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概述
(一)
安徽省矿产资源丰富,主要分布于长江沿岸,这一地区是著名的长江中下游铁铜硫金成矿带的中段。它隶属于太平洋成矿带,是中国东部成矿域的组成部分,在世界上居有重要地位。
安徽丰富的金属矿产和优越的水运条件,决定了江淮大地冶金业历史悠久。根据安徽境内大量商周青铜器的出土,推测远在夏商之际,安徽先民已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春秋战国时期安徽地区的炼铜遗址在江南有多处发现,大量的实物资料,展现出一个以铜陵、南陵为中心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冶炼基地。可见,安徽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重要的铜产地之一。
安徽又是楚国后期重要的立国之地,寿县曾是楚国的国都。楚国通行的黄金铸币“郢爰”在安徽大量出土。这些黄金货币,可能不少是楚国迁都寿春以后铸造的。除金币外,楚国还流通铜质货币“蚁鼻钱”。楚铜贝在安徽出土遍及淮北、淮南和江南地区,证明安徽是当时楚国铜贝的铸造地区之一。
安徽出土的早期铁器,多为战国时期的兵器和生产工具,是安徽当时已有冶铁的佐证。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安徽地区农业科技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铁制农具自北向南逐步推广;而手工业科技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铜铁冶炼、铜镜制作等方面。西汉时,丹阳郡(治所今宣城)是全国著名的炼铜中心,也是西汉政府在全国唯一设置“铜官”的地区。丹阳郡出产的优质铜材和制作精美的铜镜闻名全国。汉武帝在全国设置铁官40余处,主持铸造铁器,发展生产。安徽庐江郡皖县(今潜山县)就是设置铁官的地区之一。位于安徽贵池东北的梅根冶,在东晋、南朝200多年间,一直是江南两大冶铸作坊之一,既能炼铜,又能炼铁,并以铸钱闻名于世。而梅根冶铸钱之铜,主要来自“铜山”(今铜陵铜官山)。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矿冶业的繁荣时期。唐初,全国“凡银、铜、铁、锡之冶,一百六十八”处,主要分布于六州。安徽地区的宣州排名第二,可见其在当时全国矿冶业中的地位。铜矿采炼,全国“有铜”62处,安徽产铜州县有当涂、南陵利国山、池州秋浦、青阳、天长、滁州、庐江、泗县等地。隋唐时期,安徽还出产铁、银等。宋元时期,安徽的矿冶仍然发达。繁昌铁冶兴旺,歙州产金,池州铜山(今泾县西南铜山)用胆水浸铜技术制铜。这一时期,在池州、舒州、和州设铸钱监。唐宋时期,安徽煤炭的开采,为铁矿冶炼提供了新能源。苏轼在任徐州太守时写有《石炭行》诗一首,对安徽萧县白土镇一带采煤和用煤代替栗炭炼铁的情景进行了描述。
芜湖钢铁生产,南宋时就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当时濮氏在芜湖炼钢。最兴盛时是明代中叶到清中叶,前后约200余年,官方文书已简称“芜钢”。鸦片战争后洋钢进口,“芜钢”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随着芜湖钢业的发展,当地产生了以低碳钢为原料锻制的工艺品——铁画,其制作生产绵延后世,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近代安徽冶金矿产调查可追溯至19世纪中叶,这一时期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一些地质学家在安徽沿江地区进行一些地质和矿产调查。民国元年(1912年),中国地质事业的创始人章鸿钊等人,在安徽马鞍山、铜陵进行铁矿调查。民国12年至15年间,安徽实业厅聘请李捷、叶良辅等组织力量进行大规模区域性调查,完成了31县的地质调查工作。此后,参加调查的叶良辅先后撰写了《中国接触铁矿带闪长岩之研究》、《安徽南部铁矿之类别及成因》等。
安徽近代铁矿业兴起于清末民初,其时重要的铁矿开采公司是繁昌的裕繁公司和当涂的宝兴、福利民、益华、振冶等公司。裕繁公司产量仅次于辽宁鞍山和湖北大冶,居全国铁矿第三位。抗日战争时期,当涂、繁昌、铜官山等地沦陷,各铁矿的矿权被日本“华中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占有。日本侵略者在沿江地区大肆掠夺铁矿资源,“以战养战”。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无心恢复生产,除向山硫铁矿一度生产外,其余各矿均破败不堪。
(二)
民国38年(1949年)4月,铜陵、马鞍山两地相继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市军管会和华东军政委员会先后派代表接管马鞍山和铜官山矿区,分别组建了“华东工业部马鞍山矿务局”和“铜官山矿工程处”,开始全面恢复生产,为马鞍山“钢城”和铜陵“铜都”的兴起奠定了基础。1950年1月,华东工业部根据中央“分区建设”的方针,制定了《马鞍山钢铁厂建设计划》,要求“马鞍山将解放前遗留的炼铁炉和堆存江边的铁矿砂,以及现有的厂房、码头、运输、发电设备,以少量的投资,在短期内冶炼生铁,到适当时期再增设大型炼铁炉和炼钢设备,希望由此为华东区的重工业奠定基础”。根据这一精神,1951年组织工程设计,同年11月成立“马鞍山炼铁工程处”,15日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钢铁工业管理局正式编制施工计划,拨款237万元改造炼铁炉。至此,马鞍山炼铁厂高炉改建工程的准备工作全部完成,开始了马钢历史上全面建设的新时期。
“一五”计划期间(1953~1957年),马鞍山炼铁炉的改建工程被列入国家计划,1953年2月21日,重工业部正式批准马鞍山铁厂计划任务书,同年6月1日,高炉改造正式破土动工。年底,改建工程竣工投产,改建后的高炉总容积为432立方米,年度设计生产能力为20万吨生铁。
铜官山于1950年5月恢复建设,先后从华东、东北地区抽调和招聘大批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组成工程队,迈开了建设中国第二大铜矿的步伐。1952年6月,铜官山铜矿正式出矿,日选矿石400吨的选厂投产。为向上海电线厂提供粗铜,1952年铜陵建成一座年产2000吨粗铜的冶炼厂,次年投产,生产粗铜1195吨。1956年建成中国第一座机械化露天铜矿。同期,枞阳井边铜矿、贵池铜山铜矿开始建设。1957年铜官山矿年产铜料和粗铜各1.02万吨,占全国产量的47.5%。
经过“一五”计划期间的艰苦创业,安徽冶金工业实现了“夺铜出铁”的目标,建成华东地区最大的一座炼铁厂和全国第二大铜工业基地。至1957年底,全行业累计投入基本建设资金1.17亿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1.21亿元(包括遗留部分),8年工业产值递增56.2%,由1949年的124万元上升到1957年的1.0941亿元,生铁产量达到21.4万吨;粗铜1.02万吨;企业积累达3041万元;上缴国家利税7237万元。冶金工业在整个安徽工业中所占比重上升到7.24%。安徽省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之一。
1958年,全国掀起大办钢铁的热潮。5月31日,中共安徽省委发出《关于加速铁和水泥生产的指示》,并成立了安徽省冶金工业指挥部,全省冶金工业由此进入大跃进的年代。同年8月,根据中央指示成立马鞍山钢铁公司(以下简称马钢公司)。
1958年至1960年,马钢公司共完成国家基建投资2.31亿元,建成9座中型高炉、2座65孔焦炉、4台18平方米烧结机、2套小型轧机及大型露天铁矿凹山采场等27项工程。1958年3月9日,马钢公司炼出第一炉电炉钢,同年12月19日小型轧机试轧钢材成功。
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心安徽钢铁工业的建设和发展。1958年9月和1959年10月,毛泽东主席先后两次视察马钢和合钢,毛泽东主席详细询问马钢建设情况,并指出:“马鞍山条件很好,可以发展成为中型的钢铁联合企业,因为发展中型的钢铁联合企业比较快”。在此期间,先后到马钢、合钢视察的国家党政军领导人还有:朱德、张治中、谭震林、张云逸、罗瑞卿、刘少奇、聂荣臻、叶剑英、彭德怀、邓小平、彭真、刘澜涛、杨尚昆、董必武、李先念、刘伯承、柯庆施、李维汉等。
马钢公司经过三年的高速发展,实现了由单一产品向联合企业的转变,年产钢17.4万吨、生铁49万吨、钢材3.6万吨,矿山生产采用了潜孔钻、凿眼台车、穿孔机、电铲、装药车、电机车、内燃机车等大型现代化采掘和运输设备。全公司拥有12个生产厂矿、9个基建工程处,职工人数6.5万人,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钢铁联合企业。
合肥钢铁厂于1956年开始筹建,在“大跃进”的推动下,于1958年4月24日正式动工兴建炼钢车间,同年9月第一座3吨炼钢转炉建成投产。1959年10月,根据国家冶金工业部的建议,安徽省将合肥钢铁厂更名为合肥特殊钢厂。1960年3月,合肥特殊钢厂按20万吨规模,开始兴建630轧钢车间(当时为省内最大轧机),1200薄板车间、76无缝钢管车间、两座3吨电炉,由生产普碳钢逐步转向生产优质合金钢。在这次扩大兴建中,合肥特殊钢厂合并了“大办钢铁”中一哄而起的省委机关钢厂、省财贸钢厂等7个厂矿。1958年至1960年合肥特殊钢厂共完成投资4785万元,形成钢生产能力9万吨(包括普碳钢、优质碳素钢、弹簧钢等36个品种),钢材14.7万吨(包括圆、方、扁、薄、板、管、24公斤轻轨等24种规格的规模。初建三年,固定资产原值达1563万元,职工总人数6393人,是继马钢公司之后的安徽又一较大的地方钢铁企业。由于追求“高指标、高速度”,造成当时基建项目不配套,投产项目长期不达产,且产品质量低,经济效益差。合肥特殊钢厂三年时间报废工程达3280万元,亏损额达2740万元。这一时期,全省各地还陆续兴建了芜湖钢铁厂、繁昌钢铁厂、安庆市钢铁总厂、马鞍山铁厂、淮南钢铁厂、六安铁厂、慈湖铁厂、蚌埠轧钢厂等58个钢铁企业。到1958年底,全省冶金系统共建小高炉1260座,总容积1.3525万立方米。扩建、兴建了黄梅山铁矿、鸡冠山铁矿、旌德砩石矿、贵池马牙锰矿。至1960年底,地方钢铁工业已初具规模,钢产量达到13.9万吨,生铁150万吨、钢材10万吨、焦炭37万吨、铁矿石327万吨。除冶金系统盲目上规模外,群众大炼钢铁遍及城乡,造成了资源、材料和人力、财力的极大浪费。
在“大办钢铁”的同一时期,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快铜、铝生产的指示》,加快了安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步伐。
铜陵铜官山矿务局1959年3月更名为铜官山有色金属公司。根据国家冶金部提出的“投资省一半、速度快一倍、老厂翻一番、人员一顶二、成本减三成”和“奋斗五年生产61种有色金属”的要求,铜官山有色公司一方面挖掘潜力,提高原有厂矿生产能力;另一方面为增加品种、扩大能力而加快建设速度。全公司“二五”计划期间建设的大项目有:铜官山选矿厂改造,日选矿能力由3600吨提高到4400吨;冶炼厂扩建,粗铜生产能力由1万吨提高到1.5万吨,井边铜矿和铜山铜矿完成基建相继投产;凤凰山铜矿、狮子山铜矿开始基建。
为了发展安徽的铝加工,国家计划委员会于1958年2月29日批准冶金部《决定建设合肥铝厂的报告》,投资3000万元。合肥铝厂的主体工程为60千安钢结构电解槽80台以及阳极糊车间、变电所、水银整流器等配套工程,同年6月1日开工兴建。因受大办钢铁的影响,厂内兴建小高炉炼铁,使国家投资的铝电解槽主体工程被迫延缓。安徽地方投资兴建的小型电解铝厂(主体工程为6千安砖结构电解槽112台)1960年2月建成投产,当年产铝457吨。
1958年10月,国家冶金部批准兴建芜湖冶炼厂,建设规模年产粗铜3万吨、电解铜5万吨,投资1450万元,要求1959年5月1日投产。1958年11月动工,仅用7个月时间,小铜厂建成投产,1959年6月12日首批产电解铜1070公斤,至1961年1月电解车间全部竣工。1962年3月省冶金厅决定,芜湖冶炼厂只从事电解铜生产,粗铜冶炼工程取消。此外,安徽还投资兴建滁县铜矿(后更名琅琊山铜矿)、拔茅山铜矿(枞阳县境内)、青阳铅锌矿。
为了克服“大跃进”时期出现的问题和失误,安徽省人民委员会下达《关于工业企业调整方案的报告》,确定冶金工业为压缩重点。1962年起,安徽冶金工业实行全面调整,共关、停、并、转了县以上钢铁企业46个,由调整前的59个企业压缩到13个。1962年底,全省地方小高炉全部“下马”,有色金属企业仅铜陵有色公司、芜湖冶炼厂、滁县铜矿等5个厂矿维持生产,其余全部停工。全行业基建投资压缩了40%,资金投向主要是重点企业马钢公司和铜陵有色金属公司,重点工程有:马钢公司火车车轮轮箍厂和马钢公司的主要“粮仓”——年处理铁矿石500万吨的凹山选矿厂工程。工程于1962年开工,1965年底建成投产。
1963年5月8日,省人民委员会又下达了关于进一步调整工业企业的通知,在第一次调整的基础上开展工业企业全面整顿。这次调整,主要是贯彻“工业七十条”,整顿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原材料、燃料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填平补齐,配套更新设备,提高工业企业素质和管理水平。经过第一次调整,冶金工业规模大为缩小,职工人数由24万减少到5.7万人;生铁、钢、钢材产量降到最“低谷”;冶金工业生产面临困境。原因是下得过快、过猛。但通过第二次的整顿、调整,布局趋向合理,主要集中在合肥和沿江的马鞍山、铜陵、芜湖4个交通便利、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全行业的生产经营自1964年起逐步回升,到1965年,仅两年时间,钢由2.7万吨回升到25.5万吨,生铁由23万吨回升到50万吨,钢材由不足1万吨回升到15.8万吨。工业总产值由1.5亿元上升到3.6亿元。安徽冶金工业通过调整,生产经营和建设开始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建国初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安徽冶金行业坚决贯彻了党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解放初,这种精神焕发了政治上翻身的广大劳苦大众建设新中国、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热情。全国各地数万名建设者来到铜官山、马鞍山,结棚为营、风餐露宿、披星戴月艰苦会战,创立了安徽冶金工业的基础。“三年困难时期”,面对苏联停供中国车轮、轮箍,马鞍山人投入了巨大的爱国热情,在全国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中国人自行设计、自行制造,自行施工建设起来的远东最大的火车车轮轮箍厂——马钢车轮轮箍厂,只用三年时间便耸立在长江之滨。60年代中期,贯彻“鞍钢宪法”,马钢人在中国冶金战线上首创以“文明生产”为中心内容的企业管理经验,马钢被冶金系统赞誉为“江南一枝花”。历史经验告诉人们,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用先进科学进行管理,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工业的根本之路。
1966年至1976年的10年“文化大革命”,使经过调整后刚刚复苏的安徽冶金工业出现半瘫痪状况,尤其是1967年开始的“夺权风暴”,严重破坏了冶金工业的正常生产秩序和经济建设部署,致使产品产量锐减,经济效益猛跌。1968年出现大面积亏损,亏损额达1309万元,冶金工业又一次面临极端困难的境地。
1970年7月,中共安徽省委在全省局势暂时稳定的情况下,召开工业座谈会,提出“全省保马钢,马钢带全省”和“两条腿走路”发展冶金工业的方针,在全省再一次掀起了冶金工业生产和建设的热潮。1970年,国家投资8983万元,64个冶金基建项目全面铺开。至1971年,全省有15个县、市办起了18个中小铁厂(合钢公司炼铁厂、芜湖钢铁厂、慈湖铁厂、铜陵钢铁厂、繁昌铁厂、当涂铁厂、泾县铁厂、铜陵大通铁厂、南陵铁厂、马鞍山铁厂、滁县铁厂、淮南焦厂炼铁车间),先后恢复和兴建炼铁高炉29座,总容积1129立方米。由于仓促上马,建设不配套,管理跟不上,经济效益和技术经济指标很差。据统计,18个铁厂从投产的1971年至1978年的8年间,累计亏损4.41亿元之多,而生铁产量一直在27万吨左右徘徊。
“文化大革命”10年间,全行业共完成基建投资11亿元,兴建、扩建的大中型项目49个,新增固定资产原值9.3亿元。资金的投入使生产水平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由于动乱的影响,投入大产出少,生产经营不正常,经济效益差,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低于“文化大革命”前的水平。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安徽冶金工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根据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确定对全省冶金企业进行第二次大调整。这次调整整顿是有进有退,有上有下,着眼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素质,逐步恢复各项规章制度;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关、停、并、转能耗高、经济效益差的部分冶金企业,停缓一批在建项目,保证重点建设。经过三年整顿和调整,产品产量上升,品种结构趋于合理,经济效益和技术经济指标明显改善,企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得到增强,为冶金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1982年起,安徽冶金工业根据“挖掘潜力,提高效益,滚动发展,改造扩建,扩大规模,调整产品结构”的发展战略,依据自身的情况和发展目标,统筹规划,调整布局,确定了“六五”和“七五”计划时期的发展重点。安徽省冶金工业厅先后编制了马钢公司《关于抓紧200万吨配套工程的报告》和《双六百万吨扩建改造方案》、《金光钢厂搬迁改造方案》、《铜陵有色公司技术改造规划》等,分别获得国务院、国家计委、冶金部、国家有色金属总公司和安徽省人民政府的批准。
改革、开放不仅推动了冶金工业生产和建设的发展,而且出现了多元化、开放式经营新格局。企业在深化改革中由粗放经营开始转向集约化经营。出现了人才、资金、技术、资源的新流向及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企业集团开始萌发生机。在实行多元化、开放式经营的同时,安徽冶金工业还努力开拓对外贸易,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1984年安徽冶金、有色进出口公司开始进行国际间的贸易交往,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为了加快安徽矿产黄金业的发展,80年代开始,地质勘探部门加快了对全省境内黄金资源的地质普查和勘探工作。为加强黄金工业的开发管理,1984年1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省冶金厅《关于成立安徽省黄金公司的报告》,成立了黄金生产的专门管理机构。从此,安徽的黄金工业由单一副产品步入了矿产开采的时代。1983年投资130万元兴建霍山县东溪金矿,1984年建成投产。
从1981年到1985年的5年期间,全行业共完成基建、技改资金8.24亿元,基建新增固定资产2.58亿元。钢产量5年平均递增7.35%,生铁平均递增2.55%,钢材平均递增12.21%,产值平均递增12.21%,实现利税年均递增14.73%,上缴税利年均递增9.44%,马钢公司跨入全国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行列。
坚持改革开放是新的历史时期振兴安徽冶金工业的必由之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安徽冶金工业进入历史上发展最好、步伐最快的时期,全行业呈现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局面。1978年至1985年8年间,安徽冶金工业所走过的道路说明,党的改革开放的方针给冶金工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安徽冶金工业由外延转向内涵发展的战略转变,使安徽冶金工业走出了一条“挖潜、改造、配套、扩建”的成功之路。实践证明,坚持改革开放,走内涵发展之路,才能使安徽冶金工业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三)
1949年至1985年36年间,安徽冶金工业基本形成了以合肥和沿江马鞍山、芜湖、铜陵为龙头的,遍布全省的格局。布局几经调整,较为合理。4个主要城市交通便利。马鞍山、芜湖、铜陵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依托大企业的辐射,使一些矿山和辅料矿山得到开发利用,带动全省经济的发展。至1985年底,安徽省冶金工业不仅具有马鞍山钢铁公司和铜陵有色公司两个大型联合企业,而且拥有以合肥钢铁公司、芜湖钢铁厂、芜湖冶炼厂、合肥铝厂、琅琊山铜矿5个骨干企业为龙头的36个系统内国有地方冶金企业,形成了钢铁、有色金属、黄金三大产业,拥有地质勘探、工程设计、科技、教育及大型建设施工队伍。产品门类齐全,主要冶金产品有钢、生铁、钢材、铜、铝、铅、锌、金、银、锑、钼、稀土等金属原材料及其延伸的板、轮、线、型、管、带、丝、箔等金属产品,以及碳素、建材、化工等副产品和冶金辅助原材料。
安徽冶金工业自1949年开始恢复和兴建,到1985年共36年时间,为安徽省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间累计产钢1942.79万吨、生铁3999.88万吨、钢材1206.85万吨、铁合金20.42万吨、焦炭4018.75万吨、耐火砖246.38万吨、石墨电极1.万吨、铁矿石13286.6万吨、粗铜75.94万吨、粗铅1.79万吨、电解铜34.88万吨、电解铝6.6万吨、电解铅1.06万吨、黄金10267公斤、精硒57616公斤、白银127.83吨、铜精矿含量5.22万吨、铅精矿含量2.42万吨、锌精矿含量2.76万吨、钼精矿折合量900吨。支持了军工、机械工业的发展,也为其它工业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安徽冶金工业在拥有华东地区最大的一家炼铁厂和全国第二大铜工业基地的基础上,发展到1985年,形成主要冶金产品年生产能力为钢244万吨、生铁232万吨、钢材157万吨、焦炭196万吨、铁矿石756万吨、粗铜6.7万吨、电解铜3.4万吨、电解铝1.05万吨的规模。与全国各省市冶金工业比较,1985年产钢居第七位,产成品钢材居第八位,生铁、铁矿石、焦炭均居第五位。马钢1985年产钢在全国十大重点钢铁企业中居第五位。有色金属工业按产值比较,位居全国30个省市的第十位,铜陵有色金属公司也成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直属的主要铜冶炼企业。
安徽省冶金工业在36年里走出了一条从废墟上崛起、发展、壮大的创业成功之路。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对安徽冶金工业在未来15年的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到2000年,不仅钢产量要达到500万吨,10种有色金属产量达到20万吨,更重要的是使冶金工业的经济素质和经济效益实现根本性的改善。目标宏伟,任务艰巨。因此,全行业“八五”、“九五”期间必须围绕五项战略措施,扎扎实实而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一是必须抓住改革开放这个主题,围绕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快调整步伐,努力改善冶金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以及内部现存的大量结构性矛盾,尽快发挥整体优势和综合效益;二是加快依靠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实现重点、骨干企业的装备技术工艺水平在20世纪末进入国内同类企业的先进行列;三是加快由规模效益型向品种质量效益型转变的步伐,进一步扩大具有地方特色冶金产品的市场占有量,开发国民经济急需品种,较大幅度地改善和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四是继续坚持“内涵挖潜、增加投入、智能开发”三结合方针,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技术经济指标的攻关革新活动,力争同类企业的技术经济指标属全国中上水平;五是通过改组、兼并、联合和结合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形成几个在省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大型联合企业和以优势产品为龙头的专业化企业集团,使安徽冶金工业为地方经济的发展继续发挥支柱作用。
说明:1.表0—0—1至0—0—5资料来源于《安徽省冶金工业统计资料》(1949~1985年)。
2.工业总产值、利润、税金已按新币折算。
安徽省冶金工业总产值表(1949~1985年)

说明:1962年以前统计资料汇编中,分项资料缺。
安徽省钢铁工业主要产品产量表(1949~1985年)

安徽省有色金属工业主要产品产量表(1949~1985年)


安徽省有色金属矿产主要产品产量表(1949~1985年)

安徽省冶金工业利润和税金总额表(1949~1985年)

安徽省矿产资源丰富,主要分布于长江沿岸,这一地区是著名的长江中下游铁铜硫金成矿带的中段。它隶属于太平洋成矿带,是中国东部成矿域的组成部分,在世界上居有重要地位。
安徽丰富的金属矿产和优越的水运条件,决定了江淮大地冶金业历史悠久。根据安徽境内大量商周青铜器的出土,推测远在夏商之际,安徽先民已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春秋战国时期安徽地区的炼铜遗址在江南有多处发现,大量的实物资料,展现出一个以铜陵、南陵为中心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冶炼基地。可见,安徽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重要的铜产地之一。
安徽又是楚国后期重要的立国之地,寿县曾是楚国的国都。楚国通行的黄金铸币“郢爰”在安徽大量出土。这些黄金货币,可能不少是楚国迁都寿春以后铸造的。除金币外,楚国还流通铜质货币“蚁鼻钱”。楚铜贝在安徽出土遍及淮北、淮南和江南地区,证明安徽是当时楚国铜贝的铸造地区之一。
安徽出土的早期铁器,多为战国时期的兵器和生产工具,是安徽当时已有冶铁的佐证。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安徽地区农业科技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铁制农具自北向南逐步推广;而手工业科技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铜铁冶炼、铜镜制作等方面。西汉时,丹阳郡(治所今宣城)是全国著名的炼铜中心,也是西汉政府在全国唯一设置“铜官”的地区。丹阳郡出产的优质铜材和制作精美的铜镜闻名全国。汉武帝在全国设置铁官40余处,主持铸造铁器,发展生产。安徽庐江郡皖县(今潜山县)就是设置铁官的地区之一。位于安徽贵池东北的梅根冶,在东晋、南朝200多年间,一直是江南两大冶铸作坊之一,既能炼铜,又能炼铁,并以铸钱闻名于世。而梅根冶铸钱之铜,主要来自“铜山”(今铜陵铜官山)。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矿冶业的繁荣时期。唐初,全国“凡银、铜、铁、锡之冶,一百六十八”处,主要分布于六州。安徽地区的宣州排名第二,可见其在当时全国矿冶业中的地位。铜矿采炼,全国“有铜”62处,安徽产铜州县有当涂、南陵利国山、池州秋浦、青阳、天长、滁州、庐江、泗县等地。隋唐时期,安徽还出产铁、银等。宋元时期,安徽的矿冶仍然发达。繁昌铁冶兴旺,歙州产金,池州铜山(今泾县西南铜山)用胆水浸铜技术制铜。这一时期,在池州、舒州、和州设铸钱监。唐宋时期,安徽煤炭的开采,为铁矿冶炼提供了新能源。苏轼在任徐州太守时写有《石炭行》诗一首,对安徽萧县白土镇一带采煤和用煤代替栗炭炼铁的情景进行了描述。
芜湖钢铁生产,南宋时就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当时濮氏在芜湖炼钢。最兴盛时是明代中叶到清中叶,前后约200余年,官方文书已简称“芜钢”。鸦片战争后洋钢进口,“芜钢”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随着芜湖钢业的发展,当地产生了以低碳钢为原料锻制的工艺品——铁画,其制作生产绵延后世,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近代安徽冶金矿产调查可追溯至19世纪中叶,这一时期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一些地质学家在安徽沿江地区进行一些地质和矿产调查。民国元年(1912年),中国地质事业的创始人章鸿钊等人,在安徽马鞍山、铜陵进行铁矿调查。民国12年至15年间,安徽实业厅聘请李捷、叶良辅等组织力量进行大规模区域性调查,完成了31县的地质调查工作。此后,参加调查的叶良辅先后撰写了《中国接触铁矿带闪长岩之研究》、《安徽南部铁矿之类别及成因》等。
安徽近代铁矿业兴起于清末民初,其时重要的铁矿开采公司是繁昌的裕繁公司和当涂的宝兴、福利民、益华、振冶等公司。裕繁公司产量仅次于辽宁鞍山和湖北大冶,居全国铁矿第三位。抗日战争时期,当涂、繁昌、铜官山等地沦陷,各铁矿的矿权被日本“华中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占有。日本侵略者在沿江地区大肆掠夺铁矿资源,“以战养战”。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无心恢复生产,除向山硫铁矿一度生产外,其余各矿均破败不堪。
(二)
民国38年(1949年)4月,铜陵、马鞍山两地相继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市军管会和华东军政委员会先后派代表接管马鞍山和铜官山矿区,分别组建了“华东工业部马鞍山矿务局”和“铜官山矿工程处”,开始全面恢复生产,为马鞍山“钢城”和铜陵“铜都”的兴起奠定了基础。1950年1月,华东工业部根据中央“分区建设”的方针,制定了《马鞍山钢铁厂建设计划》,要求“马鞍山将解放前遗留的炼铁炉和堆存江边的铁矿砂,以及现有的厂房、码头、运输、发电设备,以少量的投资,在短期内冶炼生铁,到适当时期再增设大型炼铁炉和炼钢设备,希望由此为华东区的重工业奠定基础”。根据这一精神,1951年组织工程设计,同年11月成立“马鞍山炼铁工程处”,15日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钢铁工业管理局正式编制施工计划,拨款237万元改造炼铁炉。至此,马鞍山炼铁厂高炉改建工程的准备工作全部完成,开始了马钢历史上全面建设的新时期。
“一五”计划期间(1953~1957年),马鞍山炼铁炉的改建工程被列入国家计划,1953年2月21日,重工业部正式批准马鞍山铁厂计划任务书,同年6月1日,高炉改造正式破土动工。年底,改建工程竣工投产,改建后的高炉总容积为432立方米,年度设计生产能力为20万吨生铁。
铜官山于1950年5月恢复建设,先后从华东、东北地区抽调和招聘大批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组成工程队,迈开了建设中国第二大铜矿的步伐。1952年6月,铜官山铜矿正式出矿,日选矿石400吨的选厂投产。为向上海电线厂提供粗铜,1952年铜陵建成一座年产2000吨粗铜的冶炼厂,次年投产,生产粗铜1195吨。1956年建成中国第一座机械化露天铜矿。同期,枞阳井边铜矿、贵池铜山铜矿开始建设。1957年铜官山矿年产铜料和粗铜各1.02万吨,占全国产量的47.5%。
经过“一五”计划期间的艰苦创业,安徽冶金工业实现了“夺铜出铁”的目标,建成华东地区最大的一座炼铁厂和全国第二大铜工业基地。至1957年底,全行业累计投入基本建设资金1.17亿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1.21亿元(包括遗留部分),8年工业产值递增56.2%,由1949年的124万元上升到1957年的1.0941亿元,生铁产量达到21.4万吨;粗铜1.02万吨;企业积累达3041万元;上缴国家利税7237万元。冶金工业在整个安徽工业中所占比重上升到7.24%。安徽省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之一。
1958年,全国掀起大办钢铁的热潮。5月31日,中共安徽省委发出《关于加速铁和水泥生产的指示》,并成立了安徽省冶金工业指挥部,全省冶金工业由此进入大跃进的年代。同年8月,根据中央指示成立马鞍山钢铁公司(以下简称马钢公司)。
1958年至1960年,马钢公司共完成国家基建投资2.31亿元,建成9座中型高炉、2座65孔焦炉、4台18平方米烧结机、2套小型轧机及大型露天铁矿凹山采场等27项工程。1958年3月9日,马钢公司炼出第一炉电炉钢,同年12月19日小型轧机试轧钢材成功。
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心安徽钢铁工业的建设和发展。1958年9月和1959年10月,毛泽东主席先后两次视察马钢和合钢,毛泽东主席详细询问马钢建设情况,并指出:“马鞍山条件很好,可以发展成为中型的钢铁联合企业,因为发展中型的钢铁联合企业比较快”。在此期间,先后到马钢、合钢视察的国家党政军领导人还有:朱德、张治中、谭震林、张云逸、罗瑞卿、刘少奇、聂荣臻、叶剑英、彭德怀、邓小平、彭真、刘澜涛、杨尚昆、董必武、李先念、刘伯承、柯庆施、李维汉等。
马钢公司经过三年的高速发展,实现了由单一产品向联合企业的转变,年产钢17.4万吨、生铁49万吨、钢材3.6万吨,矿山生产采用了潜孔钻、凿眼台车、穿孔机、电铲、装药车、电机车、内燃机车等大型现代化采掘和运输设备。全公司拥有12个生产厂矿、9个基建工程处,职工人数6.5万人,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钢铁联合企业。
合肥钢铁厂于1956年开始筹建,在“大跃进”的推动下,于1958年4月24日正式动工兴建炼钢车间,同年9月第一座3吨炼钢转炉建成投产。1959年10月,根据国家冶金工业部的建议,安徽省将合肥钢铁厂更名为合肥特殊钢厂。1960年3月,合肥特殊钢厂按20万吨规模,开始兴建630轧钢车间(当时为省内最大轧机),1200薄板车间、76无缝钢管车间、两座3吨电炉,由生产普碳钢逐步转向生产优质合金钢。在这次扩大兴建中,合肥特殊钢厂合并了“大办钢铁”中一哄而起的省委机关钢厂、省财贸钢厂等7个厂矿。1958年至1960年合肥特殊钢厂共完成投资4785万元,形成钢生产能力9万吨(包括普碳钢、优质碳素钢、弹簧钢等36个品种),钢材14.7万吨(包括圆、方、扁、薄、板、管、24公斤轻轨等24种规格的规模。初建三年,固定资产原值达1563万元,职工总人数6393人,是继马钢公司之后的安徽又一较大的地方钢铁企业。由于追求“高指标、高速度”,造成当时基建项目不配套,投产项目长期不达产,且产品质量低,经济效益差。合肥特殊钢厂三年时间报废工程达3280万元,亏损额达2740万元。这一时期,全省各地还陆续兴建了芜湖钢铁厂、繁昌钢铁厂、安庆市钢铁总厂、马鞍山铁厂、淮南钢铁厂、六安铁厂、慈湖铁厂、蚌埠轧钢厂等58个钢铁企业。到1958年底,全省冶金系统共建小高炉1260座,总容积1.3525万立方米。扩建、兴建了黄梅山铁矿、鸡冠山铁矿、旌德砩石矿、贵池马牙锰矿。至1960年底,地方钢铁工业已初具规模,钢产量达到13.9万吨,生铁150万吨、钢材10万吨、焦炭37万吨、铁矿石327万吨。除冶金系统盲目上规模外,群众大炼钢铁遍及城乡,造成了资源、材料和人力、财力的极大浪费。
在“大办钢铁”的同一时期,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快铜、铝生产的指示》,加快了安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步伐。
铜陵铜官山矿务局1959年3月更名为铜官山有色金属公司。根据国家冶金部提出的“投资省一半、速度快一倍、老厂翻一番、人员一顶二、成本减三成”和“奋斗五年生产61种有色金属”的要求,铜官山有色公司一方面挖掘潜力,提高原有厂矿生产能力;另一方面为增加品种、扩大能力而加快建设速度。全公司“二五”计划期间建设的大项目有:铜官山选矿厂改造,日选矿能力由3600吨提高到4400吨;冶炼厂扩建,粗铜生产能力由1万吨提高到1.5万吨,井边铜矿和铜山铜矿完成基建相继投产;凤凰山铜矿、狮子山铜矿开始基建。
为了发展安徽的铝加工,国家计划委员会于1958年2月29日批准冶金部《决定建设合肥铝厂的报告》,投资3000万元。合肥铝厂的主体工程为60千安钢结构电解槽80台以及阳极糊车间、变电所、水银整流器等配套工程,同年6月1日开工兴建。因受大办钢铁的影响,厂内兴建小高炉炼铁,使国家投资的铝电解槽主体工程被迫延缓。安徽地方投资兴建的小型电解铝厂(主体工程为6千安砖结构电解槽112台)1960年2月建成投产,当年产铝457吨。
1958年10月,国家冶金部批准兴建芜湖冶炼厂,建设规模年产粗铜3万吨、电解铜5万吨,投资1450万元,要求1959年5月1日投产。1958年11月动工,仅用7个月时间,小铜厂建成投产,1959年6月12日首批产电解铜1070公斤,至1961年1月电解车间全部竣工。1962年3月省冶金厅决定,芜湖冶炼厂只从事电解铜生产,粗铜冶炼工程取消。此外,安徽还投资兴建滁县铜矿(后更名琅琊山铜矿)、拔茅山铜矿(枞阳县境内)、青阳铅锌矿。
为了克服“大跃进”时期出现的问题和失误,安徽省人民委员会下达《关于工业企业调整方案的报告》,确定冶金工业为压缩重点。1962年起,安徽冶金工业实行全面调整,共关、停、并、转了县以上钢铁企业46个,由调整前的59个企业压缩到13个。1962年底,全省地方小高炉全部“下马”,有色金属企业仅铜陵有色公司、芜湖冶炼厂、滁县铜矿等5个厂矿维持生产,其余全部停工。全行业基建投资压缩了40%,资金投向主要是重点企业马钢公司和铜陵有色金属公司,重点工程有:马钢公司火车车轮轮箍厂和马钢公司的主要“粮仓”——年处理铁矿石500万吨的凹山选矿厂工程。工程于1962年开工,1965年底建成投产。
1963年5月8日,省人民委员会又下达了关于进一步调整工业企业的通知,在第一次调整的基础上开展工业企业全面整顿。这次调整,主要是贯彻“工业七十条”,整顿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原材料、燃料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填平补齐,配套更新设备,提高工业企业素质和管理水平。经过第一次调整,冶金工业规模大为缩小,职工人数由24万减少到5.7万人;生铁、钢、钢材产量降到最“低谷”;冶金工业生产面临困境。原因是下得过快、过猛。但通过第二次的整顿、调整,布局趋向合理,主要集中在合肥和沿江的马鞍山、铜陵、芜湖4个交通便利、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全行业的生产经营自1964年起逐步回升,到1965年,仅两年时间,钢由2.7万吨回升到25.5万吨,生铁由23万吨回升到50万吨,钢材由不足1万吨回升到15.8万吨。工业总产值由1.5亿元上升到3.6亿元。安徽冶金工业通过调整,生产经营和建设开始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建国初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安徽冶金行业坚决贯彻了党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解放初,这种精神焕发了政治上翻身的广大劳苦大众建设新中国、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热情。全国各地数万名建设者来到铜官山、马鞍山,结棚为营、风餐露宿、披星戴月艰苦会战,创立了安徽冶金工业的基础。“三年困难时期”,面对苏联停供中国车轮、轮箍,马鞍山人投入了巨大的爱国热情,在全国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中国人自行设计、自行制造,自行施工建设起来的远东最大的火车车轮轮箍厂——马钢车轮轮箍厂,只用三年时间便耸立在长江之滨。60年代中期,贯彻“鞍钢宪法”,马钢人在中国冶金战线上首创以“文明生产”为中心内容的企业管理经验,马钢被冶金系统赞誉为“江南一枝花”。历史经验告诉人们,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用先进科学进行管理,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工业的根本之路。
1966年至1976年的10年“文化大革命”,使经过调整后刚刚复苏的安徽冶金工业出现半瘫痪状况,尤其是1967年开始的“夺权风暴”,严重破坏了冶金工业的正常生产秩序和经济建设部署,致使产品产量锐减,经济效益猛跌。1968年出现大面积亏损,亏损额达1309万元,冶金工业又一次面临极端困难的境地。
1970年7月,中共安徽省委在全省局势暂时稳定的情况下,召开工业座谈会,提出“全省保马钢,马钢带全省”和“两条腿走路”发展冶金工业的方针,在全省再一次掀起了冶金工业生产和建设的热潮。1970年,国家投资8983万元,64个冶金基建项目全面铺开。至1971年,全省有15个县、市办起了18个中小铁厂(合钢公司炼铁厂、芜湖钢铁厂、慈湖铁厂、铜陵钢铁厂、繁昌铁厂、当涂铁厂、泾县铁厂、铜陵大通铁厂、南陵铁厂、马鞍山铁厂、滁县铁厂、淮南焦厂炼铁车间),先后恢复和兴建炼铁高炉29座,总容积1129立方米。由于仓促上马,建设不配套,管理跟不上,经济效益和技术经济指标很差。据统计,18个铁厂从投产的1971年至1978年的8年间,累计亏损4.41亿元之多,而生铁产量一直在27万吨左右徘徊。
“文化大革命”10年间,全行业共完成基建投资11亿元,兴建、扩建的大中型项目49个,新增固定资产原值9.3亿元。资金的投入使生产水平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由于动乱的影响,投入大产出少,生产经营不正常,经济效益差,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低于“文化大革命”前的水平。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安徽冶金工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根据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确定对全省冶金企业进行第二次大调整。这次调整整顿是有进有退,有上有下,着眼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素质,逐步恢复各项规章制度;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关、停、并、转能耗高、经济效益差的部分冶金企业,停缓一批在建项目,保证重点建设。经过三年整顿和调整,产品产量上升,品种结构趋于合理,经济效益和技术经济指标明显改善,企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得到增强,为冶金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1982年起,安徽冶金工业根据“挖掘潜力,提高效益,滚动发展,改造扩建,扩大规模,调整产品结构”的发展战略,依据自身的情况和发展目标,统筹规划,调整布局,确定了“六五”和“七五”计划时期的发展重点。安徽省冶金工业厅先后编制了马钢公司《关于抓紧200万吨配套工程的报告》和《双六百万吨扩建改造方案》、《金光钢厂搬迁改造方案》、《铜陵有色公司技术改造规划》等,分别获得国务院、国家计委、冶金部、国家有色金属总公司和安徽省人民政府的批准。
改革、开放不仅推动了冶金工业生产和建设的发展,而且出现了多元化、开放式经营新格局。企业在深化改革中由粗放经营开始转向集约化经营。出现了人才、资金、技术、资源的新流向及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企业集团开始萌发生机。在实行多元化、开放式经营的同时,安徽冶金工业还努力开拓对外贸易,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1984年安徽冶金、有色进出口公司开始进行国际间的贸易交往,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为了加快安徽矿产黄金业的发展,80年代开始,地质勘探部门加快了对全省境内黄金资源的地质普查和勘探工作。为加强黄金工业的开发管理,1984年1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省冶金厅《关于成立安徽省黄金公司的报告》,成立了黄金生产的专门管理机构。从此,安徽的黄金工业由单一副产品步入了矿产开采的时代。1983年投资130万元兴建霍山县东溪金矿,1984年建成投产。
从1981年到1985年的5年期间,全行业共完成基建、技改资金8.24亿元,基建新增固定资产2.58亿元。钢产量5年平均递增7.35%,生铁平均递增2.55%,钢材平均递增12.21%,产值平均递增12.21%,实现利税年均递增14.73%,上缴税利年均递增9.44%,马钢公司跨入全国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行列。
坚持改革开放是新的历史时期振兴安徽冶金工业的必由之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安徽冶金工业进入历史上发展最好、步伐最快的时期,全行业呈现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局面。1978年至1985年8年间,安徽冶金工业所走过的道路说明,党的改革开放的方针给冶金工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安徽冶金工业由外延转向内涵发展的战略转变,使安徽冶金工业走出了一条“挖潜、改造、配套、扩建”的成功之路。实践证明,坚持改革开放,走内涵发展之路,才能使安徽冶金工业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三)
1949年至1985年36年间,安徽冶金工业基本形成了以合肥和沿江马鞍山、芜湖、铜陵为龙头的,遍布全省的格局。布局几经调整,较为合理。4个主要城市交通便利。马鞍山、芜湖、铜陵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依托大企业的辐射,使一些矿山和辅料矿山得到开发利用,带动全省经济的发展。至1985年底,安徽省冶金工业不仅具有马鞍山钢铁公司和铜陵有色公司两个大型联合企业,而且拥有以合肥钢铁公司、芜湖钢铁厂、芜湖冶炼厂、合肥铝厂、琅琊山铜矿5个骨干企业为龙头的36个系统内国有地方冶金企业,形成了钢铁、有色金属、黄金三大产业,拥有地质勘探、工程设计、科技、教育及大型建设施工队伍。产品门类齐全,主要冶金产品有钢、生铁、钢材、铜、铝、铅、锌、金、银、锑、钼、稀土等金属原材料及其延伸的板、轮、线、型、管、带、丝、箔等金属产品,以及碳素、建材、化工等副产品和冶金辅助原材料。
安徽冶金工业自1949年开始恢复和兴建,到1985年共36年时间,为安徽省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间累计产钢1942.79万吨、生铁3999.88万吨、钢材1206.85万吨、铁合金20.42万吨、焦炭4018.75万吨、耐火砖246.38万吨、石墨电极1.万吨、铁矿石13286.6万吨、粗铜75.94万吨、粗铅1.79万吨、电解铜34.88万吨、电解铝6.6万吨、电解铅1.06万吨、黄金10267公斤、精硒57616公斤、白银127.83吨、铜精矿含量5.22万吨、铅精矿含量2.42万吨、锌精矿含量2.76万吨、钼精矿折合量900吨。支持了军工、机械工业的发展,也为其它工业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安徽冶金工业在拥有华东地区最大的一家炼铁厂和全国第二大铜工业基地的基础上,发展到1985年,形成主要冶金产品年生产能力为钢244万吨、生铁232万吨、钢材157万吨、焦炭196万吨、铁矿石756万吨、粗铜6.7万吨、电解铜3.4万吨、电解铝1.05万吨的规模。与全国各省市冶金工业比较,1985年产钢居第七位,产成品钢材居第八位,生铁、铁矿石、焦炭均居第五位。马钢1985年产钢在全国十大重点钢铁企业中居第五位。有色金属工业按产值比较,位居全国30个省市的第十位,铜陵有色金属公司也成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直属的主要铜冶炼企业。
安徽省冶金工业在36年里走出了一条从废墟上崛起、发展、壮大的创业成功之路。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对安徽冶金工业在未来15年的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到2000年,不仅钢产量要达到500万吨,10种有色金属产量达到20万吨,更重要的是使冶金工业的经济素质和经济效益实现根本性的改善。目标宏伟,任务艰巨。因此,全行业“八五”、“九五”期间必须围绕五项战略措施,扎扎实实而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一是必须抓住改革开放这个主题,围绕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快调整步伐,努力改善冶金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以及内部现存的大量结构性矛盾,尽快发挥整体优势和综合效益;二是加快依靠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实现重点、骨干企业的装备技术工艺水平在20世纪末进入国内同类企业的先进行列;三是加快由规模效益型向品种质量效益型转变的步伐,进一步扩大具有地方特色冶金产品的市场占有量,开发国民经济急需品种,较大幅度地改善和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四是继续坚持“内涵挖潜、增加投入、智能开发”三结合方针,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技术经济指标的攻关革新活动,力争同类企业的技术经济指标属全国中上水平;五是通过改组、兼并、联合和结合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形成几个在省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大型联合企业和以优势产品为龙头的专业化企业集团,使安徽冶金工业为地方经济的发展继续发挥支柱作用。
说明:1.表0—0—1至0—0—5资料来源于《安徽省冶金工业统计资料》(1949~1985年)。
2.工业总产值、利润、税金已按新币折算。
安徽省冶金工业总产值表(1949~1985年)

说明:1962年以前统计资料汇编中,分项资料缺。
安徽省钢铁工业主要产品产量表(1949~1985年)

安徽省有色金属工业主要产品产量表(1949~1985年)


安徽省有色金属矿产主要产品产量表(1949~1985年)

安徽省冶金工业利润和税金总额表(1949~198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