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导言
冶金工业部第十七冶金建设公司(以下简称十七冶),系冶金部部属全民所有制大型冶金建筑安装施工企业,其前身从1953年至1963年5月,为马钢自营基建队伍。1963年6月,冶金部决定独立划出,成立马鞍山冶金建设公司,隶属冶金部领导。1964年11月,易名为第十冶金建设公司。1965年4月,更名为第十七冶金建设公司,1975年5月,曾与马钢合并,1979年1月,冶金部又决定划开为部属企业,仍称十七冶金建设公司至今。
十七冶基地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办公楼座落在雨山六村西园路,使用面积4570平方米。公司各行政处室和党、团、工会等机构均集中此楼。大楼后院有花园、机关职工食堂、单身楼宿舍、老干部活动室、机关浴室、锅炉房、电话总机室,西端有中心试验室和公司招待所。公司大楼正前门有灯光球场,楼东北角有一幢七层综合大楼(习称滑模楼),是十七冶的文化教育、科技、图书和职工文化娱乐活动中心。
十七冶的下属工程公司、厂、医院、学校和会堂等多分布在雨山区,职工住宅除少数分散在金家庄、花山地区处,大部都建在雨山地区,并形成几个住宅小区。全公司占地面积约12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2.18万平方米,其中厂房建筑面积33.59万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28.59万平方米。
十七冶拥有16个下级公司和厂院,其中除第三土建工程公司和华丰公司为集体所有制企业外,第一、二、四等三个土建公司,机电安装公司、机械化运输公司、附属企业公司、材料供应承包公司、机电设备成套供应承包公司和机修厂、水泥厂等均属全民所有制单位。另有职工医院、职工电视大学、职工中专、技校、普通中学各一所,小学两所。
十七冶现有职工16094人,其中生产工人11197人,工程技术人员964人(含高级工程师10人、工程师192人、助理工程师279人、技术员190人),管理人员1298人(含专业经济管理人员,经济师11人、助理经济师2人、会计师15人、助理会计师28人、统计师3人、助理统计师1人),服务人员1853人、学徒工252人、其他人员530人。按专业分:土建7040人、机电安装2000人、管道安装414人、筑炉234人、综合435人、金属结构457人、特种安装514人、砼构件安装545人、铁路733人、附属辅助1881人、文教299人、卫生406人、其他1086人。按文化程度分:全民职工大专以上占6.4%,中专占8.4%,高中占14.3%,初中以下占70.9%。工人平均工资等级5.1级。平均年龄:全民制工人为36.5岁,其中不满30岁占27.7%,31~40岁占34%,41~50岁占29%。。
十七冶的固定资产原值10720.7万元,净值7852.23万元。机械设备3084台,机械设备原值4880.85万元、净值3207.52万元、机械设备装机总容量64626千瓦。全公司全员装备率为2147元/人,生产工人动力装备率为6.07千瓦/人。
十七冶是大型综合施工企业,以冶金建设为主,同时承建能源、建材、化工、机械、轻纺、交通、城市建设和旅游等工、民建工程。二十多年来,十七冶新建、改建大中型项目47个,各类型单位工程3618个,完成建筑面积170万平方米,建安工作量97707万元,附属企业工业产值17777万元。在国内的皖、苏、鲁、冀、湘、陕、闽、浙和沪、津等十几个省市和20个地区均留下它的建设足迹;它先后派人赴坦桑尼亚、尼日利亚、约旦、巴基斯坦、泰国、科威特、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新加坡、莱索托、波兰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技术援助、考察、外贸洽谈、投标招标、组织联营、承包工程和提供劳务等各种经营活动。近几年来先后建成投产的年产150万吨大型现代化宁国水泥厂、年产370万吨的船山石灰石矿、亚州最长的黄山客运索道、马钢15万立方米煤气柜、南京煤气制气厂、高210米扬州发电厂烟囱、高168米的安徽荻港50万伏超高压输电线过江塔,特别是20多年来为马钢建成采矿、选矿、炼铁、炼钢、初轧、轧钢等一系列项目,为马钢发展成为全国十大钢铁工业基地做出了重大贡献。以上工程的建成,标志着十七冶在建筑安装技术上的新水平。此外。十七冶附属企业生产除保证工程必需外,还面向社会,生产硅酸盐水泥、矿渣、氧气、电石和砼预制构件、金属结构及组合钢模板加工制作以及汽车运输、木材加工和机械加工修理等。
十七冶利用自身拥有一定的科研、检测、设计能力和技术装备优势,与省内外科研、设计部门加强横向联合,不断向国内外新工艺、新技术攀登,并取得一定成果,如软弱地基处理、客运索道、煤气柜、高210米钢筋砼烟囱、聚氯乙烯建筑防水接缝、ESJ早强防冻剂等,以及矿山、冶金、焦化厂、氧气站、电厂等建筑工程管理技术咨询等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有12项新技术被安徽省选列为技术出口项目。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中央正确的方针指导下,十七冶党委大力进行拨乱反正,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之后,十七冶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中央对国民经济调整的大局出发,端正经营思想,调整服务方向,坚持“一不等,二不靠,三不伸手向上要”的原则,采取广开门路,扩大服务领域的经营决策。由过去只承担新建大中型项目,转变为大中小项目和挖潜、革新与改造项目一齐干;由过去只承建新建大中型项目,转变为既干冶金,也干轻纺、能源、交通、建材和旅游等多行业的工程施工;由过去以在马鞍山地区施工为主,转变为横跨华东各省和国外承包工程项目;由过去只单独承包,转变为与外地联营、全民与集体联营;由过去单一的施工企业转变为以施工为主的多种经营企业。通过以上的转变,既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也增强了企业对国民经济调整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1982年以来,十七冶党委按照冶金部对施工企业全面整顿的部署,以干部“四化”的要求,调整充实了各级领导班子,从两级公司到班组,从领导到工人都建立了明确的经济责任制,健全了各项管理的规章制度,并试行全优考核百元产值工资含量经济责任制,初步解决了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弊端。1983年10月15日经冶金部、安徽省和马鞍山联合组成的企业整顿验收检查团的达标检查验收,完全合格。1984年又开始试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首先试行经理负责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贯彻执行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锐意改革,开拓前进,使十七冶在政治上进一步安定团结,企业管理和各项工作都收到了较好成效。尤其是1983年以来,十七冶的经济效益持续、稳定、协调地增长。1983年的建筑业总产值(含内销)和利润均第一次突破1亿元和1千万元大关。1984年建筑业总产值(含内销)比1983年增长6.7%,达到10876.76万元,出现历史最好水平。实现利润1985年比1984年增长3.4%,达到694.6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985年比1984年增长5.8%,达到7334元/人年。1985年完成竣工单位工程121项,单位工程优良率达到88.4%,创全优工程41项,工程全优率达34%。安全生产负伤率为0.26‰,比1984年降低18‰,这一年的设备投资1300万元,相当于1984年的固定资产净值的18%,是1984年投资的3.5倍。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1985年十七冶固定职工的人均收入达到1502元。职工住宅、学校、幼托、食堂及医疗卫生条件都有相应改善和提高。
十七冶基地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办公楼座落在雨山六村西园路,使用面积4570平方米。公司各行政处室和党、团、工会等机构均集中此楼。大楼后院有花园、机关职工食堂、单身楼宿舍、老干部活动室、机关浴室、锅炉房、电话总机室,西端有中心试验室和公司招待所。公司大楼正前门有灯光球场,楼东北角有一幢七层综合大楼(习称滑模楼),是十七冶的文化教育、科技、图书和职工文化娱乐活动中心。
十七冶的下属工程公司、厂、医院、学校和会堂等多分布在雨山区,职工住宅除少数分散在金家庄、花山地区处,大部都建在雨山地区,并形成几个住宅小区。全公司占地面积约12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2.18万平方米,其中厂房建筑面积33.59万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28.59万平方米。
十七冶拥有16个下级公司和厂院,其中除第三土建工程公司和华丰公司为集体所有制企业外,第一、二、四等三个土建公司,机电安装公司、机械化运输公司、附属企业公司、材料供应承包公司、机电设备成套供应承包公司和机修厂、水泥厂等均属全民所有制单位。另有职工医院、职工电视大学、职工中专、技校、普通中学各一所,小学两所。
十七冶现有职工16094人,其中生产工人11197人,工程技术人员964人(含高级工程师10人、工程师192人、助理工程师279人、技术员190人),管理人员1298人(含专业经济管理人员,经济师11人、助理经济师2人、会计师15人、助理会计师28人、统计师3人、助理统计师1人),服务人员1853人、学徒工252人、其他人员530人。按专业分:土建7040人、机电安装2000人、管道安装414人、筑炉234人、综合435人、金属结构457人、特种安装514人、砼构件安装545人、铁路733人、附属辅助1881人、文教299人、卫生406人、其他1086人。按文化程度分:全民职工大专以上占6.4%,中专占8.4%,高中占14.3%,初中以下占70.9%。工人平均工资等级5.1级。平均年龄:全民制工人为36.5岁,其中不满30岁占27.7%,31~40岁占34%,41~50岁占29%。。
十七冶的固定资产原值10720.7万元,净值7852.23万元。机械设备3084台,机械设备原值4880.85万元、净值3207.52万元、机械设备装机总容量64626千瓦。全公司全员装备率为2147元/人,生产工人动力装备率为6.07千瓦/人。
十七冶是大型综合施工企业,以冶金建设为主,同时承建能源、建材、化工、机械、轻纺、交通、城市建设和旅游等工、民建工程。二十多年来,十七冶新建、改建大中型项目47个,各类型单位工程3618个,完成建筑面积170万平方米,建安工作量97707万元,附属企业工业产值17777万元。在国内的皖、苏、鲁、冀、湘、陕、闽、浙和沪、津等十几个省市和20个地区均留下它的建设足迹;它先后派人赴坦桑尼亚、尼日利亚、约旦、巴基斯坦、泰国、科威特、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新加坡、莱索托、波兰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技术援助、考察、外贸洽谈、投标招标、组织联营、承包工程和提供劳务等各种经营活动。近几年来先后建成投产的年产150万吨大型现代化宁国水泥厂、年产370万吨的船山石灰石矿、亚州最长的黄山客运索道、马钢15万立方米煤气柜、南京煤气制气厂、高210米扬州发电厂烟囱、高168米的安徽荻港50万伏超高压输电线过江塔,特别是20多年来为马钢建成采矿、选矿、炼铁、炼钢、初轧、轧钢等一系列项目,为马钢发展成为全国十大钢铁工业基地做出了重大贡献。以上工程的建成,标志着十七冶在建筑安装技术上的新水平。此外。十七冶附属企业生产除保证工程必需外,还面向社会,生产硅酸盐水泥、矿渣、氧气、电石和砼预制构件、金属结构及组合钢模板加工制作以及汽车运输、木材加工和机械加工修理等。
十七冶利用自身拥有一定的科研、检测、设计能力和技术装备优势,与省内外科研、设计部门加强横向联合,不断向国内外新工艺、新技术攀登,并取得一定成果,如软弱地基处理、客运索道、煤气柜、高210米钢筋砼烟囱、聚氯乙烯建筑防水接缝、ESJ早强防冻剂等,以及矿山、冶金、焦化厂、氧气站、电厂等建筑工程管理技术咨询等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有12项新技术被安徽省选列为技术出口项目。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中央正确的方针指导下,十七冶党委大力进行拨乱反正,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之后,十七冶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中央对国民经济调整的大局出发,端正经营思想,调整服务方向,坚持“一不等,二不靠,三不伸手向上要”的原则,采取广开门路,扩大服务领域的经营决策。由过去只承担新建大中型项目,转变为大中小项目和挖潜、革新与改造项目一齐干;由过去只承建新建大中型项目,转变为既干冶金,也干轻纺、能源、交通、建材和旅游等多行业的工程施工;由过去以在马鞍山地区施工为主,转变为横跨华东各省和国外承包工程项目;由过去只单独承包,转变为与外地联营、全民与集体联营;由过去单一的施工企业转变为以施工为主的多种经营企业。通过以上的转变,既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也增强了企业对国民经济调整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1982年以来,十七冶党委按照冶金部对施工企业全面整顿的部署,以干部“四化”的要求,调整充实了各级领导班子,从两级公司到班组,从领导到工人都建立了明确的经济责任制,健全了各项管理的规章制度,并试行全优考核百元产值工资含量经济责任制,初步解决了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弊端。1983年10月15日经冶金部、安徽省和马鞍山联合组成的企业整顿验收检查团的达标检查验收,完全合格。1984年又开始试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首先试行经理负责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贯彻执行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锐意改革,开拓前进,使十七冶在政治上进一步安定团结,企业管理和各项工作都收到了较好成效。尤其是1983年以来,十七冶的经济效益持续、稳定、协调地增长。1983年的建筑业总产值(含内销)和利润均第一次突破1亿元和1千万元大关。1984年建筑业总产值(含内销)比1983年增长6.7%,达到10876.76万元,出现历史最好水平。实现利润1985年比1984年增长3.4%,达到694.6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985年比1984年增长5.8%,达到7334元/人年。1985年完成竣工单位工程121项,单位工程优良率达到88.4%,创全优工程41项,工程全优率达34%。安全生产负伤率为0.26‰,比1984年降低18‰,这一年的设备投资1300万元,相当于1984年的固定资产净值的18%,是1984年投资的3.5倍。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1985年十七冶固定职工的人均收入达到1502元。职工住宅、学校、幼托、食堂及医疗卫生条件都有相应改善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