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省会安庆开办电灯事业,负荷不过100千瓦。次年10月,芜湖明远电灯公司2台125千瓦机组发电,以2.3千伏线路对市内部分街区配电,供用户照明。随后江淮通商口岸和两淮矿区等地,相继建厂发电,都是小火电厂分散供电,发展缓慢。民国21年(1932年),芜湖的配电网升压为6千伏运行。抗日战争胜利后,省会迁至合肥,装机160千瓦,运行数月,即停止供电。至民国37年,淮南矿区形成一个装机总容量8200千瓦,22千伏输电线路全长43公里,变电设备总容量0.65万千伏安的供电网,由淮南矿路公司所属的淮南电厂电务课管理,民国37年售电量0.12亿千瓦·时。当时,马鞍山的1路22千伏线路降压运行,芜湖等地的最高配电电压为6千伏。
建国初,在新建和扩建中小型电厂的同时,先后在皖中地区建成35~ 110千伏电力网,由淮南电业局经管;皖南沿江地带建成66~110千伏电力网,由南京电业局管辖;淮北濉溪至宿县东部煤矿区建成35千伏电力网,由煤炭部门自建自管。1958年成立省水利电力厅,下设电业局,统管全省电业。同年,皖中和皖南电网以110千伏架设、35千伏运行的木结构临时过江线相联络,1959年升压110千伏运行。1960年建成220千伏东、西梁山过江线,110千伏运行,取代临时过江线。1971年110千伏田(田家庵)宿(宿东电厂)线建成,淮北地区亦与皖中联网。与此同时,各地、市先后成立供电(电业)局,由省电业管理局(现名省电力工业局)统一领导,各县先后成立供电局(所),按其供电区域,分属有关地、市供电(电业)局直供或趸售。
1972~1973年,配合淮南2台12万千瓦火电机组的建设,省内第一个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淮(淮南)合(合肥)芜(芜湖)一回路输电线和合肥桥头集、芜湖长龙山变电所先后投入运行(简称投运),合肥、芜湖2市率先以220千伏电压供电,并与华东电网实现220千伏联络。1978年淮北电厂至蚌埠220千伏一、二回路输电线相继建成,并通过同期建设的220千伏蚌(蚌埠)淮(淮南)线与淮合芜电力网联结,纵贯南北的省内主网架开始形成,使供电能力进一步提高。接着,220千伏电力网先后进入阜阳、巢湖、滁县等地区,并分别于1982年、1985年与南京热电厂及徐州电力网相联通,安徽与江苏电力网有3路220千伏联络线。“六五”期间(1981~ 1985年),全省新建230千伏线路1300.90公里(建成1034.20公里),平均每年新建260公里,新增220千伏降压变压器138万千伏安(建成126万千伏安),平均每年新增27.60万千瓦安。但110千伏输变电设备增长较慢,不能适应负荷增长的需要。
安徽电力网的特点:一是长江以北220千伏网架较强(唯安庆、六安、宿县地区仍是110千伏电压供电),两淮矿口电站有220千伏10路输电线,但由于输电电压的限制,增加总送电能力较为困难。500千伏电压等级的电力网出现后,可以改观;二是皖南电网尚薄弱,徽州和池州地区仍是110千伏电压供电,亟待加强;三是输变电建设落后于电源建设,地区供电网建设又落后于主网建设。随着电网建设的发展,主要城市内的110千伏输电网已逐步变为配电网。
城市中压配电网,先用2.3和3.3千伏,后用6千伏电压等级,1956年合肥市首先升压为10千伏配电网。1974~1976年,蚌埠市也完成由6千伏升压为10千伏的改造工程,配电网损大为降低。随后芜湖、安庆市及六安、滁州、阜阳、屯溪等城区亦完成改压工程。淮南、淮北、铜陵市及宿州的改压工作还在进行。马鞍山市因用户的6千伏电动机甚多,尚未改压。
农村供电初期是为排灌服务,后逐渐扩大为县办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乡镇企业、群众生活等供电。1979年实现74个县(市)全由电力网供电。80年代加以整改,进行标准化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详见第四篇)。
全省送变电基建投资及设备分组等情况,见表2-0-1至表2-0-3。
全省各个时期送变电基本建设投资额情况

全省各代表年份供电设施分组情况

全省各代表年份供电量及线损率情况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