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基本建设
解放初期,安徽化工生产基本空白,仅有向山硫铁矿、庐江矾矿和少量肥皂、松节油、块碱等产品。三年恢复时期(1950—1952年),主要是重点帮助庐江、向山两个矿山恢复生产。1953年后,省内化学工业开始了有计划的基本建设。
“一五”(1953—1957年)期间,为发展化工生产,从资源着手,对化学矿山进行了普查勘探,研究部门也着手进行磷肥、钾肥的试验研究,对向山硫铁矿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五年中投资258万元,根本上改变了矿区的旧貌。“一五”期间化学工业基建总投资877万元,其中新建,迁建、扩建庐江矾矿、凤台磷肥厂、芜湖造漆厂、合肥农药厂、蚌埠骨胶厂等占用总投资近80%。1957年底,全省石油化工总产值1714万元,生产明矾、硫铁矿、磷矿粉、骨胶、烧碱、盐酸等10余种产品。
“二五”(1958—1962年)基建的主要内容是集中发展化肥工业,为农业增产服务。由于设备、电力等条件限制,拟采取小型分散土法办厂,同时兴建几个中型骨干厂。如淮南化肥厂、芜湖炼油厂等,并进一步勘探磷、钾、硫等资源情况。由于正值全国上下处于“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高潮之中,号召因陋就简,大搞“小土群”。全省化工企业在册数陡然增至近百家,生产品种也增加几十种,但大多设备简陋、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由于基建战线过长,盲目追求速度,许多小氮肥、小硫酸、煤焦油厂等小化工项目下马,造成很大损失。“二五”后期,根据中央提出的基本调整总方针,对各种企业分门别类,一部分实行关、停、并,促使化学工业回到支援农业的轨道上来。“二五”期间,基建总投资1.41亿元,化肥工业就占59%。
1963年至1965年,继续进行全面调整。为了缩短基建战线,对各厂的建设条件摸底排队,首先纠正了小合成氨建设中抢阵地、铺摊子的错误,对其他项目也认真考虑其建厂条件,分别予以续建、缓建、停、撤。调整时期,基建项目除安徽制药厂、芜湖日新化工厂、几家橡胶厂外,主要是十几家小氮肥、铜官山化肥厂和宿松磷矿。三年调整时期,基本建设总投资1.2亿元,其中化肥为1.1亿元,占总数的83%。
“三五”(1966—1970年)期间,基本建设的原则是继续缩短战线,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着重发展化肥和农药。主要是小氮肥的新建、扩建、铜官山化肥厂的扩建;新建了宿县农药厂,复建宁国和安庆农药厂。原药生产增加了敌百虫、敌敌畏、苏化203、甲基对硫磷、磷化铝等品种。另有其他基本化工原料,如甲醇、黄磷、增塑剂、磷矿等。总投资为1.24亿元,其中化肥占47%,基本化工原料占16.9%,有机化工原料占7.5%,农药占8.1%,化学矿山占4.8%,橡胶占4.7%。
“四五”(1971—1975年)期间,基建总投资4.03亿元。主要的基建项目有:淮南化肥厂(合成氨扩建、甲醇、尿素等)、向山硫铁矿(二期)尾砂坝,开拓延伸等工程、化三建基地建设等所属中央项目5个。地方项目有:宿松磷矿、凤台磷矿、马鞍山硫酸厂、庐江矾矿、淮南电化厂、合肥化工厂、蚌埠东风化工厂(冰醋酸)、阜阳制药厂、小化肥补助建设等新建、扩建、综合利用项目近百个。基本建设面广量大,其中化肥占67%。“四五”末化工企业增加一百多家,其中小氮肥、小磷肥占一半以上。
“五五”(1976—1980年)期间,根据化工部及省里的要求,新建项目一般要放在老企业,不再铺新摊子,以内涵为主进行改造扩建,要求基建工作要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不能“撒胡椒面”,“分兵把守,齐头并进”,以致拖延建设周期,发挥效果迟缓。1976年,安庆石化总厂主体工程动工兴建,1978年化肥装置投产,新增合成氨生产能力30万吨/年,尿素52万吨/年。其余均为者厂改造增建项目,包括淮南化肥厂总体扩建、合肥制药厂50吨青霉素、省轮胎厂20万套/年轮胎、铜官山扩建10万吨/年硫酸、合肥化工厂烧碱、聚氯乙烯扩建,芜湖1万吨电石等。“五五”基建总投资5.64亿元,化肥占75.3%。
“六五”(1981—1985年)时期,由于改革开放,全省化学工业也得到稳步发展。虽然由于固定资产投入减少,发展速度减慢,但已开始注重产品结构的调整,工业布局的改善,并积极与外商交流洽谈,发展外向型经济。“六五”期内,基本建设总投资4.85亿元,其中技术改造完成投资额2.76亿元。主要是淮南化肥厂二期工程,安庆石化总厂炼油,向山硫铁矿“三废”处理,新桥硫铁矿、合肥化工厂扩建工程和铜官山化工总厂普钙扩建工程、引进十二万吨/年磷铵前期工程、宿松二郎磷矿、庐江硫铁矿、宣城硫酸厂、蚌埠硫酸厂、芜湖日新化工厂、庐江矾矿以及小氮肥改造(其中包括两个联碱项目)等接转和新建项目。1986、1987年基建总投资4亿元。铜陵磷铵主体工程,新桥60万吨/年硫铁矿、淮南东风化肥厂4万吨/年联碱工程等。并成交技术引进、利用外资项目12项,实际完成总投资2.7亿元。
至1987年,全省化学工业累计投资总额22.46亿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15.75亿元,主要产品生产能力:硫铁矿(折3 5%)3 9.2万吨/年、磷矿(折P 2O 5 3 0%)6万吨/年、硫酸(折100%)50.5、浓硝4万吨/年、烧碱(折100%)7.18万吨/年、纯碱3万吨/年、电石(300L/kg)11.08万吨/年、合成氨100.3万吨/年、尿素63万吨/年、硝铵11万吨/年、碳铵237万吨/年、轮胎外胎110.5万条/年、内胎115.5万条/年、塑料3.77万吨/年等。全省化工各时期投资情况及1987年基本情况见附表10—2—1。
安徽省化学工业各个时期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情况表

“一五”(1953—1957年)期间,为发展化工生产,从资源着手,对化学矿山进行了普查勘探,研究部门也着手进行磷肥、钾肥的试验研究,对向山硫铁矿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五年中投资258万元,根本上改变了矿区的旧貌。“一五”期间化学工业基建总投资877万元,其中新建,迁建、扩建庐江矾矿、凤台磷肥厂、芜湖造漆厂、合肥农药厂、蚌埠骨胶厂等占用总投资近80%。1957年底,全省石油化工总产值1714万元,生产明矾、硫铁矿、磷矿粉、骨胶、烧碱、盐酸等10余种产品。
“二五”(1958—1962年)基建的主要内容是集中发展化肥工业,为农业增产服务。由于设备、电力等条件限制,拟采取小型分散土法办厂,同时兴建几个中型骨干厂。如淮南化肥厂、芜湖炼油厂等,并进一步勘探磷、钾、硫等资源情况。由于正值全国上下处于“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高潮之中,号召因陋就简,大搞“小土群”。全省化工企业在册数陡然增至近百家,生产品种也增加几十种,但大多设备简陋、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由于基建战线过长,盲目追求速度,许多小氮肥、小硫酸、煤焦油厂等小化工项目下马,造成很大损失。“二五”后期,根据中央提出的基本调整总方针,对各种企业分门别类,一部分实行关、停、并,促使化学工业回到支援农业的轨道上来。“二五”期间,基建总投资1.41亿元,化肥工业就占59%。
1963年至1965年,继续进行全面调整。为了缩短基建战线,对各厂的建设条件摸底排队,首先纠正了小合成氨建设中抢阵地、铺摊子的错误,对其他项目也认真考虑其建厂条件,分别予以续建、缓建、停、撤。调整时期,基建项目除安徽制药厂、芜湖日新化工厂、几家橡胶厂外,主要是十几家小氮肥、铜官山化肥厂和宿松磷矿。三年调整时期,基本建设总投资1.2亿元,其中化肥为1.1亿元,占总数的83%。
“三五”(1966—1970年)期间,基本建设的原则是继续缩短战线,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着重发展化肥和农药。主要是小氮肥的新建、扩建、铜官山化肥厂的扩建;新建了宿县农药厂,复建宁国和安庆农药厂。原药生产增加了敌百虫、敌敌畏、苏化203、甲基对硫磷、磷化铝等品种。另有其他基本化工原料,如甲醇、黄磷、增塑剂、磷矿等。总投资为1.24亿元,其中化肥占47%,基本化工原料占16.9%,有机化工原料占7.5%,农药占8.1%,化学矿山占4.8%,橡胶占4.7%。
“四五”(1971—1975年)期间,基建总投资4.03亿元。主要的基建项目有:淮南化肥厂(合成氨扩建、甲醇、尿素等)、向山硫铁矿(二期)尾砂坝,开拓延伸等工程、化三建基地建设等所属中央项目5个。地方项目有:宿松磷矿、凤台磷矿、马鞍山硫酸厂、庐江矾矿、淮南电化厂、合肥化工厂、蚌埠东风化工厂(冰醋酸)、阜阳制药厂、小化肥补助建设等新建、扩建、综合利用项目近百个。基本建设面广量大,其中化肥占67%。“四五”末化工企业增加一百多家,其中小氮肥、小磷肥占一半以上。
“五五”(1976—1980年)期间,根据化工部及省里的要求,新建项目一般要放在老企业,不再铺新摊子,以内涵为主进行改造扩建,要求基建工作要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不能“撒胡椒面”,“分兵把守,齐头并进”,以致拖延建设周期,发挥效果迟缓。1976年,安庆石化总厂主体工程动工兴建,1978年化肥装置投产,新增合成氨生产能力30万吨/年,尿素52万吨/年。其余均为者厂改造增建项目,包括淮南化肥厂总体扩建、合肥制药厂50吨青霉素、省轮胎厂20万套/年轮胎、铜官山扩建10万吨/年硫酸、合肥化工厂烧碱、聚氯乙烯扩建,芜湖1万吨电石等。“五五”基建总投资5.64亿元,化肥占75.3%。
“六五”(1981—1985年)时期,由于改革开放,全省化学工业也得到稳步发展。虽然由于固定资产投入减少,发展速度减慢,但已开始注重产品结构的调整,工业布局的改善,并积极与外商交流洽谈,发展外向型经济。“六五”期内,基本建设总投资4.85亿元,其中技术改造完成投资额2.76亿元。主要是淮南化肥厂二期工程,安庆石化总厂炼油,向山硫铁矿“三废”处理,新桥硫铁矿、合肥化工厂扩建工程和铜官山化工总厂普钙扩建工程、引进十二万吨/年磷铵前期工程、宿松二郎磷矿、庐江硫铁矿、宣城硫酸厂、蚌埠硫酸厂、芜湖日新化工厂、庐江矾矿以及小氮肥改造(其中包括两个联碱项目)等接转和新建项目。1986、1987年基建总投资4亿元。铜陵磷铵主体工程,新桥60万吨/年硫铁矿、淮南东风化肥厂4万吨/年联碱工程等。并成交技术引进、利用外资项目12项,实际完成总投资2.7亿元。
至1987年,全省化学工业累计投资总额22.46亿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15.75亿元,主要产品生产能力:硫铁矿(折3 5%)3 9.2万吨/年、磷矿(折P 2O 5 3 0%)6万吨/年、硫酸(折100%)50.5、浓硝4万吨/年、烧碱(折100%)7.18万吨/年、纯碱3万吨/年、电石(300L/kg)11.08万吨/年、合成氨100.3万吨/年、尿素63万吨/年、硝铵11万吨/年、碳铵237万吨/年、轮胎外胎110.5万条/年、内胎115.5万条/年、塑料3.77万吨/年等。全省化工各时期投资情况及1987年基本情况见附表10—2—1。
安徽省化学工业各个时期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情况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