1985年该处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达6040元,创建处以来最好水平。
1986年底,有职工3382人,其中正式职工3092人,合同制工人240人,农民协议工50人;干部317人中,有工程技术人员68人。拥有大中型施工设备1601台(件),固定资产总额1273.8万元。
五、淮北煤矿建设公司七十一工程处
七十一工程处机关位于宿州市东关,是一个以矿建为主,土建、安装为辅的综合工程处,下设2个矿建工区,1个土建工区,1个机电安装队,9个掘进队和5个辅助单位。
该处于1954年11月2日组建,当时称“枣陶矿区建井工程处”,原是山东省枣庄矿务局陶庄煤矿下属的一个基建工区。名称曾变动多次:1955年改称“山家林煤矿基本建设工程处”;1957年改称“徐州煤矿基本建设局枣陶建井工程处”;1958年改称“徐州煤矿基本建设局第四建井公司”;后又改称“山东煤炭工业局基本建设局第三建井工程处”;1964年改称“华东煤炭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第八工程处”。1965年底在贵州水城矿区改称“煤炭工业部第七十一工程处”。1973年搬迁安徽,归淮北煤矿基建局(现淮北煤矿建设公司前身)领导至今。
30多年来,该处在鲁西南地区建成移交了陶北山家林、邹坞一、二号、朱子埠、黄贝、魏庄、莱村、八一、柴里等10对矿井;在贵州水城矿区建成移交了老鹰山、顶拉两对矿井;在安徽建成移交了淮北朱仙庄矿井。先后移交投产的13对矿井,总能力为630万吨。目前,正承建年产120万吨的桃园矿井。
在矿井建设中,不断使用和推广矿井施工新技术、新工艺。在斜井施工中,1958年承建的魏庄斜井,在既无机械、又无电源的条件下,以土法进行施工,采用太阳能反光镜供井下照明,人工打眼放炮,人推磨车提升。在立井井筒施工中,1966年施工的老鹰山副井井筒,采用了国内首创的柔性掩护支架和门扉式模板先进凿井法,推广了速凝砼、溜灰管下料先进经验,4个月平均月成井88.8米。同年9月,煤炭工业部在该处召开了全国煤炭系统厅、局长会议,推广了这项新技术,并遵照国务院指示,把这项技术提供给发展中国家。1976年,在朱仙庄矿主、副井井筒施工中,采用了冻结段液压滑升模板,基岩段大段高锚喷临时支护施工法。在井巷施工中,采用了光爆锚喷新工艺。朱仙庄矿井巷道锚喷支护长度为20761.8米,占整个岩巷的75.56%,质量均符合国家规范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该处的施工水平不断提高,在矿井建设中多次创出优异成绩。1966年4月,该处七一一队在老鹰山副井井筒施工中创月成井105.46米好成绩,同年9月又创基岩独头掘进月进尺219米新记录;1976年4月又在淮北朱仙庄矿井主井井筒冻结段施工中,创月成井100.6米安徽省新记录。1977年5月,七一二队在朱仙庄矿副井井筒冻结段施工中,创月成井121.5米的安徽省最高记录。1979年该处达到年进1万米的新水平。1980年完成成巷10306.9米,掘进10052.3米,实现年进双超万米。
1964年,该处英雄掘进队被评为煤炭工业部甲级掘进队,青年队为乙级掘进队。1978年,该处被煤炭工业部命名为“大庆式企业”;七一一队被命名为“特别能战斗的队伍”;朱仙庄砼搅拌站荣获安徽省科技成果奖。1979年,汽车队被煤炭工业部命名为“设备完好红旗单位”。1980年,有6个掘进队上了国家等级队。9月,七一一队列为全国上“双纲”队。1984年,该处被煤炭工业部评为“施工设备管理维修先进单位”。
1986年,共有固定职工3329人,其中干部354人,工程技术人员87人。有施工机械设备796台(件)。
30多年来,该处涌现出一大批先进人物,其中有全国煤炭战线“五好标兵”蔡丰水、全国群英会代表赵升、省人大代表严关春、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刘学军、陈宏勇,省劳动模范张乃才等。
日本、朝鲜、民主德国等外国专家曾先后到该处进行过矿井施工考察。
六、淮北煤矿建设公司机电安装工程处
机电安装工程处于1978年4月8日组建,基本队伍是三十三处四工区和加工厂的796人,处机关位于宿州市东关汴河路。下设2个生产工区,4个辅助单位。先后安装施工了青龙山选煤厂、刘桥第一煤矿、百善煤矿等20个大型工程项目。1983年和1985年,先后安装建成了朱仙庄和临涣两个百万吨以上的大型矿井,至1986年底,累计完成投资总额1.95亿元。1978年以来的8年间,共完成工程427项,其中优良370项,优良品率达86.7%,合格率100%。
1979年和1982年,在刘桥第一煤矿副井、朱仙庄矿主井施工中,以机电工程师郑传、周建华为主设计施工的井塔平移新工艺获得成功,开辟了矿井三类工程交替施工、缩短建井工期的新途径,为我国矿井建设闯出了一条路子,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荣获煤炭工业部科研成果一等奖。为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强度,在施工中先后采用了小型弯管机、35kv户外电缆头制作、无毒镀锌工艺等几十项革新项目,其中17项获得市级以上科技革新奖。
1982年至1986年,在开展等级队竞赛活动中,有7个队次达到国家等级队。其中一工区4次评为甲级队,二工区3次评为甲级队,1986年被煤炭工业部评为甲级工程处。
1986年底有全民职工1396人,其中干部185人,包括工程技术人员63人。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41人,中专43人。全处实行处、工区两极核算,三级管理。固定资产总值1027.6万元,拥有机电设备253台(件)。
七、淮南矿务局建井工程处
建井工程处座落在淮南市谢家集区境内,地处淮河南岸蔡家岗至新庄孜公路北侧。下设4个工区(2个建井工区、1个机电安装工区、1个土建工区),4个建井队、3个机电安装队、2个土建队和9个辅助单位。全处实行处、区、队三级管理和处、区两级核算。固定资产总值1054.93万元,拥有机电设备1080台(件)。
该处的前身是淮南矿务局生产工程处,“文化大革命”中,机构被撤销,生产工程处所属两个工区合并,成立了淮南煤矿建筑安装营,有职工900人,1973年3月19日,增加矿建人员,组建了建井工程处。
建井工程处担负矿建、土建、机电安装三类工程施工任务,为淮南矿区的老矿挖潜改造、开拓延深服务。自建处以来,承担了94项工程施工,共完成开拓延深工程量18025米,安装设备791台,管道138904米,线缆252519米,建筑厂房、工房面积164876平方米。完成投资12815万元。其主要工程项目为谢一、谢二、李一、毕家岗、孔集5个矿的开拓延深,7个厂(场)和部分厂矿车间、以及矽肺病疗养院、淮南矿务局宾馆、矿区供水系统的新建、扩建。近6年来,先后打出了6口优质井。1980年以来工程成本略有节余。
在井巷施工中,采用光爆锚喷施工技术。1977年5月,三工区建井一队在谢一矿二九风井(立井)凿井,月成井131.2米;1978年1月,三工区建井四队在孔集矿-250米斜井凿井,月成井110.1米,分别打破全省同类型井月成井的历史纪录。1981年以来,该处在塌陷地层基本稳定后,仍有缓慢下沉的采空区内,先后开凿谢二矿南风井、谢一矿北风井、二五风井获得成功。1984年2月至1985年7月,在孔集矿西部,采用沥青钢板混凝土柔性井壁风井的施工中,完成柔性井壁(包括永久锁口)135米,达到了国际上同类工程的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国这一技术领域的空白。在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基础上,解决了沥青的配制和浇灌、井下低温条件下的钢板组装、以及内外层井壁的施工工艺等复杂的技术问题。与国外同类技术的传统作法相比,有所创新和改进。在机电安装施工中,采用整体吊装新技术,1980年整体吊装的新庄孜矿八号井井架,全高35.45米,主体重48.66吨。1983年11月,在建设谢一矿地面生产系统工程时,又成功地吊装了42米钢桁架。在土建施工中,采取螺旋式手动的半机械化滑模,以液压千斤顶为动力的自动化滑模和单仓群仓滑模新工艺,取得了良好效果。
1986年底,有固定职工2521人,其中干部324人,包括工程技术人员91人,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62人,中专75人。
该处在创等级队、上纲要竞赛活动中,涌现了一批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1977年三工区建井一队被煤炭工业部命名为“特别能战斗的队”。1986年煤炭工业部党组授予该处为“端正党风先进单位”。获得个人荣誉称号的有全国煤炭系统优秀政工干部金其廉、省劳动模范焦方印、全国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积极分子魏福祥等。
八、淮南矿务局四十二工程处
四十二工程处机关设在淮南潘集区泥河乡。下设2个矿建工区,1个基地建设工区,还有6个辅助生产单位。全处实行处、区、队三级管理和处、区两级核算。
四十二工程处始建于1958年7月14日,由淮南煤矿建井公司三工区和安徽省磷肥厂合并为淮南矿务局建井工程处,1962年,淮南矿务局建筑工程处并入。1965年7月,该处调往贵州水城特区,改名为“煤炭工业部第四十二工程处”,隶属水城特区煤矿建设指挥部。1973年7月,从贵州调回淮南,隶属淮南煤矿基本建设局,1986年7月重归淮南矿务局领导。
从1958年7月至1965年7月,该处在淮南承建了毕家岗、李咀孜、孔集3对矿井,总设计能力225万吨。改建延深谢一、谢三、李一3对矿井,总设计能力270万吨。并支援谢二矿部分改建工程;还完成了望峰岗洗选厂配套、潘集输变电、淮南西部地区供水、毕家岗至孔集铁路、谢家集矿工医院扩建等主要工程。1965年8月至1973年,承担年产90万吨的汪家寨煤矿(贵州)斜井“矿、土、安”(矿建、土建、安装)三类工程建设。这个矿从1965年11月15日正式开工,到1972年12月31日竣工,1973年4月移交生产。在贵州的8年中,还参加老鹰山主立井及水仓等会战工程。调回淮南后,1975年参加了年产300万吨的潘集一号井的会战,担负潘一副井、东风井的施工。1976年12月26日至1986年底,承建了年产300万吨的潘集二号井。28年来,共完成国家投资3.48亿元,成巷进尺110998.3米,房屋建筑面积197042平方米,安装设备296台(件)。
在淮南老矿区施工中,推广和运用局部冻结、无盐水冻结等30多项新技术,采用竖井延深岩柱处理、斜井反接、简易提升架、金属脚手、定型模板,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安装等施工方法,提高了工程质量,加快了建井速度。在潘集新区施工中,针对地质条件复杂的情况,先后采用注浆封水、复合井壁、滑模套壁、平巷滑模、光爆锚喷、激光导向、中心回转抓岩机和六臂、九臂伞式钻架等新工艺、新装备,不断加快施工进度。
在开展等级队竞赛活动中,从1964年至1965年,有6个队次达到国家等级队标准;1984年至1986年,又有5个队次达到等级队标准。其中东风队(即四二二队)1964年被煤炭工业部批准为国家乙级五好掘进队。1978年1月22日,四二一队被煤炭工业部命名为“特别能战斗”的队。
1986年底,有全民所有制职工4445人,其中干部558人,包括中级专业技术干部2人,初级专业技术干部111人,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03人,中专文化程度74人。固定资产原值1777.18万元,各种机电设备1320台(件)。
建处以来,先后调出井巷、土建、机电、安装职工共6270人,其中向外单位输送工程师以上技术干部24人。同时,涌现了一批模范先进人物。如全国“三八”红旗手、省劳动模范仲兰珍,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徐起源、耿玉德,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忠友,团中央命名的新长征突击手杨开宝等。
九、淮南矿务局九十六工程处
九十六工程处于1973年10月19日组建,基本队伍是淮北二十九工程处的一个工区,585人。原属淮南煤矿建设公司,现属淮南矿务局。处机关临时设在淮南市潘集区红旗楼。下属4个生产工区(3个矿建工区,1个土建工区),10个掘进队,还有9个辅助单位。实行处、区、队三级管理和处、区两级核算。固定资产总值3065.84万元,拥有机电设备1789台(件)。
1973年11月,担负年产300万吨的潘集一号井主井、中央风井井筒和全部巷道的施工任务。到1983年12月26日移交投产,历时10年零1个月,共完成矿建工程量45180米,安装各种设备5413台(件),完成投资1.66亿元。国家验收委员会认为:该井施工速度较快,工程质量较好,在两淮移交投产的矿井中是较好的。
1984年,担负潘二西风井和潘三东、西风井的施工任务,当年完成投资1674.89万元,实现利润43.55万元。1985年提前103天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工程优良品率达到97.7%。截至1986年底,3个风井共建成巷道13620米,完成投资8112.22万元。
在潘一主井209米厚的表土层施工中,采用冻结法打井新技术,采取在井筒中心挖超前小井沥水的方法,解决了冻结圈内的饱和水问题。1974年4月,通过了25层、总厚度59米的流沙层。在基岩部分施工阶段,采用五矾堵水、高扬程吊泵加级、串联、接力排水等新工艺,排除了每小时涌水量高达150多吨的水患。施工中还采用了激光导向、滑模套壁、长绳悬吊大抓岩机和156米大段高一次掘喷到底等新技术、新工艺,确保了潘一主井1976年5月1日到底。转入平巷施工后,由于断层破碎带岩石松软,施工难度很大。在煤炭工业部基建局和10多个兄弟单位的支援下,成立了软岩攻关小组,采用光爆锚喷新技术和一次打眼、分次爆破等施工方法,保护了巷道围岩不受炮轰的破坏,控制了软岩顶板和“两帮”。还采用多台风钻打眼、扒矸机、侧式装岩机装岩等新工艺和新装备,工程进度不断加快。
从1977年至1986年,有49个队次达到国家等级队,其中甲级队7个,乙级队14个。九六一一掘进队(雄狮队)连续8年达到等级队,先后获得煤炭工业部“优秀等级队”和“最佳等级队”称号。九六○三队被煤炭工业部命名为“质量信得过的掘进队”。二工区机电队被评为全国煤炭基建系统“红旗机电队”。1982年全处平巷单进月平均进尺79.26米,荣获全国冠军,斜巷单进月平均进尺82.95米,荣获全国亚军,被煤炭工业部命名为“优胜工程处”。1984年获省“创最佳经济效益夺魁单位”和煤炭工业部“甲级工程处”,名列全国第一。同时,还被评为全国煤炭机电设备管理先进单位。
1986年底,有全民所有制职工4614人,其中干部478人,包括工程技术人员223人,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03人,中专95人。
在施工过程中,涌现出一批模范人物。如: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煤炭工业战线劳动模范李良年,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煤炭工业战线劳动模范、共青团十大代表李传淮,省劳动模范郭子昌、邓建设,全国总工会十大代表、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省劳动模范董新春,全国“三八”红旗手魏纯华等。
随着国外设备的引进,英国埃姆科、瑞典阿力马克、法国赛可马、西德蒂森、日本三菱等公司的一些专家先后到九十六工程处施工现场参观访问和进行技术交流。
十、淮南矿务局九十六工程处
九十七工程处于1973年10月组建,基本队伍是四十二工程处一个土建工区、一个安装工区,计678人,原属淮南煤矿建设公司,现属淮南矿务局。处机关设在淮南市田家庵区泉山金家岭。下属5个生产工区(4个土建工区、1个安装工区)、11个施工队、7个辅助单位。全处实行处、区、队三级管理和处、区两级核算。
从1974年起先后担负了潘集一、二、三号三个年产各300万吨矿井的民用与工业建筑施工任务。到1986年历时13年,共完成投资11097.91万元,竣工面积319873平方米。工程质量全部合格,优良品率达60%。全处自1984年以来,连续4年无死亡、3年无重伤事故。
1974年,该处承担了潘一副井井塔安装、东风井扇风机房、矿井110千伏变电所、行政办公楼、消防站、俱乐部、医院以及整个居住区的建筑安装工程。1976年以前,在百日大战、组织高产周、开展攻关战活动中,曾创造一天一层楼主体、一天一栋平房的新成绩。1976年5月份,一个月就完成一栋1400平方米的单身宿舍楼。
1983年10月,该处承接潘二井的工、民建筑施工任务。潘二副井井塔建筑面积2796平方米,于1985年11月移交使用。在该井塔施工中,采用液压爬升大模板新技术,质量优良,安全可靠,受到国内外同行和专家的好评。潘二井机修厂、锅炉房、压风机房等都已竣工。同时还完成了潘二、潘三矿、九十六、四十二、九十七处职工住宅的施工任务。
1986年底,有全民所有制职工2686人,其中干部365人,包括有技术职称的61人,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52人,中专56人,固定资产总值1630万元,各类机电设备69台(件)。
该处曾荣获省先进集体称号,在5个生产工区中,原一、四、五3个工区曾受到煤炭工业部的表彰。其中五工区从1983年至1986年连续4年获煤炭工业部等级队(1983年为乙级、其余3年为甲级)的光荣称号。四工区井塔队,被煤炭部命名为青年突击队。此外,还涌现出一批模范人物,如省“三八”红旗手程乃荣,团中央新长征突击手赵怀梅,全国总工会积极分子袁云春。煤炭工业部新长征突击手陶瑞坤、范奎、杨玉柱等。
十一、淮南矿务局安装工程处
安装工程处于1978年8月27日组建。基本队伍是化工部第三化工建设公司和煤炭工业部四十二工程处安装工区调入的600人。原属淮南煤矿建设公司,现属淮南矿务局。处机关设在淮南市泉山合淮公路入口处。下属3个工区(2个安装工区,l个土建工区)、2个厂(机械加工厂和羽绒绣品厂)、1个汽车队、1个多种经营公司、1个职业学校。全处实行处、区、队三级管理和处、区两级核算。
1979年担负年产300万吨的潘集一号井主井、副井机电设备施工,1983年12月26日移交投产。移交投产的同年同月同日,开始安装年洗选能力300万吨的潘一选煤厂的全套机电设备,至1986年12月26日移交生产。两项工程共历时7年,共安装各种机电设备1328台(件)。工程质量合格率100%,优良品率分别为93%和86.9%,其中选煤厂八大主要设备被国家验收委员会评为全优工程;潘一主井两台西德进口的 4×4大型提升绞车安装调试一次试车成功,潘三副井井筒装备快速安装及防腐三项工程荣获原淮南煤矿建设公司科技成果奖。
1979年以来,又担负潘集二号主井、副井、南风井,潘三主井、副井、矸石井,谢桥东风井、西风井,芦集至谢桥35千伏输电线路、钢结构微波塔、谢一、谢二矿煤气柜、上窑水泥厂、淮南市第二、三玻璃厂机电设备、土建的施工任务。安装了15个变电所,架设110千伏以下高压输电线路200公里。安装各类锅炉15台,铺设直径300毫米以上的供水管路15公里。从1979年至1986年底,累计完成安装工作量4704.49万元,实现了安全生产8周年。
1983年在安装西德70年代末代表欧洲矿井SCR—D系统水平的4× 4多绳摩擦轮提升机(2台)的过程中,进行技术攻关,采用整定与调试新工艺一次试车成功,比1980年西德专家在河南平顶山八矿安装调试同类产品(二次试车调试)提前20天,各项技术指标都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在开展创建等级队(处)竞赛活动中,一工区1983年至1986年,连续四年达到甲级队(工区),先后被煤炭工业部命名为“上纲要工区”和“创最佳队(工区)”。二工区1983年、1985年达到煤炭工业部乙级工区,1986年达到国家甲级工区;一工区一工段和二工区六班荣获1986年“全国重点煤矿建设青年突击工程”段、班。1983年全处月平均安装工作量61.03万元,荣获煤炭工业部甲级工程处、安徽省先进单位;1984年、1985年被评为煤炭工业部乙级工程处,被安徽省命名为“创最佳经济效益优胜夺魁单位”。
1986年底,有固定职工1505人,其中干部244人,包括工程技术人员46人,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的115人,中专54人。固定资产总值1203.31万元。拥有各种设备75台(件)。
在施工过程中涌现出一批模范人物,如安徽省劳动模范邓德前、煤炭工业部青年突击手辛国广、贾化民、陶贯怀、肖飞等。
十二、淮南矿务局筑路工程处
筑路工程处是1974年5月在原淮南潘集煤矿筹备处公路组基础上组建的。1986年7月前隶属淮南煤矿建设公司,后属淮南矿务局。处机关设在淮南市潘集区袁庄十字路口东南侧。下设公路、铁路、土建3个工区和1个铁路综合运输段,共有13个基层队。全处实行处、区(段)、队三级管理和处、区(段)两级核算。
1972年8月,原潘集煤矿筹备处公路组就参与了从淮河南岸的刘郢孜到潘集一号井公路的修建,公路全长23.27公里,为碎石路面,1974年8月完工。1976年4月,承担这条公路改建为沥青路面的工程,1983年8月完工。1978年8月,由袁庄到潘集三号井工业广场的公路开工,全长9.1公里,为沥青路面,1979年11月完工。1980年9月,潘集一号井24公里长的铁路专用线开始施工,于1983年12月竣工,1984年投入使用。1981年5月,潘集一号井至二号井5.8公里沥青路面的公路开工,当年9月竣工。同时,潘一、潘二、潘三矿通往风井及工业广场、生活区的公路约40公里相继竣工,均为沥青路面。1984年5月,潘集至谢桥碎石路面公路东段工程动工,长度为10.51公里,1986年1月竣工。1984年12月,自行承建潘集二号井铁路专用线,到1986年底完成5.7公里的工程量。1985年3月先后承建了3059平方米的华东煤炭医专附属综合楼和5372平方米的基建技校教学楼。
自组建以来,参与和直接承建公路134公里,铁路专用线29.7公里,共完成国家投资7268万元。
1986年底,有全民所有制职工809人,其中干部109人,包括工程技术人员29人,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7人,中专15人。固定资产净值为229.16万元,拥有机电设备239台(件)。
十三、淮南矿务局三十九工程处
三十九工程处是以矿建为主的矿建、土建、安装综合施工单位。处机关临时设在淮南市潘集区芦集乡。始建于1958年3月,名为吉林营城煤矿建井公司,1978年从四川调往淮南,属淮南煤矿基本建设局,1986年7月划归淮南矿务局领导。实行三级管理、两级核算的管理体制。处下设3个矿建工区,3个辅助工区(通风、运输、机电),1个巷道整修队,l个服务公司。
1958至1959年,在吉林营城煤矿施工期间,建成了年产各30万吨营九井、上一井、上二井和年产45万吨的营十井,受到煤炭工业部的表彰。同时,还抽出部分队伍支援通化、辽源、松树镇等矿的建设。1965年8月,为支援西南的“三线”建设,到四川渡口参加年产75万吨的太平矿的施工,担负过年产60万吨的花山矿和年产90万吨的大宝鼎矿的施工,并分别于1970年和1973年建成移交生产。1970年又承担了年产20万吨的龙洞矿的建设任务,并于当年建成投产。与此同时,还参加了年产45万吨的小宝鼎、烂泥阱、沿江和山西王村等矿的施工。在施工过程中,曾创造了岩巷独头月进343米、半煤岩巷独头月进520米、煤岩巷独头月进550米、年进尺10461米的纪录。先后多次被评为四川省的先进企业。
1978年底,承担年产300万吨的淮南潘集三号井的建设任务。在井筒施工期间,引用日本古河伞钻和使用国产六臂伞钻打眼,以国产0.4立方米中心回转式抓岩机装岩,500—— 750米高扬程吊泵排水,采用锚喷支护、激光导向等新工艺、新设备,使整个工序实现了机械化作业,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1981年12月东风井创表土段施工83.8米水平;1982年5月副井创基岩段施工53.7米水平;1982年9月矸石井再创基岩段施工55.4米水平;1982年主井大峒室施工,55天完成半年承包任务,创出了同类工程较高水平。同年底,施工的主井、副井、矸石井、东风井全部到底,比施工组织设计分别提前7、9、8、6个月,荣获1982年度全国立井单进冠军,被煤炭工业部评为立井单进优胜工程处。
1983年转入平巷施工后,配合煤炭工业部进行平巷机械施工科技攻关,在潘三井东翼两条大巷利用钻车打眼、侧式装岩机装岩,皮带运输机运输等新工艺、新技术,同时,探索出“多打眼、少装药、放小炮、小循环”、多层支护、支架紧跟迎头等一系列适合地质条件变化的施工方法,完成100余项技术革新。截止1986年底,已完成成巷进尺10834.6米,完成投资13069.6万元,总成本降低153.29万元,连续4年超额完成国家计划。4年来,全处共有12个队次达到等级队标准,并创造了大断面(31.6平方米)独头月进126米的新记录。1986年,被煤炭工业部评为“甲级工程处”,荣获“安徽省创最佳经济效益夺魁单位”的称号。
1986年底,有职工4240人,其中干部435人;工程技术人员115人。固定资产总值2868.22万元,拥有机电设备1716台(件)。1986年完成总投资2766.3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7725元。
在施工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先进模范人物。有安徽省劳动模范、省六届人大代表田辉,省劳动模范吴德山,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苟安奎等。
十四、淮南矿务局凿井工程处
凿井工程处于1983年5月26日组建。基本队伍是三十九工程处一工区,1029人。原属淮南煤矿建设公司,现属淮南矿务局。处机关临时设在颍上县谢桥。1984年1月,四十二工程处三工区953人调入。下设3个矿建工区,1个运输队,7个辅助单位。全处实行处、区、队三级管理和处、区两级核算。
1983年秋担负年产400万吨的谢桥矿井主、副、矸石3个井筒的施工任务。1984年1月,矸石井首创淮南矿区表土段掘进月成井102.6米新纪录。1985年8月、10月又连续创基岩段施工月进尺56.4米和57.5米的优异成绩。3个井筒表土段都连续3个月上“纲要”。1984年提前95天完成国家计划。由于地质条件复杂,1984年底副井筒冷冻管跑盐水造成工作面底鼓,涌流沙淹井停工。主井强化冻结,实行短段掘砌。到1986年底完成井筒进尺1287.38米,巷道进尺168.5米,施工质量全部合格。其中优良品率为71.03%。完成投资4922万元。
谢桥矿井表土层厚(主井291.36米,副井298.68米,矸石井245.99米),针对这一特点,在冻结层从井壁结构上进行改制,外层放两层100毫米厚的泡沫塑料板,防止井壁压坏,保证安全施工。在冻结段采用抓岩机抓岩,推广无壁座滑模套壁技术,获得成功。
在基岩段施工中采用了长段单行施工法。工作面和壁后注浆封水、高扬程吊泵加级接力排水。施工中还采用了大绞车、大吊桶、中心回转式抓岩机、六臂伞钻、汽车排矸等一系列新装备,实现了立井施工机械化。另外,在煤炭科学院、中国矿院、山东、淮南矿院等有关研究、设计单位的支持配合下,采用了激光导向、深孔光爆、锚喷支护等新工艺。矸石井队仅用24个月就将井筒打到底。1984年和1985年分别获煤炭工业部等级队称号。1985年被煤炭工业部评为乙级工程处,被省命名为“创最佳经济效益先进单位”,实现了安全生产3周年。
1986年底,有全民所有制职工2414人,其中干部255人,包括工程技术人员70人,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53人,中专文化程度68人。固定资产总值840.9万元,拥有施工设备387台(件)。
在施工和后勤工作中,涌现出一批模范人物。如全国“三八”红旗手徐雅琴、煤炭工业部“新长征突击手”杨梅生、胡冠成等。
谢桥矿井开工以来,先后有美国、日本、朝鲜、罗马尼亚等国家煤矿技术考察团前往参观考察。
十五、淮北矿务局工程处
该处机关位于淮北市三堤口,1958年8月组建。主要承担淮北矿区生产矿井的开拓延深和土建、机电安装工程施工任务。建处后,首先承建民房、厂房,当年完成103.76万元。1959年承担淮北矿区铁路专用线建设。
在矿建工程方面,1973年至1986年共完成矿建工程84项,包括8个风井、5个副井、1个主井和平巷、上山、下山、车场、峒室、马头门、泵房、管子道、吸水井、配水巷、变电所、回风巷、车场绕道、井底车场、水仓等,总掘进进尺28863米。有13个井筒采取表土层冻结开拓施工方法,都取得圆满成功、巷道施工工艺基本上是打眼放炮。1981年以后巷道支护全部采用锚喷。1984年在石台矿新副井的巷道施工中,试用软岩巷道锚喷支护取得成功,八省一市的36名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了鉴定会,并进行软岩支护的合理参数研究的工业性试验,为推广这种先进的支护方式提供理论根据和实践经验。
在土木建筑工程方面,自1958年至1986年,共承担了29个单位的整体工程和15个单位的局部工程施工任务。其中有3个选煤厂、2个制药厂、2个水泥厂、2个工厂、4所学校、2个影剧院、3条铁路和1个火车站。在土建工程的施工中,逐步推广采用了井点排水、打桩、无声爆破、滑模、梁板两次浇筑。先张法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后张法钢筋混凝土等新工艺和各种先进的机械施工设备。工作效率从1965年的每人每年2376元提高到1985年的每人每年13020元。还承建了全国煤炭系统当时最大的综合性医院——淮北矿工总医院和淮北地区当时最高的高层建筑—— 13层的少年宫和工人文化宫等。
该处的安装工区是淮北矿务局唯一的专业机电安装队伍,承担本局系统的大中型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同时承包部分局外工程。自建处至1986年,共架设高压输电线路、低压动力照明线路、通讯线路200余条,总长度1000余公里,立杆6000余基。安装各种类型变电所60余座。1966年首次完成烈山矿副井二水平生产系统安装和张庄矿东二风井设备以后,至1985年底,先后完成提升、运输、通风、压风、排水、贮煤等矿井生产系统的安装工程40项和20个竖井井筒的机电设备安装工程。1978年至1985年,相继完成9个竖井井筒的冻结任务,总冻结深度689米。九一厂从美国社邦公司引进的水胶炸药生产线的安装工程质量全优,曾受到煤炭工业部和美国专家的赞扬。
1986年底,共有职工4300人,其中干部544人,生产工人2776人,管理及工程技术人员6 0 2人。工程技术人员中工程师1 3人,助理工程师2 0人,技术员7 0人。下设个矿建工区,4个土建工区,l个机电安装工区和3个附属厂。共有各类设备1123台。固定资产总值3398.5万元。从1959年至1986年,共亏损142.33万元。
十六、两淮煤矿建设特殊凿井公司
特殊凿井公司座落在淮北市东郊相山脚下。公司基地占地414.28亩,房屋建筑面积117363平方米。
该公司组建于1959年9月,有职工603人,始称“特殊施工队”,隶属安徽省煤炭厅基本建设局;1961年11月改称“特殊凿井工程处”,1965年9月煤炭工业部统一编制称“煤炭部第三十四工程处”;1969年12月改为安徽省煤化建井三支队;1971年3月改称“安徽省煤炭化工建设总队建井三支队”;1973年3月改称“安徽省燃料化学工业建设公司第三工程处”;1974年3月改称“安徽省燃料化学工业局三十四工程处”;1976年4月改称“安徽省煤炭工业局三十四工程处”。1978年7月,为适应两淮煤炭基地会战需要建制扩大,始称“两淮煤炭基地建设会战总指挥部特殊凿井公司”,属两淮煤炭基地建设会战总指挥部领导。1982年2月改称“安徽煤炭工业公司特殊凿井公司”;1984年改称“两淮煤矿建设特殊凿井公司”;1985年安徽煤炭工业公司撤销,特殊凿井公司由煤炭工业部直接领导。
该公司下设3个大钻机队、2个冻结队、1个小钻机队,以及机厂,车队、基建等施工与辅助单位。
1958年,淮北煤田会战拉开序幕,初期采取“土法上马”,人工挖井,但成功率偏低,随之推广“沉井法”和“管柱振动法”。从1960年起,开始采用500米地质钻机打孔,单级氨压缩制冷方法,先后在张大庄副井,皇后窑主井、马庄主井施工,获得初步成功。为了提高制冷效能,1963年,在北京煤炭科学研究院协助下,改装配合式氨双级压缩制冷。在杨庄矿西风井冻结施工中,获得了-30度的冻结盐水温度。这一改革的成功,使煤矿冻结凿井技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1972年,担负淮南潘一矿东风井施工任务,冻结深度需突破320米,在煤炭工业部科技局、基建局参与下,组成工人、干部、科技人员“三结合”的攻关小组,经过22个月的试验,初步掌握了在不同土层内冻结孔不同孔距的情况下冻结壁形成规律,在不同冻结孔距形成不同厚度冻结壁的均温度规律,以及不同冻结管径对冻结的效应。在此基础上,采用新的设计参数,冻结壁厚比原方案减少一半,冻结孔减少1/3,冻结设备减少1/4,在淮南煤矿基建局四十二处的配合下,终于在1976年10月完成了冻结井筒工程。1981年至1983年,又成功地冻结潘三矿东风井415米深的井筒,获煤炭工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984年,在承担淮北刘桥二矿的施工中,实现了“当月筹备,当月进点,当月开钻,当年冻结,当年开挖”的目标,创安徽建井史上1对矿井、3个井筒1年内具备开挖条件的新记录。
28年来,特殊施工队伍先后转战安徽,河南、河北、江苏、山东、辽宁、新疆等省区,参与8个矿区的煤田、铁矿开发和国防施工。截至1986年底,已冻结竣工井筒87个,约占全国冻结施工井筒数的40%,累计冻结总深度17832米。1986年,全公司拥有冻结孔钻机25台,并具备Ⅲ型陀螺测斜和代纳钻具纠偏手段。装备冻结机175台,制冷总量为7500万大卡/小时。
1966年国家科委下达了钻井法凿井中间试验项目,由北京煤炭科学研究院、洛阳矿山机械厂和三十四工程处组成科学实验队伍,分别承担科研设计、加工制造和钻井施工任务。1969年1月,ZZS—— 1型钻机首次在淮北朔里矿南风井进行工业性试验,经过160天的施工,完成了钻井直径4.3米、深达90米的井筒,从而填补了我国建井技术的一项空白。在采用ZZS—1型钻机凿井的10年间,先后在淮北矿区建成8口井筒。1975年,在杨庄矿西二风井施工中,仅用44.5天时间,就完成钻孔直径4.4米、井深109米的井筒任务,创平均月成井74.73米的全国钻井法凿井最高效率,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励。1970年至1976年间,由科研部门、制造厂家和施工单位共同设计制造出新型煤矿竖井钻机——直径9米和6.5米钻机,分别于1976年10月和1978年5月在淮北临涣矿西风井、东风井进行工业性试验凿井,并获得圆满成功。1981年完成了第三代AS—— 9/500型竖井钻机的加工制造,1982年投入淮南潘集矿区井筒施工。1982年11月,引进联邦德国L 40/800全液压竖井钻机,在童亭主井投入施工。8年间,采用SZ 9/700竖井钻机凿成了300米以上深度的4口井筒,1983年3月,煤炭工业部授予“科技成果特等奖”。1984年7月,9米钻机钻成了井径9米,井深508米的淮南潘三矿风井的特大井筒,并顺利通过了煤炭工业部、机械工业部的鉴定。从1969年至1986年,共钻成18口井筒,约占全国钻井法竣工井筒的57%,累计成井深度为4419米,约占全国钻井深度的60%以上。
1982年安徽省授予该公司“安全生产先进企业”称号。公司成立以来,共完成国家投资37809万元。1979年—— 1986年,实现利润617.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最高年份平均达8888元/人。为大力开发第三产业,1984年成立了综合经营公司,兴办了化工、建材、编织、印刷、运输、机修、商业、基建、信息、饮食服务、工艺美术等12个行业,拥有固定职工、家属工、临时工(待业青年)296人,1986年经营总收入为112.46万元,实现利润15.93万元。
1986年底,共有职工3963人,其中固定工3839人,合同制工人124人。工程技术人员122人。有煤炭工业部劳动模范3人,安徽省劳动模范2人。固定资产原值为12081万元,净值8776万元,施工设备计1887台(套)。
在国际交往活动中,公司曾派遣科技人员赴挪威、英国、美国、西德、阿尔巴尼亚进行技术考察。日本、朝鲜、西德、波兰也先后派代表团或技术专家到公司参观访问和进行技术交流。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