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建国前水力发电
安徽省地跨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流域。
皖南新安江流域属钱塘江水系,在安徽省内的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47.74万千瓦,可能开发量16.06万千瓦,分别占全省12.0%和13.7%。抗日战争前,休宁县金慰农曾向国民政府建议开发,未获实施。民国36年(1947年),资源委员会水力发电工程总处为开发东南一带水力,命总处水力发电勘察处与钱塘江工程局联合组织查勘团,由新安江下游向上查勘至屯溪,选择可建水电站的坝址6处。其中1处在安徽街口(另5处在浙江),民国37年派队前往测量。同年,在省参议会第一届第四次会议上,金慰农复提请大会决议,咨请省府派队参与办理。嗣后,拟于街口拦江修筑100米高的重力坝,初期安装4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2台,需投资2660余万美元(注:①摘自1948年《安徽省政府水利局关于歙县街口水利发电查勘报告…》)。可是仅有规划,并未施工,徒留一纸空文。
淮河中游安徽段,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50.68万千瓦,可能开发量29.76万千瓦,分别占全省的12.7%和25.5%。安徽境内淮河干流长约430公里,河道比降小,可供开发的水力资源不大;南岸支流淠、史河,源于大别山区,水位落差较大,是开发利用的重点。但淮河历来失修,更谈不上水力资源开发利用。
安徽境内长江水系水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无人问津。
二、建国后水力发电
[淮河水系]1950年7月,淮河流域发生严重水灾,毛泽东主席于7月20日至8月31日,连批3份关于淮北灾情的报告给周恩来总理,提出要根治淮河。10月14日,政务院即根据中共中央、毛主席的决策,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制定了蓄泄兼筹、以达根治的治淮方针,并建立治淮委员会(设在蚌埠,下称淮委)专司其事。
淮委于1951年制定“治淮方略”,决定先在淠河东源兴建佛子岭水库,拦河坝采用水利专家汪胡帧建议的连拱坝形式,由该库工程指挥部负责设计、施工。这种坝型当时在国外仅美国和阿尔及利亚采用过,在国内尚属首创。因淮委缺少机电工程技术人员,经与省委工交部协商决定,电站建设由省工业厅负责。为了配合大坝施工进度,电站建设前,先在大坝17、18号垛墙内埋设两条发电钢管,安装2台0.1万千瓦水轮发电机,大坝建成后再装3台0.25万千瓦机组。大坝于1952年1月开工,1954年11月2台0.1万千瓦机组投入运行。
随后,1954年3月,在史河上游开始梅山水库工程建设。该库仍用连拱坝形式,比佛子岭大坝高12米多。
1955年,省工业厅组成由厅长倪则耕挂帅的佛梅水电工程处,负责淠、史河的水电站建设。当年组织了以王景羲工程师为首的设计队伍,在水利电力建设总局勘测设计院领导下,进行佛子岭水电站(简称佛站,其余水电站亦简称某站或某库)初步设计。经参加设计的机械工程师张六一核算,哈尔滨水轮机厂提供的0.25万千瓦水轮机机械强度,可正常带动0.3万千瓦发电机,故确定佛站装机容量为2台0.1万及3台0.3万千瓦。技术设计及施工图由上海水电勘测设计院承担,佛梅水电工程处负责机电安装,水工建筑由淮委施工。
1955年8月,梅山水电站4台1万千瓦机组工程开工,由水利电力建设总局北京水电安装队承担机电安装。这时,为支援全国水电安装力量,参加佛站安装的技术干部和工人,全部划归水利电力建设总局安装队,在完成梅山安装任务后即转移到新安江工地。佛梅水电工程处除完成佛子岭、梅山两水电站和两条110千伏线路的甲方工作外,在省工业厅和淮南电厂的支持下,还组建了佛、梅两站的生产运行单位。
1954年汛期,淮河遭遇了有记录以来的最大洪水,当时佛子岭大坝已基本建成,起到拦洪作用,通过水库调蓄,将洪峰流量由6350立方米/秒,削减至600立方米/秒,(水库最高水位为126.18米),减轻了淠河两岸灾情和淮河干流的洪水负担。此后根据新的水文资料,进行全面的流域规划。在淠河上游继续兴建响洪甸、磨子潭等坝后式水电站。响、磨两库分别采用单拱重力坝与双支墩肋墩坝。各坝地质条件基本良好,设计抗震烈度为7~9度,建设工期均在2年左右。至60年代初,发电设备全部安装竣工,唯佛、磨两库设计洪水标准偏小,防洪能力不足。佛子岭上游白莲崖水电站,拟装机3万千瓦,可提高佛子岭水库的防洪能力,在“大跃进”中开工不久,即予停建,迄未复建。1962~ 1964年,雨量正常偏丰,佛库平均每年弃水8亿立方米,其后扩建2台1万千瓦机组,分别于1967年、1973年投产。1969年7月发生洪水漫坝事故后,对大坝加固加高,并扩建溢洪道,以提高防洪标准。
佛、梅、响、磨4座水库控制流域面积,分别占淠、史河流域总面积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总库容58.03亿立方米,装机总容量12.70万千瓦,总投资2.76亿元。其中,电站投资0.56亿元,平均每千瓦造价443元(注:同期全国平均583元/千瓦,华东地区为701元/千瓦。),是快与省的著例。这几座水电站,于1985年由部属下放为省属企业。
自水库建成至1983年,由于水库调节避免了淠、史河和淮河洪水灾害约304万亩次,避免了1982年霍山县城的水淹,还减轻了淮河干流的洪灾,防洪效益达25.66亿元;利用水库水源修建的淠史杭灌区,累计灌溉面积12290万亩,净收益34.65亿元;并发展了养殖事业;淠河总干渠的通航,首次实现了淮南铁路与大别山区水路的沟通。至1985年,各站累计发电量84亿千瓦·时。水电的开发还促进了电网建设,1961年皖中实现全省第一个淮南——合肥——六安——淮南110千伏环网,年节约线路损失电量0.06亿千瓦·时。
与此同时,六安地区的山乡小水电站也日益增加。至1985年,已装机369台、2.30万千瓦。皖西边陲金寨县列为全国100个电气化试点县之一。淮河水系的中、小型水电站已开发15.01万千瓦,占可开发量的50.4%。
[长江水系]安徽境内长江416公里(注:引自1985年《安徽省情》。另据《安徽省经济地理》记载为401公里。),两岸支流40余条。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299.66万千瓦,可能开发量71.03万千瓦,分别占全省的75.3%和60.8%。境内长江干流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95万千瓦,无实际开发的可能。可建0.05万千瓦以上电站的水力资源,南岸青弋江25.75万千瓦,北岸皖河15.39万千瓦,其余江湖合计不足16万千瓦。故在淠、史河水库工程基本结束后,水电建设转移到青弋江及皖河流域上来。
1958年“大跃进”,用电负荷剧增,为急于解决缺电问题,对青弋江上的陈村、皖河北支流皖水上的毛尖山、相公庙(后改称双峰)、南支流长河上的花凉亭等水库枢纽工程,采取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办法进行兴建,并不切实际的要求在1960年发电。国民经济调整时,1962年这些工程相继下马;数年后始陆续复工,其中租公庙电站至今尚未复建。唯陈村水电站投产后,在其下游51公里处的纪村,利用青弋江41公里的总干渠,引用陈村水电站尾水以及徽水和区间水,建设纪村分站;仅用3年另9个月建成,进度较快。
长江水系电站大多未按照基本建设程序施工,方案多变,质量欠佳。如陈村水电站,1958~1959年,原设计坝顶高程为150米,最大坝高100米,装4台7.25万千瓦机组,原太平县城已安排迁移。后考虑“备战”需要,将坝顶高程降为125米,最大坝高75米,装3台5万千瓦机组,致使少装机14万千瓦,对水电资源的利用是一项损失。1978年底,根据1975年8月河南大水的教训,将原来较低的设计标准,改为按百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千年一遇洪水标准校核和万年保坝的要求,将坝顶加高1.30米,最大坝高达76.30米,相应坝顶高程为126.30米。其左岸河床坝段由于F 11、F 32断层存在,采用深孔固结灌浆补强。毛尖山水电站缓建后,虽不久被列为“三线”工程,复工较早,但因库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又无排沙设施,库内泥沙淤积严重。花凉亭水电站则因几经起落,水库移民问题迄未妥善解决,4台1万千瓦机组,已建成2台,但只能低水头维护性发电,机组出力不足。由于机组长期远离设计工况运行、振动较大,气蚀较严重。
陈村、毛尖山、花凉亭的总库容50.93亿立方米。陈村、纪村、毛尖山的装机总容量20.90万千瓦,总投资2.12亿元,平均每千瓦造价1013元。花凉亭水电站已投资0.89亿元,尚未竣工验收。至1985年,长江水系已建的中、小型水电站共装机25.87万千瓦,占可开发量的36.4%。
毛尖山水电站投产后,与安庆联成地区电网。1963~1968年间,坚持低出力发电,保证了安庆、岳西等地用电。1968年底,110千伏毛(毛尖山)晓(晓天)线竣工,安庆地区开始联入省电力网。陈村水电站是安徽最大的水电站,又位于电力奇缺的皖南山区,投产后发挥了重要作用,运行15年已收回全部投资,现成为华东电网中的主力调峰厂之一。花凉亭水电站亦发挥了综合效益。
长江水系水电站的地理环境得天独厚。陈村位于举世闻名的黄山脚下,建库后,又形成了青山环抱的太平湖;毛尖山、花凉亭在旅游胜地天柱山的两侧,有利于发展旅游事业。
[新安江水系]建国后,国家根据合理利用水力资源的原则,在浙江境内建造新安江水电站。安徽境内则由地方自建一批小型水电站。1951~1985年,已开发小水电2.85万千瓦,占可开发量的17.8%(注:详见本志第四篇第二章。)。
安徽省中型水电站概况(1985年)

注:陈村、纪村、花凉亭水电站的总投资,引自陈村水电站志及花凉亭水电站志稿;其余各站的投资,引自《安徽省水库运用手册》。装机总容量比1985年统计数多4万千瓦,是由于内含花凉亭电站维护性发电机及在建工程各2万千瓦。
安徽省水力发电增长情况

全省中型水电站1985年部分生产指标情况

注:专署属企业花凉亭水电站1985年维护性发电0.46亿千瓦·时,未作专栏统计。
全省待开发的1万千百以上水力资源情况

注:此表发电容量是按新的统计资料所得,与表1—2—1装机容量之和为66.38万千瓦,超出1980年普查数7.88万千瓦。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