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导言
安徽省电力建设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缓缓起步,至1949年解放时,发电设备总容量只有1.43万千瓦,电力设计、施工、修造主要依靠沪宁一带厂家或从国外引进,设备修理技术力量很少。
建国后,全省设计、施工、修造专业队伍自1951年起陆续组建。1985年施工企业平均职工12536人,为1958年的13.0倍;设计院职工395人(注:仅为省电力设计院的人数,不包括各生产、基建企业设计室(组)的人员。),是1978年的39.6倍;电力修造企业职工1309人。这三方面职工共1424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占5.3%。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技术装备有很大改善。1985年末,施工企业拥有建筑、安装、起重、运输等大、中型施工机械3050台(套),总功率4.96万千瓦,动力装备率8.91千瓦/人。能独立设计和承包大、中型火电厂及超高压输变电工程;制造施工专用机械、电站非标准设备和部分发电设备配件等。
勘测设计,1958~1985年,完成送变电工程设计281项(其中50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工程1项),线路总长0.57万公里,主变压器总容量517.81万千伏安。完以发电工程设计35项,装机总容量21.85万千瓦,调相机总容量23.40万千乏。正在筹备接受大型火电厂工程设计任务。
火电施工,1958年以前,省尚未组建专业施工队伍,马鞍山发电厂2台0.5万千瓦机组由该厂自行安装,2台0.6万千瓦机组自电力工业部上海基本建设局第二十一工程处建设;淮南发电厂3台0.6万千瓦机组由华东修建局第九工程公司(后属电业管理总局基建工程管理局)承包,第四台0.6万千瓦机组由该厂自行安装。1958年7月起,均由安徽电建一、二公司及其前身——电力工业部上海基本建设局第二十三工程处承担。1985年末,火电装机容量累计207.38万千瓦,相当于1949年全省装机总容量的145倍。
水电施工,1952年从淮委兴建佛子岭水库开始。1955年省工业厅组建佛梅水电工程处,负责建设佛子岭、梅山水电站。年末,佛站机电安装人员输送给水利电力建设总局水电安装队,继续承建梅山及响洪甸、磨子潭水电站工程,后调往浙江。陈村水电站及纪村分站由水利电力部第十四工程局承建,十二局支援。1958年成立省水利电力厅时组建的水电施工队伍,先后承建了花凉亭水电站(设备由省电力修造厂安装)、佛子岭水电站扩建、响洪甸水电站续建和毛尖山水电站等工程。
送变电施工,主要由安徽送变电工程公司承担,27年来,架设输电线路87条,全长0.47万公里,安装变电所(站)100个,主变压器104台,总容量354.79万千伏安。此外,省内各供电局陆续组建成立后,也承担了部分施工任务,用户亦自行安装了部分输配电设备。1954~1956年间,110千伏佛——合线、梅——六——望线和合——杨线由武汉送变电工程处施工;马——铜线由部电业管理总局基建工程局送变电一公司施工。
修造企业,80年代初已具有年加工2500吨钢材和2500吨钢结构的生产能力。10~60吨系列门型起重机和YOTC调速型液力偶合器(注:液力偶合器是上海电力修造厂设计,1983年转给安徽电力修造厂生产。)的制造成功,有利于电力施工企业提高安装效率和发电企业节约能源。起吊高度为162米、起重量3.5吨的DZQ—200型自升折臂塔式起重机的试制成功,填补了我国火电厂大型冷却水塔施工装备的空白。
安徽省电力施工力量,在满足省内基建需要的同时,还为外省袋机30余万千瓦,并先后向缅甸、越南、坦桑尼亚、伊拉克等国派出施工技术人员,援建国外的电力建设等工程。
电力设计、施工、修造队伍经历多次起落聚散,特别是火电工程处以上的机构,从组建至1983年间归属变动24次,给队伍素质、技术装备水平、基地建设、基础管理、开拓市场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两个修造企业分别是电力生产和电力施工的技术后方,由于各发供电和施工企业都有一定的检修、制造能力,因此修造厂的生产不均衡,任务不饱满,需解决如何发挥两厂潜力这一紧迫问题。
建国后,全省设计、施工、修造专业队伍自1951年起陆续组建。1985年施工企业平均职工12536人,为1958年的13.0倍;设计院职工395人(注:仅为省电力设计院的人数,不包括各生产、基建企业设计室(组)的人员。),是1978年的39.6倍;电力修造企业职工1309人。这三方面职工共1424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占5.3%。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技术装备有很大改善。1985年末,施工企业拥有建筑、安装、起重、运输等大、中型施工机械3050台(套),总功率4.96万千瓦,动力装备率8.91千瓦/人。能独立设计和承包大、中型火电厂及超高压输变电工程;制造施工专用机械、电站非标准设备和部分发电设备配件等。
勘测设计,1958~1985年,完成送变电工程设计281项(其中50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工程1项),线路总长0.57万公里,主变压器总容量517.81万千伏安。完以发电工程设计35项,装机总容量21.85万千瓦,调相机总容量23.40万千乏。正在筹备接受大型火电厂工程设计任务。
火电施工,1958年以前,省尚未组建专业施工队伍,马鞍山发电厂2台0.5万千瓦机组由该厂自行安装,2台0.6万千瓦机组自电力工业部上海基本建设局第二十一工程处建设;淮南发电厂3台0.6万千瓦机组由华东修建局第九工程公司(后属电业管理总局基建工程管理局)承包,第四台0.6万千瓦机组由该厂自行安装。1958年7月起,均由安徽电建一、二公司及其前身——电力工业部上海基本建设局第二十三工程处承担。1985年末,火电装机容量累计207.38万千瓦,相当于1949年全省装机总容量的145倍。
水电施工,1952年从淮委兴建佛子岭水库开始。1955年省工业厅组建佛梅水电工程处,负责建设佛子岭、梅山水电站。年末,佛站机电安装人员输送给水利电力建设总局水电安装队,继续承建梅山及响洪甸、磨子潭水电站工程,后调往浙江。陈村水电站及纪村分站由水利电力部第十四工程局承建,十二局支援。1958年成立省水利电力厅时组建的水电施工队伍,先后承建了花凉亭水电站(设备由省电力修造厂安装)、佛子岭水电站扩建、响洪甸水电站续建和毛尖山水电站等工程。
送变电施工,主要由安徽送变电工程公司承担,27年来,架设输电线路87条,全长0.47万公里,安装变电所(站)100个,主变压器104台,总容量354.79万千伏安。此外,省内各供电局陆续组建成立后,也承担了部分施工任务,用户亦自行安装了部分输配电设备。1954~1956年间,110千伏佛——合线、梅——六——望线和合——杨线由武汉送变电工程处施工;马——铜线由部电业管理总局基建工程局送变电一公司施工。
修造企业,80年代初已具有年加工2500吨钢材和2500吨钢结构的生产能力。10~60吨系列门型起重机和YOTC调速型液力偶合器(注:液力偶合器是上海电力修造厂设计,1983年转给安徽电力修造厂生产。)的制造成功,有利于电力施工企业提高安装效率和发电企业节约能源。起吊高度为162米、起重量3.5吨的DZQ—200型自升折臂塔式起重机的试制成功,填补了我国火电厂大型冷却水塔施工装备的空白。
安徽省电力施工力量,在满足省内基建需要的同时,还为外省袋机30余万千瓦,并先后向缅甸、越南、坦桑尼亚、伊拉克等国派出施工技术人员,援建国外的电力建设等工程。
电力设计、施工、修造队伍经历多次起落聚散,特别是火电工程处以上的机构,从组建至1983年间归属变动24次,给队伍素质、技术装备水平、基地建设、基础管理、开拓市场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两个修造企业分别是电力生产和电力施工的技术后方,由于各发供电和施工企业都有一定的检修、制造能力,因此修造厂的生产不均衡,任务不饱满,需解决如何发挥两厂潜力这一紧迫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