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概述
安徽省石油化学工业开始于庐江矾矿、安子山硫铁矿和向山硫铁矿,其历史可追溯至唐朝。相传唐中宗年间(公元705一709年),庐江矾山地区便采石煎矾。根据《宋史·食货志》及清光绪《庐江县志》记载,宋代庐江矾山的矾业曾跻身于全国五大明矾产地之列,明矾年产量达150万斤。自元朝至明代中期前,庐江矾山的明矾业出现了萎缩,最高年产量约为72万斤。到清朝,明矾产量有所增长,在达到300多万斤后,便长期徘徊不前;但仍居全国之首。
民国初期,庐江矾矿又有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明矾在国外扩大了市场,矾价持续上涨,每篓(150市斤)高达10块银元。民国8年(1919年),庐江矾山蓬场(:①由于“窑户”都用竹木架设了遮盖煎矾场所的厂蓬,覆以茅草,夏蔽炎日,冬御严寒,庐江矾窑亦被人称作“蓬窑”、“蓬场”。当时窑户仍然是个体经营,每户一窑,又称一蓬,雇工若干人。)已从清末20家增至50家。战后矾价猛跌,许多小业主破产,至民国16年(1927年)年只剩下11家较大蓬场,资本总额约3万元。此后,采用土硝爆破采石技术,矾矿生产又缓慢地发展。至民国22年(1933年),庐江矾矿有窑户20家,窑64座。至民国34年,采石炼矾出现空前规模,年产明矾达1000万斤左右。
安徽省的硫铁矿,是在清末光绪元年(1875年)于贵池安子山首先发现,宣统二年(1910年)即有开采,主要是炼制硫磺。马鞍山向山硫铁矿于民国28年(1939年),由日本侵华时勘探发现,民国30年(1941年)底破土建井开采,至民国34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止,共掠夺硫铁矿5万吨。
抗战胜利后,庐江矾矿再度兴起,窑户发展到66家,矾产量跃至5000吨。向山硫铁矿为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接管,民国36年(1947年)2月复工,年采掘硫铁矿石6万吨。此后因受国内战争影响运销受阻,生产下降。民国37年(1948年)庐江明矾产量只有3500吨,向山硫铁矿仅产矿石4.3万吨。
1949年5月,省内除庐江矾矿和向山硫铁矿外,另有10余所生产肥皂、块碱、墨水、油墨等日用化工作坊,全省化工总产值为260万元。1950年创建庐江地方国营工农矾厂,1951年10月成立矾矿矿务局。1952年生产明矾5000吨,向山硫铁矿采掘矿石8.7万吨,达历史最好水平。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除扩大化学矿山开采外,着重建设基本化学工业。“一五”(1953——1957年)期间基建投资877万元,扩建庐江矾矿、向山硫铁矿,新建贵池硫铁矿、安徽磷肥厂(凤台),安庆颗粒肥料厂、芜湖颗粒肥料厂、六安颗粒肥料厂、芜湖造漆厂、并建设从上海、青岛内迁安徽的合肥农药厂、蚌埠骨粉厂、芜湖长江制药厂等。同时,开始筹建年产5万吨合成氨的淮南化肥厂。1957年,全省化工企业已发展至16个,职工2761人,年产值达174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为516.5万元。主要产品有烧碱、盐酸、漂白粉、硫磺、油漆、明矾、颗粒肥料、硫铁矿石、磷矿石等10余种。
1958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在“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带动下,安徽省化学工业也迅速发展。同年底,根据行业管理的需要,安徽省化学工业厅成立。
为支援农业和促进工业进一步发展,中共安徽省委决定大力发展氮肥工业,计划建设100套年产800吨合成氨厂,并成立了安徽省化肥厂建设指挥部,省委书记处书记李任之任指挥,倪则耕、黄诚任付指挥。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经常亲自过问化肥厂的建设。1959年首批计划建设20套小氮肥厂,当时技术力量和设备等主要条件都非常缺乏,但在中央的支持、省委的重视和广大职工的艰苦创业下。使小氮肥的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同年9月,合肥蜀山化肥厂率先建成试产,被化工部评为小氮肥基建红旗单位,也是全国最早建设的小氮肥厂之一。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陈云、陈毅、李先念、彭真等都曾到该厂视察、殷切期望把化肥生产搞上去,给化肥战线广大职工极大鼓舞。
在此期间,相继兴建的还有淮南化肥厂、安徽氮肥厂(合肥化工厂前身)、省橡胶轮胎厂、蚌埠橡胶厂、芜湖跃进橡胶厂、淮南橡胶厂等工厂,并建立了省化工研究设计院、省化工安装公司及淮南化学工业专科学校、合肥化学工业学校。
1960年,全省化工企业发展至774个,产值2.33亿元。其中省化工厅系统内企业84个,产值0.96亿元,职工35381人。由于“大跃进”中发展的步子太急,布点过多,致使原材料供应极度紧张,企业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下降。1962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全省关、停、并、转了一大批小型企业,精简职工近万人。1963年,生产开始恢复。是年初,在化工部统一安排下,安徽省重工业厅设计院,在陈以楹工程师指导下,完成年产800吨合成氨中间碳化生产碳酸氢铵的试设计,并于同年9月在肥西县化肥厂应用生产成功,为此,得到化工部肯定,并向全国推广应用。从而促进了巢湖、淠河、安庆地区、池州等一批年产5000吨合成氨厂的建设。同时,铜官山化肥厂经多次扩建改建,已建成为省内硫酸、磷肥生产的重要基地。
“二五”(1958—1962年)和三年调整(1963—1965年)时期,全省化学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合计为2.61亿元。1966年,全省产值3.13亿元。省内已初步建成一批化学矿山、无机、有机、化肥、农药、橡胶等工业企业,能生产50余个化工产品。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省化工生产再次受挫,年产值连续两年下降。到1969年才逐渐回升,年产值达到3.81亿元。
70年代初,在石油部,地质部和燃化部关怀下,组建了安徽省石油勘探处,与华北石油地质局、华东石油地质局所属勘探部门,对安徽省的油气资源在50年代普查与勘探的基础上再次进行普查、勘探。与此同时,国家决定在安庆市建设一座年加工原油250万吨的炼油厂,并相应配套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的联合装置。1974年7月炼油厂正式破土动工。1975年7月,安徽省石油勘探公司在天长县境内打出了原油。1978年,安庆石油化工总厂基本建成,开始了石油和化工联合试生产阶段。
在此期间,全省共投资9.67亿元。兴建小氮肥厂45个,合成氨年产量增加27万吨;建成宁国、蚌埠、池州及肥东4家农药厂,试制投产马拉硫磷、对硫磷等16个新品种;铜陵第二冶炼厂利用冶炼烟气生产硫酸,生产能力达8.2万吨/年;马鞍山、蚌埠、繁昌、宣城、庐江、池州、巢县等地的小硫酸厂及磷肥厂硫酸装置也相继建成投产;橡胶制品工业,除对原有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外,又陆续建成了淮南橡胶管带厂、淮南第三橡胶厂、马鞍山橡胶制品厂、凤阳县橡胶厂、巢湖市橡胶厂、庐江县橡胶厂等一大批企业。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贯彻改革、开放方针,加快了全省石油化学工业发展的步伐。1979年,全省石化企业发展到733家,其中属省石化厅系统管理的211家,年产值15.44亿元(石油4.08亿元,化工11.36亿元),是1969年的4.05倍。随后,省政府取消了对小氮肥亏损由省财政补贴的“大锅饭”办法,实行补贴包干办法。省财政每年拿出3000万元,用于小氮肥补贴,由省石化厅包干,三年不变,收到了明显效果。第一年小化肥全行业实现扭亏增盈,三年共盈利2345万元。安庆石化总厂利用积累资金,建成一批提高加工深度和扩大生产能力的生产装置,使炼油的加工能力由250万吨增加到300万吨,化肥装置于1985年全国率先达到设计能力。同时,淮南化肥厂增建年产11万吨的全循环尿素和年产1.5万吨甲醇氧化脱氢法甲醛,使产品更为适销对路。铜官山化工总厂,通过两次扩建,普通过磷酸钙生产能力达到年产30万吨。合肥化工厂、芜湖化工厂、蚌埠电化厂、淮南电化厂、合肥化肥厂、铜陵有色金属公司、马鞍山硫酸厂等通过扩建和改造,使烧碱由年产2.75万吨增至年产5.15万吨,纯碱由年产0.3万吨扩大到年产1万吨,硫酸从年产16万吨发展到年产56万吨。小化肥行业从财政包干中抽出一部分资金分期分批进行了技术改造。全省小化肥厂年产合成氨能力大部分达0.7万吨,少部分达1万吨至1.5万吨,每吨合成氨电耗、煤耗分别由1980年1464千瓦时、2343公斤下降至1227千瓦时、1736公斤。
与此同时,科研与设计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就。1980年至1987年,共完成科研项目297个,设计项目155个,内有66个科研项目和28个设计项目获得鼓励。其中氯化聚乙烯、亚磷酸三甲酯新工艺、敌虫菊酯、敌百虫可溶性粉剂、BPPD等科研项目和合成氨中间碳化生产碳酸氢铵,淮南化肥厂联醇装置等设计项目均先后运用于生产,在省内外均有较好的声誉。
1987年,安徽省石油化学工业已形成一个多门类,布局已基本展开,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工业体系。全省共有石油化学工业企业1572个,其中独立核算企业1433个,工业总产值39.16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11.7%)。1987年底,主要产品年生产能力是:硫铁矿石(折含量35%)99.2万吨(包括新桥硫铁矿60万吨)、磷矿石(折含五氧化二磷30%)6万吨、硫酸(折100%)50.5万吨、盐酸(31%以上)6.7万吨、浓硝酸(折100%)4万吨、磷酸(85%以上)0.12万吨、烧碱(折100%)7.18万吨、纯碱3万吨、电石(折300升/公斤发气量)11.07万吨、合成氨100.3万吨、氮肥(折100%)77.34万吨、磷肥(折100%)21.24万吨、化学农药(折100%)0.66万吨、商品液氯2.05万吨、塑料3.77万吨。其中获国家银质奖的有狮头牌黑色编织耐压消防胶管、钻石牌胶质矿山安全帽、黄山牌电石、江淮牌糖精钠、淮海牌水胶炸药等5种,获部优称号的化工产品有40种,获省优称号的化工产品有186种。有40余种产品出口到东南亚、香港、欧州、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从1949年到1987年,安徽省石油化学工业基建投资共22.46亿元,其中化学肥料投资14.34亿元,占总投资的63.8%。1987年,全省石油化学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加1506倍。1949年至1987年为国家累计提供硫酸470万吨、盐酸41.68万吨、硝酸59.4万吨、烧碱67.8万吨、纯碱6.73万吨、氮肥657.6万吨、磷肥140.8万吨、电石96.15万吨、油漆17.5万吨、染料2.49万吨、轮胎外胎432万条、胶鞋3.56亿双、化学农药16万吨,为安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安徽省石油化学工业企业历年基本情况表(1949~1987年)

1987年安徽省石油化学工业厅系统各行业概况表

注:(1)根据省石油化学工业厅统计报表整理而成。
(2)表中数字是系统内独立核算企业统计数。
(3)数字系231个企业统计数,另有6个企业无资料未统计在内。
(4)上交利税栏是所得税+产品税之和,全民与集体均包括在内。
安徽省石油化学工业主要产品产量表

说明:此表未列1949—1958年,因全省此时只有烧碱一项产品,其各年产量为:1949年、1950年、1951年、1953年、1955年、1957年各为0.01万吨;1952年、1954年、1956年各为0.02万吨;1958年为0.11万吨。
1987年安徽省石油化学工业厅系统全民所有制企业概况分地市一览表

注:(1)上交利税栏内是指上交利税费+产品销售税金之和。
(2)工业总产值、年未固定资产原值、利润或亏损总额、上交利税等4栏内缺蚌埠柠檬酸二厂和贵池安子山硫铁矿资料。
民国初期,庐江矾矿又有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明矾在国外扩大了市场,矾价持续上涨,每篓(150市斤)高达10块银元。民国8年(1919年),庐江矾山蓬场(:①由于“窑户”都用竹木架设了遮盖煎矾场所的厂蓬,覆以茅草,夏蔽炎日,冬御严寒,庐江矾窑亦被人称作“蓬窑”、“蓬场”。当时窑户仍然是个体经营,每户一窑,又称一蓬,雇工若干人。)已从清末20家增至50家。战后矾价猛跌,许多小业主破产,至民国16年(1927年)年只剩下11家较大蓬场,资本总额约3万元。此后,采用土硝爆破采石技术,矾矿生产又缓慢地发展。至民国22年(1933年),庐江矾矿有窑户20家,窑64座。至民国34年,采石炼矾出现空前规模,年产明矾达1000万斤左右。
安徽省的硫铁矿,是在清末光绪元年(1875年)于贵池安子山首先发现,宣统二年(1910年)即有开采,主要是炼制硫磺。马鞍山向山硫铁矿于民国28年(1939年),由日本侵华时勘探发现,民国30年(1941年)底破土建井开采,至民国34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止,共掠夺硫铁矿5万吨。
抗战胜利后,庐江矾矿再度兴起,窑户发展到66家,矾产量跃至5000吨。向山硫铁矿为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接管,民国36年(1947年)2月复工,年采掘硫铁矿石6万吨。此后因受国内战争影响运销受阻,生产下降。民国37年(1948年)庐江明矾产量只有3500吨,向山硫铁矿仅产矿石4.3万吨。
1949年5月,省内除庐江矾矿和向山硫铁矿外,另有10余所生产肥皂、块碱、墨水、油墨等日用化工作坊,全省化工总产值为260万元。1950年创建庐江地方国营工农矾厂,1951年10月成立矾矿矿务局。1952年生产明矾5000吨,向山硫铁矿采掘矿石8.7万吨,达历史最好水平。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除扩大化学矿山开采外,着重建设基本化学工业。“一五”(1953——1957年)期间基建投资877万元,扩建庐江矾矿、向山硫铁矿,新建贵池硫铁矿、安徽磷肥厂(凤台),安庆颗粒肥料厂、芜湖颗粒肥料厂、六安颗粒肥料厂、芜湖造漆厂、并建设从上海、青岛内迁安徽的合肥农药厂、蚌埠骨粉厂、芜湖长江制药厂等。同时,开始筹建年产5万吨合成氨的淮南化肥厂。1957年,全省化工企业已发展至16个,职工2761人,年产值达174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为516.5万元。主要产品有烧碱、盐酸、漂白粉、硫磺、油漆、明矾、颗粒肥料、硫铁矿石、磷矿石等10余种。
1958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在“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带动下,安徽省化学工业也迅速发展。同年底,根据行业管理的需要,安徽省化学工业厅成立。
为支援农业和促进工业进一步发展,中共安徽省委决定大力发展氮肥工业,计划建设100套年产800吨合成氨厂,并成立了安徽省化肥厂建设指挥部,省委书记处书记李任之任指挥,倪则耕、黄诚任付指挥。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经常亲自过问化肥厂的建设。1959年首批计划建设20套小氮肥厂,当时技术力量和设备等主要条件都非常缺乏,但在中央的支持、省委的重视和广大职工的艰苦创业下。使小氮肥的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同年9月,合肥蜀山化肥厂率先建成试产,被化工部评为小氮肥基建红旗单位,也是全国最早建设的小氮肥厂之一。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陈云、陈毅、李先念、彭真等都曾到该厂视察、殷切期望把化肥生产搞上去,给化肥战线广大职工极大鼓舞。
在此期间,相继兴建的还有淮南化肥厂、安徽氮肥厂(合肥化工厂前身)、省橡胶轮胎厂、蚌埠橡胶厂、芜湖跃进橡胶厂、淮南橡胶厂等工厂,并建立了省化工研究设计院、省化工安装公司及淮南化学工业专科学校、合肥化学工业学校。
1960年,全省化工企业发展至774个,产值2.33亿元。其中省化工厅系统内企业84个,产值0.96亿元,职工35381人。由于“大跃进”中发展的步子太急,布点过多,致使原材料供应极度紧张,企业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下降。1962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全省关、停、并、转了一大批小型企业,精简职工近万人。1963年,生产开始恢复。是年初,在化工部统一安排下,安徽省重工业厅设计院,在陈以楹工程师指导下,完成年产800吨合成氨中间碳化生产碳酸氢铵的试设计,并于同年9月在肥西县化肥厂应用生产成功,为此,得到化工部肯定,并向全国推广应用。从而促进了巢湖、淠河、安庆地区、池州等一批年产5000吨合成氨厂的建设。同时,铜官山化肥厂经多次扩建改建,已建成为省内硫酸、磷肥生产的重要基地。
“二五”(1958—1962年)和三年调整(1963—1965年)时期,全省化学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合计为2.61亿元。1966年,全省产值3.13亿元。省内已初步建成一批化学矿山、无机、有机、化肥、农药、橡胶等工业企业,能生产50余个化工产品。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省化工生产再次受挫,年产值连续两年下降。到1969年才逐渐回升,年产值达到3.81亿元。
70年代初,在石油部,地质部和燃化部关怀下,组建了安徽省石油勘探处,与华北石油地质局、华东石油地质局所属勘探部门,对安徽省的油气资源在50年代普查与勘探的基础上再次进行普查、勘探。与此同时,国家决定在安庆市建设一座年加工原油250万吨的炼油厂,并相应配套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的联合装置。1974年7月炼油厂正式破土动工。1975年7月,安徽省石油勘探公司在天长县境内打出了原油。1978年,安庆石油化工总厂基本建成,开始了石油和化工联合试生产阶段。
在此期间,全省共投资9.67亿元。兴建小氮肥厂45个,合成氨年产量增加27万吨;建成宁国、蚌埠、池州及肥东4家农药厂,试制投产马拉硫磷、对硫磷等16个新品种;铜陵第二冶炼厂利用冶炼烟气生产硫酸,生产能力达8.2万吨/年;马鞍山、蚌埠、繁昌、宣城、庐江、池州、巢县等地的小硫酸厂及磷肥厂硫酸装置也相继建成投产;橡胶制品工业,除对原有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外,又陆续建成了淮南橡胶管带厂、淮南第三橡胶厂、马鞍山橡胶制品厂、凤阳县橡胶厂、巢湖市橡胶厂、庐江县橡胶厂等一大批企业。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贯彻改革、开放方针,加快了全省石油化学工业发展的步伐。1979年,全省石化企业发展到733家,其中属省石化厅系统管理的211家,年产值15.44亿元(石油4.08亿元,化工11.36亿元),是1969年的4.05倍。随后,省政府取消了对小氮肥亏损由省财政补贴的“大锅饭”办法,实行补贴包干办法。省财政每年拿出3000万元,用于小氮肥补贴,由省石化厅包干,三年不变,收到了明显效果。第一年小化肥全行业实现扭亏增盈,三年共盈利2345万元。安庆石化总厂利用积累资金,建成一批提高加工深度和扩大生产能力的生产装置,使炼油的加工能力由250万吨增加到300万吨,化肥装置于1985年全国率先达到设计能力。同时,淮南化肥厂增建年产11万吨的全循环尿素和年产1.5万吨甲醇氧化脱氢法甲醛,使产品更为适销对路。铜官山化工总厂,通过两次扩建,普通过磷酸钙生产能力达到年产30万吨。合肥化工厂、芜湖化工厂、蚌埠电化厂、淮南电化厂、合肥化肥厂、铜陵有色金属公司、马鞍山硫酸厂等通过扩建和改造,使烧碱由年产2.75万吨增至年产5.15万吨,纯碱由年产0.3万吨扩大到年产1万吨,硫酸从年产16万吨发展到年产56万吨。小化肥行业从财政包干中抽出一部分资金分期分批进行了技术改造。全省小化肥厂年产合成氨能力大部分达0.7万吨,少部分达1万吨至1.5万吨,每吨合成氨电耗、煤耗分别由1980年1464千瓦时、2343公斤下降至1227千瓦时、1736公斤。
与此同时,科研与设计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就。1980年至1987年,共完成科研项目297个,设计项目155个,内有66个科研项目和28个设计项目获得鼓励。其中氯化聚乙烯、亚磷酸三甲酯新工艺、敌虫菊酯、敌百虫可溶性粉剂、BPPD等科研项目和合成氨中间碳化生产碳酸氢铵,淮南化肥厂联醇装置等设计项目均先后运用于生产,在省内外均有较好的声誉。
1987年,安徽省石油化学工业已形成一个多门类,布局已基本展开,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工业体系。全省共有石油化学工业企业1572个,其中独立核算企业1433个,工业总产值39.16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11.7%)。1987年底,主要产品年生产能力是:硫铁矿石(折含量35%)99.2万吨(包括新桥硫铁矿60万吨)、磷矿石(折含五氧化二磷30%)6万吨、硫酸(折100%)50.5万吨、盐酸(31%以上)6.7万吨、浓硝酸(折100%)4万吨、磷酸(85%以上)0.12万吨、烧碱(折100%)7.18万吨、纯碱3万吨、电石(折300升/公斤发气量)11.07万吨、合成氨100.3万吨、氮肥(折100%)77.34万吨、磷肥(折100%)21.24万吨、化学农药(折100%)0.66万吨、商品液氯2.05万吨、塑料3.77万吨。其中获国家银质奖的有狮头牌黑色编织耐压消防胶管、钻石牌胶质矿山安全帽、黄山牌电石、江淮牌糖精钠、淮海牌水胶炸药等5种,获部优称号的化工产品有40种,获省优称号的化工产品有186种。有40余种产品出口到东南亚、香港、欧州、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从1949年到1987年,安徽省石油化学工业基建投资共22.46亿元,其中化学肥料投资14.34亿元,占总投资的63.8%。1987年,全省石油化学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加1506倍。1949年至1987年为国家累计提供硫酸470万吨、盐酸41.68万吨、硝酸59.4万吨、烧碱67.8万吨、纯碱6.73万吨、氮肥657.6万吨、磷肥140.8万吨、电石96.15万吨、油漆17.5万吨、染料2.49万吨、轮胎外胎432万条、胶鞋3.56亿双、化学农药16万吨,为安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安徽省石油化学工业企业历年基本情况表(1949~1987年)

1987年安徽省石油化学工业厅系统各行业概况表

注:(1)根据省石油化学工业厅统计报表整理而成。
(2)表中数字是系统内独立核算企业统计数。
(3)数字系231个企业统计数,另有6个企业无资料未统计在内。
(4)上交利税栏是所得税+产品税之和,全民与集体均包括在内。
安徽省石油化学工业主要产品产量表

说明:此表未列1949—1958年,因全省此时只有烧碱一项产品,其各年产量为:1949年、1950年、1951年、1953年、1955年、1957年各为0.01万吨;1952年、1954年、1956年各为0.02万吨;1958年为0.11万吨。
1987年安徽省石油化学工业厅系统全民所有制企业概况分地市一览表

注:(1)上交利税栏内是指上交利税费+产品销售税金之和。
(2)工业总产值、年未固定资产原值、利润或亏损总额、上交利税等4栏内缺蚌埠柠檬酸二厂和贵池安子山硫铁矿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