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小水电资源较丰富,1951~1985年已开发10.13万千瓦(各站容量均在1万千瓦以下),还可再开发40多万千瓦。若全部开发利用,每年可发电量20多亿千瓦·时。为解决山区能源,加快实现农村电气化,省小水电建设领导小组于1983年5月确定金寨、歙县、黟县、祁门、泾县、黄山市(原太平县)、霍山、岳西、潜山、太湖为全省10个小水电重点县。同年12月12日,国务院批准将金寨县列为全国100个农村电气化试点县之一。对加快山区经济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山区外的小水电为数不多,主要有蚌埠闸0.48万千瓦。
1968年起,全国提倡大办小水电,实行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县、乡、村三级办电,国家适当扶持的方针,贯彻“谁建、谁管、谁有、谁受益”的政策。建站时,按每千瓦由国家补助250~500元。1973年后,改由社队(乡村)自筹经赞,国家支持机电设备,土建部分由农水经费补贴的办法。对装机大于0.01万千瓦的电站,须编制设计文件,经批准才能建。机电设备均用国内走型产品,质量有保证,促进了小水电建设。至1979年,兴建的小水电站大部分是0.01万千瓦以下,多数仍在安全运行,对发展山区经济,提高山区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一定作用。
80年代,为开发建设梯级电站(装机超过0.02万千瓦)的时期。以往所建小水电站站址分散,独立运行,装机容量与用电负荷不适应,年利用小时仅有1000~1500小时,不能充分利用水力资源。这期间重点将分散的电站,联网和并入省电网,并建一些规模较大的骨干电站。1983年,中央对小水电建设资金来源作了调整,集体所有制的电站每千瓦补助500元,全民所有制的电站,国家一次性补助总投资的50~70%,其余自筹或贷款。1985年起,国家补助投资50%的资金,由预算内拨款改为贷款,总投资的20%由低息贷款,其余30%资金由地方自筹。
一、皖南山区小水电
皖南山区水力资源蕴藏量102.58万千瓦,可开发量55万千瓦左右,泾县、歙县、祁门、黄山等县市较丰富(注:引自1986年《安徽经济年鉴》。)。中型水电站已装机18.40万千瓦,待建6万千瓦。可开发的小水电资源近30万千瓦,已开发4万多千瓦,开发率较大别山区略高,开发时间也较早。
1951年春,屯溪一机械工人鲍良泉,利用金墩流水2米落差,在隆阜乡自建1台200瓦的微型直流水轮发电机,供织布照明,负荷为5盏6伏汽车灯泡,次年春停运。这是省内首次试用水力发电。1956年4月,宣城双桥建成1台28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是全省第1个农村小水电站。1958年,安徽省提出“五年实现农村电气化”规划。是年10月,为解决黄山宾馆照明用电,由省投资并派设计、施工队伍建设的石门水电站,安装2台192千瓦发电机组,仅1年多时间即交付使用,是徽州地区最早的设备较完善的水电站,迄今运行正常。1958年、1959年先后动工的歙县三阳、街源2个电站,由芜湖专署水电局设计并承建,各装1台奥地利制造的TYPCB—104水轮发电机组,是当时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电站。现街源电站已扩建,解决了璜田乡的用电问题。1960年,皖南山区土法上马,利用老水碓落差,又建一批10千瓦以下木制水轮机电站。因缺少技术人员,器材短缺,木制或铁木混制水轮机不耐用,多数未形成生产力,造成浪费。
1965年7月,徽州地区绩溪县建成1个综合利用水轮泵站,发电装机10千瓦(装碾米机、磨粉机各1台,灌溉30亩左右),是该地区第一个应用水轮泵发电的小水电站。次年,黟县奇墅(原名东方红)中型水库动工,为金家岭、坝后等水电站建设创造了条件。1970年10月1日,岩寺黄山发电设备厂试制的HL 210—W G—20A水轮发电机组(12千瓦)在黟县碧西电站安装投产。70年代小水电建设加快步伐,徽州地委、行署提出小水电主要为全区茶叶加工服务,以取代手工和用柴油机作动力制茶,并于1974年成立地区小水电技术指导站。次年举办技术培训班。1977年组织100余名技术人员对地区境内河流进行水力资源普查,作出发展规划,推动了小水电的发展。此后乡镇企业兴起,季节性发电不能满足需要,进而建设小型骨干水电站,逐步联网并网。一批老站、小站先后报废。1979年徽州地区小水电装机总容量由1969年0.05万千瓦。发展到1.83万千瓦但主要采用价格便宜的30-6、40-6型水轮泵,20A、20B、戽斗式及斜击式水轮机。除黟县金家岭及奇墅水库坝后电站外,大多数在0.01万千瓦以下,且多建在偏僻山区和革命老根据地,无调节的径流式电站多,孤立运行电站多,设备质量较差,出力不足,供电质量不高。
1980年12月,歙县0.64万千瓦丰乐水电站并网运行,成为省内1万千瓦以下装机容量最大的小水电站,对该地区电网调峰起一定作用。1983~1985年,歙县二坝电站0.10万千瓦、休宁茗州电站0.05万千瓦、黟县东方红三级电站0.08万千瓦、石台六百丈电站0.16万千瓦、祁门流源电站0.25万千瓦机组工程相继开工,1985年有6个0.01万千瓦以上电站(装机13台计0.26万千瓦)投产(其中溶口电站工期为一年半),是皖南山区小水电建设史上在建装机容量规模较多的一年。至此,徽州地区所属祁门、黟县、休宁、歙县、旌德、绩溪、石台7县和屯溪市,都有小水电站,共有小水电站620个,装机818台,3.10万千瓦。其中歙县最多,有1.30万千瓦。全地区主要由小水电站供电的有62个乡、500个行政村、25.27万农户,分别占总数的28.8%、33.8%和75.7%。由小水电站供电的农业排灌、乡镇企业、农副产品加工、生活照明以及以电代柴的电量共0.46亿千瓦·时,占全地区用电量的21.7%。
二、大别山区小水电
皖西大别山六安地区的金寨、霍山、舒城、六安和安庆地区的岳西、潜山、太湖、宿松、桐城等县,万山耸立,河流纵横,水力资源蕴藏量80.68万千瓦,可开发量60万千瓦左右(注:引自1986年《安徽经济年鉴》。)。中型水电站已装机17.20万千瓦,待建5万千瓦。可开发的1万千瓦以下水力资源约30万千瓦,已开发4.21万千瓦。占可开发量的11%强。
六安地区舒城县于1958年10月1日首建“三八”电站发电。该站位于城关西郊,由县妇联号召全县妇女捐献首饰集资兴建,安装钢柱木制叶片水轮机,配56千瓦发电机1台。同时,霍山县落儿岭乡建成5千瓦的马宗岭电站,六安县城南建成5千瓦的凡通桥电站,均是木制水轮机。这些早期建设的小水电站,因设备简陋,资金缺乏,管理不善,不久报废。1964年,山丘区推广水轮泵站提水灌田,结合发电,亦因达不到预期效益被淘汰。淠史杭灌区水力资源的利用,始于1961年。当年霍邱建城关电站、六安建木北电站,1964年寿县建保义电站,因水量无保证,均未成功。1980年,建成灌区内规模最大的九里沟电站,装机0.45万千瓦,效益显著。相继建成霍邱从兴、六安木厂、舒城大官塘和大浪等小水电站,并在筹建红石咀、看花楼和梅岭等小水电站。全国100个农村电气化试点县之一的金寨县大瞳眼,地势险要,有少见的绝壁深潭。青山区张冲、黄畈、方埂地区的人民,为利用大瞳眼的水力资源,从1969年起,苦战两冬春,在“两岸峭壁雾连天,鸟过上空不敢叫”的悬崖上开山引水,建成1个装机0.03万千瓦的张冲水电站。1971年3月,电流越过1500多米高的山岭,送到山区偏僻人家。有10千伏送电线3路,长52公里。后又延伸达93.40公里。供电范围有4个乡、26个行政村、182个自然村,用电户有12个制茶厂、24个粮食加工厂、24个锯木厂、榨油、修配、广播放大站、Χ光透视机等,共装电动机125台、0.05万千瓦。用电后累计加工农副产品1415多万公斤,制茶70多万公斤,节省劳动力53万个工日,节省柴炭40多万公斤;3600个农户用上电灯,节省煤油34万公斤。
为了充分发挥小水电的作用,大别山区人民架设1867公里长的10千伏线路,把分散的独立电网联结起来,后又架设156公里的35千伏主干线,将小电网并入省电网,把多余的电能输入省电网,既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又增加了地方经济收入和用电的可靠性。霍山县南部深山中的大化坪区,有0.01万千瓦以上小水电站7个,容量共0.16万千瓦。1984年起,陆续将青枫岭、毛岭贩、百家山、八斗滩、琵琶地、黄泥田、汪家畈等电站,以10千伏线路联结成网。1985年在大化坪设立小水电管理所,进行调度管理。已架设10千伏线路23.50公里,从青枫岭向北,经毛岭贩、八斗滩折向西北,再经黄泥畈、午旗河至烂泥坳三级电站的升压站,与省电网相联。1985年六安地区小水电站发电量由上年50万千瓦·时,增加到0.04亿千瓦·时,除供给本区用电外,还输入省电网近0.03亿千瓦·时,效益甚好。
安庆地区至1985年末建有小水电站515处,安装发电机组617台,共计2.25万千瓦。其中,0.05万千瓦及以上电站有3处,装机8台,共0.24万千瓦。花凉亭灌区也已开发小水电0.10万千瓦。
安徽省历年小水电袋机容量及发电量情况,见表4—2—1。
安徽省历年小水电装机容量及发电量情况

注:1979年以前的数字采自农水年报,此后的数字采自小水电年报。1985年的装机容量比计划部门统计数少1.44万千瓦。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