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导言
建国前,安徽省电力科技人员很少,未见电力科技工作的记载。
建国初期,各厂组织技术力量,修复利用旧机器,革新改造老设备,取得较好成绩。如淮南电厂依靠厂内技术干部和技术工人自力更生修复发电机,使2台0.16万千瓦旧机组出力由80%恢复到铭牌出力。
“一五”期间(1953~1957年),扩建、兴建了电厂和35~110千伏输变电工程。“二五”期间(1958~1962年),主要建设0.6~2.5万千瓦中温中压机组。生产技术人员配合设计、制造、施工部门,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问题,使新机组都能顺利投产。部分小机组开始退役。一批中型水电站也建成发电。为把江北电力送过长江,克服困难,土法上马,1958年架设110千伏超高木塔临时过江线。还自制变压器,补充设备不足。但在“大跃进”的影响下,当时不少厂、站槁设备超铭牌运行,使发供电设备受到一定损害。在国民经济调整期间,对一批机组进行完善化大修,提高设备健康水平。
“三五”至“五五”期间(1966~1980年),12~20万千瓦高温超高压发电机组及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的建设和投入运行,促使安徽省电力科技力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这10余年间,亦历经波折。“文化大革命”初期,撤销科研机构,下放科技人员,使电力科技工作遭受严重挫折。70年代起,科技工作逐渐恢复。1973年省水利电力局制定科技研究计划24项。同年,下放到农村的科技人员陆续调回,省电力中心试验所各专业室开始恢复。1974年,省水利电力局编制《安徽省电力工业1976~ 1985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这是全省第一个电力科技工作10年规划。从1975年起,省电力工业局设科技处,管理全省电力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之后,电力科技发展较快,省电力中心试验所技术情报室举办全省电力系统技术革新成果巡回展览,对推广应用新技术和科学研究方面起了推动作用。
“六五”期间(1981~1985年),开始建设30~ 60万千瓦大型亚临界压力机组和50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工程,从国外引进大量先进技术和设备,抽调部分科技人员到美国、联邦德国、日本、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瑞士、瑞典等国考察、学习,同时还组织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攻关,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从而成功地完成了这些工程的建设和投产任务。与此同时,还培养了一支能独立进行12.5万千瓦火电机组和500千伏输电工程的勘测设计队伍,大电网、大机组实行单元集中控制、电子计算机、微处理机、数字微波通信等先进的技术、设备已在系统中广泛应用。
省电力试验研究所是省内电力系统的主要科研机构。各电力企业中的科技人员,除主要从事生产、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外,也都安排一定力量结合生产、基建从事促进技术进步的科研工作,并注意与各大专院校协作,运用他们的科技力量为电力科研服务。
目前,省电力系统的科技工作实行两级管理。省电力工业局设科技处,厂、站、局、公司大部分在技术部门设科技组(或确定专职人员)。纳入水利电力部、安徽省和华东电业管理局的科研项目,由省电力局负责统一报批;纳入省局的项目由省局审批。部、省和华东审批的项目均列入省局科研计划管理项目。重大科研项目的开发、推广由省局科技处负责组织协调、平衡。科技成果根据分级管理的原则组织鉴定。从80年代初开始,科技成果的鉴定和评奖活动逐步做到正常化、制度化。1977~1985年,全系统共颁发139项科技成果奖。其中有2项科技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3项获水利电力部科技成果奖,4项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1项获华东电业管理局科技成果奖。
安徽电业职工专业教育,开始有芜湖明远电灯公司联系特约函授学校,有3人毕业。这是建国前安徽电业职工教育唯一的历史记载。
建国初,从扫除文盲开始,各地电业单位纷纷开办文化补习班,业余技校,红专夜校,短期培训班等,帮助职工学文化、学技术。还有一部分工农干部先后被选送到燃料工业部电业管理总局干部学校、水利电力部干部学校去培训、并选送部分骨干上大学,不仅提高了电业职工的文化技术素质,而且培养了一批技术管理人才和操作技工,为解决当时电力行业人才紧缺起了不小的作用。
60年代初,全省电力职工教育稳步发展,绝大部分单位都建立了职工教育机构,职工业余教育进一步发展和巩固。职工教育转向以技术培训为主,开展大练基本功活动。淮南电厂于1964年获水利电力部授予的“练功标兵”称号。
“文化大革命”初期,职工教育工作被迫停止。70年代初,有少数单位举办“七·二一”工人大学,淮北、淮南电厂等因新厂、新机投产需要,对新工人进行后备培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电力工业发展加快,对职工的文化技术要求也更高。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电力部门技术人员青黄不接,大批青年工人文化技术素质不高,为加强电力职工教育工作,安徽省电力工业局于1979年设宣教处。1979年5月,蚌埠供电局率先成立职工教育委员会,开展职工教育。198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颁布后,开始形成继50年代之后的第二个职工教育高潮。各单位纷纷通过脱产、半脱产、业余、在职等多种形式,开展全员培训,举办文化补习班、技工训练班、专业培训班等,企业办学面达100%。“六五”期间(1981~1985年),已建立健全各级教育培训机构和有关的规章制度,配备了专职教师和干部。下属34个生产单位都成立职工教育委员会,其中,有26个单位设立教育培训中心或教育科,其他单位设专职教育干部,共有专职职工教育干部91人,专职职工教育教师123人。
建国以来,省电力专业学校从无到有,逐步发展。最早的电力专业学校是佛子岭电力学校,1958年由佛子岭水电站与霍山县合办,为初级电校,1958年交给省水利电力厅,后改为中级电校。在校学生200人,教师37人。1962年下半年,由佛子岭迁往怀远,并入安徽省水利电力学校。1960年4月,淮南电业局开办淮南电力学校,招生百人,次年7月,该校也并入安徽水利电力学校。1964年省电业管理局开办淮南半工半读电力技术学校,以后在淮南发展成中等电力专业学校,于1984年迁至合肥,更名为合肥电力学校。1974~1975年,淮北发电厂技工学校和安徽电力建设技术学校相继开办,并分别于1979年和1980年更名为淮北电力技工学校和安庆电力建设技术学校。1980年建立电力干部训练班,后改为安徽电力干部学校。1981年,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在职工教育高潮中诞生,使安徽电力职工教育又上新台阶。1983年职工大学同干部学校合并,1985年秋复又分开,各自独立。
1985年,省电力系统有全日制电力职工大学1所,干校1所,中专1所,技工学校2所。累计毕业学生约5500人,其中大专生239人。在校学生2583人。另有14个厂、站、局办了职工中专班,在校人数534人。此外,还积极鼓励职工参加“五大”(电大、函大、夜大、职大、业大)自学考试、大中专学校代培班和干部专修班学习。现已初步形成一个从初级到高级、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电力职工教育体系,涌现出一批自学成才,学有专长的职工,有的名字被收进《中国自学成才者大辞典》。
建国初期,各厂组织技术力量,修复利用旧机器,革新改造老设备,取得较好成绩。如淮南电厂依靠厂内技术干部和技术工人自力更生修复发电机,使2台0.16万千瓦旧机组出力由80%恢复到铭牌出力。
“一五”期间(1953~1957年),扩建、兴建了电厂和35~110千伏输变电工程。“二五”期间(1958~1962年),主要建设0.6~2.5万千瓦中温中压机组。生产技术人员配合设计、制造、施工部门,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问题,使新机组都能顺利投产。部分小机组开始退役。一批中型水电站也建成发电。为把江北电力送过长江,克服困难,土法上马,1958年架设110千伏超高木塔临时过江线。还自制变压器,补充设备不足。但在“大跃进”的影响下,当时不少厂、站槁设备超铭牌运行,使发供电设备受到一定损害。在国民经济调整期间,对一批机组进行完善化大修,提高设备健康水平。
“三五”至“五五”期间(1966~1980年),12~20万千瓦高温超高压发电机组及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的建设和投入运行,促使安徽省电力科技力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这10余年间,亦历经波折。“文化大革命”初期,撤销科研机构,下放科技人员,使电力科技工作遭受严重挫折。70年代起,科技工作逐渐恢复。1973年省水利电力局制定科技研究计划24项。同年,下放到农村的科技人员陆续调回,省电力中心试验所各专业室开始恢复。1974年,省水利电力局编制《安徽省电力工业1976~ 1985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这是全省第一个电力科技工作10年规划。从1975年起,省电力工业局设科技处,管理全省电力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之后,电力科技发展较快,省电力中心试验所技术情报室举办全省电力系统技术革新成果巡回展览,对推广应用新技术和科学研究方面起了推动作用。
“六五”期间(1981~1985年),开始建设30~ 60万千瓦大型亚临界压力机组和50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工程,从国外引进大量先进技术和设备,抽调部分科技人员到美国、联邦德国、日本、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瑞士、瑞典等国考察、学习,同时还组织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攻关,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从而成功地完成了这些工程的建设和投产任务。与此同时,还培养了一支能独立进行12.5万千瓦火电机组和500千伏输电工程的勘测设计队伍,大电网、大机组实行单元集中控制、电子计算机、微处理机、数字微波通信等先进的技术、设备已在系统中广泛应用。
省电力试验研究所是省内电力系统的主要科研机构。各电力企业中的科技人员,除主要从事生产、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外,也都安排一定力量结合生产、基建从事促进技术进步的科研工作,并注意与各大专院校协作,运用他们的科技力量为电力科研服务。
目前,省电力系统的科技工作实行两级管理。省电力工业局设科技处,厂、站、局、公司大部分在技术部门设科技组(或确定专职人员)。纳入水利电力部、安徽省和华东电业管理局的科研项目,由省电力局负责统一报批;纳入省局的项目由省局审批。部、省和华东审批的项目均列入省局科研计划管理项目。重大科研项目的开发、推广由省局科技处负责组织协调、平衡。科技成果根据分级管理的原则组织鉴定。从80年代初开始,科技成果的鉴定和评奖活动逐步做到正常化、制度化。1977~1985年,全系统共颁发139项科技成果奖。其中有2项科技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3项获水利电力部科技成果奖,4项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1项获华东电业管理局科技成果奖。
安徽电业职工专业教育,开始有芜湖明远电灯公司联系特约函授学校,有3人毕业。这是建国前安徽电业职工教育唯一的历史记载。
建国初,从扫除文盲开始,各地电业单位纷纷开办文化补习班,业余技校,红专夜校,短期培训班等,帮助职工学文化、学技术。还有一部分工农干部先后被选送到燃料工业部电业管理总局干部学校、水利电力部干部学校去培训、并选送部分骨干上大学,不仅提高了电业职工的文化技术素质,而且培养了一批技术管理人才和操作技工,为解决当时电力行业人才紧缺起了不小的作用。
60年代初,全省电力职工教育稳步发展,绝大部分单位都建立了职工教育机构,职工业余教育进一步发展和巩固。职工教育转向以技术培训为主,开展大练基本功活动。淮南电厂于1964年获水利电力部授予的“练功标兵”称号。
“文化大革命”初期,职工教育工作被迫停止。70年代初,有少数单位举办“七·二一”工人大学,淮北、淮南电厂等因新厂、新机投产需要,对新工人进行后备培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电力工业发展加快,对职工的文化技术要求也更高。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电力部门技术人员青黄不接,大批青年工人文化技术素质不高,为加强电力职工教育工作,安徽省电力工业局于1979年设宣教处。1979年5月,蚌埠供电局率先成立职工教育委员会,开展职工教育。198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颁布后,开始形成继50年代之后的第二个职工教育高潮。各单位纷纷通过脱产、半脱产、业余、在职等多种形式,开展全员培训,举办文化补习班、技工训练班、专业培训班等,企业办学面达100%。“六五”期间(1981~1985年),已建立健全各级教育培训机构和有关的规章制度,配备了专职教师和干部。下属34个生产单位都成立职工教育委员会,其中,有26个单位设立教育培训中心或教育科,其他单位设专职教育干部,共有专职职工教育干部91人,专职职工教育教师123人。
建国以来,省电力专业学校从无到有,逐步发展。最早的电力专业学校是佛子岭电力学校,1958年由佛子岭水电站与霍山县合办,为初级电校,1958年交给省水利电力厅,后改为中级电校。在校学生200人,教师37人。1962年下半年,由佛子岭迁往怀远,并入安徽省水利电力学校。1960年4月,淮南电业局开办淮南电力学校,招生百人,次年7月,该校也并入安徽水利电力学校。1964年省电业管理局开办淮南半工半读电力技术学校,以后在淮南发展成中等电力专业学校,于1984年迁至合肥,更名为合肥电力学校。1974~1975年,淮北发电厂技工学校和安徽电力建设技术学校相继开办,并分别于1979年和1980年更名为淮北电力技工学校和安庆电力建设技术学校。1980年建立电力干部训练班,后改为安徽电力干部学校。1981年,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在职工教育高潮中诞生,使安徽电力职工教育又上新台阶。1983年职工大学同干部学校合并,1985年秋复又分开,各自独立。
1985年,省电力系统有全日制电力职工大学1所,干校1所,中专1所,技工学校2所。累计毕业学生约5500人,其中大专生239人。在校学生2583人。另有14个厂、站、局办了职工中专班,在校人数534人。此外,还积极鼓励职工参加“五大”(电大、函大、夜大、职大、业大)自学考试、大中专学校代培班和干部专修班学习。现已初步形成一个从初级到高级、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电力职工教育体系,涌现出一批自学成才,学有专长的职工,有的名字被收进《中国自学成才者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