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合钢公司钢铁辅助生产
一、机械设备修造
〔合钢机修厂〕
合钢机修厂为合肥钢铁公司各生产厂提供备品备件的辅助生产厂,并有1座5吨电炉炼钢。厂址位于合钢一厂区东南侧,1985年底全厂占地面积为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37万平方米,其中厂房面积为2.8万平方米。厂区内有一条铁路专用线、一条公路主干道以及2个龙门吊作业的露天堆放场。
机修厂前身系合肥钢厂机电科及其业务领导的几个车间及检修队。1970年10月,合并十三、十四、十五车间和检修队,成立合肥冶金机电厂(简称合钢五厂),下设铸造、金工、动力和检修车间。1973年更名为合肥钢铁公司机修厂。同年4月,动力和检修车间划归合钢检修队,后又将原铸造车间分为铸钢、铸铁、木模车间,金工车间的锻工工段与其他车间的铆焊工归并成锻铆焊车间。1975年组建机动车间,1985年7月成立第二金工车间。
1985年底机修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211.18万元,净值923.16万元。生产设备323台(件),总重2054吨。其中主要生产设备14台,总重374.2吨,设备装机容量1563.6千瓦。其主要设备有电弧炼钢炉1座,化铁炉2座,立式车床,落地镗床各1台,滚齿机、龙门刨各2台,50吨行车1台,空气压缩机4台。机修厂下设铸钢、铸铁、锻铆焊、木模、金工、机动等车间。全厂正式职工1080人,其中干部210人,工人870人。干部中有工程技术人员26人,工人中技术等级在五级以上的471人。
合钢机修厂前身的机修车间于1958年8月下旬建成投产,负责备品备件加工,当时加工备品备件的重点是基建方面的紧固件。1960年机床设备增加到20余台,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可加工生产备件和工艺不太复杂的设备备品,金加工件年产量为120吨。1961年至1963年,因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年产量下降到100吨以下。1963年底起,生产逐步复苏,各类设备增加到40余台,至1966年金加工件年产量达到160吨。1967年到1970年,加工件年产量在160~200吨之间徘徊。从1958年投产到1970年金加工件总产量为1730吨。
从1970年10月建厂到1979年,共增添设备493吨,故这一阶段的产量基本上是持续上升趋势。1982年产量比历史最高水平的1979年产量下降35%,主要原因是国民经济改革性调整开始,生产任务不足。1985年由于厂房柱基下沉,影响龙门刨加工大型备件,故该年产量仍比1979年低24%。
机修厂的5吨电炉为仿苏凸C-5吨电弧电炉,系1965年采用东北松花江电炉制造厂的图纸,于同年下半年由合肥钢厂机电科下属生产单位加工制作(大型件外委协作加工),配合省建安装单位安装的,1966年10月1日正式投产。5吨电炉几经改造,到1984年电炉炉壳直径改造为3800毫米。
1971年合肥冶金机电厂开始单独核算,该年年产量达到1.39万吨,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产量较高的年份之一,到1976年由于“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影响,造成管理混乱,压电时间多,在一个阶段里电炉3班改两班生产,故产量比1971年下降30%。1978年由于进行了恢复性整顿,在第四季度开始实行奖金制度,在缺水和压电(1516小时)及水玻璃供应量不足的情况下,产量仍比1976年提高18.64%。1982年在压电时间多达2254小时的情况下,产量仍比1978年提高17.14%。1985年企业整顿,同时将5吨电炉扩大改造为8吨电炉,故产量达到2.12万吨,创历年来的最高水平。
该厂1985年金加工件809吨,每台生产机床产量13.01吨,每吨加工件耗用263台时。另外,该厂的电炉钢1966年10月投产,到1985年的20年间,累计产钢23.38万吨。机修厂的产品为:电炉钢,铸钢件,异型铸铁件,钢锭模,有色件(铸铜件),金加工件,锻件,铆焊件等8大类。产品以单件生产为主,也能生产成套设备。备品备件类别千余种,产品规格大小不一,最重的加工件有18吨,最大加工直径为3.15米、最小的精密件重量80克。产品形状复杂,工艺流程变化大,产品最高精度二级,产品最高表面光洁度为△7。
备品备件种类为五个类别:
消耗性备件主要有导卫板、梅花套筒、铜滑块、中注管、钢锭模等。设备备品主要有250、350、500/300、630轧机的各种减速机的零件,各种设备的大小齿轮、轴类、刚性接手等。基建产品如小型材车间的牌坊及冷床全套设备,300立方米高炉部分成套件,烧结车间部分成套件等。支农产品如拖拉机的轴、齿轮等。科研项目如中国科技大学的回转加速器磁渐风动设备真空试验段等。
除生产备品备件外,还生产28×28厘米钢锭,主要品种有优质炭素钢,弹簧钢,滚珠钢,合金结构钢等。1985年生产280×280毫米镇静钢小型钢锭模被评为安徽省优质产品。
机修厂根据合钢生产的需要挖掘生产潜力,进行铸钢轧辊和铸铁轧辊的试制和生产。铸钢轧辊在1985年共生产15根,计106.5吨,初步形成了小批量生产能力。无限冷硬铸铁轧辊已试制成功,球墨铸铁梅花套的试验已取得成果,稀土轧辊的试制正在进行中。
机修厂所需焦炭、生铁大部分由焦化厂、铁厂供应,其它废钢铁、石墨电极、铁合金、煤炭、汽油、柴油等原材料、燃料由公司供应处按计划统一供应。备品备件主要供合钢所属各厂,钢锭供初轧厂开坯。
在计量管理上,机修厂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地按周期送检计量器具,保证了计量器具的精度,提高了产品合格率。主要原材料领用做到100%计量。制品、半成品转移和产品入库、销售做到理论计算,点数计量。1985年上半年在省、市计量定等级检查中达到二级计量单位。
二、动力供应
〔合钢动力厂〕
合钢动力厂是向公司一、二厂区各主要生产厂提供水、电、风、煤气、蒸汽、氧气等动力供应的辅助生产单位。
动力厂下属生产车间分布于公司一、二厂区。第一动力车间的一级供水泵站与合肥市郊城东乡红光大队第十二生产队为邻;第二动力车间的一级供水泵站与合肥市郊大兴乡双圩大队庙后生产队为邻。1985年底全厂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5万平方米。
1985年底动力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042万元,净值3451万元。生产设备307台(套),其中部、厅控设备48台(套),设备总重1650吨。电机202台,装机容量共1.98万千瓦。主要生产设备有变压器5台,离心水泵31台、煤气柜2台、锅炉5台、1500立方米制氧机2台。
动力厂由原合钢修建部动力车间、公司机动处机修车间的大部分、公司第二钢铁厂机动车间的大部分以及制氧车间的全部合并组成,于1984年8月20日成立。下设11个科室以及第一动力、第二动力、制氧、煤气4个车间及1个高压电气试验室。全厂有职工731人,其中:干部87人,工人644人。干部中有工程技术人员33人,占37.9%;工人中技术等级在五级以上的297人,占46.1%。
动力厂组建前,合钢公司的动力供应系统分散于一、二、三厂区各厂、处、部。公司修建部动力车间担负一厂区的水、电的供应;机动处机修车间担负一厂区蒸汽的供应以及部分高压供电线路的维修;第二钢铁厂的机动车间担负二厂区的水、电、煤气供应;蒸汽和压缩空气的供应工作分别由第二钢铁厂的焦化、炼钢车间负责;氧气由第二钢铁厂的制氧车间供应。
动力厂成立后,合钢一厂区和二厂区的动力系统由动力厂集中管理;三厂区的动力系统仍由合钢三厂管。
动力厂建厂初期,承担公司动力“七供”(水、电、风、蒸汽、压缩空气、氧气、煤气)。1985年9月15日,将压缩空气移交炼铁厂。
供排水:1958年合钢建厂初期,供水设施不全,一厂区工业用水的大部分由毗邻的合肥化工厂供给,每月的供水量在50万吨左右。合钢自铺100毫米管径管路1条和500毫米管径管路2条。由于合肥化工厂供水不足,合钢遂自建中心泵房、630泵房和250加压站,利用内部循环水补充生产用水。当时的供水设备有:17千瓦水泵4台;35千瓦、55千瓦及100千瓦水泵各1台;75千瓦水泵2台。1970年8月,一厂区一级泵站、清水泵站(二级站)投产后,合肥化工厂才终止供水。
合钢一厂区工业用水的水源引自南淝河,由一条长600米的引水渠引水送至一级泵站,再经二级泵站送往各生产厂。
一级泵站配备14Sh-28水泵3台(流量为1260立方米/时,扬程为15~30米),开2台,1台备用。清水泵站配备8Sh-6水泵4台(流量为245立方米/时)。1974年由修建部动力车间将其中的2台改造为12Sh-9A水泵,但由于配套工程跟不上,仍不能适应一厂区生产用水的需要,各主要生产车间不得不减压维持生产。同时,一级泵站引水渠至淝河口段淤塞严重,每至秋冬季,当淝河水位低落时经常断流,曾多次发动一厂区职工义务清淤,供水处于被动局面。
为适应合钢生产的发展,1974年开始,在清水泵站西侧兴建新的二级泵站,同时建造一座5千立方米的钢筋混凝土储水池,另增一条从一级泵站至二级泵站600毫米管径铸铁管道,1978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该站配备12Sh-9A水泵5台(流量为720立方米/时,扬程为49米),开2台,3台备用。为确保供水正常,节省电耗,1980年又兴建一座1万立方米的循环储水池。新二级泵站在正常情况下,一台水泵抽取水源泵站送来的水,另一台水泵抽取循环水。采取了上述措施后,缓和了一厂区生产用水的紧张状况,即使一级泵站因淝河水位低落而断流,二级泵站的2座储水池也能维持供水6小时左右。由于一厂区新增的线材车间、350小型材车间、劳动服务公司的知青轧钢厂等相继投产,一厂区的工业用水又呈紧张状况。
一厂区的净水处理系统,因工程不配套而闲置。
一厂区一般用水量1706立方米/时,最大用水量为2160立方米/时。供水压力为3.6~4.2公斤/平方厘米。最大管径为600毫米,总长1.25万米。
一厂区总排水系统长1.35万米,最大断面为2米×2米钢筋混凝土方形排水暗渠,出厂区外为明沟,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南淝河。
一厂区各生产厂耗水量。1970~1972年、1973~ 1977年、1978~ 1982年、1983年、1984~1985年,各年段均耗水111.3万吨左右,平均每年30余万吨。合钢一厂1970~1972年、1978~1982年,均为1150.2万吨。初轧厂1983年耗水339万吨,1984~1985年耗水426.6万吨。第一炼钢厂1973~1977年耗水1979.8万吨,1983年耗水198万吨,1984~1985年耗水198万吨。第一轧钢厂1973~1977年耗水952.2万吨。中型厂1983年耗水317万吨,1984~ 1985年58.6万吨。小型厂1983年376.7万吨,1984~1985年284.1万吨。薄板厂1983年耗水与1984~1985年耗水均为153.3万吨。
二厂区的工业用水,水源引自南淝河,有直流供水系统和净水循环系统。引水渠长400米,渠边设有两个水源泵站。老一级泵站于1970年4月投入使用,配备14Sh-9A水泵4台(流量为1116立方米/时),开1台,3台备用。新一级泵站于1983年8月投入使用,配备24Sh-28水泵4台(流量为2340~3400立方米/时),开2台,2台备用。
二级泵站有两座。老站于1970年4月二厂区投产时投入运行,配备8Sh-13水泵3台(流量为288立方米/时);10Sh-9水泵2台(流量为360~612立方米/时);12Sh-9A水泵5台(流量为800立方米/时);12Sh-13水泵2台(流量为792立方米/时),现只开10Sh-9水泵1台。新站于1983年8月投入使用,配备12Sh-9A水泵7台(流量为720立方米/时),开4台,3台备用。
三级泵站于1970年4月投入使用,配备8Sh-9水泵2台(流量为216~315立方米/时);12Sh-13水泵3台(流量为792立方米/时),开8Sh-9水泵1台,目前作净水泵站使用,供第二炼钢厂连铸用水。
净水系统配8座水力循环澄清池,单池出水能力为250立方米/时。
二厂区原设计一般工业用水量为5516立方米/时,最大用水量为6094立方米/时,1985年的耗水量仅达设计能力的50%左右。
二厂区供水压力为3.6~4.2公斤/平方厘米。总排水主渠为1.5×2米的片石方形结构,长2500米,支渠长6000米,排水总和为3400立方米/时。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南淝河。
三厂区的工业用水,水源引自南淝河。一级供水泵设在淝河边,由两条350毫米管路输入厂内蓄水池,净化后经二级站加压输入各生产车间。
合钢三厂的供、排水系统于1966年建成使用。一级泵站配备8Sh-13A水泵3台,其中1台备用(流量为280立方米/时,扬程为36米)。
二级泵站配备8Sh-13Sh水泵2台(流量为200立方米/时,扬程为36米),8BA-6水泵2台(流量为140立方米/时,扬程为36米),作净化水用。
全厂生产用水约400立方米/时,每年自来水用量约9000吨。
供电:一厂区的电源引自合肥市供电局螺丝岗变电所,距一厂区仅1公里。从合钢建厂初期起,即先后以五回路10千伏架空线直配(编号04、05、06、07、09)。07线经调压站(内设12.8兆伏安自耦有载调压变压器1台),主要对各轧钢厂供电。
各厂、车间变、配电所就近T接附近的10千伏干线上,主要生产车间都有两回路电源。
为提高线路的供电能力,从1972年起对几条主要供电线路都进行了大修。1980年6月又对04线进行了大修,并将04、05线交叉部分由架空线改为电缆线,提高了04线供电的稳定性。
从1982年开始,一厂区各厂、车间T接线路的电缆头全部由铸铁沥青焦式改为环氧树脂式,这样,延长了电缆头的寿命,也提高了供电安全性。
为适应合钢生产发展的需要,1980年以来,共新增10千伏以下线路约2万米,埋地电缆0.25万米,主要有小型厂350车间架空线和电缆线,06线改造。04线由螺丝岗变电所的电缆出线改架空线等。另外,还准备在1986年将小型厂250车间至耐火生活区的高压房段的06线由多头并线改单线,这段线路改造后,将进一步提高06线的供电能力。
1985年,一厂区总负荷22兆瓦,年用电量约120兆度。
二厂区电源引自合肥市供电局螺丝岗变电所305开关和东郊变压所的386开关,各用一回路。两路电源均为35千伏,通过架空线送来(接自螺丝岗变电所的线路,长6.7千米,接自东郊变电所的线路长1.8千米),经一、二总降压站,降为6千伏,以放射式结线为主,对转炉、高炉、烧结、焦化、制氧等车间水源泵站供电。
二厂区总负荷为12兆瓦,年耗电量80亿度。
供电线路总长度为:9.1千米(35千伏);0.8千米(10千伏);1.1千米(6千伏);电缆2.7千米。
电源引自合肥市供电局西北郊变电所,以一回路2KM LGI—24千伏专用线作为工作电源,厂内设有载调压配电站1座,以放射式及干线混合制将10千伏电源送至各车间。同时有一条从附近公用线路上T接作备用电源,两路电压均为10千伏。
三厂区有动力变压器18台,总装机容量9.870千瓦。总负荷约4兆瓦,年耗电量约9兆度。
产、供汽、风:一厂区的蒸汽供应,主要利用初轧厂、中型厂、小型厂250车间加热炉余热产生。汽包的储汽能力为49.1吨,不足部分由1982年投产的1台KZL 4-13燃煤锅炉补充。这台锅炉平时主要供初轧厂大油库送油及从列车上卸重油时用。由于一厂区蒸汽用户激增,每到冬季,蒸汽供应呈相当紧张状况。为缓和蒸汽供应,正在增装1台KZL-13锅炉。投产后,将对一厂区的生产、食堂、澡堂等生活服务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厂区的供蒸汽设施有2座锅炉房,能源是煤和煤气混合使用。4吨锅炉房配备SZL 4-13锅炉2台(工作压力为13公斤/平方厘米,蒸发量:4吨/时),KZL 4-13锅炉1台(工作压力为10公斤/平方厘米,蒸发量:4吨/时)。一般情况下,工作2台,1台备用,蒸汽温度为194℃。该锅炉房主要用户是焦化厂,供焦炉炉前初冷塔、终冷塔、洗苯塔、两苯塔、电捕焦油器等以及食堂、澡堂等使用。
10吨锅炉房配备SZP-10- 13/350型锅炉2台(工作压力为13公斤/平方厘米,蒸发量:10吨/时),蒸汽温度为350℃。该锅炉房的主要用户为:炼铁厂,高炉大、小料钟、重力除尘器、烧结混合以及食堂、澡堂等用蒸汽;动力厂,煤气洗涤塔、净煤气管路、煤气储气柜、双脱等生产、取暖用蒸汽;第二炼钢厂,食堂、澡堂等用蒸汽。
二厂区蒸汽量为每小时18吨。目前,由于蒸汽用户不断增加,特别是冬季生活取暖用汽量的增大,蒸汽供应呈紧张状况。
100风机房是100立方米高炉的配套设施,于1971年5月投入使用,配备305型风机2台(流量为300立方米/分),C 400-22型风机2台(流量为400立方米/分)。各开1台,备用1台。
300风机房是300立方米高炉的配套设施,于1983年8月投入使用,配备D 800-31型风机2台(流量为850立方米/分)。开一台,备用一台。
产、供氧气:制氧车间承担公司内管道氧和瓶氧的供应工作。
制氧车间原为合钢十五车间的一部分,1970年为合肥冶金机电厂动力车间的一个工段。1973年6月为合钢冶金机电检修队动力车间下属的工段,当时的氧气生产能力为每小时50立方米。1974年10月组建成车间,属合钢修建部管辖。1978年5月后,为合钢二厂下属的车间。1984年8月划归动力厂。
该车间位于合钢二厂区,建筑面积7903平方米。有职工134人。主要设备75台。总重745吨。
制氧车间的主机是由日本国神户制钢所引进的。总设计能力为3000立方米/时(A、B)。1973年12月开始施工,1975年12月竣工试生产,1976年7月正式投产。
A机组设计能力为:氧气1500立方米/时,氮气1500立方米/时。实际生产能力已达:氧气1750~1800立方米/时,氮气1650立方米/时。
B机组设计能力为:氧气1500立方米/时,氩气15立方米/时。实际生产能力已达:氧气1800立方米/时,氩气18~25立方米/时。储气罐的设计能力为40立方米,承受压力为30公斤/平方厘米。
制氧车间生产的氧气通过管道,分别送往第一、第二炼钢厂和机修厂,并向公司内各厂、处、部和合肥市106个单位提供瓶氧。
由于第一、第二炼钢厂生产不均衡,一台机组的产氧量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为保证各炼钢厂的用氧,合钢公司权衡利弊后决定,从1985年1月起,制氧车间A、B机组同时产氧,超过公司一、二厂区各炼钢厂的需要能力,造成放空量增大。1976年产氧975万立方米,1980年产氧1551万立方米,1985年2376万立方米。
除生产氧气外,还能生产液氮、液氩等气体。B机组生产的“迎客松”牌氩气,纯度高,质量稳定。1983年底,氩气的纯度已达99.995%以上,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化工部标准(HCI-90-64)。为创优质名牌产品,从1984年起,按内控标准组织生产。
1985年5月,冶金部稀有气体行检组对纯氩进行实物检测,氩气的含量达99.998%,各项指标均超过部颁标准和内控标准,有的指标还超过了国外先进水平。1985年评为安徽省优质产品和冶金部优质产品称号。
产、供煤气:煤气车间承担二厂区工业用蒸汽和煤气的供应工作,并向合钢一、二区和合肥市部分居民提供生活煤气。
煤气车间的前身是合钢二厂炼铁车间煤气站。1982年5月划归第二钢铁厂机动车间,1984年8月划归动力厂第二动力车间,同年10月煤气车间组建成立。
该车间位于二厂区,1985年底建筑面积4048平方米。有职工161人。主要生产设备39台,总重265吨。
合钢的高炉和焦炉在原基建时未考虑到煤气利用问题,鉴于煤气大量跑冒放空,不仅浪费能源,而且造成大气污染。1980年,合钢委托国家城建总局天津市政工程设计院制定煤气利用的设计方案。1981年5月,该院提出《合肥钢铁公司二厂高炉、焦炉余气回收利用可行性情况研究报告》,认为:扣除高炉、焦炉自用气量后,在生产正常情况下(以年产铁30万吨,焦炭16万吨计算),可予回收焦炉煤气3120立方米/时,热值为4000大卡/标准立方米;高炉煤气32300立方米/时,热值为850大卡/标准立方米。
1983年8月,合钢煤气工程开始建设,1985年2月竣工,建成1万立方米焦炉气柜和3万立方米高炉气柜各一座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1985年2月10日,民用煤气一次置换成功,并于当日向合肥市煤气公司正式供气,结束了合肥“无气城”的历史。
三、运输装卸
合钢运输处承担合钢公司的原料、燃料、材料、成品和半成品的运输任务。一厂区专用铁路西接安纺专用线东端;二厂区专用铁路北接钟油坊车站西端;中间设中心站,由铁路专用线把一、二厂区联成一体。公司内铁路总长37.419公里,由一、二站通向炼铁、炼钢、轧钢、焦化等厂,成为合钢的纽带和动脉。
合钢的铁路运输、汽车运输始于1958年,建厂初期设立运输小组,属合钢设备供运科领导。1959年底合钢成立运输科,1961年成立合钢运输部。1962年工业调整,撤销运输部,恢复运输科建置,同年又撤销运输科,成立机务站和汽车队,由供运科领导。1970年10月,将合钢供运科机务站、汽车队、装卸队合并成立合肥市冶金局运输处,1973年2月,改为合肥钢铁公司运输处。同时,将合钢二厂供运连汽车队并入运输处,成立汽车二队。1978年5月,汽车二队又划给合钢二厂。1984年8月,再次划归运输处,为汽车二队。
1985年底,运输处有固定资产原值1942.5万元。有设备280台,其中主要设备有“上游”型蒸汽机车7台,普通车辆76辆,冶金车52辆,汽车70辆,及各类金属、切削机床和机械设备75台。
运输处现下设12个科室和机务段、工务段、一站、二站、汽车一队、汽车二队、汽车修理厂、装卸大队等8个车间级单位。全处有职工808人。其中:干部108人,工人700人。干部中有工程技术人员12人,占11.15%;工人中技术等级在五级以上的418人,占59.7%。
运输处成立后,根据冶金运输生产的特点,认真抓规章制度的建立和落实。自1971年起,自行编制和完善《铁路行车组织规程》、《铁路调车规则》、《站管细则》等。1982年在企业整顿中,对全处各个岗位落实以岗位责任制、考核标准和奖惩办法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责任制,建立了各项基本规章制度。
自1970年至1985年底,运输处共完成运输量3951.3万吨。其中:火车3313.9万吨;汽车637.4万吨;装卸为1326万吨。1985年日平均用机车6台,冶金车辆36辆,普通车46辆。
1985年运输处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总产值为490万元,总运输量513.1万吨。其中:火车运量417.7万吨;汽车运量95.4万吨。局车在厂停时9.5小时,厂车周转0.65天,机车牵引量达2289吨/台、日,机车煤耗125公斤/台时。千人负伤率为零;软水合格率93%;车辆完好率87.5%;机车完好率85.7%;汽车完好率84%;铁路完好率86.5%;设备综合完好率87%。
火车运输:合钢原材料、燃料、设备和备品备件的输入,成品半成品的转运和产品的输出,主要是通过火车运输完成的。
1984年来,全公司各种货物的年运输量在400万吨以上。其中经由铁路运输的约占公司总运输量的87%。
合钢铁路由基建处负责施工,建成后交付运输处使用。全公司37公里多的线路和98组道岔的维修与保养工作,由运输处工务段承担。1980年至1985年底,全段共用材料费、人工费为:1980年18万元;1981年21万元;1982年23万元;1983年24万元;1984年6.5万元;1985年7.8万元。
铁路用12.5米的钢轨共4827根,其中一厂区1938根,二厂区2889根;用25米的钢轨862根,其中一厂区334根,二厂区528根。
运输处机务段负责机车、车辆的修理工作。1963年在薄板车间北侧的五间工棚内,利用老站北侧三股道,作为机车、车辆检修场所。1968年改在630车间的西北侧建盖修理库,修理库内设有二股道,库内能停放2台机车和3辆车皮,于1975年建成,总投资32万元(不包括设备)。1978年由薄板老站迁入。全处机车、车辆修理均在库内进行。机车修理由机修工段承担,月洗检机车6台次。为了提高检修质量,自1985年起实行了轮检制度,扩大了洗检范围。机车的架修委托合肥机务段,大修由铁道部统一安排外委修理。车辆修理由车辆工段承担。年轴制检车辆244辆,年洗检机车75台次。自1985年3月起,对车辆实行年修与大修,1985年检修车辆94辆,其中部分车辆,委托铁路局安排承修。
合钢输入物资中以铁砂、矿粉、矿石运量最大,炼焦煤和动力煤居第二位,石灰石、白云石运量再次之,重油运量最少。输出以钢材、钢坯、水渣最多。进厂按二级直发及转发流程,出厂按一级直发流程进行。
合钢铁路运输作业现分为6个承包组,一厂区2个承包组,二厂区4个承包组。运输作业始于1958年,年运量10万吨左右,主要运输原料、产品和基建物资。随着各轧钢车间的先后建成投产,1960年总运量达20万吨,以运输钢坯、钢材、煤和其它原料为主。1962年起,为了贯彻国家经济调整方针,合钢铁路建设一度停止。随着钢铁生产逐渐恢复,运输也随之恢复。“文化大革命”期间,合钢生产时起时落,运输生产时起时伏。1970年开始,合钢转炉、焦炉、高炉相继建成设产。1971年运量达131万吨。1975年到1981年,年总运量都在200万吨到300万吨之间。1983年300立方米高炉投产后运量猛增,1985年总运量达513.1万吨。
合钢装卸队成立于1965年,属供运科领导。1970年并入运输处。1975年成立装卸大队。1977年按一、二厂区分别归并给一站、二站。1985年10月重新成立装卸大队,主要负责一、二厂区人力装卸的管理工作。公司内火车运输装卸工作分为人力装卸和机械装卸两种,运输处只负责人力装卸任务。机械装卸任务则由各收货单位自己组织装卸。1985年人力装卸量为78.4万吨。
汽车运输:汽车队始建于1958年,属合钢供运科领导。队址设置在现一厂区幼儿园,后迁到唐冲仓库,是由毛竹芦席盖的几间工棚。开始只有一部美国造的K 5万国牌汽车,有1名驾驶员,主要是为合钢生活服务。为了适应生产发展需要,先后调进解放牌汽车2辆,嘎斯30型汽车7辆,太脱拉5辆,其它型车4辆,有驾驶员35名,修理工25名。1985年有汽车70辆,职工236人。下分汽车一队、汽车二队、汽车修理厂。汽车一队1985年完成运量42.1万吨,其中外运5.1万吨。汽车二队1985年运量为53.3万吨,其中外运3.7万吨。修理厂1985年大修汽车14辆,中修2辆,小修54辆。
四、修建施工
合钢修建部系为合钢生产服务的建筑、检修单位。主要承担大、中修及技术改造工程,少量的基建配套工程,并承担实施抢修、维修、对二厂区机械配件生产供应及地方建筑材料供应等任务。
1974年10月23日将原合钢冶金机电检修队、公司工程处和二厂区的机电连合并成立合肥钢铁公司修建部。1978年3月原二炼钢厂、炼铁厂、焦化厂合并成立第二钢铁厂时,决定将修建部设在二厂区的制氧车间,机动车间(即原机电连)划归二厂领导。
1981年7月,将合钢公司基建处并入修建部(实际于1982年2月才正式合并)。1982年8月又决定将基建处划出(实际到1984年5月修建部和基建处才分开)。
修建部自1982年至1985年连续4年被评为公司先进单位。1984年被评为合肥市最佳经济效益单位和文明单位。同年,合肥市、冶金部分别授予修建部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称号。
1985年底修建部拥有固定资产314.9万元,净值227.6万元。有设备154台(辆),其中:部、厅控制设备19台(辆)。有电机63台,容量637千瓦。
修建部自成立以来,组织机构经常调整。1985年下设11个科室和机修、电修、土建、筑炉、机配5个车间。有职工701人,其中:干部103人,工人598人。干部中有工程技术人员15人,占14.6%;工人中技术等级在五级以上的117人,占19.6%。
修建部在1975年至1978年间,不仅承担检修任务,而且还负责一厂区、二厂区供水、供电、供氧生产任务。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材料丢失浪费大,施工质量差,收费无一定标准。1975年至1978年,4年的产值仅2218.64万元,供水、供电、供氧产值占58.4%,实际检修产值只占41.6%。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8年至1985年,技术革新14项,其中用于电器检修革新的有:拆除旧电机的“拉线机”、“电动拉马”,提高工效2~3倍;制造HSS 3000/10型电炉变压器5台,该变压器事故少、耗电量低。用于机械检修革新的有:行车检修的桥式吊车主梁下挠预应力张拉,提高效力25%。轧机检修方面革新的有:“飞轮热脱工艺”、“飞轮平衡试验装置”、轧机地脚板现场铣削加工。用于厂房及设备基础的有:拆除厂房天窗架安全吊运用硫磺砂浆锚固地脚螺栓;自制铁皮瓦楞轧机以及高炉热风铜套模具革新等,不仅提高工效,而且保证了检修质量。
1982年学习“首钢”,实行经济责任制后,1984年初轧厂主电机发生故障,20分钟赶到现场,及时排除故障。1985年炼铁厂2号高炉大修,正值春节,工人加班加点,提前15天完成大修任务。
1975年至1985年,修建部完成总产值4409.03万元,完成工程检修项目3058项。
1985年修建部总产值378万元,与1984年同期相比,产值增长16.1万元,成本率下降4.99%,创历史最高水平。
工业建筑维修:土建车间原系合肥钢厂自营工程队,组建于1959年5月。1964年改为工程队,属合肥钢厂基建科领导。1967年又单独划开,改为合肥钢厂工程连。1970年10月与合肥市冶金建设指挥部合并,成立合肥市冶金工业局工程处。1974年10月并入修建部为土建车间。
土建车间主要承担公司内部厂房建筑和维修工程。有职工110人,设备25台(辆)。1975年至1985年,完成厂房建筑和大、中修项目有:1975年,一炼钢厂电炉厂房扩建;计量站二层办公楼;二炼钢化铁炉厂房大修等。1976年,一炼钢厂房加固;新建合钢中学教学楼1600平方米;630酸洗槽大修等。1977年,运输处停车场;炼铁厂高炉厂房等建修。1978年,新建红军楼两幢;合钢三厂热带车间扩建5000平方米。1979年,合钢三厂热带车间收尾工程等。1980年,新建冷拔车间3600平方米;公司知青轧钢厂厂房。1981年,新建小型材车间7600平方米等。1982年,新建合钢三厂冷带车间1200平方米等。1983年,机修厂钢模车间屋面大修和5吨电炉改造(改为8吨);250轧钢车间大修;成品库龙门吊基础等。1984年,中型厂主厂房扩建;一炼钢厂主厂房加固;630软水站水箱及机后升降台系列基础等。1985年,炼铁厂2号高炉出铁厂房检修;机修厂烘烤炉基础及铸铁车间屋面更新;薄板厂,小型厂250、350大修等。
机械检修:机修车间原系合肥钢厂机电科下属车间,组建于1958年。1966年改为检修队。1970年10月为冶金机电厂检修车间。1973年改为冶金机电检修队机修车间。1974年10月并入修建部为机修车间。
机修车间主要负责公司内部机械安装及检修任务。现有职工125人,有设备29台。1975年至1985年机械安装及大、中修、抢修的项目有:1975年,一炼钢厂4号5吨电炉安装;500/300轧机辊道改造;一炼钢厂原材料系统烘烤炉改造;630轧机抢修;废钢站龙门吊改造;炼铁厂风机抢修等。1976年,焦化厂焦油热送工程;500/300轧钢系统大修;成品库龙门吊轨道调整;二炼钢白云石窑大修及氧气侧吹工程。1977年,铝厂电解铝车间行车轨道大修;机修厂15吨行车吊装;修建部履带吊车大修;炼铁厂1号、2号高炉大修;二炼钢厂1号转炉改造大修等。1978年,630轧钢系统综合性大修;成品库龙门吊大修;一炼钢厂石灰窑大修;运输处行车轨道大修;二级泵站设备安装;300立方米高炉制作件等。1979年,15辊道和21辊道矫直机,630轧钢系统大修;铝厂焊件制作;重油站油管工程;合钢三厂镀锌车间设备安装;300立方米高炉焦油房制作件;26孔焦炉大修;耐火材料厂160吨压砖机大修;二厂高炉大修等。1980年,薄板厂主电机大修;成品库龙门吊大修;630轧钢系统冷床、热剪、人字齿轮等大修。1981年,630轧钢人字齿轮、主减速机大修;合钢三厂无缝车间行车大修;公司知青轧钢厂制作件及安装工程;500轧机1250千瓦主电机安装;成品库塔吊大修等。300立方米高炉加工件制作安装;合钢三厂热带车间行车轨道安装;小型厂350车间二期工程;630轧钢系统大修等。1983年,小型厂250轧钢车间大修;合钢三厂无缝车间大修;销售处龙门吊大修;630轧钢系统大修;销售处塔吊抢修等。1984年,初轧厂重油库更新油库顶;初轧厂主减速机2号升降台大修;中型厂空气换热器制作及160吨冷剪大修;煤气工程Z型龙门吊制作;冷拔车间5吨行车安装;二炼钢厂一号转炉烟囱制作及大修;合钢三厂热带车间加热炉钢结构件安装等。1985年,炼铁厂2号高炉大修;销售处塔吊大修;二炼钢厂3号转炉铆焊件制作;初轧厂主减速机检修;炼铁厂烧结机检修等。
工业炉建筑及维修:1984年9月,由修建部机修车间筑炉工段和动力车间水工工段合并成立筑炉车间。主要承担公司内部工业炉建筑、维修和工业用水管道安装、抢修任务。现有职工60人。有设备5台。1975年至1985年,工业炉建筑及维修项目有:1975年,一炼钢厂化铁炉改造工程;二炼钢厂化铁炉大修等。1976年,二炼钢厂石灰窑大修;630轧钢车间加热炉大修;一炼钢厂铁合金烘烤炉改造工程;锻钢车间加热炉大修;焦化焦油釜拆除、砌筑等。1977年,合钢三厂无缝车间加热炉大修;机修厂铸钢车间退火炉大修;630轧钢加热炉检修;500/300轧钢车间2号加热炉大修等。1978年,250轧钢车间加热炉大修;二炼钢厂焦油釜砌炉;630轧钢车间加热炉大修;薄板厂退火炉检修;一炼钢厂模砂加热炉砌筑等。1979年,26孔焦炉大修;630轧钢车间2号加热炉检修;金光钢厂加热炉大修等。1980年,630轧钢车间1号加热炉检修;合钢三厂镀锌车间加热炉和热带加热炉检修;机修厂铸造车间加热炉检修;500/300轧钢车间加热炉大修等。1981年,一炼钢厂石灰窑大修;630轧钢车间加热炉炉墙修复;公司知青轧钢厂加热炉砌筑工程等。1982年,小型砌筑工程;中型厂2号加热炉中修;初轧厂1号加热炉检修等。1983年,薄板厂3号煤气炉、350车间加热炉砌筑;630轧钢2号加热炉改造工程;薄板厂退火炉、耐火材料厂倒焰窑新大修。1984年,中型厂2号加热炉改造工程;初轧厂1号加热炉大修;薄板厂1号加热炉部分砌筑;合钢三厂镀锌车间镀锌锅砌筑和无缝车间退火炉检修;钢研所远红外砂型烘烤炉砌筑和薄板厂煤气站1号煤气炉大修;小型厂250轧钢车间加热炉检修等。1985年,炼铁厂2号高炉大修;初轧厂2号加热炉大修;中型厂1号加热炉大修;小型厂350轧钢车间加热炉大修;薄板厂2号加热炉大修;合钢三厂热带车间加热炉大修;机修厂2号化铁炉大修。
电器检修:1973年4月成立电修车间,1974年10月并入修建部。主要担负公司内电器设备安装、检修、抢修以及变压器制造等任务。现有职工80人。有设备8台。1975年至1985年累计修机4131台,变压器332台,电焊机161台。
铸铁、铸铜件:机配车间原系二厂机电连,于1970年6月合钢二厂复建时组建成立,1974年10月划归修建部领导,改为机动车间,1978年3月,又划归二厂领导。1984年8月公司对二厂实行体制改革,将铸造金加工划归修建部,成立机配车间。主要负责二厂区部分铸铁、铸铜配件任务。现有职工99人。有设备24台。
1984年机配车间生产铸铁474.8吨,铸铜件7吨,金加工44吨,铆焊件67吨。1985年生产铸铁件530.6吨,铸铜件12.4吨,金加工件61.5吨。
〔合钢机修厂〕
合钢机修厂为合肥钢铁公司各生产厂提供备品备件的辅助生产厂,并有1座5吨电炉炼钢。厂址位于合钢一厂区东南侧,1985年底全厂占地面积为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37万平方米,其中厂房面积为2.8万平方米。厂区内有一条铁路专用线、一条公路主干道以及2个龙门吊作业的露天堆放场。
机修厂前身系合肥钢厂机电科及其业务领导的几个车间及检修队。1970年10月,合并十三、十四、十五车间和检修队,成立合肥冶金机电厂(简称合钢五厂),下设铸造、金工、动力和检修车间。1973年更名为合肥钢铁公司机修厂。同年4月,动力和检修车间划归合钢检修队,后又将原铸造车间分为铸钢、铸铁、木模车间,金工车间的锻工工段与其他车间的铆焊工归并成锻铆焊车间。1975年组建机动车间,1985年7月成立第二金工车间。
1985年底机修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211.18万元,净值923.16万元。生产设备323台(件),总重2054吨。其中主要生产设备14台,总重374.2吨,设备装机容量1563.6千瓦。其主要设备有电弧炼钢炉1座,化铁炉2座,立式车床,落地镗床各1台,滚齿机、龙门刨各2台,50吨行车1台,空气压缩机4台。机修厂下设铸钢、铸铁、锻铆焊、木模、金工、机动等车间。全厂正式职工1080人,其中干部210人,工人870人。干部中有工程技术人员26人,工人中技术等级在五级以上的471人。
合钢机修厂前身的机修车间于1958年8月下旬建成投产,负责备品备件加工,当时加工备品备件的重点是基建方面的紧固件。1960年机床设备增加到20余台,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可加工生产备件和工艺不太复杂的设备备品,金加工件年产量为120吨。1961年至1963年,因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年产量下降到100吨以下。1963年底起,生产逐步复苏,各类设备增加到40余台,至1966年金加工件年产量达到160吨。1967年到1970年,加工件年产量在160~200吨之间徘徊。从1958年投产到1970年金加工件总产量为1730吨。
从1970年10月建厂到1979年,共增添设备493吨,故这一阶段的产量基本上是持续上升趋势。1982年产量比历史最高水平的1979年产量下降35%,主要原因是国民经济改革性调整开始,生产任务不足。1985年由于厂房柱基下沉,影响龙门刨加工大型备件,故该年产量仍比1979年低24%。
机修厂的5吨电炉为仿苏凸C-5吨电弧电炉,系1965年采用东北松花江电炉制造厂的图纸,于同年下半年由合肥钢厂机电科下属生产单位加工制作(大型件外委协作加工),配合省建安装单位安装的,1966年10月1日正式投产。5吨电炉几经改造,到1984年电炉炉壳直径改造为3800毫米。
1971年合肥冶金机电厂开始单独核算,该年年产量达到1.39万吨,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产量较高的年份之一,到1976年由于“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影响,造成管理混乱,压电时间多,在一个阶段里电炉3班改两班生产,故产量比1971年下降30%。1978年由于进行了恢复性整顿,在第四季度开始实行奖金制度,在缺水和压电(1516小时)及水玻璃供应量不足的情况下,产量仍比1976年提高18.64%。1982年在压电时间多达2254小时的情况下,产量仍比1978年提高17.14%。1985年企业整顿,同时将5吨电炉扩大改造为8吨电炉,故产量达到2.12万吨,创历年来的最高水平。
该厂1985年金加工件809吨,每台生产机床产量13.01吨,每吨加工件耗用263台时。另外,该厂的电炉钢1966年10月投产,到1985年的20年间,累计产钢23.38万吨。机修厂的产品为:电炉钢,铸钢件,异型铸铁件,钢锭模,有色件(铸铜件),金加工件,锻件,铆焊件等8大类。产品以单件生产为主,也能生产成套设备。备品备件类别千余种,产品规格大小不一,最重的加工件有18吨,最大加工直径为3.15米、最小的精密件重量80克。产品形状复杂,工艺流程变化大,产品最高精度二级,产品最高表面光洁度为△7。
备品备件种类为五个类别:
消耗性备件主要有导卫板、梅花套筒、铜滑块、中注管、钢锭模等。设备备品主要有250、350、500/300、630轧机的各种减速机的零件,各种设备的大小齿轮、轴类、刚性接手等。基建产品如小型材车间的牌坊及冷床全套设备,300立方米高炉部分成套件,烧结车间部分成套件等。支农产品如拖拉机的轴、齿轮等。科研项目如中国科技大学的回转加速器磁渐风动设备真空试验段等。
除生产备品备件外,还生产28×28厘米钢锭,主要品种有优质炭素钢,弹簧钢,滚珠钢,合金结构钢等。1985年生产280×280毫米镇静钢小型钢锭模被评为安徽省优质产品。
机修厂根据合钢生产的需要挖掘生产潜力,进行铸钢轧辊和铸铁轧辊的试制和生产。铸钢轧辊在1985年共生产15根,计106.5吨,初步形成了小批量生产能力。无限冷硬铸铁轧辊已试制成功,球墨铸铁梅花套的试验已取得成果,稀土轧辊的试制正在进行中。
机修厂所需焦炭、生铁大部分由焦化厂、铁厂供应,其它废钢铁、石墨电极、铁合金、煤炭、汽油、柴油等原材料、燃料由公司供应处按计划统一供应。备品备件主要供合钢所属各厂,钢锭供初轧厂开坯。
在计量管理上,机修厂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地按周期送检计量器具,保证了计量器具的精度,提高了产品合格率。主要原材料领用做到100%计量。制品、半成品转移和产品入库、销售做到理论计算,点数计量。1985年上半年在省、市计量定等级检查中达到二级计量单位。
二、动力供应
〔合钢动力厂〕
合钢动力厂是向公司一、二厂区各主要生产厂提供水、电、风、煤气、蒸汽、氧气等动力供应的辅助生产单位。
动力厂下属生产车间分布于公司一、二厂区。第一动力车间的一级供水泵站与合肥市郊城东乡红光大队第十二生产队为邻;第二动力车间的一级供水泵站与合肥市郊大兴乡双圩大队庙后生产队为邻。1985年底全厂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5万平方米。
1985年底动力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042万元,净值3451万元。生产设备307台(套),其中部、厅控设备48台(套),设备总重1650吨。电机202台,装机容量共1.98万千瓦。主要生产设备有变压器5台,离心水泵31台、煤气柜2台、锅炉5台、1500立方米制氧机2台。
动力厂由原合钢修建部动力车间、公司机动处机修车间的大部分、公司第二钢铁厂机动车间的大部分以及制氧车间的全部合并组成,于1984年8月20日成立。下设11个科室以及第一动力、第二动力、制氧、煤气4个车间及1个高压电气试验室。全厂有职工731人,其中:干部87人,工人644人。干部中有工程技术人员33人,占37.9%;工人中技术等级在五级以上的297人,占46.1%。
动力厂组建前,合钢公司的动力供应系统分散于一、二、三厂区各厂、处、部。公司修建部动力车间担负一厂区的水、电的供应;机动处机修车间担负一厂区蒸汽的供应以及部分高压供电线路的维修;第二钢铁厂的机动车间担负二厂区的水、电、煤气供应;蒸汽和压缩空气的供应工作分别由第二钢铁厂的焦化、炼钢车间负责;氧气由第二钢铁厂的制氧车间供应。
动力厂成立后,合钢一厂区和二厂区的动力系统由动力厂集中管理;三厂区的动力系统仍由合钢三厂管。
动力厂建厂初期,承担公司动力“七供”(水、电、风、蒸汽、压缩空气、氧气、煤气)。1985年9月15日,将压缩空气移交炼铁厂。
供排水:1958年合钢建厂初期,供水设施不全,一厂区工业用水的大部分由毗邻的合肥化工厂供给,每月的供水量在50万吨左右。合钢自铺100毫米管径管路1条和500毫米管径管路2条。由于合肥化工厂供水不足,合钢遂自建中心泵房、630泵房和250加压站,利用内部循环水补充生产用水。当时的供水设备有:17千瓦水泵4台;35千瓦、55千瓦及100千瓦水泵各1台;75千瓦水泵2台。1970年8月,一厂区一级泵站、清水泵站(二级站)投产后,合肥化工厂才终止供水。
合钢一厂区工业用水的水源引自南淝河,由一条长600米的引水渠引水送至一级泵站,再经二级泵站送往各生产厂。
一级泵站配备14Sh-28水泵3台(流量为1260立方米/时,扬程为15~30米),开2台,1台备用。清水泵站配备8Sh-6水泵4台(流量为245立方米/时)。1974年由修建部动力车间将其中的2台改造为12Sh-9A水泵,但由于配套工程跟不上,仍不能适应一厂区生产用水的需要,各主要生产车间不得不减压维持生产。同时,一级泵站引水渠至淝河口段淤塞严重,每至秋冬季,当淝河水位低落时经常断流,曾多次发动一厂区职工义务清淤,供水处于被动局面。
为适应合钢生产的发展,1974年开始,在清水泵站西侧兴建新的二级泵站,同时建造一座5千立方米的钢筋混凝土储水池,另增一条从一级泵站至二级泵站600毫米管径铸铁管道,1978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该站配备12Sh-9A水泵5台(流量为720立方米/时,扬程为49米),开2台,3台备用。为确保供水正常,节省电耗,1980年又兴建一座1万立方米的循环储水池。新二级泵站在正常情况下,一台水泵抽取水源泵站送来的水,另一台水泵抽取循环水。采取了上述措施后,缓和了一厂区生产用水的紧张状况,即使一级泵站因淝河水位低落而断流,二级泵站的2座储水池也能维持供水6小时左右。由于一厂区新增的线材车间、350小型材车间、劳动服务公司的知青轧钢厂等相继投产,一厂区的工业用水又呈紧张状况。
一厂区的净水处理系统,因工程不配套而闲置。
一厂区一般用水量1706立方米/时,最大用水量为2160立方米/时。供水压力为3.6~4.2公斤/平方厘米。最大管径为600毫米,总长1.25万米。
一厂区总排水系统长1.35万米,最大断面为2米×2米钢筋混凝土方形排水暗渠,出厂区外为明沟,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南淝河。
一厂区各生产厂耗水量。1970~1972年、1973~ 1977年、1978~ 1982年、1983年、1984~1985年,各年段均耗水111.3万吨左右,平均每年30余万吨。合钢一厂1970~1972年、1978~1982年,均为1150.2万吨。初轧厂1983年耗水339万吨,1984~1985年耗水426.6万吨。第一炼钢厂1973~1977年耗水1979.8万吨,1983年耗水198万吨,1984~1985年耗水198万吨。第一轧钢厂1973~1977年耗水952.2万吨。中型厂1983年耗水317万吨,1984~ 1985年58.6万吨。小型厂1983年376.7万吨,1984~1985年284.1万吨。薄板厂1983年耗水与1984~1985年耗水均为153.3万吨。
二厂区的工业用水,水源引自南淝河,有直流供水系统和净水循环系统。引水渠长400米,渠边设有两个水源泵站。老一级泵站于1970年4月投入使用,配备14Sh-9A水泵4台(流量为1116立方米/时),开1台,3台备用。新一级泵站于1983年8月投入使用,配备24Sh-28水泵4台(流量为2340~3400立方米/时),开2台,2台备用。
二级泵站有两座。老站于1970年4月二厂区投产时投入运行,配备8Sh-13水泵3台(流量为288立方米/时);10Sh-9水泵2台(流量为360~612立方米/时);12Sh-9A水泵5台(流量为800立方米/时);12Sh-13水泵2台(流量为792立方米/时),现只开10Sh-9水泵1台。新站于1983年8月投入使用,配备12Sh-9A水泵7台(流量为720立方米/时),开4台,3台备用。
三级泵站于1970年4月投入使用,配备8Sh-9水泵2台(流量为216~315立方米/时);12Sh-13水泵3台(流量为792立方米/时),开8Sh-9水泵1台,目前作净水泵站使用,供第二炼钢厂连铸用水。
净水系统配8座水力循环澄清池,单池出水能力为250立方米/时。
二厂区原设计一般工业用水量为5516立方米/时,最大用水量为6094立方米/时,1985年的耗水量仅达设计能力的50%左右。
二厂区供水压力为3.6~4.2公斤/平方厘米。总排水主渠为1.5×2米的片石方形结构,长2500米,支渠长6000米,排水总和为3400立方米/时。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南淝河。
三厂区的工业用水,水源引自南淝河。一级供水泵设在淝河边,由两条350毫米管路输入厂内蓄水池,净化后经二级站加压输入各生产车间。
合钢三厂的供、排水系统于1966年建成使用。一级泵站配备8Sh-13A水泵3台,其中1台备用(流量为280立方米/时,扬程为36米)。
二级泵站配备8Sh-13Sh水泵2台(流量为200立方米/时,扬程为36米),8BA-6水泵2台(流量为140立方米/时,扬程为36米),作净化水用。
全厂生产用水约400立方米/时,每年自来水用量约9000吨。
供电:一厂区的电源引自合肥市供电局螺丝岗变电所,距一厂区仅1公里。从合钢建厂初期起,即先后以五回路10千伏架空线直配(编号04、05、06、07、09)。07线经调压站(内设12.8兆伏安自耦有载调压变压器1台),主要对各轧钢厂供电。
各厂、车间变、配电所就近T接附近的10千伏干线上,主要生产车间都有两回路电源。
为提高线路的供电能力,从1972年起对几条主要供电线路都进行了大修。1980年6月又对04线进行了大修,并将04、05线交叉部分由架空线改为电缆线,提高了04线供电的稳定性。
从1982年开始,一厂区各厂、车间T接线路的电缆头全部由铸铁沥青焦式改为环氧树脂式,这样,延长了电缆头的寿命,也提高了供电安全性。
为适应合钢生产发展的需要,1980年以来,共新增10千伏以下线路约2万米,埋地电缆0.25万米,主要有小型厂350车间架空线和电缆线,06线改造。04线由螺丝岗变电所的电缆出线改架空线等。另外,还准备在1986年将小型厂250车间至耐火生活区的高压房段的06线由多头并线改单线,这段线路改造后,将进一步提高06线的供电能力。
1985年,一厂区总负荷22兆瓦,年用电量约120兆度。
二厂区电源引自合肥市供电局螺丝岗变电所305开关和东郊变压所的386开关,各用一回路。两路电源均为35千伏,通过架空线送来(接自螺丝岗变电所的线路,长6.7千米,接自东郊变电所的线路长1.8千米),经一、二总降压站,降为6千伏,以放射式结线为主,对转炉、高炉、烧结、焦化、制氧等车间水源泵站供电。
二厂区总负荷为12兆瓦,年耗电量80亿度。
供电线路总长度为:9.1千米(35千伏);0.8千米(10千伏);1.1千米(6千伏);电缆2.7千米。
电源引自合肥市供电局西北郊变电所,以一回路2KM LGI—24千伏专用线作为工作电源,厂内设有载调压配电站1座,以放射式及干线混合制将10千伏电源送至各车间。同时有一条从附近公用线路上T接作备用电源,两路电压均为10千伏。
三厂区有动力变压器18台,总装机容量9.870千瓦。总负荷约4兆瓦,年耗电量约9兆度。
产、供汽、风:一厂区的蒸汽供应,主要利用初轧厂、中型厂、小型厂250车间加热炉余热产生。汽包的储汽能力为49.1吨,不足部分由1982年投产的1台KZL 4-13燃煤锅炉补充。这台锅炉平时主要供初轧厂大油库送油及从列车上卸重油时用。由于一厂区蒸汽用户激增,每到冬季,蒸汽供应呈相当紧张状况。为缓和蒸汽供应,正在增装1台KZL-13锅炉。投产后,将对一厂区的生产、食堂、澡堂等生活服务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厂区的供蒸汽设施有2座锅炉房,能源是煤和煤气混合使用。4吨锅炉房配备SZL 4-13锅炉2台(工作压力为13公斤/平方厘米,蒸发量:4吨/时),KZL 4-13锅炉1台(工作压力为10公斤/平方厘米,蒸发量:4吨/时)。一般情况下,工作2台,1台备用,蒸汽温度为194℃。该锅炉房主要用户是焦化厂,供焦炉炉前初冷塔、终冷塔、洗苯塔、两苯塔、电捕焦油器等以及食堂、澡堂等使用。
10吨锅炉房配备SZP-10- 13/350型锅炉2台(工作压力为13公斤/平方厘米,蒸发量:10吨/时),蒸汽温度为350℃。该锅炉房的主要用户为:炼铁厂,高炉大、小料钟、重力除尘器、烧结混合以及食堂、澡堂等用蒸汽;动力厂,煤气洗涤塔、净煤气管路、煤气储气柜、双脱等生产、取暖用蒸汽;第二炼钢厂,食堂、澡堂等用蒸汽。
二厂区蒸汽量为每小时18吨。目前,由于蒸汽用户不断增加,特别是冬季生活取暖用汽量的增大,蒸汽供应呈紧张状况。
100风机房是100立方米高炉的配套设施,于1971年5月投入使用,配备305型风机2台(流量为300立方米/分),C 400-22型风机2台(流量为400立方米/分)。各开1台,备用1台。
300风机房是300立方米高炉的配套设施,于1983年8月投入使用,配备D 800-31型风机2台(流量为850立方米/分)。开一台,备用一台。
产、供氧气:制氧车间承担公司内管道氧和瓶氧的供应工作。
制氧车间原为合钢十五车间的一部分,1970年为合肥冶金机电厂动力车间的一个工段。1973年6月为合钢冶金机电检修队动力车间下属的工段,当时的氧气生产能力为每小时50立方米。1974年10月组建成车间,属合钢修建部管辖。1978年5月后,为合钢二厂下属的车间。1984年8月划归动力厂。
该车间位于合钢二厂区,建筑面积7903平方米。有职工134人。主要设备75台。总重745吨。
制氧车间的主机是由日本国神户制钢所引进的。总设计能力为3000立方米/时(A、B)。1973年12月开始施工,1975年12月竣工试生产,1976年7月正式投产。
A机组设计能力为:氧气1500立方米/时,氮气1500立方米/时。实际生产能力已达:氧气1750~1800立方米/时,氮气1650立方米/时。
B机组设计能力为:氧气1500立方米/时,氩气15立方米/时。实际生产能力已达:氧气1800立方米/时,氩气18~25立方米/时。储气罐的设计能力为40立方米,承受压力为30公斤/平方厘米。
制氧车间生产的氧气通过管道,分别送往第一、第二炼钢厂和机修厂,并向公司内各厂、处、部和合肥市106个单位提供瓶氧。
由于第一、第二炼钢厂生产不均衡,一台机组的产氧量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为保证各炼钢厂的用氧,合钢公司权衡利弊后决定,从1985年1月起,制氧车间A、B机组同时产氧,超过公司一、二厂区各炼钢厂的需要能力,造成放空量增大。1976年产氧975万立方米,1980年产氧1551万立方米,1985年2376万立方米。
除生产氧气外,还能生产液氮、液氩等气体。B机组生产的“迎客松”牌氩气,纯度高,质量稳定。1983年底,氩气的纯度已达99.995%以上,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化工部标准(HCI-90-64)。为创优质名牌产品,从1984年起,按内控标准组织生产。
1985年5月,冶金部稀有气体行检组对纯氩进行实物检测,氩气的含量达99.998%,各项指标均超过部颁标准和内控标准,有的指标还超过了国外先进水平。1985年评为安徽省优质产品和冶金部优质产品称号。
产、供煤气:煤气车间承担二厂区工业用蒸汽和煤气的供应工作,并向合钢一、二区和合肥市部分居民提供生活煤气。
煤气车间的前身是合钢二厂炼铁车间煤气站。1982年5月划归第二钢铁厂机动车间,1984年8月划归动力厂第二动力车间,同年10月煤气车间组建成立。
该车间位于二厂区,1985年底建筑面积4048平方米。有职工161人。主要生产设备39台,总重265吨。
合钢的高炉和焦炉在原基建时未考虑到煤气利用问题,鉴于煤气大量跑冒放空,不仅浪费能源,而且造成大气污染。1980年,合钢委托国家城建总局天津市政工程设计院制定煤气利用的设计方案。1981年5月,该院提出《合肥钢铁公司二厂高炉、焦炉余气回收利用可行性情况研究报告》,认为:扣除高炉、焦炉自用气量后,在生产正常情况下(以年产铁30万吨,焦炭16万吨计算),可予回收焦炉煤气3120立方米/时,热值为4000大卡/标准立方米;高炉煤气32300立方米/时,热值为850大卡/标准立方米。
1983年8月,合钢煤气工程开始建设,1985年2月竣工,建成1万立方米焦炉气柜和3万立方米高炉气柜各一座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1985年2月10日,民用煤气一次置换成功,并于当日向合肥市煤气公司正式供气,结束了合肥“无气城”的历史。
三、运输装卸
合钢运输处承担合钢公司的原料、燃料、材料、成品和半成品的运输任务。一厂区专用铁路西接安纺专用线东端;二厂区专用铁路北接钟油坊车站西端;中间设中心站,由铁路专用线把一、二厂区联成一体。公司内铁路总长37.419公里,由一、二站通向炼铁、炼钢、轧钢、焦化等厂,成为合钢的纽带和动脉。
合钢的铁路运输、汽车运输始于1958年,建厂初期设立运输小组,属合钢设备供运科领导。1959年底合钢成立运输科,1961年成立合钢运输部。1962年工业调整,撤销运输部,恢复运输科建置,同年又撤销运输科,成立机务站和汽车队,由供运科领导。1970年10月,将合钢供运科机务站、汽车队、装卸队合并成立合肥市冶金局运输处,1973年2月,改为合肥钢铁公司运输处。同时,将合钢二厂供运连汽车队并入运输处,成立汽车二队。1978年5月,汽车二队又划给合钢二厂。1984年8月,再次划归运输处,为汽车二队。
1985年底,运输处有固定资产原值1942.5万元。有设备280台,其中主要设备有“上游”型蒸汽机车7台,普通车辆76辆,冶金车52辆,汽车70辆,及各类金属、切削机床和机械设备75台。
运输处现下设12个科室和机务段、工务段、一站、二站、汽车一队、汽车二队、汽车修理厂、装卸大队等8个车间级单位。全处有职工808人。其中:干部108人,工人700人。干部中有工程技术人员12人,占11.15%;工人中技术等级在五级以上的418人,占59.7%。
运输处成立后,根据冶金运输生产的特点,认真抓规章制度的建立和落实。自1971年起,自行编制和完善《铁路行车组织规程》、《铁路调车规则》、《站管细则》等。1982年在企业整顿中,对全处各个岗位落实以岗位责任制、考核标准和奖惩办法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责任制,建立了各项基本规章制度。
自1970年至1985年底,运输处共完成运输量3951.3万吨。其中:火车3313.9万吨;汽车637.4万吨;装卸为1326万吨。1985年日平均用机车6台,冶金车辆36辆,普通车46辆。
1985年运输处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总产值为490万元,总运输量513.1万吨。其中:火车运量417.7万吨;汽车运量95.4万吨。局车在厂停时9.5小时,厂车周转0.65天,机车牵引量达2289吨/台、日,机车煤耗125公斤/台时。千人负伤率为零;软水合格率93%;车辆完好率87.5%;机车完好率85.7%;汽车完好率84%;铁路完好率86.5%;设备综合完好率87%。
火车运输:合钢原材料、燃料、设备和备品备件的输入,成品半成品的转运和产品的输出,主要是通过火车运输完成的。
1984年来,全公司各种货物的年运输量在400万吨以上。其中经由铁路运输的约占公司总运输量的87%。
合钢铁路由基建处负责施工,建成后交付运输处使用。全公司37公里多的线路和98组道岔的维修与保养工作,由运输处工务段承担。1980年至1985年底,全段共用材料费、人工费为:1980年18万元;1981年21万元;1982年23万元;1983年24万元;1984年6.5万元;1985年7.8万元。
铁路用12.5米的钢轨共4827根,其中一厂区1938根,二厂区2889根;用25米的钢轨862根,其中一厂区334根,二厂区528根。
运输处机务段负责机车、车辆的修理工作。1963年在薄板车间北侧的五间工棚内,利用老站北侧三股道,作为机车、车辆检修场所。1968年改在630车间的西北侧建盖修理库,修理库内设有二股道,库内能停放2台机车和3辆车皮,于1975年建成,总投资32万元(不包括设备)。1978年由薄板老站迁入。全处机车、车辆修理均在库内进行。机车修理由机修工段承担,月洗检机车6台次。为了提高检修质量,自1985年起实行了轮检制度,扩大了洗检范围。机车的架修委托合肥机务段,大修由铁道部统一安排外委修理。车辆修理由车辆工段承担。年轴制检车辆244辆,年洗检机车75台次。自1985年3月起,对车辆实行年修与大修,1985年检修车辆94辆,其中部分车辆,委托铁路局安排承修。
合钢输入物资中以铁砂、矿粉、矿石运量最大,炼焦煤和动力煤居第二位,石灰石、白云石运量再次之,重油运量最少。输出以钢材、钢坯、水渣最多。进厂按二级直发及转发流程,出厂按一级直发流程进行。
合钢铁路运输作业现分为6个承包组,一厂区2个承包组,二厂区4个承包组。运输作业始于1958年,年运量10万吨左右,主要运输原料、产品和基建物资。随着各轧钢车间的先后建成投产,1960年总运量达20万吨,以运输钢坯、钢材、煤和其它原料为主。1962年起,为了贯彻国家经济调整方针,合钢铁路建设一度停止。随着钢铁生产逐渐恢复,运输也随之恢复。“文化大革命”期间,合钢生产时起时落,运输生产时起时伏。1970年开始,合钢转炉、焦炉、高炉相继建成设产。1971年运量达131万吨。1975年到1981年,年总运量都在200万吨到300万吨之间。1983年300立方米高炉投产后运量猛增,1985年总运量达513.1万吨。
合钢装卸队成立于1965年,属供运科领导。1970年并入运输处。1975年成立装卸大队。1977年按一、二厂区分别归并给一站、二站。1985年10月重新成立装卸大队,主要负责一、二厂区人力装卸的管理工作。公司内火车运输装卸工作分为人力装卸和机械装卸两种,运输处只负责人力装卸任务。机械装卸任务则由各收货单位自己组织装卸。1985年人力装卸量为78.4万吨。
汽车运输:汽车队始建于1958年,属合钢供运科领导。队址设置在现一厂区幼儿园,后迁到唐冲仓库,是由毛竹芦席盖的几间工棚。开始只有一部美国造的K 5万国牌汽车,有1名驾驶员,主要是为合钢生活服务。为了适应生产发展需要,先后调进解放牌汽车2辆,嘎斯30型汽车7辆,太脱拉5辆,其它型车4辆,有驾驶员35名,修理工25名。1985年有汽车70辆,职工236人。下分汽车一队、汽车二队、汽车修理厂。汽车一队1985年完成运量42.1万吨,其中外运5.1万吨。汽车二队1985年运量为53.3万吨,其中外运3.7万吨。修理厂1985年大修汽车14辆,中修2辆,小修54辆。
四、修建施工
合钢修建部系为合钢生产服务的建筑、检修单位。主要承担大、中修及技术改造工程,少量的基建配套工程,并承担实施抢修、维修、对二厂区机械配件生产供应及地方建筑材料供应等任务。
1974年10月23日将原合钢冶金机电检修队、公司工程处和二厂区的机电连合并成立合肥钢铁公司修建部。1978年3月原二炼钢厂、炼铁厂、焦化厂合并成立第二钢铁厂时,决定将修建部设在二厂区的制氧车间,机动车间(即原机电连)划归二厂领导。
1981年7月,将合钢公司基建处并入修建部(实际于1982年2月才正式合并)。1982年8月又决定将基建处划出(实际到1984年5月修建部和基建处才分开)。
修建部自1982年至1985年连续4年被评为公司先进单位。1984年被评为合肥市最佳经济效益单位和文明单位。同年,合肥市、冶金部分别授予修建部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称号。
1985年底修建部拥有固定资产314.9万元,净值227.6万元。有设备154台(辆),其中:部、厅控制设备19台(辆)。有电机63台,容量637千瓦。
修建部自成立以来,组织机构经常调整。1985年下设11个科室和机修、电修、土建、筑炉、机配5个车间。有职工701人,其中:干部103人,工人598人。干部中有工程技术人员15人,占14.6%;工人中技术等级在五级以上的117人,占19.6%。
修建部在1975年至1978年间,不仅承担检修任务,而且还负责一厂区、二厂区供水、供电、供氧生产任务。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材料丢失浪费大,施工质量差,收费无一定标准。1975年至1978年,4年的产值仅2218.64万元,供水、供电、供氧产值占58.4%,实际检修产值只占41.6%。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8年至1985年,技术革新14项,其中用于电器检修革新的有:拆除旧电机的“拉线机”、“电动拉马”,提高工效2~3倍;制造HSS 3000/10型电炉变压器5台,该变压器事故少、耗电量低。用于机械检修革新的有:行车检修的桥式吊车主梁下挠预应力张拉,提高效力25%。轧机检修方面革新的有:“飞轮热脱工艺”、“飞轮平衡试验装置”、轧机地脚板现场铣削加工。用于厂房及设备基础的有:拆除厂房天窗架安全吊运用硫磺砂浆锚固地脚螺栓;自制铁皮瓦楞轧机以及高炉热风铜套模具革新等,不仅提高工效,而且保证了检修质量。
1982年学习“首钢”,实行经济责任制后,1984年初轧厂主电机发生故障,20分钟赶到现场,及时排除故障。1985年炼铁厂2号高炉大修,正值春节,工人加班加点,提前15天完成大修任务。
1975年至1985年,修建部完成总产值4409.03万元,完成工程检修项目3058项。
1985年修建部总产值378万元,与1984年同期相比,产值增长16.1万元,成本率下降4.99%,创历史最高水平。
工业建筑维修:土建车间原系合肥钢厂自营工程队,组建于1959年5月。1964年改为工程队,属合肥钢厂基建科领导。1967年又单独划开,改为合肥钢厂工程连。1970年10月与合肥市冶金建设指挥部合并,成立合肥市冶金工业局工程处。1974年10月并入修建部为土建车间。
土建车间主要承担公司内部厂房建筑和维修工程。有职工110人,设备25台(辆)。1975年至1985年,完成厂房建筑和大、中修项目有:1975年,一炼钢厂电炉厂房扩建;计量站二层办公楼;二炼钢化铁炉厂房大修等。1976年,一炼钢厂房加固;新建合钢中学教学楼1600平方米;630酸洗槽大修等。1977年,运输处停车场;炼铁厂高炉厂房等建修。1978年,新建红军楼两幢;合钢三厂热带车间扩建5000平方米。1979年,合钢三厂热带车间收尾工程等。1980年,新建冷拔车间3600平方米;公司知青轧钢厂厂房。1981年,新建小型材车间7600平方米等。1982年,新建合钢三厂冷带车间1200平方米等。1983年,机修厂钢模车间屋面大修和5吨电炉改造(改为8吨);250轧钢车间大修;成品库龙门吊基础等。1984年,中型厂主厂房扩建;一炼钢厂主厂房加固;630软水站水箱及机后升降台系列基础等。1985年,炼铁厂2号高炉出铁厂房检修;机修厂烘烤炉基础及铸铁车间屋面更新;薄板厂,小型厂250、350大修等。
机械检修:机修车间原系合肥钢厂机电科下属车间,组建于1958年。1966年改为检修队。1970年10月为冶金机电厂检修车间。1973年改为冶金机电检修队机修车间。1974年10月并入修建部为机修车间。
机修车间主要负责公司内部机械安装及检修任务。现有职工125人,有设备29台。1975年至1985年机械安装及大、中修、抢修的项目有:1975年,一炼钢厂4号5吨电炉安装;500/300轧机辊道改造;一炼钢厂原材料系统烘烤炉改造;630轧机抢修;废钢站龙门吊改造;炼铁厂风机抢修等。1976年,焦化厂焦油热送工程;500/300轧钢系统大修;成品库龙门吊轨道调整;二炼钢白云石窑大修及氧气侧吹工程。1977年,铝厂电解铝车间行车轨道大修;机修厂15吨行车吊装;修建部履带吊车大修;炼铁厂1号、2号高炉大修;二炼钢厂1号转炉改造大修等。1978年,630轧钢系统综合性大修;成品库龙门吊大修;一炼钢厂石灰窑大修;运输处行车轨道大修;二级泵站设备安装;300立方米高炉制作件等。1979年,15辊道和21辊道矫直机,630轧钢系统大修;铝厂焊件制作;重油站油管工程;合钢三厂镀锌车间设备安装;300立方米高炉焦油房制作件;26孔焦炉大修;耐火材料厂160吨压砖机大修;二厂高炉大修等。1980年,薄板厂主电机大修;成品库龙门吊大修;630轧钢系统冷床、热剪、人字齿轮等大修。1981年,630轧钢人字齿轮、主减速机大修;合钢三厂无缝车间行车大修;公司知青轧钢厂制作件及安装工程;500轧机1250千瓦主电机安装;成品库塔吊大修等。300立方米高炉加工件制作安装;合钢三厂热带车间行车轨道安装;小型厂350车间二期工程;630轧钢系统大修等。1983年,小型厂250轧钢车间大修;合钢三厂无缝车间大修;销售处龙门吊大修;630轧钢系统大修;销售处塔吊抢修等。1984年,初轧厂重油库更新油库顶;初轧厂主减速机2号升降台大修;中型厂空气换热器制作及160吨冷剪大修;煤气工程Z型龙门吊制作;冷拔车间5吨行车安装;二炼钢厂一号转炉烟囱制作及大修;合钢三厂热带车间加热炉钢结构件安装等。1985年,炼铁厂2号高炉大修;销售处塔吊大修;二炼钢厂3号转炉铆焊件制作;初轧厂主减速机检修;炼铁厂烧结机检修等。
工业炉建筑及维修:1984年9月,由修建部机修车间筑炉工段和动力车间水工工段合并成立筑炉车间。主要承担公司内部工业炉建筑、维修和工业用水管道安装、抢修任务。现有职工60人。有设备5台。1975年至1985年,工业炉建筑及维修项目有:1975年,一炼钢厂化铁炉改造工程;二炼钢厂化铁炉大修等。1976年,二炼钢厂石灰窑大修;630轧钢车间加热炉大修;一炼钢厂铁合金烘烤炉改造工程;锻钢车间加热炉大修;焦化焦油釜拆除、砌筑等。1977年,合钢三厂无缝车间加热炉大修;机修厂铸钢车间退火炉大修;630轧钢加热炉检修;500/300轧钢车间2号加热炉大修等。1978年,250轧钢车间加热炉大修;二炼钢厂焦油釜砌炉;630轧钢车间加热炉大修;薄板厂退火炉检修;一炼钢厂模砂加热炉砌筑等。1979年,26孔焦炉大修;630轧钢车间2号加热炉检修;金光钢厂加热炉大修等。1980年,630轧钢车间1号加热炉检修;合钢三厂镀锌车间加热炉和热带加热炉检修;机修厂铸造车间加热炉检修;500/300轧钢车间加热炉大修等。1981年,一炼钢厂石灰窑大修;630轧钢车间加热炉炉墙修复;公司知青轧钢厂加热炉砌筑工程等。1982年,小型砌筑工程;中型厂2号加热炉中修;初轧厂1号加热炉检修等。1983年,薄板厂3号煤气炉、350车间加热炉砌筑;630轧钢2号加热炉改造工程;薄板厂退火炉、耐火材料厂倒焰窑新大修。1984年,中型厂2号加热炉改造工程;初轧厂1号加热炉大修;薄板厂1号加热炉部分砌筑;合钢三厂镀锌车间镀锌锅砌筑和无缝车间退火炉检修;钢研所远红外砂型烘烤炉砌筑和薄板厂煤气站1号煤气炉大修;小型厂250轧钢车间加热炉检修等。1985年,炼铁厂2号高炉大修;初轧厂2号加热炉大修;中型厂1号加热炉大修;小型厂350轧钢车间加热炉大修;薄板厂2号加热炉大修;合钢三厂热带车间加热炉大修;机修厂2号化铁炉大修。
电器检修:1973年4月成立电修车间,1974年10月并入修建部。主要担负公司内电器设备安装、检修、抢修以及变压器制造等任务。现有职工80人。有设备8台。1975年至1985年累计修机4131台,变压器332台,电焊机161台。
铸铁、铸铜件:机配车间原系二厂机电连,于1970年6月合钢二厂复建时组建成立,1974年10月划归修建部领导,改为机动车间,1978年3月,又划归二厂领导。1984年8月公司对二厂实行体制改革,将铸造金加工划归修建部,成立机配车间。主要负责二厂区部分铸铁、铸铜配件任务。现有职工99人。有设备24台。
1984年机配车间生产铸铁474.8吨,铸铜件7吨,金加工44吨,铆焊件67吨。1985年生产铸铁件530.6吨,铸铜件12.4吨,金加工件61.5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