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企业
安徽省1987年有机原料工业企业共38家,生产42个品种,年生产能力21.39万吨。
一、蚌埠市江淮化工厂
蚌埠市江淮化工厂,位于蚌埠市江淮路7号,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蚌埠市化学工业公司。占地面积9.6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是省内生产苯酐系列产品的主要企业。
1956年筹建,原名“安徽省供销合作社蚌埠地区生物肥料厂”,隶属蚌埠专署,生产细菌肥料。1957年7月改为江淮化工厂,划归蚌埠市领导。曾生产香精、有机酸、味精、固体烧碱、米糠油、汽水。1961年10月由商业系统划入化工系统。1963年采用苯酐法固液相工艺生产糖精,当年产量4吨。同年利用苯酚作原料生产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965年“江淮牌”糖精进入国际市场,质量优良,海关实行免检。1967年建设一座φ1米萘氧化炉和精制设备。1969年投资40万元,新建0.15万吨/年苯酐精制装置,使以萘为原料制造苯酐的生产系统初步形成。同年300吨/年糖精钠车间投入生产。1972年φ2.2米萘氧化炉建成。1975年,采用上海第六制药厂糖精生产新工艺,安装新的生产线,1976年投产,当年糖精产量371吨。1977年0.1万吨/年涤纶车间建成,经试产因亏本下马。1980年扩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车间,生产能力0.2万吨/年。同年安装0.15万吨/年醇酸树脂漆生产设备。1982年贷款300万元兴建0.1万吨/年糖精钠气液相工艺新车间。1983年0.1万吨/年酚醛树脂漆投产。1985年获国家二级计量合格证,糖精钠获部质量奖和国家银质奖。1986年评为无泄漏工厂。
1987年底,有职工719人,其中技术人员74人。有生产、辅助车间5个,附属集体企业2个。主要产品年生产能力是:糖精钠0.1万吨、苯酐0.23万吨,增塑剂0.2万吨,涂料0.35万吨、邻氨基苯甲酸100吨。固定资产原值1189万元,净值700万元。年生产糖精钠739.3吨、苯酐0.23万吨、二丁酯0.13万吨、油漆965吨。工业总产值2201万元,创利税479万元。
二、芜湖市日新化工厂
芜湖市日新化工厂,位于芜湖市弋江路113号,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芜湖市化学工业公司,占地面积9.0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17万平方米。是省内生产总溶剂、增塑剂的骨干企业。
1958年3月始建,原拟建600吨/年糠醛,因投资压缩未成。1959年11月酚醛树脂投产成功,后因缺乏原料,曾改产糖精、聚氯乙烯水车活板、丁醇等产品,但因缺资金、差设备、少技术而未能实现。1963年利用原糠醛车间投产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生产能力200吨/年。1964年省化工厅机关群力塑料厂并给该厂,由此以生产聚氯乙烯化肥包装袋为主,生产增塑剂为辅,摆脱了经济困境。1964年底增塑剂新车间建成。生产二丁酯、二辛酯。1965年12月筹建300吨/年总溶剂车间,于1970年1月正式投产,当年产量219.83吨。自此形成总溶剂、增塑剂、薄膜一条龙生产格局。从1973年起通过多次技术改造,生产能力不断提高。1985年总溶剂达0.5万吨/年,增塑剂达0.45万吨/年,聚氯乙烯塑料薄膜达0.16万吨/年。同时由省化工研究所有偿技术转让三聚氰酸系列科研成果,生产能力为300吨/年,由于液氯紧缺等原因生产能力远未达到。
1987年底,有职工892人,其中技术人员100人。固定资产原值1285万元,净值834万元。生产总溶剂0.52万吨、增塑剂0.29万吨、薄膜481吨、异三聚氰酸酯22.84吨、双丙酮醇34.36吨。工业总产值1876.2万元,创利税222.1万元。
三、蚌埠东风化工厂
蚌埠东风化工厂,位于蚌埠市沿淮路王台孜,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蚌埠市化学工业公司。占地面积3.0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4万平方米,其中生产建筑面积0.90万平方米。是省内生产有机化工原料的主要厂家之一。
1957年成立,前身是街道工厂福民油墨厂,先后生产过油墨、石膏粉、太古油、明胶、硝酸钾等,曾数易厂名,1968年改名蚌埠东风化工厂。1969年筹建150吨/年癸二酸车间。1971年更名蚌埠东风油脂化工厂”。1973年化工部投资152万元新建1000吨/年冰醋酸车间,1975年投产,当年产量91.8吨。1977年定名蚌埠东风化工厂,主要生产冰醋酸和癸二酸,当年产量合计978.89吨。此后化工部两次投资计298万元对冰醋酸车间进行设备改造。1978年后自筹资金对癸二酸车间进行三次扩建。使冰醋酸生产能力由0.1万吨/年扩至0.5万吨/年。1985年癸二酸由0.05万吨/年扩至0.1万吨/年。
1979年以来,癸二酸多次评为省优,“晶星牌”癸二酸畅销国内,远销日本、苏联、美国、荷兰、西德。1986年冰醋酸评为省优。
1987年底,有职工627人,其中技术人员36人。固定资产原值981万元,净值649万元。生产癸二酸0.08万吨、冰醋酸0.51万吨,尼龙1010产量8吨。工业总产值1900万元,创税利274万元。
四、蚌埠市八一化工厂
蚌埠市八一化工厂,位于蚌埠市沿淮路王台孜。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蚌埠市化学工业公司。占地面积3.6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2万平方米,其中生产性建筑面积0.82万平方米。是省内生产有机化工原料主要厂家之一。
1968年9月创建,原名“中国人民解放军蚌埠警备区八一化工厂”生产肥猪粉。1969年生产硫化碱,1970年底投产硫化元染料。1971年8月0.1万吨/年硫化元车间扩建完成。1972年由化工部核留项目中投资73万元兴建对/二硝基氯苯车间(未投产)。1973年7月由部队移交给蚌埠市化工局,改为现名。1975年由核留投资兴建对硝基苯酚钠。1980年上半年硫化碱、硫化元两个产品停产,改生产对硝基苯酚钠。1981年底筹建酚钠衍生产品对氨基苯酚工程,于1982年9月试车成功,1983年扩建成350吨/年规模。同年兴建对硝基氯化苯、邻硝基氯化苯总能力0.3万吨/年装置,于1987年正式投产。
1987年底,有职工454人,其中技术人员71人。固定资产原值443万元,净值400万元。各类产品生产能力:对硝基苯酚钠0.3万吨/年、对氨基苯酚400吨/年、对硝基氯苯0.2万吨/年、邻硝基氯苯0.1万吨/年。当年生产对硝基苯酚钠0.15万吨,对氨基苯酚353吨、对硝基氯苯155吨、邻硝基氯苯67吨。工业总产值744.92万元,利税86万元。
对氨基苯酚远销日本、东南亚、香港、台湾。
五、铜陵市有机化工厂
铜陵市有机化工厂,位于铜陵市金山路西侧,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铜陵市经委。占地面积5.1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6万平方米,其中生产建筑面积0.63万平方米。
1972年始建,原是铜陵市化纤厂有机化工车间,以萘为基本原料,经加工为对苯二甲酸,与生产涤纶配套。后因成本高,改产防老剂丁,又因缺原料于1980年10月停产。1983年6月改建为铜陵市有机化工厂。1983年12月恢复生产防老剂丁。1984年5月投产周位酸,设计能力160吨/年,同年6月上马新型建筑涂料,设计能力0.1万吨/年。11月节能新产品锅炉除渣剂试制成功,设计能力400吨/年。1985年进行扩建改造,周位酸生产能力增加到320吨/年,精酐生产能力由0.1万吨/年提高到0.25万吨/年,与粗酐生产能力相配套。并开发了新产品苯基周位酸,其设计能力为0.02万吨/年。1987年投产4010NA和RT培司,设计能力各为0.05万吨/年。
1987年底,有职工857人,其中技术人员14人。固定资产原值1010万元,净值912万元。年生产苯酐2650吨、周位酸308吨、除渣剂50吨、涂料102吨、苯基周位酸157吨、RT培司25吨、4010NA 23吨。工业总产值1023万元,创利税280万元。
1987年安徽省有机原料工业基本情况表

注:①为全民所有制企业与集体企业联营企业。
一、蚌埠市江淮化工厂
蚌埠市江淮化工厂,位于蚌埠市江淮路7号,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蚌埠市化学工业公司。占地面积9.6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是省内生产苯酐系列产品的主要企业。
1956年筹建,原名“安徽省供销合作社蚌埠地区生物肥料厂”,隶属蚌埠专署,生产细菌肥料。1957年7月改为江淮化工厂,划归蚌埠市领导。曾生产香精、有机酸、味精、固体烧碱、米糠油、汽水。1961年10月由商业系统划入化工系统。1963年采用苯酐法固液相工艺生产糖精,当年产量4吨。同年利用苯酚作原料生产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965年“江淮牌”糖精进入国际市场,质量优良,海关实行免检。1967年建设一座φ1米萘氧化炉和精制设备。1969年投资40万元,新建0.15万吨/年苯酐精制装置,使以萘为原料制造苯酐的生产系统初步形成。同年300吨/年糖精钠车间投入生产。1972年φ2.2米萘氧化炉建成。1975年,采用上海第六制药厂糖精生产新工艺,安装新的生产线,1976年投产,当年糖精产量371吨。1977年0.1万吨/年涤纶车间建成,经试产因亏本下马。1980年扩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车间,生产能力0.2万吨/年。同年安装0.15万吨/年醇酸树脂漆生产设备。1982年贷款300万元兴建0.1万吨/年糖精钠气液相工艺新车间。1983年0.1万吨/年酚醛树脂漆投产。1985年获国家二级计量合格证,糖精钠获部质量奖和国家银质奖。1986年评为无泄漏工厂。
1987年底,有职工719人,其中技术人员74人。有生产、辅助车间5个,附属集体企业2个。主要产品年生产能力是:糖精钠0.1万吨、苯酐0.23万吨,增塑剂0.2万吨,涂料0.35万吨、邻氨基苯甲酸100吨。固定资产原值1189万元,净值700万元。年生产糖精钠739.3吨、苯酐0.23万吨、二丁酯0.13万吨、油漆965吨。工业总产值2201万元,创利税479万元。
二、芜湖市日新化工厂
芜湖市日新化工厂,位于芜湖市弋江路113号,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芜湖市化学工业公司,占地面积9.0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17万平方米。是省内生产总溶剂、增塑剂的骨干企业。
1958年3月始建,原拟建600吨/年糠醛,因投资压缩未成。1959年11月酚醛树脂投产成功,后因缺乏原料,曾改产糖精、聚氯乙烯水车活板、丁醇等产品,但因缺资金、差设备、少技术而未能实现。1963年利用原糠醛车间投产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生产能力200吨/年。1964年省化工厅机关群力塑料厂并给该厂,由此以生产聚氯乙烯化肥包装袋为主,生产增塑剂为辅,摆脱了经济困境。1964年底增塑剂新车间建成。生产二丁酯、二辛酯。1965年12月筹建300吨/年总溶剂车间,于1970年1月正式投产,当年产量219.83吨。自此形成总溶剂、增塑剂、薄膜一条龙生产格局。从1973年起通过多次技术改造,生产能力不断提高。1985年总溶剂达0.5万吨/年,增塑剂达0.45万吨/年,聚氯乙烯塑料薄膜达0.16万吨/年。同时由省化工研究所有偿技术转让三聚氰酸系列科研成果,生产能力为300吨/年,由于液氯紧缺等原因生产能力远未达到。
1987年底,有职工892人,其中技术人员100人。固定资产原值1285万元,净值834万元。生产总溶剂0.52万吨、增塑剂0.29万吨、薄膜481吨、异三聚氰酸酯22.84吨、双丙酮醇34.36吨。工业总产值1876.2万元,创利税222.1万元。
三、蚌埠东风化工厂
蚌埠东风化工厂,位于蚌埠市沿淮路王台孜,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蚌埠市化学工业公司。占地面积3.0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4万平方米,其中生产建筑面积0.90万平方米。是省内生产有机化工原料的主要厂家之一。
1957年成立,前身是街道工厂福民油墨厂,先后生产过油墨、石膏粉、太古油、明胶、硝酸钾等,曾数易厂名,1968年改名蚌埠东风化工厂。1969年筹建150吨/年癸二酸车间。1971年更名蚌埠东风油脂化工厂”。1973年化工部投资152万元新建1000吨/年冰醋酸车间,1975年投产,当年产量91.8吨。1977年定名蚌埠东风化工厂,主要生产冰醋酸和癸二酸,当年产量合计978.89吨。此后化工部两次投资计298万元对冰醋酸车间进行设备改造。1978年后自筹资金对癸二酸车间进行三次扩建。使冰醋酸生产能力由0.1万吨/年扩至0.5万吨/年。1985年癸二酸由0.05万吨/年扩至0.1万吨/年。
1979年以来,癸二酸多次评为省优,“晶星牌”癸二酸畅销国内,远销日本、苏联、美国、荷兰、西德。1986年冰醋酸评为省优。
1987年底,有职工627人,其中技术人员36人。固定资产原值981万元,净值649万元。生产癸二酸0.08万吨、冰醋酸0.51万吨,尼龙1010产量8吨。工业总产值1900万元,创税利274万元。
四、蚌埠市八一化工厂
蚌埠市八一化工厂,位于蚌埠市沿淮路王台孜。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蚌埠市化学工业公司。占地面积3.6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2万平方米,其中生产性建筑面积0.82万平方米。是省内生产有机化工原料主要厂家之一。
1968年9月创建,原名“中国人民解放军蚌埠警备区八一化工厂”生产肥猪粉。1969年生产硫化碱,1970年底投产硫化元染料。1971年8月0.1万吨/年硫化元车间扩建完成。1972年由化工部核留项目中投资73万元兴建对/二硝基氯苯车间(未投产)。1973年7月由部队移交给蚌埠市化工局,改为现名。1975年由核留投资兴建对硝基苯酚钠。1980年上半年硫化碱、硫化元两个产品停产,改生产对硝基苯酚钠。1981年底筹建酚钠衍生产品对氨基苯酚工程,于1982年9月试车成功,1983年扩建成350吨/年规模。同年兴建对硝基氯化苯、邻硝基氯化苯总能力0.3万吨/年装置,于1987年正式投产。
1987年底,有职工454人,其中技术人员71人。固定资产原值443万元,净值400万元。各类产品生产能力:对硝基苯酚钠0.3万吨/年、对氨基苯酚400吨/年、对硝基氯苯0.2万吨/年、邻硝基氯苯0.1万吨/年。当年生产对硝基苯酚钠0.15万吨,对氨基苯酚353吨、对硝基氯苯155吨、邻硝基氯苯67吨。工业总产值744.92万元,利税86万元。
对氨基苯酚远销日本、东南亚、香港、台湾。
五、铜陵市有机化工厂
铜陵市有机化工厂,位于铜陵市金山路西侧,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铜陵市经委。占地面积5.1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6万平方米,其中生产建筑面积0.63万平方米。
1972年始建,原是铜陵市化纤厂有机化工车间,以萘为基本原料,经加工为对苯二甲酸,与生产涤纶配套。后因成本高,改产防老剂丁,又因缺原料于1980年10月停产。1983年6月改建为铜陵市有机化工厂。1983年12月恢复生产防老剂丁。1984年5月投产周位酸,设计能力160吨/年,同年6月上马新型建筑涂料,设计能力0.1万吨/年。11月节能新产品锅炉除渣剂试制成功,设计能力400吨/年。1985年进行扩建改造,周位酸生产能力增加到320吨/年,精酐生产能力由0.1万吨/年提高到0.25万吨/年,与粗酐生产能力相配套。并开发了新产品苯基周位酸,其设计能力为0.02万吨/年。1987年投产4010NA和RT培司,设计能力各为0.05万吨/年。
1987年底,有职工857人,其中技术人员14人。固定资产原值1010万元,净值912万元。年生产苯酐2650吨、周位酸308吨、除渣剂50吨、涂料102吨、苯基周位酸157吨、RT培司25吨、4010NA 23吨。工业总产值1023万元,创利税280万元。
1987年安徽省有机原料工业基本情况表

注:①为全民所有制企业与集体企业联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