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编纂始末
1985年上半年,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决定由省煤炭工业厅牵头编纂《安徽省志·煤炭工业志》。10月,省煤炭志编纂委员会正式成立,并确定设立省煤炭志编辑室,负责日常工作。但由于人员不落实,直到1986年8月,编辑室实际上只有1人做些调查研究和联络方面的工作。
1986年8月以后,省厅加强了对修志工作的领导,并充实了编辑室人员。9月份,针对部属煤炭企业修志工作已经起步,而地方煤炭系统组织、人员、经费还不落实的问题,省厅专门召开了有关地市煤炭主管部门负责人会议,强调狠抓“三落实”工作,尽快把修志工作开展起来。这次会议之后,全省煤炭系统的修志工作全面展开。
1986年10月,编辑室用了20多天的时间拟定了省煤炭志篇目初槁。11月,在潜山县召开省煤炭志编委扩大会议,听取对“篇目”初稿的修改意见。12月拟定了修订稿,此后,“篇目”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又经过两次修订,在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杨万鹏、省志处处长欧阳发等同志的指导帮助下,确定了省煤炭志篇目暂定稿。
省煤炭志要求成稿30万字,必须占有大量资料,而当时编辑室资料一无所有。为了尽快把资料抓到手,除要求有关单位提供外,从1986年底到1987年上半年,编辑室集中精力、全力以赴搜集资料。首先查阅了厅档案室“文化大革命”以来的档案700多卷,各种文件资料1.8万多份。接着查阅了省档案馆的有关历史资料和建国以来的资料。此后又在省图书馆查阅了有关图书、报纸、刊物等。摘录和整理了大量卡片,复印了大量资料。为后来的编纂工作打下了一定基础。
为了使各有关单位保质按时提供资料,1987年8月,省厅在淮南煤矿机械厂召开了试写稿研讨会。会上对淮南、淮北矿务局等单位的试写稿进行了评议,在省志处负责同志的指导下,经过与会同志充分酝酿讨论,确定了矿、厂、处的“模式稿”,要求各单位大体按模式稿提供资料,并突出特色,同时就综合材料的提供以及提供资料的时间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搜集资料的同时编辑室还收集了一些煤炭方面古往今来的重大事件,整理编辑了一本近8万字的《安徽煤炭工业大事记》,为后来编写志稿提供了清晰的脉络。这次会议之后,各煤炭志编辑室开始陆续提供资料,到1987年底,收集资料工作基本结束。厅要求1988年底前务必拿出省煤炭志初稿。为按时完成任务,从1988年1月份开始,编辑室的同志进入了紧张的编纂阶段,经过10个月的艰苦努力,到1988年10月底完成了省煤炭志初稿。1989年2月,省厅在巢湖市召开了评审会议。会议由副厅长刘鸿生主持,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徐则浩、副主任杨万鹏;煤炭系统的老领导及专家康志杰、朱扬、王铎、马绍武、于公纯、张建怡、佟元贞、孙多晶、沈观滇、谢茂春、周恒焕、王大全、林家驹以及宣城、巢湖、铜陵等地市煤炭主管部门的领导同志及其他有关同志共30多人参加了会议。经过几天的认真评议,大家认为,志稿以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指导,以记述生产力发展为主要内容,指导思想明确;在吸取传统志书体例的基础上,从安徽煤炭工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分类基本合理,表述基本得当,体例上有发展,有创新;整个志稿坚持用资料说话,内容丰富,是一部有基础、有特色的评议稿。但大家也同时指出了志稿对具有文献价值的资料收录不够全面;对基层单位着笔较多,综合性的记述不够,因而从全省的角度看,缺乏一定深度;见物不见人、以事系人不够等不足之处。会议之后,从1989年3月份开始,编辑室的同志根据评审会的意见,对志稿尽可能地进行了加工修改。到9月份,加工修改工作基本结束,形成了《安徽省志·煤炭工业志》送审稿。
在编纂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感到最为突出的是资料问题。主要因为:一是安徽煤炭工业从发现煤开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有文字记载的史料不多,且分散难以查找;二是建国后煤炭管理体制多变,加上“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一些档案资料散失,不易查找;三是涉及的单位较多,不好收集;四是有的单位提供的资料缺东少西,质量不高。加之专业志没有先例,无以借鉴,所以,有时写起来感到无从下手。虽然编辑人员尽了最大努力,但感到志稿的质量还不够高。此外,原准备把国营煤矿都放在“目”的位置,由于巢湖地区、安庆市、黄山市只有一个国营煤矿,不得已将其所辖煤矿放在了节或章的位置,从体例上看,不够统一。
自开展修志工作以来,厅领导对这项工作很重视。副厅长、编委会主任刘鸿生,厅顾问、编委会副主任王铎亲自抓,经常帮助解决工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厅主要负责同志也将自己多年积存的资料提供给编辑室。各有关单位、尤其是两淮矿务局、地质、矿建、特凿、矿机等部属企业积极提供资料,煤炭战线的一些老领导、老专家也提供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在第九篇的编写过程中,厅机关的吴玉林、孙邦才、刘德康、白涤钦、陈周蓉和郝呜魁同志分别为该篇的有关部分撰稿或提供资料。本志所用照片,也是由淮南、淮北矿务局史志办公室及亓茂薰、倪钧、姜炎、孟明、杨霞云同志提供的。在几十万字的初稿打印中,打字员也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在此,我们谨向所有关心、支持这一工作和为此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我们缺乏经验,水平有限,一些史实虽经查证,志稿也经反复修改,但错漏之处难免,敬希读者不吝赐教,以便将来修订时补正。
《安徽省志·煤炭工业志》编辑室
1989年9月
1986年8月以后,省厅加强了对修志工作的领导,并充实了编辑室人员。9月份,针对部属煤炭企业修志工作已经起步,而地方煤炭系统组织、人员、经费还不落实的问题,省厅专门召开了有关地市煤炭主管部门负责人会议,强调狠抓“三落实”工作,尽快把修志工作开展起来。这次会议之后,全省煤炭系统的修志工作全面展开。
1986年10月,编辑室用了20多天的时间拟定了省煤炭志篇目初槁。11月,在潜山县召开省煤炭志编委扩大会议,听取对“篇目”初稿的修改意见。12月拟定了修订稿,此后,“篇目”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又经过两次修订,在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杨万鹏、省志处处长欧阳发等同志的指导帮助下,确定了省煤炭志篇目暂定稿。
省煤炭志要求成稿30万字,必须占有大量资料,而当时编辑室资料一无所有。为了尽快把资料抓到手,除要求有关单位提供外,从1986年底到1987年上半年,编辑室集中精力、全力以赴搜集资料。首先查阅了厅档案室“文化大革命”以来的档案700多卷,各种文件资料1.8万多份。接着查阅了省档案馆的有关历史资料和建国以来的资料。此后又在省图书馆查阅了有关图书、报纸、刊物等。摘录和整理了大量卡片,复印了大量资料。为后来的编纂工作打下了一定基础。
为了使各有关单位保质按时提供资料,1987年8月,省厅在淮南煤矿机械厂召开了试写稿研讨会。会上对淮南、淮北矿务局等单位的试写稿进行了评议,在省志处负责同志的指导下,经过与会同志充分酝酿讨论,确定了矿、厂、处的“模式稿”,要求各单位大体按模式稿提供资料,并突出特色,同时就综合材料的提供以及提供资料的时间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搜集资料的同时编辑室还收集了一些煤炭方面古往今来的重大事件,整理编辑了一本近8万字的《安徽煤炭工业大事记》,为后来编写志稿提供了清晰的脉络。这次会议之后,各煤炭志编辑室开始陆续提供资料,到1987年底,收集资料工作基本结束。厅要求1988年底前务必拿出省煤炭志初稿。为按时完成任务,从1988年1月份开始,编辑室的同志进入了紧张的编纂阶段,经过10个月的艰苦努力,到1988年10月底完成了省煤炭志初稿。1989年2月,省厅在巢湖市召开了评审会议。会议由副厅长刘鸿生主持,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徐则浩、副主任杨万鹏;煤炭系统的老领导及专家康志杰、朱扬、王铎、马绍武、于公纯、张建怡、佟元贞、孙多晶、沈观滇、谢茂春、周恒焕、王大全、林家驹以及宣城、巢湖、铜陵等地市煤炭主管部门的领导同志及其他有关同志共30多人参加了会议。经过几天的认真评议,大家认为,志稿以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指导,以记述生产力发展为主要内容,指导思想明确;在吸取传统志书体例的基础上,从安徽煤炭工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分类基本合理,表述基本得当,体例上有发展,有创新;整个志稿坚持用资料说话,内容丰富,是一部有基础、有特色的评议稿。但大家也同时指出了志稿对具有文献价值的资料收录不够全面;对基层单位着笔较多,综合性的记述不够,因而从全省的角度看,缺乏一定深度;见物不见人、以事系人不够等不足之处。会议之后,从1989年3月份开始,编辑室的同志根据评审会的意见,对志稿尽可能地进行了加工修改。到9月份,加工修改工作基本结束,形成了《安徽省志·煤炭工业志》送审稿。
在编纂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感到最为突出的是资料问题。主要因为:一是安徽煤炭工业从发现煤开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有文字记载的史料不多,且分散难以查找;二是建国后煤炭管理体制多变,加上“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一些档案资料散失,不易查找;三是涉及的单位较多,不好收集;四是有的单位提供的资料缺东少西,质量不高。加之专业志没有先例,无以借鉴,所以,有时写起来感到无从下手。虽然编辑人员尽了最大努力,但感到志稿的质量还不够高。此外,原准备把国营煤矿都放在“目”的位置,由于巢湖地区、安庆市、黄山市只有一个国营煤矿,不得已将其所辖煤矿放在了节或章的位置,从体例上看,不够统一。
自开展修志工作以来,厅领导对这项工作很重视。副厅长、编委会主任刘鸿生,厅顾问、编委会副主任王铎亲自抓,经常帮助解决工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厅主要负责同志也将自己多年积存的资料提供给编辑室。各有关单位、尤其是两淮矿务局、地质、矿建、特凿、矿机等部属企业积极提供资料,煤炭战线的一些老领导、老专家也提供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在第九篇的编写过程中,厅机关的吴玉林、孙邦才、刘德康、白涤钦、陈周蓉和郝呜魁同志分别为该篇的有关部分撰稿或提供资料。本志所用照片,也是由淮南、淮北矿务局史志办公室及亓茂薰、倪钧、姜炎、孟明、杨霞云同志提供的。在几十万字的初稿打印中,打字员也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在此,我们谨向所有关心、支持这一工作和为此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我们缺乏经验,水平有限,一些史实虽经查证,志稿也经反复修改,但错漏之处难免,敬希读者不吝赐教,以便将来修订时补正。
《安徽省志·煤炭工业志》编辑室
198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