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生产沿革
安徽省钢压延加工起步于1958年,当年10月蚌埠轧钢厂150毫米轧机首次轧出28毫米元钢。12月马鞍山钢铁公司215毫米轧机轧出第一根合格钢材。至此,马钢初步形成了矿-铁-钢-材的配套生产系统。从1959年开始,钢压延加工逐步有了发展,当年相继有一批轧机建成投产,其中有马钢公司和合钢公司的500×2/300×5轧机各1套;有马钢公司、合钢公司、芜湖钢铁厂和蚌埠钢铁总厂的250轧机;有合钢第三轧钢厂(现第三钢铁厂)直径76无缝机组1套和冷轧带钢1套。这一年,全省成品钢材产量达29888吨,能轧制的钢材有普小型、普中型、优质型材、无缝钢管、带钢等33种,为后来的安徽轧钢生产奠定了基础。
1960年,合钢公司为解决成材车间的坯料问题,兴建了1套630×3开坯轧机,设计年产量20万吨。1963年11月,马钢公司车轮轮箍厂建成投产,结束了中国火车车轮轮箍长期依赖向外国进口的历史,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在东南亚是唯一的一套轧机,设计年产量20万吨。1966年蚌埠轧钢厂一套复二重线材轧机投产,设计年生产能力8万吨。1969年合钢三厂热带投产。1970年金光钢厂Y-114单臂3吨锻锤投入生产。截止1970年底,全省共有各种轧机13套,年生产能力达44万吨,当年实际生产成品钢材24.41万吨,比10年前增加了一倍。
从1971年到1980年,安徽轧钢生产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是在原有基础上完善配套,增加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和发展深度加工:主要有1971年马钢第二轧钢厂建成650×1/510×3中型轧机1套,设计年产30万吨型材;金光钢厂建成400×1/250×5小型轧机1套,设计年产2.5万吨小型材;1974年合钢三厂建成直径2.5英寸和直径52毫米高频焊管机组各1套。1980年该厂又一台直径65毫米高频焊管机组投产,形成年产2.5万吨高频焊管生产能力。1975年马钢中板厂建成2300毫米×1四辊可逆式中板轧机1套,设计年产量18万吨。同年合钢薄板厂1200毫米×2叠轧薄板轧机投入生产。1977年,马钢三轧厂建成420×2/420×3/370×2/300×2/275×2×3复二重线材轧机1套,设计年产量15万吨。1979年5月,马钢初轧厂350×2400初轧机投入生产,年设计开坯能力74万吨,10月合钢三厂镀锌钢管建成,年设计生产能力1万吨。其他还有安庆轧钢厂上了复二重线材轧机和250×6小轧机各1套,繁昌钢铁厂有1套250×5小轧机,淮南煤矿钢铁厂还有300×2/250×5和250×5小轧机各1套。与此同时,安徽金属制品也开始发展。马鞍山钢丝绳厂,从1971年开始逐步形成有各种拉丝机24台,捻股机13台,合绳机4台,年生产能力达5000吨,产品有普通铁(钢)丝、镀锌铁丝、钢丝绳和镀锌钢绞线。
到1980年底,全省拥有各类轧机24套,其中初轧机1套,中型轧型2套,小型轧机10套,线材轧机3套,中板、簿板、热带、冷带、无缝管、焊接管、镀锌管、车轮和轮箍轧机各1套,年生产能力达115万吨,1980年实际生产量为78.96万吨,比1970年增长2.23倍,形成了有型、线、丝、管、板、带和轮等系列产品,为全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从1981年到1985年,安徽轧钢生产,除对原有轧机作了适当技术改造外,马钢三轧厂在1981年和1982年,分别建成300× 2/250× 4/300× 2小型轧机和420× 2/420× 3330×2/330×4/300×2/300×2半连续小型轧机各1套;合钢小型厂于1981年建成350×2/250×4/300×2小型轧机1套;1985年马钢中板厂又对原中板轧机进行改造,增加2300毫米二辊可逆轧机1架,使年生产能力由18万吨提高到35万吨。同年,合钢小型厂建成400×2/300×2×3/280×2×4复二重线材轧机1套。另外在这期间,全省乡镇轧钢工业也相应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到1980年底,全省各地发展的乡镇小轧钢厂约有50多家,近60套小轧机,其中有直径50毫米无缝机组1套,焊管机组3台,其余均为横列式小轧机。
1985年底,全省除乡镇企业外,共有各类轧机28套,在1980年基础上增加小型轧机3套,线材轧机1套,年生产能力达156.76万吨(不包括开坯能力),1985年实际生产成品钢材140.46万吨(不包括重复材),比1980年增长77.88%。
另外,还应该说明的是:在第二章里提到的上海在安徽的小三线钢铁企业——八五钢厂和休宁新光金属材料厂,也有一定的轧钢生产能力,八五钢厂有3吨和5吨自由锻锤各一台,500×3/300×5/250×7轧机和直径76无缝机组各一套,拉丝机5台;年产钢材10万吨,休宁新光金属材料厂有760公斤锻锤一台,250× 5轧机一套,冷带轧机一套(四台),拉丝机8台,合计年产不锈钢材500吨。
1960年,合钢公司为解决成材车间的坯料问题,兴建了1套630×3开坯轧机,设计年产量20万吨。1963年11月,马钢公司车轮轮箍厂建成投产,结束了中国火车车轮轮箍长期依赖向外国进口的历史,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在东南亚是唯一的一套轧机,设计年产量20万吨。1966年蚌埠轧钢厂一套复二重线材轧机投产,设计年生产能力8万吨。1969年合钢三厂热带投产。1970年金光钢厂Y-114单臂3吨锻锤投入生产。截止1970年底,全省共有各种轧机13套,年生产能力达44万吨,当年实际生产成品钢材24.41万吨,比10年前增加了一倍。
从1971年到1980年,安徽轧钢生产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是在原有基础上完善配套,增加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和发展深度加工:主要有1971年马钢第二轧钢厂建成650×1/510×3中型轧机1套,设计年产30万吨型材;金光钢厂建成400×1/250×5小型轧机1套,设计年产2.5万吨小型材;1974年合钢三厂建成直径2.5英寸和直径52毫米高频焊管机组各1套。1980年该厂又一台直径65毫米高频焊管机组投产,形成年产2.5万吨高频焊管生产能力。1975年马钢中板厂建成2300毫米×1四辊可逆式中板轧机1套,设计年产量18万吨。同年合钢薄板厂1200毫米×2叠轧薄板轧机投入生产。1977年,马钢三轧厂建成420×2/420×3/370×2/300×2/275×2×3复二重线材轧机1套,设计年产量15万吨。1979年5月,马钢初轧厂350×2400初轧机投入生产,年设计开坯能力74万吨,10月合钢三厂镀锌钢管建成,年设计生产能力1万吨。其他还有安庆轧钢厂上了复二重线材轧机和250×6小轧机各1套,繁昌钢铁厂有1套250×5小轧机,淮南煤矿钢铁厂还有300×2/250×5和250×5小轧机各1套。与此同时,安徽金属制品也开始发展。马鞍山钢丝绳厂,从1971年开始逐步形成有各种拉丝机24台,捻股机13台,合绳机4台,年生产能力达5000吨,产品有普通铁(钢)丝、镀锌铁丝、钢丝绳和镀锌钢绞线。
到1980年底,全省拥有各类轧机24套,其中初轧机1套,中型轧型2套,小型轧机10套,线材轧机3套,中板、簿板、热带、冷带、无缝管、焊接管、镀锌管、车轮和轮箍轧机各1套,年生产能力达115万吨,1980年实际生产量为78.96万吨,比1970年增长2.23倍,形成了有型、线、丝、管、板、带和轮等系列产品,为全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从1981年到1985年,安徽轧钢生产,除对原有轧机作了适当技术改造外,马钢三轧厂在1981年和1982年,分别建成300× 2/250× 4/300× 2小型轧机和420× 2/420× 3330×2/330×4/300×2/300×2半连续小型轧机各1套;合钢小型厂于1981年建成350×2/250×4/300×2小型轧机1套;1985年马钢中板厂又对原中板轧机进行改造,增加2300毫米二辊可逆轧机1架,使年生产能力由18万吨提高到35万吨。同年,合钢小型厂建成400×2/300×2×3/280×2×4复二重线材轧机1套。另外在这期间,全省乡镇轧钢工业也相应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到1980年底,全省各地发展的乡镇小轧钢厂约有50多家,近60套小轧机,其中有直径50毫米无缝机组1套,焊管机组3台,其余均为横列式小轧机。
1985年底,全省除乡镇企业外,共有各类轧机28套,在1980年基础上增加小型轧机3套,线材轧机1套,年生产能力达156.76万吨(不包括开坯能力),1985年实际生产成品钢材140.46万吨(不包括重复材),比1980年增长77.88%。
另外,还应该说明的是:在第二章里提到的上海在安徽的小三线钢铁企业——八五钢厂和休宁新光金属材料厂,也有一定的轧钢生产能力,八五钢厂有3吨和5吨自由锻锤各一台,500×3/300×5/250×7轧机和直径76无缝机组各一套,拉丝机5台;年产钢材10万吨,休宁新光金属材料厂有760公斤锻锤一台,250× 5轧机一套,冷带轧机一套(四台),拉丝机8台,合计年产不锈钢材5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