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安徽电源以火电为主。火力发电厂的原动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由小型蒸汽机起步;民国6年(1917年)始用低压汽轮机;民国36年出现中压机组;1972年超高压设备投产;1985年开始进入亚临界压力汽轮机组新阶段。有火电厂27个,总容量为207.38万千瓦,占全省发电设备装机容量的82.6%。除安庆石化总厂热电厂为燃油电厂外,均为燃煤电厂。其中:部属公用电厂10个,地、县属公用电厂7个,用户自备电厂10个,其容量分别占火电装机容量的93.4%、0.5%和6.1%。部属火电厂40台机组,平均每台机组容量4.84万千瓦,最大单机容量为30万千瓦。部属火电设备容量的比重(%)为:中压18.4,次高压2.1,高压5.1,超高压58.9,亚临界压力15.5。高压以上机组发电量占火力发电量77.6%。另有沪、苏在皖后方电厂4个,总容量原有9.55万千瓦,已拆走3.95万千瓦,尚存5.60万千瓦,正在向所在地县移交(未包括1969年已移交的屯溪2台0.25万千瓦机组)。
火电燃煤,基本由省内自给。两淮煤藏丰富,贮量集中,属低硫、低磷、中低灰份的优质煤,年生产能力己逾2000万吨。惟因煤层较深,近期产量增长不快,且有调出任务,不敷所需。1985年,全省发电用煤662.79万吨,外省煤(多为晋煤)占8.8%。
火电厂的用水,分别取自长江、淮河及淮北地下水,水量可满足大型电厂需要。冷却方式,按水源情况,分别采用开式和闭式循环供水系统。
火电厂的技术状况和技术经济指标,建国前,极为落后,设备达不到铭牌出力,供电标准煤耗率高达2200克/千瓦·时。建国后,不断扩大建设规模,进行技术改造,逐步淘汰旧机组,采用大批新设备,使发电量稳步上升(仅1962~ 1964年、1967~ 1968年及1974年呈下降趋势),煤耗率下降。1985年,全省供电标准煤耗率419克/千瓦·时,比全国平均数略低。
火电厂的废渣、废水、废气、噪音,已逐步得到治理。1962年开始采用水力除灰装置60~70年代投用的除尘器,经改造,除尘效率达92%左右。1985年投产的洛河电厂30万千瓦机组,采用电气除尘器,效率达98%以上。
安徽水力资源,南多北少。多年平均降水量1140毫米,江河径流量616.21亿立方米。可建1万千瓦及以上的水电站17个,共58.50万千瓦;小于1万千瓦水电站的资源为58.35万千瓦(注:1980年普查数。其中可能开发量,在0.05~1.00万千瓦之间者,共29.65万千瓦;0.05万千瓦以下者,共28.70万千瓦。);可开发的水力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0.3%。已建1万千瓦以上水电站8个,共装机35.60万千瓦(注:其中花凉亭水电站2万千瓦机组为维护性装机,尚未纳入1985年的全省容量统计数内。);已建1万千瓦以下水电站1655个,共装机10.13万千瓦;分别占可开发的水力资源60.9%和17.4%。
中型水电站始建于1952年,首台机组投产于1954年。现有多年调节水库4座,年调节水库2座,不完全年调节水库1座,利用上游电站尾水发电1座;混凝土坝6座,土石坝2座;70米以上的高坝有6座;设计抗震烈度为7~9度;以发电为主的水电站有2个,其余以防洪、灌溉为主;毛尖山水电站为引水式,纪村水电站为径流式,其余为库坝式;部属企业1个(含分站1个),省属企业4个(其中3个连同分站1个,于1985年由部属下放为省属),专署属企业1个(由省属下放),共装机25台,最大单机容量5万千瓦。
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水力发电装机容量占全省发电装机总容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后逐年下降,至1985年仅占17.4%。水力发电量的比重,在50年代后期为20~30%,1985年为7.2%。为改善电力系统运行状况,已进行抽水蓄能电站选址的可行性研究。
利用其他能源发电的试验研究工作,以蚌埠为先。1956~1961年间,该市先后在淮光乡、陈郢乡和小蚌埠(现为郊区)建立风力发电站各1个,容量均为5.5千瓦,运行两年,由电网供电后停发。此后,怀远、凤阳、濉溪、宿松等县试用沼气发电成功,但因容量不大,费用较高,未能普遍推广。
全省发电设备容量、发电量、发电基建投资等综合情况,详见表1—0—1至表1—0—4(注:表中部属电厂设备容量及发电量,系采用对原统计作了调整的新数据。变更内容是:1949~1969年扣除非部属电厂统计数,1962~1972年增补当时由徐州电业局管辖的宿东及濉溪电厂统计数。)
全省历年发电设备容量及发电量情况

注:1985年,全省发电最高负荷为191.80万千瓦,负荷率为88.6%;发电设备可用率88.36%,发电设备平均利用率72.77%。
全省0.05万千瓦及以上电厂技术经济指标情况

全省各个时期发电基建设资和有关方面发展速度情况

安徽省与上海经济区其他省市1985年主要经济指标比较表

注:人均发电量引自1986年安徽省统计局编印的《安徽统计图册》;其余数字,引自1988年《中国经济年鉴》。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