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铜陵有色金属公司所属矿山
铜陵有色金属公司矿山系统基本建设始于50年代初期,最初以铜官山铜矿为基础,建设规模为日采选400吨。50年代末期和60年代,先后完成井边铜矿、铜山铜矿、狮子山铜矿的基本建设,矿山规模发展到日采选3600吨。70年代,凤凰山铜矿、金口岭铜矿相继完成基建投入生产。到1979年底,有色公司矿山建设共完成投资32709.56万元,占公司建设投资总额64.02%,其中用于采矿建设工程投资为24080.72万元。累计完成更新改造资金11165.6万元。其中采矿措施为560.42万元,开拓工程为6467.72万元。1978年5月,安庆铜矿开始筹建(1979年缓建)。1982年12月,由中日合作进行的安庆铜矿精密探矿工程开工,日方无偿投资1000万美元,计划到1986年9月完工。1984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同意恢复安庆铜矿基本建设。到1985年底,完成投资2276.13万元,预计1989年建成投产。各矿坑采施工单位主要是有色公司的井巷公司及各矿自备施工队伍。
截止1985年末,有色公司矿山系统基本建设累计完成资金52573.64万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4836万元,更新改造资金17737.64万元,占有色公司建设资金总额的64.89%,日采选能力达1.45万吨,拥有各类主要坑采设备3212台,设备总重为11.16万吨。铜官山铜矿完成建设投资8292.69万元,更新改造资金7026.96万元;铜山铜矿完成建设投资5478.24万元,更新改造资金3954.54万元;狮子山铜矿完成建设投资7229万元,更新改造投资2978.99万元;凤凰山铜矿完成建设投资9394.6万元,更新改造资金3776.16万元;金口岭铜矿完成建设投资1966.25万元,更新改造资金1165.23万元;安庆铜矿完成建设投资2276万元。
铜陵有色金属公司矿山工业坑下采矿生产始于1952年的铜官山铜矿老庙基山坑下开采,当时日矿产量为290吨,经过30多年的发展,到1985年已有铜官山铜矿、铜山铜矿、狮子山铜矿、凤凰山铜矿、金口岭铜矿5个矿山坑下开采矿山,拥有主要采矿设备2382台,总重量3925吨,装机容量7.98千瓦,日出矿能力达6700吨。采矿方法也由起初单一的水平分层干式充填法过渡到溜矿法,继而演变到1985年的崩落法和尾砂充填采矿两种主要方法。从1952年到1985年,累计坑下采矿4576.10万吨。
1956年9月21日,有色公司露天采矿正式生产,生产区域为老庙基山、小铜官山露天采场。1966年7月,该露天大规模采矿结束,留1台电铲、2台汽车继续进行残矿开采,1972年全部结束。1970年10月1日,铜山露天投产。1978年6月,前山露天投入采矿生产。1980年1月,铜山露天采场停止出矿。
露天开采过程中,因采场地质状况不同,所使用的采矿方法也不同。老庙基山、小铜官山露天采场在同一矿床,上部用露天开采,下部沿至露天采场的走向两端均用坑下进行开采,从而形成露天和坑采同时进行,提高了矿床的开采强度。铜山矿的铜山露天和前山露天采矿在设计中确定固定螺旋式坑线延伸新梯段的方法,在露天生产前期,螺旋式坑线位于露天顶盘非工作面上,增加了生产的采剥比。后把负27.5米以上梯段,改为矿体顶盘的半固定路堑开拓延伸,使生产前采剥采量减少。生产前5年,剥离量为设计的91%,出矿量为设计的147%。截止1985年,各露天矿山生产累计完成采矿量1198.77万吨。
1985年,各矿山主要采掘设备共有2382台,总重量达79827吨。其中狮子山矿的多绳升机、牙轮钻机和凤凰山铜矿的坑下运输设备达到70年代国际水平。
铜陵有色金属工业选矿工程建设始于1950年,到1985年,共建成铜官山矿选矿厂、铜山铜矿选矿厂、狮子山矿选矿厂、凤凰山铜选矿厂、金口岭选矿厂等5个选矿厂。选矿工程主要设计单位为北京有色设计研究院、南昌有色冶金设计院、有色公司设计院及各矿自身设计部门,主要施工单位为有色公司建筑工程安装公司(简称建安公司)和各矿施工队。铜陵有色公司铜工业生产开始于1952年10月,初期生产单位仅有铜官山选矿厂,生产能力为处理原矿400吨,产品为铜精矿。随着矿山发展和采矿出矿能力的提高,选矿生产也逐渐发展。1959年11月,铜山铜矿选矿系统投产,日选能力2000吨;1966年7月狮子山铜矿选矿系统投产,日选能力1000吨;1968年井边铜矿选矿系统日选能力为250吨投产;1971年1月,凤凰山铜矿从瑞典引进的成套自动化选矿系统投产,日选能力2000吨;1975年4月,金口岭铜矿选矿系统投产,日选能力为1000吨。1985年,铜陵有色公司选矿系统5个选矿厂日处理原矿能力1.4万吨,拥有生产设备830台(套),装机总容量2172千瓦,总重量7232吨,生产产品有铜精矿、硫精矿、铁精矿、金、银、钼等。
另外1981~1984年金口岭选矿厂累计生产钼酸铵18.2吨(产值47万元),分别销往日本、美国及联邦德国,1984年7月停产。选矿产金、银单位有金口岭选矿厂、铜山铜矿选矿厂、凤凰山铜矿选矿厂,到1985年末,3厂累计生产黄金1001.47公斤,白银18424.2公斤。
〔铜官山铜矿〕
铜矿坑采工程:铜官山矿位于铜陵市铜官山脚下,已有1700多年开采史。1950年初,在国家批准恢复铜官山铜矿建设后,铜官山铜矿工程处于1950年6月,开始了铜官山铜矿井巷恢复工程。首先对日本侵华时期开拓的旧有坑道进行疏通修复,当时遗留的井巷主要在老庙基山65米中段处,有平巷200米左右,第一斜井约60米,第二斜井30米,横巷约190米,因长年荒废,无人维护,旧洞口及巷道支护均已倒塌,恢复施工的设备简陋,主要靠人工以手锤打眼,工程进度缓慢。到1950年10月下旬,第一斜井与平坑贯通,同年11月上旬,225米的平巷疏理工程全部完工,坑外铺设轻便铁道127米。1951年矿山先后安装了4台压风机,其中2台功率为522HP,自制了载重1吨的铁矿车100辆,建设了平坑内外临时供风、供水和供电设施,加快了井巷工程建设。1951年,井巷掘进共完成1168米,到1952年4月,井巷恢复工程初步完成,5月转入生产准备阶段,当年6月,铜官山矿正式出矿生产。至1952年底,开采恢复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49.9万元。
从1952年起至1985年,铜官山铜矿坑采工程建设竖井10个,主要有松树山斜井、天鹅抱蛋山斜井、主井Ⅰ号、主井Ⅱ号、副井Ⅰ号、副井Ⅱ号、副井Ⅶ号、副井Ⅷ号、宝山一号盲井、宝山二号盲井。累计完成建设投资15319.65万元(含更新改造资金)。
辅助设施:铜官山铜矿矿区主要供电系统由总变电所控制。在完成采选工程建设后,逐步对矿区的供电设施进行建设。电源采用35千伏双回路进线,一为357号线路,接铜陵发电厂,二为252号线路接华东电网,在总变电所安装2台1万伏安变压器,由总变电所安装19路64伏高压输电线通往选矿、水泥生产系统及井下配电站和主要设备点。
铜官山铜矿矿区供水设施采用工业与生活用水分开建设,工业用水分为选厂供水与井下供水二个系统。铜陵市自来水厂水源由3个供水站分别输入老庙基山500吨水池和天山、小铜官山800吨水池、200吨水池,把生活用水送至居民区。
铜官山铜矿坑下排水采用两个系统:老庙基山排水系统和宝山矿段排水系统。老庙基山排水系统采用分段接力排水方式,老庙基山坑下涌水量为10000吨/日,地表汇水面积约60万平方米,雨季涌水量增大为12000吨/日。宝山排水方式采用二段接力排水,排水能力为840立方米/小时。
铜官山铜矿建有5个压风机站。老庙基山压风机站装有2台100立方米空压机,2台84立方米空压机;尾山压风机站装有2台40立方米空压机和2台60立方米空压机,熔剂压风机站装有1台40立方米空压机,1台40立方米压风机。
铜官山铜矿通风采用分区通风,在各矿建有独立的通风系统。全矿分成4个通风区,通风系统内采用对角式通风方式,于各矿段的一侧设置主回风井,安装主扇风机。
铜官山铜矿主井系统用双箕斗提升,容积2.1立方米,翻转式。粉矿回收装置采用小罐提升。全矿所生产的矿石都集中到负55米中段运输提升,然后用电机车拉到老庙基山,合并到该矿段系统处理。
坑下开采:1952年,铜官山铜矿开始坑下开采。矿床开采以下盘和侧翼竖井开拓为主,外围矿点则以平坑和下盘竖井开拓。矿床开拓顺序先为主矿点,后为外围矿点。通风方式为局部通风。在矿床开拓中,采场天井和矿柱天井,一般采用人工支柱法开拓,少数天井则采用吊罐作业。1975年下半年起,开始在老庙基山负135米中段3号采场进行深孔采矿。
1950年,全矿区采矿设备仅有35台。1952年,铜官山铜矿生产初期,主要生产设备有2台加拿大制造的压风机和1台日本制造的卷扬机,坑下采矿作业使用干式凿岩机,手推铁矿车出矿。1956年采用湿式采掘作业。到1985年,采矿主要生产设备有:凿岩钻机10台,各种凿岩机103台,各种类型电耙共96台,运输矿车588辆。
1952年,铜官山铜矿工程处依据苏联专家的意见,采用充填采矿法与顶层崩落法混合作业。1962年开始在坑下采用小中段崩落法进行部分矿床的开采,铜山铜矿大部分矿床采用水平孔崩矿。1964年,铜官山铜矿坑采施用深孔溜矿法。同年对松树山火区矿床开采使用竖分条崩落法,同时采用“三强”(强掘、强采、强出)作业法。进行火区高硫矿床的采矿。1967年,狮子山铜矿用有底柱的强制崩落采矿法、并逐步推广。
铜官山铜矿采用“多点开坑、总体运输”方法,矿石提升采用主井各矿段的矿石通过本段竖井、溜井提升溜放集中至5米运输中段装入1.7立方米矿车编组后运至新大井5米中段矿仓,之后由新大井提升运至选矿厂。新大井采用双箕斗提升矿石,容积2.1立方米,提升3600吨/日。
1952年6月,铜官山铜矿老庙基山62米平坑经过恢复建设开始坑下开采,投入初期日采出矿量为290吨,该年全年坑下采矿3.88万吨,铜精矿含铜量298吨。1953年,进行大范围的采准扩建,开采了松树山、老庙基山小铜官山矿段,设计能力为日采矿量3000吨。1966年,坑下采矿量达到年产92.07万吨。1971年,为完成“粗铜、铜料双达3万吨(即双三万)”而组织坑下采矿生产高潮,采矿量达106.18万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972年为101.74万吨。由于“采富丢贫”,1974年后坑下矿体逐步缩小,生产能力下降到日采矿量2100吨。1975年下半年,开始在老庙基山负135米中段3号等采场进行深孔采矿。1978年为年采矿量60.09万吨。1980年以后,矿山坑下生产进入老化期,铜金属量据原勘探储量结果已开采90%,原矿含铜品位从1%下降到0.5%左右。从1952年到1985年底铜官山铜矿坑下累计采矿2060.4万吨,生产铜量18.59万吨,其中1985年,日采矿量为1264吨,年采矿量为39.85万吨。
露天开采:老庙基山、小铜官山露天采场采用顶盘折返式固定坑线开拓矿床,后改为沿矿床东端绕至底盘的折返式固定坑线开拓矿床,在松树山增开一条堑沟,在观音涝山、小铜官山增加开拓了3条临时堑沟。矿床开拓采用硐室爆破。边坡结构为底盘最终边坡角与矿体倾角一致,顶盘最终边坡角60度。
老庙基山、小铜官山露天开采工艺在1954年至1956年,采用硐室爆破。1957年试验油炸药爆破取得成功,并在全国推广,同时还进行了接近微差的间隔起爆试验,其后改为用继电器控制时间起爆,后又按苏联专家意见进行比值的爆破。1957年,开始使用钢绳冲击式钻机进行穿孔爆破,代替原小硐室爆破。1954年采装使用11台0.75立方米的柴油铲。1955年从罗马尼亚引进3台旧电铲,取代柴油铲。1957年后开始试验C 2-3型电铲,配12吨索马牌汽车和深孔爆破,形成露天采装配套工艺。
老庙基山、小铜官山露天采场采用人工板车与12吨自卸汽车运输矿石,以汽车运输为主。在矿床内开拓主运输坑线,纵向坡度8%。露天采场采用溜井、分散卸装方式运输。1956年9月,老庙基山、小铜官山露天采场投产后,日采选矿石236吨,年采矿量为8.48万吨。1957年为37.99万吨。1960年因生产中发现小铜官山底盘边坡开裂滑落,遂改其为坑下开采,保留老庙基山露天采场,年采矿量为79.97万吨。1961年完成矿量48.5万吨。1966年7月以后,露天采场能力基本消失。1972年,露天采场闭坑。累计完成采矿量664.024万吨,铜量4.73万吨。
选矿厂工程:1950年,铜官山铜矿依据恢复建设计划,自行设计建设选矿厂。同年7月建设工程破土动工,厂址在铜官山长山头,以日本人遗留的选厂原址为基础,设计建设规模为日处理原矿400吨,厂房建筑面积3251平方米。1952年1月上旬,浮选设备投入试车,球磨机于2月上旬全部投入试车。1952年10月铜官山选矿厂建成投产。
选矿投入生产后,磨矿细度在1953年由100网目提高到48网目,日处理量达1000吨,1954年3月中央重工业部批准选矿厂进行扩建,建设规模由原日处理400吨扩大到3600吨;扩建工程在生产的同时进行,1956年竣工,扩建后的生产规模为日处理原矿2800吨。1958年再次对选矿厂进行扩建,1959年竣工,日处理原矿能力达4100吨。在进行选铜系统扩建的同时,铜官山矿务局决定开始选铁系统建设,1959年动工,1960年4月工程竣工,完成厂房建筑2400平方米。1965年,选矿工程再次进行扩建,1966年扩建工程竣工,建设规模由原日处理原矿4100吨增加到5400吨。截止1985年底,铜官山选矿厂设备总吨位达到2755.532吨,装机总容量1.56万千瓦。
铜官山铜矿选厂先后建有3个尾矿库进行尾库储放。第一尾矿库为响冲尾矿库,位于选厂东南方1.2公里。于1954年7月建成使用,主基坝为干砌石坝,长125米,高15米,设计服务年限15年,实际使用到1967年底,共堆放尾砂860万吨,面积44万平方米。第二尾矿库为5公里尾矿库,位于选矿厂西北5公里处的天井湖宾馆对面,原系大片芦苇洼地,1967年建成投产,设计库容658万立方米,服务年限10年,尾矿用三级泵站输送,至今已使用20多年,加之金口岭矿尾矿放入,共堆放尾矿达900多万立方米,后期超储尾矿主要靠加高坝体,延长使用年限。第三尾库为水木冲尾矿库,位于选厂东面3.2公里,设计库容775万立方米,计划投资980万元,服务年限17年,预计1986年破土动工,1988年5月投入使用。
选矿生产:铜官山铜矿选矿生产的入选矿石为高、中温热液接触交代矽卡岩型多金属硫化矿,主要矿物成分为磁铁矿、磁黄铁矿、赤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及其它矿物脉石。矿物组成为:黄铜矿含量1%~ 2%,磁黄铁矿4%~ 8%,黄铁矿5%~ 9%,磁铁矿18%~24%,其它矿物脉石含量55%~70%。矿石真比重为3.5,硬度f=8~14,含水5%~8%,含泥小于10%,氧化率小于10%。根据矿物相分析,主要金属含量为:铜矿物相原生铜含量0.35907%,次生铜含量0.02498%,氧化铜0.01005%,结合铜0.0056%,金0.22克/吨,银7.3克/吨。
铜官山铜矿选矿主要生产设备到1985年底,共有总吨位2755.63吨,装机总容量1.56万千瓦。其中碎矿系统主要生产设备有:旋回破碎机1台,圆锥破碎机3台。磨浮系统设备有:球磨机6台,破碎机1台,2套24号浮选机系统,每系统32槽。磁选设备有:磁选机8台,5个6A浮选机系统,每系统12槽,4个24号浮选机系统,每系统12槽。精矿主要生产设备有:浓缩机2台,脱泥斗2台,过滤机10台(内滤机3台,外滤机7台)。
铜官山铜矿选矿初期生产为单一选铜,生产工艺流程采用碎矿——球磨——浮选——铜精矿的半优浮选流程。1953年选矿增加选硫生产,1958年增加选铁生产,1975年增加尾砂再选铁生产,其生产工艺也相应进行变更。到1985年底,选矿生产工艺流程分为破碎、磨浮、磁选、精矿脱水4道。铜山铜矿选矿生产采用三段一闭路碎矿,一次闭路磨矿,分级溢流选铜的工艺流程。碎矿系统在投产初期为三段开路流程,1971年10月改三段开路破碎为三段一闭路破碎。狮子山铜矿选矿工艺1964年时采用单一选铜的浮选流程。流程结构为一粗一精二扫。1967年,破碎系统改为三段一闭路流程。凤凰山铜选矿生产工艺采用碎矿、磨矿、浮选到精矿处理的工艺流程,碎矿使用3段开路流程。金口岭铜矿选矿生产工艺采用碎矿、磨矿、浮选工序。1号(铜、钼)浮选系统。混合精矿由砂泵扬至X旋流器,溢流作铜精矿,送至浓缩机,沉砂经搅拌加入药剂进3A浮选机进行铜钼分离。扫选尾矿(即铜精矿)进入浓缩机精选所得钼粗精矿,经球磨机再磨后进入2A浮选机经4次精选后即获钼精矿。铜精矿经浓缩、过滤后为最终铜料产品,送至冶炼厂冶炼。2号浮选(铜金)系统,选金尾矿进入搅拌桶,加药剂搅拌后进行粗选,粗选后进入精选,精选精矿进浓缩机为铜精矿。
铜官山铜矿选矿系统于1952年10月正式投产,实际生产能力为日处理原矿289吨,全年处理原矿3.53万吨,生产铜精矿实物量2633吨,铜量298吨。1957年处理原矿达96.68万吨,完成铜量1.02万吨,硫精矿(35%)17.83万吨,1958年,选矿生产能力由日处理原矿2800吨增加到4100吨,7月起,进行选铁实验作业。1966年处理原矿量达147.14万吨,生产铜量1.08万吨,硫精矿16.78万吨,铁精矿16.65万吨。1971年,为配合“双三万”(即铜料、粗铜各3万吨),选矿处理量为年处理原矿139.12万吨,生产铜量1.00万吨,硫精矿(35%)19.1万吨,铁精矿(60%)20.74万吨。由于1971年“双三万”采掘比例失调,挖富丢贫,加之矿山资源减少,原矿供应不足使选矿生产1973年后呈下降趋势。1980年,年处理原矿量67.84万吨,生产铜量3417.99万吨,硫精矿(35%)10.41万吨,铁精矿(60%)17.01万吨,到1985年,选矿能力已达到日处理原矿5400吨,生产范围由选铜发展到选硫、选铁。该年,年处理原矿44.96万吨,生产铜量1964.44吨。从1952年投产到1985年,铜官山铜矿选厂累计共处理原矿2847.2万吨,生产铜量21.8万吨,硫精矿(35%)378.18万吨,铁精矿(60%)455.15万吨。
〔铜山铜矿〕
铜矿坑采工程:铜山矿位于贵池县铜山乡境内,包括铜山和前山两个矿区,铜山矿坑采于1957年开始施工,至1985年,共建设12个矿井,主要有副井、主井、八号措施斜井、盲井、铜山天井、六号竖井、九号井、新大井、铜山风井、前山风井、南风井、七号井等。累计完成基建资金9432.78万元(含更新改造资金)。
平巷建设:0米中段双轨沿脉坑道于1958年开工,至1959年竣工,完成巷道226.6米,截止1960年完成巷道1927.3米。负170.5米中段,1976年上半年至1979年底,新区扩建共完成开拓巷道4180.5米。负214米中段,1976年开工,完成开拓巷道3978.1米,该年还拉开257米新大井石门及部分沿脉运输坑道,完成开拓坑道2187.5米。
辅助设施:铜山铜矿于1965年6月建成120马力临时发电站,并建立总变电所,引接由南京110千伏线路经铜官山至铜山矿输电。1979年由国家投资,新建了安(庆)殷(汇110千伏输电线路,铜山矿采用“T”形接线至矿区,并在总降压变电所增后设1台8000千伏安变压器,1981年投入运行。原9500千伏安变压器代替柴油发电机组作为备用电源。
铜山铜矿在1956年筹建时建成一临时供水泵站,1959年11月建成秋浦河供水系统,总储水量1000吨。1962年8月增建1000吨水池。1969年11月,建成长江水源水泵站,设计供水能力为每昼夜1.3万吨,采用二级输送。
铜山矿区排水共设有前山正32米9号井泵站,前山0米泵站,铜山0米泵站,主井负40米中段泵站,前山南新区负257米泵站,共5个泵站。
铜山铜矿于1958年底安装3台120立方米/分压风机,1958年3月至1959年4月安装了坑内压风机。
坑下开采:1959年,铜山铜矿井开始坑下开采,当年采矿量为3.52万吨。1967年,矿采量为6.46吨,1968年为3.11万吨,为历史最低水平。1970年采矿量达到10.76万吨,1966~1970年共完成采矿量46.24万吨。1973年前山负80米开始大量采矿,自1971年至1979年底,共完成99.16万吨。1980年,采矿由前山79号矿体、铜山露天转坑采和前山4号矿体3个部分组成,1982年10月恢复铜山5号矿体开采。1985年,坑采重点放在新区采场准备及前山79号矿体。从1959年到1985年底,铜山铜矿坑下采矿累计完成450.38万吨,其中1985年完成采矿量31.01万吨。为历史最高水平。
1959年,铜山铜矿投产时,拥有主要设备45台;到1985年全矿拥有卷扬机8台,压风机7台,耙矿绞车46台,装岩机37台,电机车37台,水泵13台,风动凿岩机65台,吊罐卷扬1台,矿车285台,地质钻机和天井钻机各1台,1.2立方米单车翻车机8台。
露天开采:铜山露天采场矿床开拓采用顶盘折返螺旋沟联合开拓方式,边坡上公路自东翼(正65米)而南(顶)于两翼折返一次后,螺旋三圈进入锅底(负103米)。边坡结构:最终边坡角底盘44°15',顶盘40°45'。铜山露天穿爆工艺采用两种微差爆破方法。1972年起,采用在钻孔装药中间用一个起爆仓、一根导爆线引爆方法。采装设备在1966年使用3台3立方米电铲,后又有3台4~4.6立方米电铲投入使用。
1966年,铜山露天有少量副产矿石,1967年生产矿石3795吨。1968年开始出矿,年采矿量2.64万吨。1970年10月正式投产出矿。年产矿量21.45万吨。1971~1975年共采矿量218.82万吨。1980年1月停止出矿,累计开采矿石量434.75万吨。
选厂工程:1956年9月,北京有色设计研究院进行铜山矿选厂设计,建设规模为日处理原矿2000吨,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基建投资509.671万元。1958年3月破土动工,1959年12月主体建设工程竣工,共完成土石方8.9万立方米,完成建设投资635.89万元。1958年8月,铜山矿根据省冶金厅指示自行设计对选矿系统进行扩建。1960年10月扩建竣工投产,日处理原矿规模增加到4000吨。1958年12月为处理矿山开采的副产矿石,省冶金厅决定铜山矿在进行大选矿系统建设的同时,做小选矿系统建设的试点,拟建2座日处理原矿50吨的小选厂。1959年3月动工,6月投产,完成投资13.268万元,1960年7月停止生产后拆除。1961年以后,铜山矿采用更新改造资金和自筹资金,对选矿系统进行填平补齐,更新设备。到1985年底,选矿系统拥有生产设备277台,日处理能力达4000吨。
铜山矿尾矿库于1958年5月开工,1959年10月竣工,尾砂坝长92.03米,高52米。1962年、1963年两次续建,进行洪流管改线和尾砂溢管改线工程,1964年5月完成全部工程。
选矿生产:铜山铜矿选矿矿石主要矿物成份为含铜矽卡岩,含铜闪长岩,含铜黄铁矿三种类型。含铜矿物以黄铜矿为主,次为斑铜矿,辉铜矿。矿物硬度f=9~17,真比重3.1。铜矿物相分析为:铜含量1.043%,硫化铜含量0.986%,氧化铜含量0.057%,氧化率5.46%。多元素含量分析为:铜1.01%,硫6.32%,铁23.24%,二氧化硅29.59%,氧化钙16%,氧化镁1.78%,砷0.01%,锰0.32%,铝0.02%。
铜山铜矿选矿设备到1985年底,共有卷扬机2台,鼓风机1台,水泵25台,5吨抓斗行车1台。重型铁板给矿机1台,破碎机3台,皮带运输机12台,振动筛5台,球磨机(溢流型)4台,分级机6台,浮选机138台,磁选机6台,过滤机6台,浓缩机8台,真空泵7台,搅拌机12台,水力旋流器1台,加药机2台,灰渣泵2台,砂泵6台。
铜山铜矿选矿厂于1959年6月投产,日处理能力仅100吨。同年11月设计能力为日处理原矿4000吨选矿扩建系统投产,当年生产铜精矿3193吨,铜量356.93吨。1960年遵循“高指标,放高产”的方针,全年生产铜精矿2.67万吨,铜量3242.74吨。硫精矿(35%)1868.35吨,铁精矿(65%)1.38万吨。1964年年产铜精矿1.94万吨。1969年处理原矿12.88万吨,生产铜精矿8854吨。1981年,年产铜精矿1.08万吨,1985年,铜精矿年产量累计达7.35万吨。从1970年到1985年,铜山铜矿选矿生产累计生产铜精矿34.78万吨,铜量5.79万吨,硫精矿(35%)15.50万吨,铁精矿(60%)16.76万吨。
〔狮子山铜矿〕
铜矿坑采工程:狮子山矿位于铜陵市东12.5公里的狮子山区。狮子山矿坑采工程自1960年开始到1985年共建设大小各种矿井16个,主要有:狮子山主井、副井、西措施井、西山盲井、东山盲井混合、老鸦岭措施井、砂子堡主井、探矿井和盲井、东风井、西风井、老鸦岭风井、主井粉矿回收井、混合井、粉矿回收井、溜井等。累计完成建设投资10207.99万元(含更新改造资金)。
平巷建设,西狮子山于1958年开工。1962年、1963年停建,共有正132米中段、正90米中段、正50米中段、正20米中段、负10米中段、负40米中段等掘进段,累计总掘进进尺中段2.15万米。东狮子山矿段于1958年开工,到1963年全部停建。老鸦岭正52米中段平坑,1970年开工,1978年竣工,掘进进尺315.1米,工程投资23.62万元。负65米中段于1974年开工,1978年竣工,掘进进尺83.4米,工程投资7.178万元。负120米中段,1975年开工,1979年竣工,掘进进尺2075.9米,工程投资92.4万元。负160米中段,1973年开工,1979年竣工,掘进进尺5264.4米,工程投资283.95万元。负280米中段,1975年开工,1978年竣工,掘进进尺1213.5米,工程投资114.38万元。
辅助设施狮子山矿用电来自铜官山供电所。1962年建成35千伏输电线路,1974年增加1台3200千伏安全变压器,并又建一条35千伏线路与凤凰山铜矿接通。1977年4月,安装1台1万千伏安主变器投放运行。1978年4月,对狮(子山)——风(凰山)1输电线路进行改造,电源由新桥变电所输入,导线全长11.51公里。
狮子山铜矿到1985年末,共建有排水泵站14个,主要排水设备20台。
狮子山铜矿于1962年建成空压机房235平方米,安装压风机4台,排风量为105立方米/分。1978年,又增加3台压风机。到1985年,共安装风机9台,其中103立方米压风机1台,60立方米压风机4台,40立方米压风机4台。
狮子山铜矿基建时期,坑内采用总负压通风。1964年,按中央对角两翼通风方式所需总量和工作面数,分别以排尘风速0.25米/秒和0.5米/秒计算,第一期总风量为42立方米/秒,第二期总风量63立方米/秒,1965年施工。1967年,东风井通风设施竣工,安装轴流风机1台。1982年将电动机更换为185千瓦并调整了轮角度。1977年老鸦岭矿区通风设施竣工,为对角单翼通风方式,安装了1台260千瓦轴流风机。
狮子山铜矿简易生产时,生产用水主要靠坑内水、尾矿溢流水及少量溪水,且供水设施简陋。1965年建成泵塘输水管道,总长3743.11米。到1977年,日供水能力达5000吨。1978年,狮矿净化站竣工,日供水能力1万立方米。1985年,狮矿共建有供水泵房6座。
狮子山铜矿负40米以上中段矿石提升井实际提升能力为2000吨/日,双箕斗提升电机容量200千瓦,箕斗载重2840公斤,容量1.5立方米。主井粉矿回收提升容器为非标准罐笼。坑下运输采用机车牵引,2立方米卸底式矿车运输。地面运输于1979年5月建成混合井至选矿车间的矿石运输道,配备电机车3台,侧卸式2立方米矿车30辆。
坑下开采:1958年,狮子山铜矿西狮子山矿段开坑;次年,东狮子山矿段开拓;1972年,老鸦岭矿段开始开拓。至1985年,东狮子山矿段已采至负80米中段,0米以上各中段全部闭坑;狮子山矿段已回采至负20米中段以上。
狮子山铜矿东、西狮子山矿段主井提升,箕斗为翻转式1.5立方米箕斗,设计提升能力为2590吨/日(负40米中段)。采用混合井,提升能力为2000吨/日。负160米以上矿石系溜井放矿。
1966年7月,狮子山铜矿坑下开采正式投产,当年采矿量为10万吨,1967年达到44.24万吨,1971年达到60万吨。1977年,采矿量达70万吨,为历史最高水平。1980年,采矿达到66万吨。1985年,年采矿量为62.70万吨,从1966~1985年,狮子山铜矿累计坑下采矿量为966.63万吨。
选厂工程:1959年3月,狮子山矿小选厂筹建。厂址位于西狮子山山坡,同年12月投产,日选矿能力50吨,1960年11月停产,随之拆除。
1960年初开始筹建大选厂,厂址位于青山脚下,占地面积44.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3万平方米,由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设计,原矿处理能力1000吨/日。同年12月简易投产。1961年9月,选厂随狮子山矿缓建而停止建设。1964年根据国家计委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南昌有色冶金设计院编制了扩大初步设计,采选规模仍为日处理原矿1000吨。1965年8月动工建设,由有色建安公司承建,1966年5月完工,共完成厂房建筑面积4003.29平方米。当年冶金部又下达指示,将选矿能力扩大到日处理原矿2000吨。1971年3月,工程完工,选矿实际生产规模达日处理原矿2000吨。1972年7月,冶金部批准老鸦岭铜矿采选规模为日处理原矿1000吨,在原有2000吨/日规模的狮子山选矿厂基础上,增建一套日处理原矿1000吨装备,形成日处理原矿3000吨规模的选矿能力。扩建工程1973年筹备,1975年上半年动工,1977年9月扩建系统竣工投产。在进行工程建设期间,对精矿系统安装了铜、硫两种产品的生产设备,并与扩建系统同期投入使用。
狮子山矿尾矿库位于选厂东南面1.5公里处的新华山,1958年由北京有色冶金设计总院设计,1959年动工建设,1962年只建成5个溢流井,1965年续建,有效容积709万立方米,尾矿回水管路2050.62米,装有离心式清水泵2台,功率每台为100千瓦。尾矿库内。原设计的6座溢流井,在第一期库建库时完成了5座,第六座于1982年原设计的施工图进行续建。
选矿生产:狮子山铜矿矿石中含铜矿物以黄铜为主,矿石构造主要为致密块状,其次为角砾状,条带状和细脉状。矿石结构以粒状为主,其次有交替结构,溶蚀结构和压碎结构。黄铜矿呈斑点状、细脉状。赋存于其它硫化物及脉石矿物中,并于磁黄铁矿、黄铁矿密切共生。矿石硬度f= 12~14,矿石真比重为3.28吨/立方米。原矿主要元素分析:铜0.903%,硫2.29%,铁9.22%,三氧化硫37.34%。主要物质分析:铜物相,原生硫化铜0.875%,次生硫化铜0.042%,自由氧化铜0.006%,结合氧化铜0.001%,总铜0.906%;磁性铁1.38%,非磁性铁7.34%,试金分析:金0.13克/吨,银17.6克/吨。
狮子山铜矿选矿生产始于1958年,日处理原矿当时仅为50吨,1961年9月,选矿停产共处理原矿6200吨。1964年矿山重建,按日选1000吨规模设计,1966年正式投产,1978年生产铜精矿约4700吨。1969~1972年共生产铜精矿8.02万吨,铜量1.33万吨。1973年至1979年,选矿共生产铜精矿约11.76万吨,铜量2.40万吨。1985年,年处理原矿量68.60万吨。从1966年到1985年,狮子山铜矿累计处理原矿925.71万吨,生产铜精矿32.69万吨,铜量6.85万吨,硫精矿1102吨。
〔凤凰山铜矿〕
坑采工程:凤凰山矿位于铜陵县新桥乡境内。凤凰山铜矿坑采工程1966年开始建设到1985年,共建成矿井5个。它们是混合井、南风井、新措施井、新副井,累计完成建设投资13070.76万元(含更新改造资金)。
平巷建设,平巷开拓自1958年8月开始施工,至1962年4月,因停建而停止。在正10米和正73米完成单轨坑道掘进3111米,1965年冶金第十八井巷公司进行凤矿平巷建设施工,当年完成掘进588米。1966年依据北京设计院提出的粗略资料进行平巷施工,全年完成平巷掘进2956米,硐室325立方米。
1967年,进行3号沿探矿、4号沿电车道、混合井石门车道的掘进,翌年在正102米中段、正90米中段、正10米中段进行平巷开拓。当年完成基建掘进进尺1505米,硐室工作量1233立方米。1969年至1970年底,进行负40米、负148米、负156米、负140米、负190米中段和破碎系统的基建掘进,共完成平巷掘进进尺2132米。到1970年底,累计完成平巷掘进1.13万米,天井845米。1970年以后,为配合坑下采矿生产,在已开拓的中段进行平巷延伸开拓。到1979年底,累计完成平巷掘进29103米硐室工程1.42万立方米。1980年以后,公司采用更新改造资金进行坑采工程建设。
辅助设施:凤凰山铜矿于1962年4月,完成1条21公里的35千伏输电线路建设。1968年3月开始进行矿区内供电线路施工。1969年11月供电设施竣工投入使用,到1985年共安装各类变压器38台。
凤凰山矿矿区供水工程1965年开始建设,1969年3月竣工,日供水3000吨。1976年建成长江供水设施,1979年12月建成回水泵房,安装2台水泵和4964米供水管道及2座回水池。
凤凰山铜矿于1974年底完成南风井通风设施,安装1台轴流式通风机。1981年3月建设北风井通风设施,1982年1月完工,安装1台轴流式通风机,供风量为100~ 130立方米/秒。
凤凰山铜矿排水设施于1968年2月开始建设,1969年12月竣工,建有99平方米尾砂泵房,1971年建成坑下负40米主泵房排水工程。1976年建成负120米中段排水工程。1985年3月建成投产负360米永久性排水设施。
坑下开采:1971年1月,凤凰山铜矿开始坑下开采,采用中央第一混合井开拓,混合井设箕斗、罐笼,箕斗提升矿石、废石,罐笼升降人员、材料和设备。1976年于南部底盘开凿新副井,形成底盘混合井与竖井对深部矿体开拓。1978年起,进行负120米、负180米新中段3号、4号矿体的开拓。1982年3月开拓延深主体工程竣工投产,获得地质储量830.4万吨。
1971年1月,凤凰山铜矿采用水砂水平分层充填法开采,小部分采场使用浅孔溜矿法开采。1972年后,采用浅孔溜矿法,深孔崩落法进行回采矿柱。1975年,金口岭铜矿建矿初期主要使用深孔崩落法,1980年后,均采用浅孔溜矿法回采。
凤凰山铜矿坑下矿石运输采用穿脉装矿运输系统,矿石经溜井闸门装入7立方米底卸式矿车,用7吨架线式电机车前后串联牵引,每列车牵引6辆矿车,有效重量75.6吨,每列车运输循环时间52.3分种,同时工作两列矿车。废石运输采用梭式矿车装运、电机车牵引。
1971年,凤凰山铜矿正式开始坑下开采,平均日采矿量1900吨,年采矿量54.57万吨,1973年完成采出矿63.32万吨。1978年采矿量达81.50万吨,为历史最高水平。1984年加强提高负240米中段生产能力,到年底,共有13个采场出矿,平均日出矿1647吨,年采矿量达44.68万吨。1985年,主要采出矿在负240米中段,2号矿体3号、4号采场已回采到负180米水平。从1971~1985年,共完成采矿量769.26万吨,其中1985年采矿量为60.53万吨。
选厂工程:1958年,凤矿山选厂开始筹建,北京有色设计院初步设计的规模为日处理原矿1500吨。厂址选择洪家岭,后由于勘探发现药园山铜储量增加,1960年北京有色设计院重新修改设计,确定建设规模为日处理原矿4000吨,厂址改在旧屋里后山。1962年4月,因国民经济调整,矿山停止建设。
1965年冶金部批准凤矿建设,并决定从瑞典引进一套选矿设备,工程设计由北京有色设计总院承担,建设规模为日处理原矿2000吨,厂址选定于洪家岭。1965年8月完成初步设计,1966年5月破土动工,工程建筑安装由公司所属建安公司承担。主要工程项目有主体厂房建筑,设备安装和辅助设施的建设,破碎系统于1969年11月竣工,厂房结构为混凝土建筑,建筑面积为561平方米。磨浮系统于1969年12月竣工。建成厂房面积3967平方米,安装设备146台,总重量742.53吨。建成方形钢筋混凝土砾石矿仓1座,容积492立方米,圆形混凝土粉矿仓4座。精矿系统于1967年5月动工,1969年12月竣工,建筑厂房面积266平方米,建成精矿库650平方米。
在建设选矿系统主体工程的同时,配套工程也相继动工兴建。1967年10月动工建设中央控制室,建筑面积为447平方米,1969年12月工程竣工。皮带走廊于1966年9月开始施工,1968年竣工,建筑面积为200平方米。1970年6月25日,选厂主体工程建成投产,共完成厂房建筑9221平方米,施工81个主要单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601.24万元建设规模为日处理2000吨原矿。
1971年8月,冶金部批准凤矿进行扩建,由北京有色设计院负责设计,扩建规模为日处理矿量3000吨。选矿扩建主要内容为碎矿系统增加封闭设施和脱泥设施,磨浮增建系列,精矿库进行扩建。扩建工程于同年9月初动工,1974年6月工程完工。至此,扩建工程结束。投入生产使用,扩建规模为日处理原矿量3000吨。1984年完成200平方米新化验室及配套设施建设。为完善选矿系统的自动化设施建设,1978年动工兴建一套自动化控制系统,建筑面积650平方米,翌年完工投入使用,完成投资15.29万元。到1985年底,共完成自动化工程和设备902.10万元,其中国内自动化仪表攻关投资161.4万元,自动化引进工程投资740.69万元。
凤矿林冲尾矿库,位于选厂西北方向1.2公里处,砂坝流域纵深长度为0.7公里,汇水面积0.95平方公里,地形标高在73.48~106.23米。1967年开始建设,工程施工由建安公司承担。坝体采用块石斜墙堆石体。整个工程于1970年12月全部竣工投入生产,1979年底尾矿填满停止使用。
相思谷尾矿库位于矿区东南距选厂2公里的相思谷山沟。1972年11月,冶金部批准建设,1975年由北京有色设计研究总院设计,1976年12月动工建设。工程由建安公司承建,1979年10月竣工,库容量为300万立方米,完成建设投资673万元。1980年1月11日正式投入使用。
选矿生产凤凰山铜矿原矿均属硫矿矿石类型,主要为块状含铜磁铁矿、赤铁矿、浸染状含铜石榴子石矽卡岩、块状含铜黄铁矿、浸染状含铜大理石等。矿石比重平均3.4,硬度(普化系数)一般为8~12,氧化率小于10%。选矿产的铜精砂供给第一冶炼厂、第二冶炼厂;硫精矿、铁精矿全部外销。
凤凰山铜矿到1985年底,选矿生产拥有综合设备333台,总重量1418.369吨(不包括选矿自动化及报废设备),设备完好率达96.8%,另有成套瑞典阿特拉公司进口的自动化选矿设备。
凤凰山铜矿选厂于60年代后期从瑞典阿特拉公司引进成套选矿设备,建有中央控制室,对整套设备进行集中启动和停车,在控制室中可监视全厂设备运行情况。碎矿的磨矿系统实行部分单机、单项自动检测与自动调节。冶金部根据凤矿自动化基础和良好设备条件,经1973年全国冶金科技会议讨论决定,选择凤矿为全国选矿自动化试点单位。1974年,第一机械工业部和冶金部在铜陵联合召开了凤凰山选矿自动化试点会议,决定由冶金部和一机部两个部所属科研单位和制造厂家联合研制自动化设备,以实现磨矿的浮选过程的计算机控制,1978年,经国家批准,从芬兰奥托昆普公司引进一套选矿处自动化装置,1981年10月投入使用。随后又从美国引进1台矿浆粒度仪用于生产。从芬兰引进的自动化装置包括仪表、库里厄—— 300萤光分析系统和过程计算机系统。整个装置对磨矿和浮选生产过程和料位、给矿量、浓度、细度、酸碱度、流量、压力、液位、药剂量、品位等过程物理量及工艺过程参数进行检测与控制,到1985年底,运行正常。该装置的使用提高了技术经济指标,减轻了劳动强度。进行选矿自动化控制后1981~1983年与1977~1979年相比,选矿指标大幅度提高,铜精矿品位提高0.854%,硫精矿品位提高4.11%,扣除3年自动化费用净收益42.51万元。
凤凰山铜矿选矿系统于1971年9月正式投产,日处理矿石能力2800吨,年处理原矿能力88万吨。1971年处理矿量60.04万吨,完成铜量10030吨,硫精矿(35%)3262吨;1975年,处理原矿量达43.05万吨,生产铜量4932.08吨。1976年推广选矿半优先浮工艺流程,1977年选矿处理量达47.73万吨,生产铜量5700吨,硫精矿(35%)2534吨。1980年,引进芬兰的选矿自动化系统调试投产后,生产量不断上升,1985年,选矿处理量为55.040万吨,生产铜量6200吨,硫精矿(35%)2220吨。从1971年到1985年,凤凰山铜矿累计处理原矿771.86万吨,生产铜量9.50万吨,硫精矿(35%)11.71万吨,铁精矿(60%)43.33万吨。
〔金口岭铜矿〕
坑采工程:金口岭铜矿坑采工程于1970年开始建设,至1985年,共建成矿井7个。主要有:主井、副井、三号矿体风井、措施井、盲井、充填井、管子井。累计完成建设资金3131.48万元(含更新改造资金)。平巷建设:金口岭铜矿在没有建矿前,笔山矿区隶属铜官山矿,负5米运输巷道由铜官山矿建设。1975年以后,金口岭铜矿对5米中段进行延伸掘进。到1985年末,5米中段巷道掘进共开拓619.7米。
辅助设施:金口岭铜矿第一套和第二套供电系统分别于1973年8月和1974年完工投产,变电能力均为3200千伏安,两套系统共安装SEL—3200/35主变压器2台,GR—1600伏高压电容器柜。截止1985年底,全矿共建有5个变电所,安装各类变电器22台。
金口岭铜矿于1978年底建成回水泵房,同时建成2个100吨和300吨蓄水池,投入生产使用。金口岭铜矿于1973年6月,建成负171米泵房,排水能力为140~150立方米/时·台。1981年元月建成负296米中段水泵房,排水能力为135立方米/时,水仓均采用平行双巷式。
金口岭铜矿于1980年建成集中供风系统,供风能力为305.3立方米/分,1981年11月,笔山采区空压机迁移至主井空压机房,1982年5月投入运行。
金口岭铜矿按矿体分布及开采通风设施建设采用金口岭采区和笔山采区两个独立的通风系统。金口岭采区原设计为两翼对角式通风,1980年改为单一对角式通风。笔山采区采用对角式通风和平行双巷通风网络。金口岭采区风井安装1台轴流式风机,排风量为26~70立方米/秒,1980年1月投入使用。笔山采区于1985年10月进行通风设施改造,安装GK-45型风机,排风量为27.8~49立方米/秒。
金口岭铜矿矿石运输提升采用罐笼提升,主井采用洛阳产双简单绳经绕式卷扬机,罐笼规格3.3×1.45米,载重10吨,年提升能力14.4万吨,1975年投入使用。副井采用抚顺产双简单绳经绕式卷扬机,最大提升能力2.5吨。
坑下开采:1975年,金口岭铜矿开始坑下开采,主要有金口岭、笔山两个采区。1980年以前,金口岭采区重点在117米中段以上采矿,同时进行负176米中段采矿准备工作。1981年至1985年底,在负176米中段全面采矿,同时加强负236米、负196米中段开拓工程。
1975年12月,金口岭铜矿拥有主要采矿设备71台,总重量316.6吨,到1985年共有131台采矿设备。
金口岭铜矿坑下运输系统1976年完成,主要运输线在负176米水平巷道,由7吨或10吨电机车牵引,每个工班开动电机车2~3台,每列机车牵引8~10辆1.7立方米矿车,运输线全长1700米。金口岭采区的矿石、废石在负117米中段以上时整个运输工序完全实行机械化、自溜化。
1975年12月,金口岭铜矿笔山矿区投入坑下开采,年采矿量2.77万吨。1977年进行笔山大爆破,采出矿重点放在负58米中段,5月,大爆破获采矿量2.6万吨,当年完成采矿量13.24万吨。1978年,为扭转坑下无矿可出的局面,再次加强笔山矿区负85米中段15号采场的深孔凿岩和负131米中段采准作业,深孔爆破矿量15.16万吨,年采矿量达27.14万吨,为历史最高水平。1979年,有10个采矿场投产,年采矿量达18.55万吨。1981年,笔山矿区停止其它中段的坑下作业,采准重点在负5米,负85米,负132米3个中段,年采矿量达12.51万吨。1982年,笔山矿区采矿重点放在负5米中段,1985年,金口岭采区出矿以负176米中段为主要出矿点,共有5个采矿场进行生产。从1975年到1985年,金口岭铜矿共完成采矿量159.4万吨,其中,1985年为13.31万吨。
选厂工程:1970年初,铜陵市革命委员会有色生产指挥组组成由工人、干部、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三结合设计组进行金口岭矿选矿厂的设计,经过30天的实地考察,提交设计草图,设计建设规模为日处理原矿1000吨,年产铜料3600吨,黄金600公斤。1970年2月底,经过再次实地考察,决定厂址建在虎形山西坡。1970年9月,选矿系统破土动工,由铜陵市建筑公司承担,土建和设备安装施工开始后,因矿山地质储量发生变化,1971年10月,有色生产指挥组决定缩小建设规模,将原日处理1000吨改为日处理铜矿、钼矿各500吨,对金口岭矿区的铜、金、银和笔山矿区的铜、钼、实行综合回收。1971年9月,设计工作重新进行修改,决定采用混汞——浮选工艺流程,尾矿储放利用铜官山选矿厂5公里尾矿库。1971年,冶金部同意金口岭选矿建设由技措投资转为基建投资,按日处理铜、钼原矿各500吨规模建设,实际选矿建设仍以日处理1000吨的生产规模进行施工。1972年12月,铜陵市第一建筑公司、有色建筑安装公司、铜官山选矿厂等30多个单位600多名技术人员和工人参加施工会战,1972年12月主体设备采用改造、拼凑、组合的办法安装完毕实行连动运转。1973年3月,进行了试生产,以后针对生产中出现的设备不配套的状况,进行部分设备调整。
1975年底,金口岭矿基本建设不再由国家进行基建投资,由有色公司用技措资金进行建设。1976年,金口岭矿进行选金系统的建设,主厂房建筑面积374.4平方米,同年7月进行选金汞板设备安装,1978年3月,进行了选金冷冻机的安装,1979年建成126平方米的选铁生产厂房。
金口岭铜矿选矿主要生产设备有:短筒格子型球磨机2台,双螺旋分级机1台;溢流型球磨机1台,搅拌桶3台,泥浆泵2台。1号铜、钼浮选系统一套,2号铜、金浮选系统一套。1号浮选系统有浮选机34槽。2号浮选系统有5A浮选机26槽。
金口岭铜矿选矿系统于1973年开始试产,该年原矿处理量为13549吨,1975年,年处理原矿2.63万吨,1985年,年处理原矿达15.40万吨,从1973年到1985年,金口岭铜矿选矿生产共处理原矿173.16万吨,生产铜料1.09万吨。
〔安庆铜矿〕
安庆铜矿位于安徽省怀宁县月山乡境内,是铜陵有色金属公司新建的大型新模式有色金属矿山。矿区主要由1号、2号、3号矿体组成。1号、2号矿体赋存于大理岩和闪长岩的接触部分,为矽卡岩型铜矿床。3号矿体为闪长岩内蚀变带充填小脉,由10条矿体组成。
安庆铜矿于1979年筹建,1980年春缓建。1982年由中日合作进行精密探矿工程施工。
安庆铜矿由北京设计研究总院设计,设计中采用国内先进设备与引进部分关键性采矿设备相配套,构成新的采矿工艺,提高采矿强度。开拓运输系统。采用有轨和无轨相结合的方案,负400米主运输为有轨,负400米以上中段采用无轨运输,矿山设有斜坡道,汽车可以从地表直通井下。1号矿体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大直径深孔采矿法,凿岩用sinba-261钻机(进口),运输用ST-5C(6C),铲运机械也为进口,提升用4×4米多绳卷扬电控系统也为进口。
二、地方主要有色金属矿山
〔琅琊山铜矿〕
矿山地理位置及隶属关系:琅琊山铜矿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南门外,已与市区连成一片,距京沪铁路线上的滁州火车站3公里,公路四通八达。矿山隶属于滁州市经委。
矿山沿革及基本建设:矿山从1958年4月开始建设,1960年5月投产,1970年5月至1975年8月进行扩建,采矿生产能力为500吨/日。选矿能力为1000吨/日。基建总投资为1850.17万元,技措投资1233.44万元。固定资产原值为2144.2万元。
矿山地质:矿床类型为矿卡岩型铜矿床,其中西带6号矿体,延长447米,延深330米,矿体倾角45度,矿体最大厚度26米,平均11.2米。东带46号矿体,延长150米,延深110米,倾角55度,矿体厚10.1米,平均5.7米。矿石性质稳定,一般f值硬度7~9度,围岩为石英闪长玢岩、灰岩,围岩性质:6号矿体围岩f值6~8度;46号矿体围岩f值5~6度。
地质储量及三级矿量保有情况:截至1985年底止地质储量831.4万吨:其中工业489.7万吨,远景341.7万吨;金属量11.11万吨,其中工业6.01万吨,平均品位1.23%,远景5.09万吨,平均品位1.49%。三级矿量,开拓矿量:78.2万吨,平均品位7.45%,保有期54个月;采准矿量28.9万吨,平均品位1.42%,保有期20个月;备采矿量15.7万吨,平均品位1.72%,保有期11个月。存窿矿量2.97万吨。
主要有用元素含量:铜平均品位:1.41%;铁(TFe):35.98%;金:0.65克/吨;白银:16.51克/吨;钼:0.145%,伴生钼:0.10%。
设计规模及现有生产能力:原设计年采选规模30万吨,精矿含铜量3000吨,1985年实际年采选规模15.66万吨,精矿含铜量1671吨,铁精矿5968吨。
矿床开拓:采用地下开采,竖井开拓,主井直径5.8米,深365米,采用KT 2×3×1.5-20型卷扬机,5号单罐笼提升,副井直径4.3米,深294.5米,采用KT 2× 3×1.5- 20型卷扬机,5号单罐笼提升。阶段高度为60米,局部加30米副中段,现在生产水平为负35米、负65米、负95米和负125米。
采矿方法:采用三种采矿方法,水砂分层充填法,占总产量的69.5%;留矿法,占28.7%,空场法;占2.2%。水砂分层充填法,采用T 2G装运机出矿。留矿法和空场法均采用ZCZ-26型装岩机出矿。全矿采矿工效为13.2吨/工班,台效为50.8吨/工班。损失率为6.64%,贫化率为11.46%。
选矿:选矿方法为浮选和磁选,采用浮选法选铜,用磁选选铁。
琅琊山铜矿选矿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职工人数及矿山工作制度:1985年全矿职工人数为1940人,其中生产探矿工人75人,井下工人794人,选矿工人130人,技术人员71人,管理人员211人,其他639人。
产品产量及经济效益:琅琊山铜矿主要产品为铜金属,副产品为铁精砂、黄金和白银,1985年生产精砂含铜量1671吨,工业总产值894万元,净值420万元,实现利税135万元。1958年至1985年,累计生产铜量16356吨,铁精砂10.33万吨,上缴利税总额1204.10万元。
〔月山铜矿〕
矿山地理位置及隶属关系:月山铜矿位于安徽省怀宁县月山区境内,南距安庆市24公里,北到合肥160公里,有合肥至安庆公路通过矿区。交通十分方便。矿山隶属于安庆市机械冶金局。
矿山沿革及基本建设:月山铜矿由铜牛井和刘家凹两个矿区组成,两个矿区相距1.5公里,均为采选联合生产工区。铜牛井于1965年11月开始建设,1970年7月投产,采选能力为250吨/日;刘家凹于1967年2月开始建设,1986年元月投产,采选生产能力为170吨/日。全矿1965年至1985年基建总投资为1058.56万元。其中铜牛井384万元,刘家凹300.10万元。1970年至1985年全矿共生产铜精矿含铜量15722吨,其中铜牛井15434吨,刘家凹288吨,生产钼精矿422吨,铁精砂11114吨,黄金227.657公斤,银6460.859公斤,硫2712吨。固定资产原值为1670.87万元,其中铜牛井893.30万元,刘家凹777.57万元,上缴利税总额为3025.05万元,其中铜牛井3011.02万元,刘家凹14.03万元。1985年工业总产值为662.87万元,上缴利税为94.95万元,其中铜牛井工业总产值为542.82万元,上缴利税96.16万元,刘家凹工业总产值为120.05万元,上缴利税为7.9961万元。
矿体赋存条件:铜牛井矿体,矿床类型为含铜石英脉型裂隙充填中温热液矿床,矿体延长700米,延深250~300米,倾向北西,倾角75~ 85度,最大厚度50米,平均7米。地质品位:铜平均0.934%;钼0.071%;金0.22克/吨,银4克/吨,主要的类型为黄铜矿和辉钼矿。矿石稳定,其硬度f值8~12,围岩为闪长岩,硬度f值8~12。
刘家凹矿体,矿床类型为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铜铁矿床。矿体长300米,延深150米,倾向东,倾角50~ 65度。矿体最大厚度80米,平均40米,矿体地质品位:铜1.37%,TFe36.60%,主要矿石类型为黄铜矿、磁铁矿。矿石较稳定,硬度f值8~10,围岩为闪长岩、大理岩,较稳定,硬度f值8~10。
地质储量及三级矿量保有情况见表2-2-10。
月山铜矿地质储量及三级矿量保有情况表

设计规模及现有生产能力:铜牛井矿区,原设计采选规模7.65万吨/年,精矿含铜量1031吨/年,钼精矿125吨/年。1985年实际采选规模7.47万吨/年,精矿含铜量1011吨/年,钼精矿63吨,金11公斤,银362公斤,硫652吨。
刘家凹矿区,原设计采选规模5.20万吨/年,精矿含铜量523吨/年,铁精矿8389吨,1985年实际年采选规模3.74万吨,精矿含铜量178吨,铁精矿6500吨,金1公斤,银53公斤,硫203吨。
开拓方法:月山铜矿的两个矿区都是地下开采。两个矿区均采用独立的开拓系统。
铜牛井矿区采用下盘竖井和盲斜井联合开拓,阶段高度40~50米,分六个水平五个中段,现已开拓至负150米水平,生产中段为负110米水平,60米以上水平均已采完。主竖井位于下盘,地表井口标高为75米,井底标高为负60,井筒净断面为3.02×2.2米,井深141米。采用2ky-1600/824型单筒卷扬机,功率为95千瓦,单罐笼提升矿岩和部分设备材料。盲斜井倾角26度,断面2.6×2.5米,斜长205米,采用JST-1600/1224型单筒卷扬机,功率为110千瓦,主要担负负60米至负150米中段的矿岩和材料提升。副井位于下盘,地表井口标高为+45米,现已开掘至负110米,井筒净断面为2.48×1.7米,井深150米,采用2JST-1200/830型卷扬机,功率40千瓦,单罐笼提升人员、设备材料并兼做风井。
刘家凹矿区,采用侧翼斜井和中央下盘竖井联合开拓,阶段高度为30-40-50米,分四个水平三个中段,目前生产中段为负110米。主竖井地表井口标高为+97米,井底标高为负110米,井筒直径为4米,井深215米,采用2JSP 1700/925双筒卷扬机,功率为110千瓦,双罐笼提升矿岩。斜井地表标高为+47米,井底标高为负110米,倾角26度,断面2.5×2.4米,斜长358米。采用JST-1600/1224型单卷筒卷扬机,功率为110千瓦,用于提人员,设备材料,目前并兼做废石充填。
月山铜矿整个生产、运输、通风、供排水、压风、供电和充填各系统配套,运转正常。
采矿方法:矿山从投产至今,两个矿区均使用浅孔留矿法。铜牛井矿区,采用沿走向布置的浅孔留矿法,均采用漏斗放矿或电耙溜井振动放矿机放矿。铜牛井矿区采矿工效为22.8吨/工班,台效92.5吨/台班,损失率12.7%,贫化率4%。刘家凹矿区采矿工效为10.1吨/工班,台效111.8/台班。
矿柱回采,当顶柱的矿石品位高时,使用钢筋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充填法进行回采、间柱的矿石品位高时,使用胶结充填法进行回采。低品位矿石的矿柱均不进行回采。
1985年底止矿柱矿量及采空区体积:铜牛井矿区矿柱矿量为236500吨,铜金属量2935吨。负60米水平以上采空区体积为30.976万立方米,需充填的9.1392万立方米。刘家凹矿区,负110米中段,矿柱矿量53322吨,铜金属量376.93吨,该矿区1986年才投产,矿房嗣后用废石进行充填。
选矿:两个矿区的选矿方法均为浮选。其选矿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见表2-2-11。
月山铜矿选矿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职工人数及矿山工作制度:1985年全矿职工人数为1435人,其中生产探矿工人22人,采矿工人509人,选矿工人212人,技术人员57人,管理人员132人,其他503人。其中铜牛井矿区469人,刘家凹矿区274人。
矿山工作制度为3班8小时作业,全年工作天数为330天。
〔黄山岭铅锌矿〕
矿山地理位置及隶属关系:黄山岭铅锌矿位于安徽省贵池县境内,有公路相通,距市区37公里。矿山隶属于池州地区重工业局。
矿山沿革及基本建设:矿山于1967年开始建设,1973年竣工投产,采选能力250吨/日;1984年至1986年开拓3号矿体,以维持采选250吨/日的生产能力。1973年至1985年共生产铅精矿含铅量14437吨,锌精矿含锌量8299吨。基建总投资1005.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13万元,自筹资金383.5万元。上缴利税总额624.5万元。1985年工业总产值为438万元,上缴利税为106.85万元。固定资产原值为827.67万元。
矿体赋存条件:矿床类型为层控—矽卡岩型中低温、热液矿床,矿体长500米,倾向平缓,倾角15~ 20度,最大厚度为7.85米,平均3.28米,地质平均品位铅3.0%;锌0.89%。矿石较稳定,硬度f值10~16,围岩为砂页岩,稳定,硬度为f值8~12。
地质储量及三级矿量保有情况:截至1985年底地质储量148万吨,铅金属量4.4万吨,锌金属量1.3万吨,铅平均品位3.0%,锌0.89%。其中工业矿量50.38万吨,铅金属量1.23万吨,锌金属量0.44万吨,铅平均品位2.44%,锌0.44%。远景98.06万吨,铅金属量3.12万吨,锌金属量0.87万吨,铅平均品位3.28%,锌0.88%。
三级矿量:开拓38.93万吨,保有期56个月;采准10.73万吨,保有15.6个月;备采9.04万吨,保有13.15个月。存窿1.175万吨,保有1.7个月。
主要有用元素含量:铅2.44%;锌1.76%;银38.64克/吨。
设计规模及现有生产能力:原设计采选规模250吨/日,年采选8.25万吨,精矿含金属量,铅年产1526吨,锌1019吨,1985年实际年采出矿量6.16万吨,选矿量年8万吨,年产铅金属1804吨,锌金属1135吨。
矿床开拓:开拓方法,Ⅰ号矿体采用对角或斜井开拓,Ⅲ号矿体采用平窿盲斜井联合开拓。Ⅰ号矿体的主斜井规格2.4×2.5米,斜长415米,采用1.6米单筒卷扬机串车提升。副斜井规格为2.4×2.4米,斜长270米,用作回风和第二安全出口。阶段高度10×26米。Ⅲ号矿体的平窿盲规格为2.3×2.5米,盲斜井正在设计中。运输、通风、供排水、压风、供电,各个系统运输正常、满足了生产要求。
采矿方法:矿山投产初期曾采用杆柱房柱法,因使用不成功,后改用普通房柱法,当矿体局部倾角大于或等于40°时,于1983年至1984年曾采用伪倾斜房柱法回采了两个矿房,采场采用电耙和振动放矿机出矿。采矿工效9.87吨/工班,台效70.75吨/台班,损失率16.4%,贫化率13.84%。
选矿:采用优选浮选法。选矿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2-2-12。
黄山岭铅锌矿选矿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职工人数及矿山工作制度:1985年全矿职工人数为616人,其中生产探矿工人75人,采矿工人128人,造矿工人95人,技术人员38人,管理人员76人,其它209人。
矿山工作制度为坑下2班8小时作业,选矿3班8小时作业,全年工作天数330天。
〔黄山市钼矿〕
矿山地理位置及隶属关系:黄山钼矿区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和平乡境内,距市区25公里,总面积1.5平方公里,地理座标为东经118°01',对外交通以公路为主,有青阳至屯溪、黄山至芜湖等公路通过。交通尚称方便。矿山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经委。
矿山沿革及基本建设:矿山于1958年开始建设,当时采选能力为50吨/日,1962年矿山停产,1970年10月恢复生产,1976年缓建,1978年开始扩建,1981年10月投产,采选生产能力为200吨/日。1982年至1985年共生产钼精矿476.26吨。基建总投资为321.04万元,技措投资为23万元。1985年工业总产值为150万元,上缴利税20.36万元。固定资产原值为657万元。
矿山地质:矿体赋存条件,矿床类型为高温中深热液脉状裂隙充填矿床。大小矿体(脉状)共12条,其中石英脉型7条,即1号至7号矿脉;花岗闪长岩型5条。1号矿脉长426米,延深160~170米,倾角82度,最大厚度7.86米,平均2.28米。含钼平均品位0.22%。围岩为花岗闪长岩,未风化岩石质的坚硬,一般f值8~16。花岗岩型脉状矿体,共5条矿脉,其中9号矿脉长197,延深90米,倾角斜度,最大厚度6.95,平均4.04米,含钼平均品位0.22%。围岩硬度f值同上。
地质储量及三级矿量保有情况:截至1985年底止地质储量121.729万吨,其中工业51.928万吨,远景69.8万吨,金属量2706.825吨,其中工业1134.22吨,远景1572.54吨。三级矿量开拓31.38万吨,采准7.4213万吨,备采3.3664万吨,存窿0.5万吨。保有期开拓62.8个月,采准15个月,备采6.6个月,存窿1个月。
设计规模及现有生产能力:原设计日采选200吨,年采选矿石6.6万吨,年产精矿含金属量(含钼45%的钼精矿)244.2吨,副产硫,年产2310吨。1985年实际采出矿量5.268万吨,选矿量4.969万吨,精矿含金属量(含钼45%的钼精矿)160.528吨。
矿床开拓:开拓方法,采用地下开采,平窿竖井联合开拓,平窿规格为5.08平方米,或6.64平方米,竖井规模2.2×3.02米,井深80米,采1600~1224型卷扬机罐笼提升,阶段高度为40米。原设计平窿采用2吨架线式电机车运输,目前人力推车运输。
采矿方法:原采用留矿法,因上盘围岩不稳定,片帮、冒顶严重,当采场采至距地表25米左右时,上盘片帮宽度最大达6米以上,总贫化率达35%以上,且采场出矿困难,个别采场万吨矿石无法回采,损失率平均30%左右,因此,1983年在原留矿法已完成部分采准工程的采场改用干式充填法降低了损失贫化,但由于采场出矿和充填均用人工小板车运输,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生产能力小,采矿成本高。采矿工效为2.26吨/工班,台效为85.34吨/台班,损失率6.65%,贫化率16.44%,为寻求更合理的采矿方法,矿山正在进行新留矿法和柔性假顶分层崩落法的试验。1985年底止保有矿柱矿量2.4万吨,部分充填法采场的顶柱采用从露天下挖的方式进行回采。
选矿:选矿方法为浮选,其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2-2-13。
黄山钼矿选矿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职工人数及矿山工作制度:1985年全矿职工人数348人,其中生产探矿工人5人,采矿工人84人,选矿工共98人,技术人员22人,管理人员42人,其他97人。
矿山工作制度为3班8小时作业,全年工作天数301天。
安徽有色金属矿山情况一览表

三、辅助原料矿山
〔巢湖东风石灰石矿〕
东风石灰石矿始建于1950年4月,建矿初期是一个救灾性生产单位,1955年11月救灾任务结束,成立巢县龟山石场,隶属巢县人民委员会和工业科领导。1959年划归合肥龟山矿区办事处领导,1960年7月龟山石场与合肥水泥采石场、巢县政法石场、合肥市建采石场等单位合并成立合肥龟山石场,先后受合肥市冶金工业局、合肥市矿山局、安徽省重工业厅领导。1966年更名东风石灰石矿,划归巢湖专区,隶属巢湖专署计经委领导。
该矿位于巢湖之滨龟山脚下,有3.8公里铁路专用线与淮南铁路衔接,有公路与合裕公路相连,交通便利。矿区占地总面积25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33336平方米,其中工业设施16809平方米,生活设施16527平方米。
全矿下设13个职能科室,1个年产5万吨的水泥厂、2个生产工区、1所职工医院、1所职工子弟学校。现有职工总数1269人,其中工程师、主任医师4人。
主要生产装备有内燃机3辆,立窑生料磨、烘干机各1个,水泥磨2个,潜孔钻1台,挖掘机2台,振动筛3台,破碎机7台,各类汽车22辆,机床9台。设备总重502吨,装机总容量2800千瓦。
始建到1985年底,累计国家基建投资总额565万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1006万元,净值702万元。累计生产矿石616.6万吨,上缴国家利税总额385.7万元。
1985年生产石灰石矿28.25万吨,水泥3万吨,工业总产值285万元,实现利税9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346元/人·年,产值利税率34%,资金利税率9.73%,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天数109天。
〔肥东县双山白云石矿〕
双山白云石矿始建于1965年,生产能力年产白云石约10万吨,属地方国营小型企业,隶属肥东县经委领导。
该矿位于肥东县桥头集镇境内,南距淮南铁路桥头集车站1公里,东北距合芜铁路1公里。矿区占地总面积41463平方米,建筑面积7036平方米,其中工业设施2876平方米,生活设施4169平方米。下设采矿、磨花石加工、机修3个车间,5个职能科室、1个医务室。现有职工总数177人。
主要生产装备:250×400颚破机3台,400×600颚破机2台,400×600对滚机2台,生产设备总重量178吨。CA 10型自卸汽车9台,机床3台,企业装机总容量684千瓦。
始建到1985年底,累计国家基建投资总额138万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150.4万元。累计生产白云石68万吨,磨花石10.8万吨,上缴国家利税总额22.5万元。
1985年,生产白云石、磨花石、青石总量7.8万吨,其中白云石3.8万吨。工业总产值120.9万元,实现利税总额2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6798元/人·年,资金利税率15.05%,产值利税率20.24%,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天数54.2天。
〔宿县黄山白云石矿〕
黄山白云石矿最早为建设津浦铁路开采建筑石料。1958年开始开采白云石矿。1969年产量为1万吨,是年产量增至3~4万吨,曾供应淮南化肥厂、芜湖铁厂、蚌埠铁厂等,现生产能力为20万吨(包括石灰石)。隶属宿县工业局领导。
该矿位于宿县符离集西北1公里处。矿区有铁路专线,东行1公里至津浦铁路符离集车站,交通方便。矿区占地面积43299平方米,建筑面积138.24平方米,其中工业建筑面积3616平方米,生活设施10208平方米。现有职工418人,具有大专文化程度者1人,中专程度9人,获初级技术职称者3人。
该厂为地方国营小型企业,储量为603万吨。白云岩产于中寒武统——上寒武统之间,矿层为单斜层状,分布稳定。矿体出露地表,最高为93米,矿体共分三层,倾角44°~46°,长600米,宽250米,厚分别为108米、20米、17米。矿层间分别厚为11.5米、17米的白云质灰岩、白云质泥灰岩、泥质白云岩相间,矿床属于深海相沉积矿床类型。矿石以鲕状白云岩为主,次为白云岩、泥质白云岩。
截至1985年底止,累计国家基建投资总额98万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147万元,净值93万元,累计生产白云石191.46万吨、石灰石95.7万吨,累计实现利税总额674万元。
1985年生产白云石15万吨,石灰石11.5万吨,工业总产值223万元,实现利税32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5247元/人·年,产值利税率14.3%。
〔旌德砩石矿〕
旌德砩石矿属安徽省地方小型国营企业,始建于1958年,1973年建成。现属旌德县经委领导。
该矿位于旌德县城西6公里处,芜屯公路通过矿区,距皖赣铁路胡乐站30公里。产品可由绩溪、胡乐、歙县等中转站抵达上海港口,远销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全矿占地面积16.7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3.8万平方米,其中工业设施2万平方米,生活设施1.8万平方米。下设10个职能科室,3个采矿队,1个洗选队,1个砩石加工队,1个汽车队,1个医务室,1所子弟学校。现有职工总数385人,其中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1人。
生产设备总重量120吨,设计能力2.2万吨/年。各种汽车12辆,机修设备15台。装机总容量557千瓦,进电线路1万伏。
主要产品为砩石块矿和砩砂,平均品位88%,含硫0.01%,含磷0.008%。产品优异,1983年获国家对外经贸部“优质产品”荣誉证书。
始建到1985年底,累计国家基建总投资164万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190.4万元,净值142万元。累计生产砩石总量326033吨,砩砂12万吨。累计上缴国家利税267.32万元。
1985年,生产萤石34672吨;工业总产值204万元;实现利税99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5368元/人·年;资金利税率51.32%;产值利税率48.6%;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天数69天。
“七五”期间将筹建砩石精粉厂,为延伸加工,提供化工原料打下基础。预计年产砩石精粉1万吨,增加产值160万元。
〔广德县萤石矿〕
广德萤石矿始建于1965年5月,为地方国营小型企业,隶属广德县经委领导。
该矿位于广德县城西北15公里处绿林乡三堡村境内。芜(湖)杭(州)公路与矿区专用公路相连,与牛杭铁路衔接。矿区占地面积3.5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622平方米,其中工业设施1269平方米,生活设施5353平方米。企业下设5个职能股(室),1个医务室,1所子弟小学。有职工149人,其中助理工程师1人,助理会计师1人。
主要生产装备:空气压缩机2台,凿岩机5台,各类汽车8辆,车床3台,企业装机总容量300千瓦。
始建到1985年底,累计国家基建投资总额42万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64.7万元,净值26万元。累计生产萤石12.91万吨,累计实现利税总额553万元。
1985年,生产萤石3118吨;工业总产值23.39万元;实现利税-2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533元/人·年;产值利税率-7.08%;资金利税率-1.98%;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天数317天。该矿自投产以来,因生产工艺落后,经济效益低,自1980年后连年亏损。“七五”期间将改进生产工艺,进行黄牛山矿技术改造,预计1987年7月建成投产,年产量可达1.3万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