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至三十四年,安庆和芜湖两地开创了安徽省的用电史,供用户照明和少量路灯。民国元年(1912年),芜湖有电灯4000余盏,路灯331盏。之后,蚌埠等地向居民供电。民国11年,省内开始发展动力用户。各地电灯公司分别设营业机构,负责用户接电、收缴电费和用电稽查等工作。电价由各公司自定,颇不统一。为维护经营利益,多数电灯公司先后加入全国民营电业联合会,以便遏止窃电欠费现象。民国25年,芜湖、安庆的最高用电负荷分别为1575千瓦和822千瓦,其余各地负荷均小。
抗日战争期间,沦陷区的电灯公司多为侵华日军占用,用电管理也由日方控制。日本投降后,部分电厂(公司)扩建容量,整修线路,逐步开放全日供电。少数城镇供不应求,曾采取分区停电等措施。这时,窃电、欠费现象又蔓延成风。由于国民政府腐败,物价暴涨,多数电厂濒临破产边缘。民国38年,安徽省用电量只有0.19亿千瓦·时。
建国后,用电管理工作逐步走上轨道。1952年,用电结构发展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市政生活等门类。是年,燃料工业部制定《供用电暂行规则》。1958年起“大跃进”时期,钢铁用电骤增,当时的计划用电,主要是其他行业让电保钢。1961年起,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用电结构渐趋合理。
“文化大革命”初期,不少合理的规章制度被废除,违章用电现象增加,用电量也有所下降。1970年起,生产回升,再次出现缺电局面。遵照周恩来总理提出的计划用电、节约用电、群众办电(简称“三电”,其中群众办电,后改为安全用电),省、地(市)、县均成立“三电”办公室。1975年,在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时,各行业通过整顿,用电情况出现转机。1975年,全省用电量48.02亿千瓦·时,最高用电负荷达90.53万千瓦。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安徽经济发展较快,为缓和用电供需矛盾,采取行政、经济和技本手段,强化计划用电管理。1982年,实行计划用电包干办法,电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有提高。“六五”期间(1981~1985年),电力弹性系数0.47,用电量年均递增6.1%。1985年,用电最高负荷达184.1万千瓦,用电量为107.21亿千瓦·时(注:1985年,安徽省全社会全口径用电量为108.20亿千瓦·时。),缺电约15亿千瓦·时。人均用电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建国30多年来,用电量年均递增18.6%,发展速度较快。但因经济基础差,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工业比重过大,电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制约了安徽省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1971年起,缺电日趋严重。“四五”期间(1971~1975年),平均每年缺电5.80亿千瓦·时,累计影响工业产值61.79亿元。“五五”期间(1976~1980年)平均每年缺电高达12.60亿千瓦·时,累计影响工业产值130.32亿元。“六五”期间前3年,缺电局面有所缓和,平均每年缺电8.66亿千瓦·时,但后2年,由于基建项目上马较多,生产发展速度快,1984年缺电13亿千瓦·时,1985年缺电15亿千瓦·时。“六五”期间,累计影响工业产值128.79亿元。因此,设法缓和缺电局面,逐步解决电力供需矛盾,是安徽省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一个突出问题。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