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概述
安徽省已探明煤炭储量228.70亿吨,保有储量223.40亿吨,位居全国第六、华东第一;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398.08万千瓦,可开发利用116.85万千瓦。安徽发展电力工业以“火主水辅”为宜。
安徽电业源起于长江通商口岸。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徽商发起,清光绪三十二年在芜湖创办明远电灯股份有限公司,有职工20余人,125千瓦蒸汽机带动的三相交流发电机2台,光绪三十四年发电,后又在省内率先采用汽轮发电机。省会安庆,利用造币厂移存的50千瓦发电机2台,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发电,后扩建成为公营电灯厂。
辛亥革命后,蚌埠、铜陵县大通两地电厂相继落成。大通镇振通电灯公司,建在长江和悦洲,民国8年(1919年)以2.2千伏水底电缆穿越内江,供九华山香客过往留宿照明,繁荣一时。20年代末,民营电业进入兴盛时期,至民国25年,全省约有公用电厂25个(注:1937年1月统计为42个。),用户自备电厂3个,发电设备总容量0.53万千瓦,年发电量0.10亿千瓦·时,最高配电电压6.6千伏。
抗日战争爆发后,初具规模的安徽民族电业,惨遭日本侵略军洗劫,停、毁过半。日本侵略者为掠夺安徽煤、铁资源,先后在淮南、马鞍山建造发电所,安装汽轮发电机1.19万千瓦,以22千伏输电线向矿区供电。国民党管辖区的发电设备很少,临时省会立煌县(现金寨县)仅装机36千瓦。日本投降时,收复电厂5个,总容量0.93万千瓦;加上屯溪等地没有沦陷的几个小电厂,仍不足1万千瓦。其中,有官僚资本煤矿自备电厂1个;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及省建设厅管的公营及官商合办电厂数个;余为民营电厂。不久,安徽省政府迁至合肥,复建合肥耀远电气公司,但因物价暴涨,运行半载亏损倒闭。资源委员会在马鞍山安装2台0.5万千瓦机组,亦未建成。仅淮南、安庆等地,增装数台小发电机组。
1949年解放时,省内只有孤立供电的小型火电厂8个,职工512人。总容量1.43万千瓦,最大单机容量0.2万千瓦。主设备全是外国制造。由于年久失修,部分机组达不到铭牌出力。输电最高电压为22千伏,线路全长43公里。年发电量0.24亿千瓦·时,年用电量0.19亿千瓦·时,全省人均年用电量0.68千瓦·时。同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政令没收官僚资本,将淮南矿路公司电厂收归国有;地方电业分别由皖北、皖南行署接办,后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工业厅管理;民营电业继续私营,尔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在国民经济恢复(1950~1952年)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下称“一五”,余此类推)时期,用电量日增。各厂通过检修,恢复设备出力,以应急需。同时,由国家投资0.66亿元,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电力建设。1951~1952年,淮南电厂先后建成35千伏线路向合肥、蚌埠送电,省内首次出现区域性电力网。淮南电厂一期扩建4台0.6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其中国产第一台0.6万千瓦机组于1956年初投产,为国家自力更生建造电厂开了先河。与此同时,随着“治淮方略”的实施,全国第一座连拱坝拔地而起,佛子岭水电站首台机组于1954年建成发电。1957年,该站率先以110千伏电压向合肥输电,并与淮南联网。这时,由电业部门建议,商请交通部门同意,把原计划与裕溪口码头配套建设的小火电厂投资,改为架设110千伏合(合肥)一杨(杨柳圩)线,促成水火电力南送长江之滨。皖南地区已于1950年架设66千伏宁(南京)—马(马鞍山)线。马鞍山电厂落成后,以110千伏线路经芜湖延伸至铜陵,沿江电力网初步形成。地方电业,在大江南北两片电网尚未伸及的一些城镇,恢复和兴建小电厂40余个。“一五”期间,全省新增发电设备容量5.25万千瓦,发电量年均递增率40.8%,职工达1315人,为进行大规模的电力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二五”(1958~1962年)伊始,安徽省成立水利电力厅,下设电业局,后成立安徽省电业管理局,统管全省电业。原由南京及徐州电业局分别管理的皖南和淮北地区的部属电力企业,先后(1958及1973年)划归安徽管理。1958~1970年间,安徽电力投资5.88亿元,根据“水火电并举、因地制宜”的发展方针,兴建中型电厂(站)及110千伏电力网,并于1965年起,着手大型矿口电源基地建设的前期工作。火电,除淮南电厂已完成三期扩建,正在续装2台12万干瓦机组外,先后建成马鞍山、芜湖、铜陵、合肥等中温中压发电厂,使电源布局渐趋合理。水电,除陈村水电站投产1台5万千瓦机组,并在继续建设外,先后建成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毛尖山等水电站。输变电设施,于1958年建成110千伏木结构临时过江塔(1960年为220千伏东、西粱山过江塔所取代),形成全省性电力网的雏形。1970年,安庆110千伏过江电缆敷设竣工,使皖中、皖南联成环网。在此期间,地方小电厂亦新装0.05万千瓦以上机组10余台,用汽轮机取代其他原动机;用户自备电厂出现了热电联产;上海市和江苏省还在安徽建有后方电厂5个,促使皖南深山地区得以通电。1970年,全省已形成具有34万千瓦火电和19万千瓦水电容量的110千伏电力网,用电负荷达43万千瓦,职工增至17329人。由于先后受到“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遭到严重挫折。部分基建工程,先筒易投产,后再“填平补齐”。其中,长江水系电站,经停缓建数年,坝基、坝体补强工程复数年,才局部竣工。13年内,全省电力建设投资的固定资产形成率只有46.9%,与80%以上的要求相差甚远。而且,递变电投资仅占发电投资20%左右,明显偏少,导致部分地区供电能力薄弱。
70年代起,全省电力工业取得突破性进展。根据华东电网的总体规划,第四至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1971~1985年),安徽电力建设投资19.66亿元。其中,“六五”时期完成投资10.61亿元,占建国后36年投资总额的40.5%。电力建设重点,开始转移至大型火电厂和220千伏及以上的输变电工程,适当兼顾其他项目。至1985年,淮北、田家庵、洛河3个大型矿口电厂崛起于两淮煤城,容量分别为75万、60.10万和30万千瓦(注:洛河电厂规划装机4台30万千瓦,1号机已投产,2号机在安装。),成为华东电网西部地区重要的煤电基地。陈村水电站屹立在黄山北麓,连同纪村分站,共装机18.40万千瓦。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部分县还兴建众多的小水电站。全省新增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提高到75.1%,发电设备年均递增率10.5%,平均每4年即有50万千瓦新机组投产。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了改革、开放的方针。安徽电业积极引进新技术,逐步推行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在兴建大容量机组和超高压电网中,纠正过去一度出现过的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做法,对“备战”(准备应付侵略战争)时建设的“靠山、分散、隐蔽”的设施正在调整,农村供电的筒陋设备亦已整改,生产上设备超铭牌、电网低频率运行已经扭转,电力科技与国内外的交流日益活跃,主力机组已实现炉、机、电集中监控,电力网的统一调度得到加强。网内已采用载波、微波等多种通信手段,逐步实现彩色屏幕显示及远动化。电子计算机及信息处理技术亦开始推广应用,科研成果不断增多。已着手对发供电可靠性进行考核,逐步完善管理机制,电能质量有所提高,事故率及消耗指标明显降低。
1985年,全省发电设备容量达251.11万千瓦,是1949年的175.6倍。其布局与结构为:两淮形成大型矿口电厂群,山区出现中小型水电站群,合肥和沿江经济带有若干火电厂。火电已拥有12万千瓦以上机组9台,最大单机容量30万千瓦;高温高压和亚临界参数机组容量的比重占79%,供热及燃油机组容量各占5%。水力资源已开发37.4%;水电装机容量占总容量的17.4%,发电量占7.2%。1971~1985年,送变电工程投资占发电投资的比重提高到42.3%。1972年建成全省第一个淮南至合肥的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尔后南进北上,1973年和1985年分别与沪宁及徐州电网实现220千伏联用。1985年,华东第一条交流500千伏超高压淮沪输电线的洛河至繁昌段竣工,暂以220千伏运行。至此,由两淮发出的强大电流,通过输电大动脉,东跨“天门”(即东、西梁山。李白《望天门山》绝句有“天门中断楚江开”),西越荻港,使大江南北电力贯通,调度灵活。各地、市均以110千伏及以上电压输电线联入省电力网,农电建设亦有较大发展。全省已有35千伏及以上线路1.53万余公里,公用变电所变压器总容量651.09万千伏安,供电覆盖面达96%的乡和76%的行政村。全省最高负荷达191.80万千瓦。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增长,管理体制也相应变革。火电施工企业,由50年代原电力工业部上海基建局第二十三工程处划归安徽后,逐步发展而成的水利电力部第二电力建设工程局,于1983年1月与安徽省电力工业局合并,组成新的安徽省电力工业局,属水利电力部和省人民政府双重领导。1985年,辖部属设计、施工、生产、科研、教育、修造等企事业单位40个,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2.61亿元,职工41599人,另有附属集体企业职工8786人。地方电力企业有:省属4个,专署属1个,县属52个,共有职工5千余人(不包括上海、江苏后方电厂及用户自备电厂和区乡以下小水电站)。如今,安徽已能独立承担大中型电厂、超高压输变电工程的设计、施工任务和投产后的生产运行、检修及其相应的技术业务管理工作,并有培养部分高中级技术人才的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下称建国)后36年中,全省累计发电量1411.48亿千瓦·时,年均递增率19.2%。从1962年成立安徽省电业管理局起,至1985年止,共上交财政收入41.79亿元,是此期间基本建设投资的1.6倍。1985年,全省发电量134.88亿千瓦·时,是1949年的562倍,居全国第13位。在华东地区所占的比重,由解放初的不到2%,提高到近18%。同年,全省用电量107.21亿千瓦·时。用电量构成为:工业76.4%,农村15.9%,交通运输0.4%,市政生活7.3%;人均用电量210千瓦·时,每千瓦·时电量的社会产值为5.34元,每千瓦·时电量工业产值为3.11元。电力增长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安徽由落后的农业省转变为工农业齐驱发展的省份。由于较早形成全省性的电力网,并与华东电网联网,有利于安徽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
安徽电力工业虽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仍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六五”期间,电力发展速度与工农业生产相比,已由超前转为滞后,且因安徽的工业结构是以采掘、冶炼为主,产值低,电耗高,电网计划分配电量与实际需求之间缺口较大,每年约缺电量10~20%,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经采取集资办电、“来煤加工”、提高发电设备利用率、调荷节电等措施,仍未能从根本上缓解日益突出的供需矛盾。以致低效率的机组尚不能全部退役,技术装备依然是先进与落后并存。又由于安徽煤炭埋藏较深,近期产量增长不快等原因、发电用煤供应逐渐紧张,需用外省煤弥补缺口,制约了安徽电力工业的发展。因此,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实为安徽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艰巨任务。
当前,国家已作出重大决策,把交通、能源作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战略重点之一。漯阜及商阜铁路的兴建,在北煤南运中有利于安徽使用外省煤,以补充电煤的不足。国务院12项重大技术装备之一的淮南平圩电厂建设工程,正在紧张施工。该厂设计规模为240万千瓦,第一期工程安装2台60万千瓦机组。与之配套的500千伏平(平圩)繁(繁昌)输电线,也在同步架设,投产后将进一步扩大能源基地的辐射功能。此外,老电厂扩建、新电厂布点,以及抽水蓄能工程,均在筹划之中。随着农村电气化事业的发展,将有更多的小水电站闪烁在千山万壑之间。根据发展规划,到2000年,全省发电装机总容量将达800~850万千瓦。具有光荣传统的皖电职工,在广袤的江淮大地,为振兴中华、建设安徽,正奋力拼搏在电力工业战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