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导言
安徽境内钢铁冶炼历史悠久。据《中国冶金简史》(北京钢铁学院著,科学出版社1978年版)记载,庐江郡皖县(今潜山县)就是西汉时全国设置的40余处铁官之一。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之际,在铁矿蕴藏丰富,水运便利的长江沿线,尤其是马鞍山、芜湖、铜陵一带铁冶业颇负盛名。明清时期,芜湖的炼钢业更是享誉海内,有“铁到芜湖自成钢”之说,濮氏炼钢术更是中国一绝。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工业受到了冲击,钢铁冶炼业也不能例外,洋钢输入,国内的钢铁冶炼“渐就消灭”。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正是清末民初,中国的民族工业乘隙得以发展,中国近现代钢铁工业才得以发端。民国1年(1912年)起,以中国地质学科创始人之一章鸿钊为代表的一批地质学家,包括虞和寅、张景光、叶良辅等人先后对繁昌、铜陵、当涂、贵池一带数十个县的铁矿资源进行调查,其中还有外国矿师梭尔格、毕象贤参与其事。估计出沿江一带丰富的铁矿藏量和提供冶炼的煤矿蕴藏地(宿县烈山、怀远等地煤田);建国前对铁矿的调查一直陆续到20世纪30年代。与此同时,民国初年,裕繁等几家民营铁矿公司先后在马鞍山地区采矿。民国3年(1914年),裕繁公司建小型熔炉炼铁,现代安徽钢铁工业揭开了序幕,但终因生产水平低下,铁炉废弃。当时因国内仅有汉阳和上海两家铁厂,炼铁量很小,致使大量优质铁矿被日本廉价收购。抗日战争时期,沿江铁矿一一沦陷。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华军遂将在中国掠夺的铁矿石和煤就地冶炼制造军火。在马鞍山建起10座小高炉冶炼生铁。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因发动内战,无暇顾及生产,致使到建国前夕,安徽的钢铁工业仍是一片空白。
建国后,经过30多年的努力,安徽逐渐形成了大中小型企业相结合,紧紧围绕矿山和沿江合理布局的钢铁工业。马鞍山钢铁公司和合肥钢铁公司为国内著名钢铁企业,马钢公司为全国十大钢铁公司之一。
“三年恢复”时期,人民政府对矿山进行了接收和重建。1958~1960年大办工业、大办钢铁的年代,由于钢铁工业的盲目快上,全省兴建了1080座小高炉(容积均在28立方米以下),造成国民经济的总体失衡。1962年被迫“下马”,全省钢铁工业损失投资达3亿多元。但另一方面,自此打下了安徽钢铁工业的基础。“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最初的1966年至1968年间,由于“停产闹革命”、“武斗”,使刚刚从国民经济调整后恢复生机的钢铁工业遭到了惨重的损失。70年代初,国家再度提出“钢铁翻番”,又重建小高炉29座,总容量1129立方米。1979年以后,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关停并转了21座消耗高、亏损严重的小高炉(容积580立方米)。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安徽省冶金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省委、省政府调整了安徽钢铁工业的生产布局,对重点企业进行配套和改造,同时加强企业整顿,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经济效益有了较大提高。截止1985年安徽省钢铁工业盈亏相抵累计实现利润197659.1万元,累计实现利税321942.4万元,其中1980~1985年累计实现利润138055万元,累计实现利税188603万元。安徽省钢铁工业在“六五”期间生产的铁1120.2万吨、钢860.2万吨、钢材559万吨,分别是“一五”时期和“二五”时期总和的1.44倍、9.9倍和20.5倍。到1985年底,安徽省钢铁工业累计完成基建投资23.52亿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21.14亿元。主要生产设备炼铁高炉30座,容积3756.5立方米,年生产能力232万吨;炼钢炉39座,年生产能力244万吨;轧钢机28套(全民企业),钢材年生产能力157万吨。1985年,全省生产生铁243万吨,生产钢194万吨,生产成品钢材141万吨。安徽省已成为全国钢铁工业原材料生产基地之一。
至1985年,安徽省钢铁工业主要专业生产设备见表3-0-1。
安徽省钢铁工业主要专业生产设备表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工业受到了冲击,钢铁冶炼业也不能例外,洋钢输入,国内的钢铁冶炼“渐就消灭”。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正是清末民初,中国的民族工业乘隙得以发展,中国近现代钢铁工业才得以发端。民国1年(1912年)起,以中国地质学科创始人之一章鸿钊为代表的一批地质学家,包括虞和寅、张景光、叶良辅等人先后对繁昌、铜陵、当涂、贵池一带数十个县的铁矿资源进行调查,其中还有外国矿师梭尔格、毕象贤参与其事。估计出沿江一带丰富的铁矿藏量和提供冶炼的煤矿蕴藏地(宿县烈山、怀远等地煤田);建国前对铁矿的调查一直陆续到20世纪30年代。与此同时,民国初年,裕繁等几家民营铁矿公司先后在马鞍山地区采矿。民国3年(1914年),裕繁公司建小型熔炉炼铁,现代安徽钢铁工业揭开了序幕,但终因生产水平低下,铁炉废弃。当时因国内仅有汉阳和上海两家铁厂,炼铁量很小,致使大量优质铁矿被日本廉价收购。抗日战争时期,沿江铁矿一一沦陷。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华军遂将在中国掠夺的铁矿石和煤就地冶炼制造军火。在马鞍山建起10座小高炉冶炼生铁。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因发动内战,无暇顾及生产,致使到建国前夕,安徽的钢铁工业仍是一片空白。
建国后,经过30多年的努力,安徽逐渐形成了大中小型企业相结合,紧紧围绕矿山和沿江合理布局的钢铁工业。马鞍山钢铁公司和合肥钢铁公司为国内著名钢铁企业,马钢公司为全国十大钢铁公司之一。
“三年恢复”时期,人民政府对矿山进行了接收和重建。1958~1960年大办工业、大办钢铁的年代,由于钢铁工业的盲目快上,全省兴建了1080座小高炉(容积均在28立方米以下),造成国民经济的总体失衡。1962年被迫“下马”,全省钢铁工业损失投资达3亿多元。但另一方面,自此打下了安徽钢铁工业的基础。“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最初的1966年至1968年间,由于“停产闹革命”、“武斗”,使刚刚从国民经济调整后恢复生机的钢铁工业遭到了惨重的损失。70年代初,国家再度提出“钢铁翻番”,又重建小高炉29座,总容量1129立方米。1979年以后,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关停并转了21座消耗高、亏损严重的小高炉(容积580立方米)。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安徽省冶金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省委、省政府调整了安徽钢铁工业的生产布局,对重点企业进行配套和改造,同时加强企业整顿,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经济效益有了较大提高。截止1985年安徽省钢铁工业盈亏相抵累计实现利润197659.1万元,累计实现利税321942.4万元,其中1980~1985年累计实现利润138055万元,累计实现利税188603万元。安徽省钢铁工业在“六五”期间生产的铁1120.2万吨、钢860.2万吨、钢材559万吨,分别是“一五”时期和“二五”时期总和的1.44倍、9.9倍和20.5倍。到1985年底,安徽省钢铁工业累计完成基建投资23.52亿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21.14亿元。主要生产设备炼铁高炉30座,容积3756.5立方米,年生产能力232万吨;炼钢炉39座,年生产能力244万吨;轧钢机28套(全民企业),钢材年生产能力157万吨。1985年,全省生产生铁243万吨,生产钢194万吨,生产成品钢材141万吨。安徽省已成为全国钢铁工业原材料生产基地之一。
至1985年,安徽省钢铁工业主要专业生产设备见表3-0-1。
安徽省钢铁工业主要专业生产设备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