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安徽省化工系统从1956年到1987年底,共完成科研项目249个,其中经科委列项的111个,有66项获不同等级的科技成果奖。
一、低压聚乙烯的研究
1958年底,安徽省化工研究设计院参照广州塑料厂以酒精为原料、低压法生产聚乙烯,在院内筹建150吨/年低压聚乙烯中试装置。1964年进行试车,在催化剂的选择与制备、乙烯的净化、聚合条件、后处理干燥及造粒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65年完全正常运转,1966年基本上达到原设计能力,试生产101吨。
1975年因缺水停止中试。1978年因研制敌虫菊酯的需要,聚乙烯中试装置已全部撤除。
二、丰乳300号(原名皖乳300号)的研究
丰乳300号是以米糠油与环氧乙烷直接作用的非离子型乳化剂。1963年省化工研究所开始小试,同年3月在南京钟山化工厂进行了第一次扩大试验;9月在省所进行了第二次扩大试验。
丰乳300号可应用于配制各种农药的乳化剂,其效果不低于上海农药厂出产的BY乳化剂。
1965年由安徽省科委及省重工业厅主持进行并通过了技术鉴定。曾于合肥化工厂试生产,后因市场乳化剂供应不紧张而停顿。
三、亚胺硫磷合成的研究
亚胺硫磷是广谱性有机磷新杀虫剂。1965年,安徽省化工研究所开始小试,1966年开始50吨/年中试,1969年完成中试。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该课题未予技术鉴正。
四、新有机磷杀虫剂茂果合成的研究1966年10月至1967年3月,省化工研究所完成了试验室试制工作。1970年9月进行50吨原药/年中试,1971年完成中试。1972年完成茂果中间体工艺改进工作,1973年11月针对存在的“三废”等问题,进行了第三次中试。
1974年4月由安徽省燃化局,科技局共同主持通过技术鉴定。同年8月安徽省燃化局曾专题报告燃化部,建议在省内建设年产1000吨(25%计)茂果乳油,并附了设计任务书,此后无结果。
五、磷化铝的研究
磷化铝系粮食熏蒸杀虫剂,远较氯化苦、二氯乙烷、灵丹等效力高、残毒低,成本小,使用方便。每吨粮食约用8—— 17克,即能将害虫卵、蛹、幼虫和成虫杀死。熏蒸过的粮食无残毒、不变质、不染气味、对种子的发芽率不影响。
1964年初省化工研究所开始实验。1965年完成30吨/年的中试。
自1966年开始每年试产20余吨供粮食部门需要。1972年,经省厅决定无偿转让给宁国农药厂生产。
六、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研制
1967年12月省化工研究所利用低压聚乙烯中试装置,经反复试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其工艺流程与低压聚乙烯相同,只是在催化剂的配比上略有改变。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粉加温直接塑化成型为“皮结”,应用于毛纺、丝织、麻织等纺织机上,与牛皮相比具有加工方便,价格低廉,尤为突出的是使有寿命长。
七、新有机磷杀虫剂哒嗪松的研究
哒嗪松是一种高效低毒,具有触杀、胃毒作用的广谱性的新有机磷杀虫剂。
省化工研究所1974年开始试制,1976年在池州农药厂完成30吨/年中间试验。
1976年9月由省科技局、石油化工局共同通过了中试技术鉴定,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7年池州农药厂建成250吨/年规模的车间,进行工业性生产,产品深受农民欢迎。1981年池州农药厂和省化工研究所共同进行生产工艺改进,改进后提高了收率、降低了能耗,改进了操作环境。1985年曾获省经委颁发的优质产品证书。
八、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敌虫菊酯(学名:氰戊菊酯)的研究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是近来世界各国大力发展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杀虫剂。省化工研究所1978年8月开始探索试验,11月份制成第一批样品,1981年7月完成中间试验。
1982年4月省科委组织通过了中试鉴定。
1983年获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其“三废”处理工作,1984年由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局给予全国环境保护科技成果证书。
1982年6月以后,该技术成果,转让给天长县化工厂、合肥农药厂、浦信化工厂和重庆扬子江化工厂,同时在省所内继续进行工艺的改进,并参加化工部组织的项目攻关。
九、敌虫菊酯工艺改进的研究
(1)间苯氧基甲苯的侧链选择性氯化;(2)间苯氧基苯甲醛合成新工艺。间苯氧基苯甲醛是拟除虫菊类的主要中间体,它的生产对我国这类农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983年由化工部科技局组织全国敌虫菊酯攻关,由安徽省所负责承担。
(1)间苯氧基甲苯的侧链选择性氯化于1984年3月完成小试。
(2)间苯氧基苯甲醛新工艺于1983年9月完成小试,1984年12月在苏州溶剂厂完成中试。
1985年12月化工部对50吨/年敌虫菊酯中试和300吨基础设计组织技术鉴定,认为本中试可以作为基础设计的依据,攻关采用的技术可以推广到现有生产装置中,用以改进生产。
1986年7月化工部为表彰在敌虫菊酯“六五”国家科技攻关中成绩显著而颁发了奖状。
十、农药中间体亚磷酸三甲酯合成新工艺的研究
亚磷酸三甲酯是乙稀基磷酸酯类农药的重要中间体。过去国内生产三甲酯采用酯交换法,工艺复杂,成本高,“三废”多,不能大规模投产。
1977年,省化工研究所完成叔胺——氨法直接合成亚磷酸三甲酯(简称闪蒸工艺)的小试,1979年完成了中试。同年四季度,开始叔胺一氨法水洗工艺合成亚磷酸三甲酯(简称水洗工艺)的小试。翌年完成水洗工艺小试。1981年7月,完成水洗工艺中试。同年8月在北京由化工部科技局主持召开南通农药厂、上海医药设计院、省化工所三方协调会议,确定用水洗工艺为600吨/年,亚磷酸三甲酯的设计依据。
1981年5月获安徽省人民政颁发的省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1981年12月获化工部颁发的1980年科技成果三等奖。1985年水洗工艺合成亚磷酸三甲酯工艺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自1981年起水洗工艺已先后转让给南通、蚌埠、山东高密农药厂及上海、河北等五家厂、年经济效益已超百万元。
十一、高浓度敌百虫可溶性粉剂的研究
敌百虫是一种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有机磷农药、杀虫谱广。1975年全国产量达8万吨以上(以50%计)。但是后处理工艺落后,包装过程中中毒严重,受热易溶化,冷又结快、溶解慢、运输和使用均不便。为此,石化部于1975年下达该课题。
1975年,省化工所开始实验室试验,1976年进行了1500吨/年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喷雾冷却成型的中间试验。采用连续气流式喷雾冷却成型工艺、制成含敌百虫80%以上、含水≤2%、细度为50%以上通过40目筛的疏松粉状颗粒。
1978年元月石化部委托省石油化工局主持通过技术鉴定。
1980年获化工部颁发的1978年技术成果奖;1981年获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安徽省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1979年科学技术出版社将本课题所形成的技术资料作为科学技术成果报告出版(内部发行)。同年,化工部投资在山东省历城农药厂筹建了3000吨/年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的生产装置。11月开车投产,设备运转正常、产品质量合格。1982年合肥农药厂亦建成年产2000吨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的生产装置。
十二、高浓度乙酰甲胺磷可溶性粉剂的研究
1980年省所开始实验,1981年进行中试,确定了喷雾冷却成型加工高浓度乙酰甲胺磷可溶性粉剂工艺流程。
1981年10月由省石化厅组织中试技术鉴定,此后接受江苏武进农药厂委托进行乙酰甲胺磷可溶性粉剂的加工。1982年至1985年先后为武进农药厂加工70—75%乙酞甲胺磷可溶性粉剂50余吨供出口。
十三、甲基对硫磷敌百虫复合制剂(简称甲敌粉)的研究
省化工部研究所1982年至1983年完成了甲敌粉的配方、填料和稳定剂的选择、分析方法、药效毒性等试验,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在江苏铜山农药厂、宿县农药厂、当涂农药厂利用厂地附近陶土为填料和厂内原有粉碎设备进行工业化条件试验,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依据。
1983年11月由化工部科技局组织了部级技术鉴定。
1984年获化学工业部颁发的1983年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1985年12月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四等奖,1986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十四、杀虫双新剂型的研究
1982年省化工研究所着手实验并与当涂县农药厂合作,用喷雾吸附法进行了5000吨/年颗粒剂的中试,确定了3%颗粒剂生产工艺流程。
1984年1月化工部科技局委托安徽省石油化工厅组织5000吨/年杀虫双颗粒剂中试的技术鉴定。
1984年12获化工部颁发1983年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5年由化工部资助,拟定在当涂农药厂建一条万吨级杀虫双颗粒剂生产线,后因农药滞销未能实现。
十五、久效磷颗粒剂的研究
1982年省化工研究所开始试验,1983年在宿县农药厂进行了5000吨/年中试,并制出3%久效磷颗粒剂近百吨,全部售出深受用户欢迎。
1985年5月由安徽省石化厅组织通过中试技术鉴定。
1984年12月获化学工业部1983年科技成果三等奖。
十六、速灭菊酯复合乳油——杀灭敌(即敌菊敌)的研究
1982年化工部下达了此科研任务,1982年列入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课题。1981年省化工研究所开始研究,并与涡阳农药厂协作,进行了中试。
1985年1月由化学工业部科技局组织进行了40%敌菊敌乳油中试的鉴定。
1986年12月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荣誉奖。
成果已在上海农药厂、涡阳农药厂、宿州市农药厂先后投产。1983年淮北地区豆天蛾大面积发生,使用敌菊敌乳油防治面积200万亩,杀虫效果为98.5%以上。
十七、农药高浓度可湿性粉剂和母粉(甲基对硫磷母粉和敌百虫的母粉)的研究
1983年化工部下达研究任务,省化工研究所6月开始对甲基对硫磷母粉和敌百虫母粉的实验室研究。1984年分别在浙江化工研究所和安徽省化工所进行中间试验和扩大试验。
1985年2月由化学工业部组织进行了10吨/年25%甲基对硫磷母粉和1000吨/年敌百虫母粉放大试验的技术鉴定。
该课题的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农药母粉”这一剂型的空白。科研项目推广应用后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86年转让给湖南农药厂。
1986年6月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科委、财政部联合颁发奖状,予以表彰。
1986年7月化工部发给奖状表彰该课题组在“六·五”国家科技攻关中成绩显著。同时课题副组长吴秀华,因在整个攻关过程中,刻苦钻研,积极努力,获化学工业部先进个人奖状。
十八、人发体液组织微量元素与癌证脑病变关系及其原子光谱的综合研究
1983年国家科委和卫生部下达了重点科研项目“脑主体定向技术应用的综合研究”,省化工所为协作单位之一。
1982年1月至1985年3月,与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脑瘤科、省立医院神经外科研究所、华中工学院等单位协作,研究建立了人发、血清、尿癌组织中微量元素的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和数据的计算机处理方法,与安徽医学院等单位协作研究了微量元素与癌症、脑病关系;用原子吸收及发射光谱测定人发、尿、血清癌组织及其发生部位正常组织中锰、铜、锌、铁、铬、镁、镉、镍、钙、钾、钠12种元素的含量,引用了计算机模式识别技术研究癌症微量元素光谱,实现了癌症和对照人发、血清微量元素光谱的分类。
1985年4月由安徽省科委、安徽省卫生厅组织鉴定。
1986年12月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荣誉奖;1986年5月获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委托省分会颁发的“微机技术应用奖”二等奖。
人发微量元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方法,由华中工学院化学系引用测定宫颈癌患者人发中10种常量微量元素;广东省测试分析研究所在此分析方法启发下,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在研究广东顺德县肝癌病人头发中的微量元素获得成功。
十九、高炉熔融法生产白水泥回收制取钾盐的研究
1981年省科委下达了该课题。同年6月,省化工所与省建材所、南陵白水泥厂根据省科委的要求,对南陵县钢铁厂13立方米高炉进行改造,综合利用钾长石,采用高炉熔融法生产白水泥、钾肥,至1984年8月共进行三次试验两次考核,取得白水泥、磷酸二氢钾、碳酸氢钾三种合格产品。
1984年11月由省科委组织了技术鉴定。
该项试验已形成工业性生产规模,白水泥年生产能力15000吨,磷酸二氢钾和碳酸氢钾年生产能力为600吨。
二十、水相悬浮压力法氯化聚乙烯(CPE)的研究
氯化聚乙烯是一种新型合成材料,具有耐腐蚀、耐老化、耐油、耐寒等多种优良性能,可作为合成橡胶,又是聚氯乙烯树脂的优良改性剂。
1973年安徽省化工研究所开始进行氯化聚乙烯探索试验和扩大试验(15吨/年)。
1975年进行了扩试鉴定。1976年化工部二局安排省所与芜湖市化工厂进行100吨/年的中试,继续进行条件试验。1980年10月完成中试。1981年至1984年根据石化部化工二局的安排,与化工部第六设计院协作,在江西星火化工厂进行了千吨级CPE工业化试验,同时在省所内配合进行基础研究。
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1年1月由省石化厅组织了水相悬浮法氯化聚乙烯(100吨/年)中试鉴定。
1982年获安徽省科学技术成果奖。
1984年11月由化工部二局组织江西星火化工厂的千吨级工业试验的鉴定。
1985年获化学工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86年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二十一、聚氯乙烯新型引发剂过氧化二碳酸二苯氧乙基酯(简称BPPD)的合成和应用
安徽省过去生产聚氯乙烯时用的引发剂主要是偶氮二异丁氰和过氧化二碳酸二异丙酯(IPP)。使用前者引发剂则反应时间长,且会带来环境污染;IPP虽为高效引发剂,但需在低温下保存,且易于粘釜。BPPD无上述缺点,性能稳定,使用量少,聚合反应时间短,可提高聚氯乙烯树脂产量和质量。1976年省科委对省化工研究所、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化工厂三个协作单位下达了此科研任务。1976年8月开始实验,小试、扩试均在合肥工业大学化工厂进行。1978年7月完成10吨/年中试任务,中试产品在合肥化工厂进行氯乙烯聚合应用,制得紧密型树脂,完全符合部颁标准。
1978年10月由省科委组织了中试技术鉴定。
1981年获安徽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
1980年湖南邵阳第二化工厂引用此项技术建立了生产车间并批量生产。
二十二、M C—BPPD聚合体系试制疏松型聚氯乙烯树脂研究
用新分散剂M C和新引发剂BPPD试制疏松型聚氯乙烯树脂,可提高树脂的质量,树脂产品疏松、吸油率高、加工性能好。1979年化工部下达了这一课题。
1978年安徽省化工研究所与芜湖化工厂协作,着重探索了M C—BPPD这一新的组合体系制取XS—2、XS—3、XS—4型PVC树脂的聚合和工艺条件,共进行了300余釜次(30立升)的聚合试验,提出了小试研究报告,后又在芜湖化工厂7立方米搪瓷釜和株洲化工厂13.5立方米不锈钢釜上进行了工业试验,所产的树脂质量全部符合部颁标准。与紧密型树脂相比,具有吸收增塑剂多、速度快、塑化性能好等优点。
1979年12月化工部科技局主持进行了技术鉴定。
1980年一季度化工部在株洲化工厂举办全国M C——BPPD体系疏松型树脂生产技术学习班,全面推广该项技术。
1981年3月获化学工业部1979年科技成果奖;1981年5月获安徽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
二十三、新型合成材料氯化聚氯乙烯的研究
聚氯乙烯是我国合成材料生产的大品种之一,但由于其软化点较低,在工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受到限制。若使聚氯乙烯进一步氯化后,获得氯化聚氯乙烯,其耐温性可提高到摄氏100度,并有良好的耐老化、耐腐蚀性及阻燃性,从而扩大聚氯乙烯的应用范围。石油化工部下达了这一科研课题。
1976年底,省所开始研制,1977年开始扩大试验,提出了试验报告。1978年7月进行60吨/年规模的中试。曾先后提供中试产品7.15吨制成管材用于安庆电化厂、安庆曙光化工厂、安庆造漆厂、铜官山化工总厂等单位,其耐温、耐腐蚀效果良好,有的用了半年以上仍然完好,若用铁管则只能使用半个月左右。此外由省所提供原料由上海塑料制品公司研制的耐热硬质氯化聚氯乙烯塑料管,在江南造船厂等单位应用,效果良好。在上海通过了技术鉴定。
1980年由石化厅组织中试鉴定。
1982年获安徽省科学技术成果奖三等奖。
二十四、三—(2—羟基乙基)异三聚氰酸脂(简称THEIC)的合成和应用研究
THEIC可作为电线用耐热绝缘清漆的原料。
1 982年开始进行合成THEIC的小试和10吨/年规模的扩大试验,初步确定了工艺路线,以异三聚氰酸和环氧乙烷为原料,以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选用适当的催化体系,合成THEIC,再经溶剂回收,结晶分离得到产品。平均收率约80%。共试制产品2吨多,为10多个厂家推广应用,效果良好。
1983年11月由省石化厅组织中试鉴定。
1986年12月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荣誉奖。试制产品参加了1983年由国家经委主办的全国新产品展览会,获得了国家经委颁发的优秀新产品奖牌。
二十五、氯化异三聚氰酸(TCCA)中试的研究
氯化异三聚氰酸,是6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型有效氯制剂,国内外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业水质、游泳池水处理、养蚕业消毒、配制日用洗涤剂、羊毛防缩等。省科委列为重点科研项目下达省化工研究所。
1983年完成了TCCA连续化新工艺的探索试验和30吨/年的模拟试验。1984年3月省科委主持通过模式鉴定,继而进行了40吨/年连续合成中间试验,1985年完成全部试验任务和分析测试方法。
1985年11月由安徽省石化厅组织通过中试鉴定。
1986年12月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四等奖。
二十六、葡萄糖δ内酯的研究
葡萄糖δ—内酯可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工业,特别是作为豆腐凝聚剂使用能提高豆腐的产率,使制品细腻味美。国外内酯已在30年代开始工业化生产,我国尚无工业产品。
1983年省化工所开始探索,1984年初完成小试并进行总结。1984年3月,与全椒制药厂协作进行内酯中试,所得产品纯度为98%,产品收率为60%。同年7月,由安徽省石油化学工业厅组织通过了中试技术鉴定。
1986年12月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荣誉奖。
二十七、三(2、3—二溴丙基)异三聚氰酸酯(TBC)合成及应用研究
TBC是一种新型高效含溴阻燃剂,国外70年代末期的新产品,其阻燃性能优于国内现有的溴阻燃剂。
1983年5月省化工所开始探索性试验,1984年进行小试,先后攻克了合成、分离、结晶、纯化、防粘结和稳定化等难关。同年8月完成试验室工作。并与合肥东风化工厂协作完成60吨/年中试车间。
1985年11月完成中试,各项主要技术指标基本接近小试水平,设备运转正常,并试制合格产品3吨。由安徽省石化厅组织中试技术鉴定。
1986年分别转让广西南宁富源实业公司和湖南浏阳县化工厂、山东盐业公司等单位。
二十八、200吨/年FH 65装饰性环氧粉末涂料
粉末涂料是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涂料,综合性能优于油漆。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电冰箱、洗衣机、仪器仪表、农业机械等产品的装饰性涂料。
1985年安徽省化工研究所与肥东塑料制粉厂协作试制FH 65装饰性粉末,并已形成年产200吨生产能力,涂料经用户使用,效果良好。1986年10月通过省级技术鉴定,1987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十九、乙基麦芽酚中试合成工艺研究
乙基麦芽酚可以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烟草、牙膏、酒类、化妆品和医药行业。在饮料中加入10—100PPM的乙基麦芽酚香味明显增加;在酒中加入5—15PPM的乙基麦芽酚能使酒香醇厚,香味调和;卷烟中加入乙基麦芽酚能使其香气纯正,提高产品质量。
1984年省化工研究所进行小试,同年10月通过小试鉴定,1986年10月完成1吨/年中试。同时转让给江苏省连云港市红旗化工厂,已建成2吨规模的生产装置进行批量生产。1986年12月通过省级鉴定。1987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十、分散蓝2BLN生产工艺改革的研究
1979年芜湖市化工所与芜湖染料厂合作,综合了国内外生产厂现有工艺,经多次试验,对原工艺三部反应进行改革,建立了50吨/年装置,使流程简化、反应时间缩短得率提高、“三废”减少。
该改革工艺已于1980年应用于生产,效果显著。
三十一、M B—85苯—丙涂料研究
是有机高分子水溶性乳液,可用于水性内外墙地板涂料。并可代替氯——偏乳液、聚乙烯醇缩乙醛胶液,用作地面及弹涂外墙罩光。具有优异的耐水、耐擦洗、耐紫外线及保光、保色性。
1986年马鞍山市化工研究所、省建筑科学研究所共同研制,并经中试批量生产。产品经测试均达到皖Q马S47—88标准,用户反映良好。
三十二、新型净水剂的研究
1984年4月蚌埠市化工研究所开展了复合净水剂的研究,成品为凝胶聚合铝简称胶铝,代号为PACSF。
凝胶聚合铝,经蚌埠市自来水公司和蚌埠二水厂模拟生产试验,以及与三氯化铁、硫酸亚铁的对比试验,表明其净水效果好。具有投资少、成本低、水质好的特点。
三十三、织物W E—1“三防”整理剂的研究
芜湖市化工研究所研制。系由W H有机硅拒水乳液、FRP—1磷氮系阻燃剂和A—851交联剂三部分组成。主要适用涤/棉织物的防水、防火、防霉的整理。经整理的织物具有优良的拒水、阻燃抗霉性、手感柔软、挺括、毒性低、耐洗涤及织物保持良好的透气等特点。
1986年12月由芜湖市经济委员会组织鉴定。1987年获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三十四、M S/PE织物柔软剂的研究
M S/PE织物柔软剂是芜湖市化工研究所研制的。系由羟甲基硬脂酰胺经分散加入保护胶体制成。主要用于腈纶、涤纶、涤卡和树脂同浴整理。经M S/PE复合柔软剂整理后,表面形成一种与织物键合牢固的薄膜,使织物有良好弹性、滑爽、耐洗涤、耐磨性能。是一种和树脂同浴好的混合离子型柔软剂。
1986年12月经芜湖市经委组织技术鉴定。1987年获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三十五、黄磷渣的综合利用
利用黄磷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渣,试制釉面砖,是国家建材院1976年研究成功的。利用黄磷渣和铜陵地区的粘土试制釉面砖是铜官山化工总厂黄磷厂与国家建材院陶瓷研究所1977年共同试验成功的。
1982年9月,该厂已建成一个规模为6.75万平方米/年小型釉面砖车间,总投资65万元。投产后设备运转正常,产品质量符合部颁标准。
三十六、二次电泳面漆新品种“安广08—001”的研制
电泳涂料是一种新型涂料,从60年代起已在国内外广泛使用,而二次电泳涂层,只有很少单位研制与生产。上海涂料研究所等单位曾研制过一种酚醛改性水溶性面漆,牌号为“3024”,后来上海新华树脂厂、广德造漆厂曾根据其配方进行生产。而广德造漆厂生产的3024,机械杂质多,分散性不好,影响工件涂层质量。
1982年3月,合肥工业大学涂料研究室与广德造漆厂签订了技术协议。同年5月开始对原3024面漆的配方进行验证,找出原配方设计及整个工艺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重新设计了一套新的配方和生产工艺,从而发展成为一个新的二次电泳品种“安广08—011”。
此项研制工作已于1982年10月结束,11月底经省级鉴定,后由广德县造漆厂进行批量生产,并在蚌埠拖拉机附件厂等单位进行推广应用。其质量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三十七、Ap—84、AC—85催化剂在醇酸树脂酯化中的应用
安庆市造漆厂于1984年和1985年先后研制成Ap—84及AC—85两种醇酸树脂均相催化剂。经应用于醇酸树脂的酯化效果显著。可以加速酯化速度30%左右,可使酯化温度由摄氏240度左右降低至摄氏200度以下,树脂色浅、透明、无须过滤分离除去产品中的催化剂,质量指标及漆性能完全达到现行的技术标准。
三十八、丙烯酸改性氨基烘漆
丙烯酸改性氨基烘漆、颜色鲜艳、漆膜硬度高、烘烤不泛黄、耐候性强、保光、保色性好、漆膜丰满,是目前国内高档装饰涂料。
1986年芜湖市凤凰造漆厂研制。经兰州涂料所测试,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产品深受用户欢迎。
1985年11月通过省级鉴定。
三十九、乳胶医用检查手套的研制
1982年蚌埠乳胶厂开始试制乳胶医用检查手套,并用改性淀粉代替滑石粉作隔离剂,产品质量达到美国(ASTN—3578—77)同类产品标准。工艺成熟,在国内较为先进,产品全部外销。
1985年通过省级鉴定。
四十、W HA织物拒水剂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为了适应印染行业的发展及芜湖市美华服装厂制作晴雨风衣的需要,芜湖市化工研究所根据省经委下达的任务,于1984年进行研制。该拒水剂由复合有机硅乳液与A—85交联剂两部分组成。织物经整理后形成的膜,其表面聚甲基硅氧烷结构定向排列,拒水基团—CH 3向外,改变了织物表面与水的接触角,使水滴在织物表面不易发生润湿,可以起到防水作用,同时形成膜保持原织物多孔状态,气体可自由通过,使织物仍具有良好的透气性。
成品经一年多来用户使用证明,产品质量稳定、性能可靠、使用方便。芜湖市美化服装厂的省优质产品《红塔牌》风衣,就是采用该拒水整理剂。
1985年12月省经委委托省石化厅进行技术鉴定。1986年获省科技进步荣誉奖。
四十一、AV—8402粘合剂的研究
安徽维尼纶厂研制。系采用混合单体、乳化剂、引发剂等原料,借助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在聚乙烯醇水溶液中进行乳化、聚合而制得。该粘合剂在本省和上海、江西等省市用于配制外墙建筑涂料、制作纸筒、维尼纶/纸复合水泥袋、纤维粘结剂等,均取得了显著效果。1986年12月通过省级鉴定。
四十二、安徽省油气资源评价研究
1982年,安徽石油勘探公司科技人员应用有机质干酪根热降解生油理论,分析了大量岩样的TT 1(时间、温度、指数)和氯仿沥青“A”等指标,研究了12个中新生代盆地和皖南、皖北两个质岩地区,预测(计算)了二个中新生代盆地2.2万平方公里,灰岩7.3万平方公里的油气资源量。1986年完成。
1987年获石油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四十三、安徽龙岗汊涧次凹深凹部份地震资料解释及王龙庄油田高产部位的发现
1983年安徽石油勘探公司科技人员在完成天长地区下第三系阜宁组地层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对天长地区深凹部分的新旧地震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后,提出重新解释,发现王龙庄构造的高点部位不在原来解释的位置,而是向东北位移了一公里。并经部署一口新探井——王4井,于1984年钻探成功,试油日产25吨。
1987年获石油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安徽省化工科研获奖项目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