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工程施工
20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十七冶在不断增长的基本建设任务中经受了锻炼,并在实践中发展成为具有施工技术成熟、政治素质较好、设备条件齐全、能承担国家重点项目,完成各种高、大、尖、难工程的一级大型综合施工企业。
第一个五年计划初期,在马鞍山铁厂恢复建设时,其前身马鞍山铁厂自营工程队应运而生。尽管当时其技术水平低、设备条件差、施工力量薄弱、管理制度不健全,但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仍然在被国民党破坏无余的日伪旧铁厂的废墟上建起了马鞍山六座炼铁高炉,开拓出华东钢铁工业基地。随着施工队伍的扩大,技术水平的提高,设备条件的改善,接着又承担并完成了从矿山、烧结、焦化、冶炼、轧钢和辅助生产等一系列的工程,从而为把原来单一生产生铁的马鞍山铁厂改建成为全国十大钢企之一的马钢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60年代十七冶独立经营后,在继续竭力为马钢配套成龙建设的同时,特别是10年动乱期间,还分兵奔赴“三线”承建陕西略阳钢铁厂,又转战山东、江苏、湖南等省为发展这些地区的冶金工业和矿山改造作出了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十七冶在保冶金、保马钢、立足安徽的前提下,跨出冶金建筑行业的大门,面向社会各行各业,施展其愈来愈成熟的各种技能。几年里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建材、电力、轻纺、化工、旅游等许多项技术复杂、施工难度大的工程。与此同时,冶金部还多次抽调其技术骨干派往亚非国家承担工程管理和施工任务。
20多年来,十七冶由开始的肩挑人抬板车拖的小施工队,发展成大型的综合建筑安装企业,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展更快,施工技术更趋成熟。在工程建设由一般单层小工业厂房发展到各种类型多层大型工业厂房,如全国最大的年产150万吨水泥的宁国水泥厂、镇江船山大型石灰石矿;在地基处理已从单一的钢筋砼桩基,发展到预应力钢筋砼管桩、钢管桩、灌注桩、爆破桩、井桩、碎石桩等。如厦门特区27层福联大厦的基础,采用了深43米、直径1米灌注摩擦桩,单桩承载能力达到1400吨;在高耸结构和筒库施工技术已施工超高烟囱160米荻港过江塔、宁国水泥厂80米预热器框架;在钢结构制作、焊接、安装已掌握了高强、高压和特种金属材料焊接技术。如15万立方米煤气柜、400立方米氧气球罐等工程项目;在结构吊装方面已向高、大、重的整体吊装发展,如34吨船山石灰石矿3#通廊,宁国水泥厂预均库51米钢屋桁架吊装;在机电设备安装已进入现代化新技术,如国外引进新技术马钢三钢厂连铸、宁国水泥厂干法生产成套设备、亚洲最长的黄山旅游缆车索道、马钢每秒110米高速线材轧机等工程。以上都是施工难度大、设备先进、技术要求高的工程。十七冶按期、高质量地完成。十七冶20多年来的施工成就,不仅取得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赢得了社会信誉。
20多年来十七冶先后完成大小单项工程320项,建筑安装工作量9.77亿元,附属企业工业产值1.70亿元。
十七冶累计完成的工作量表

一、1953~1962年工程施工
十七冶的前身系马鞍山铁厂自营队伍。1953年改建成该厂第一座高炉并炼出了第一炉铁水。接着又改建成二号至六号高炉,至此马鞍山铁厂已全面恢复生产。1958年9月和12月又先后完成了3.5吨电炉和小型轧钢工程的建设任务,以及凹山矿的改造。从而结束了马鞍山铁厂单一生产生铁的历史。随着基建队伍的扩大,技术力量的加强和设备条件的改善,又先后完成了第一烧结厂(18平方米烧结机)、五座210~250立方米高炉、四座255立方米高炉、2座65孔焦炉、500/300轧机、四座100立方米耐火材料窑等多项工程,为马鞍山铁厂成为中型钢铁联合企业创造了条件,打好了基础。
二、1963~1965年工程施工
1963年,十七冶独立后在继续完成马钢“二五”时期开工的同时,调遣主力新建扩建凹山选矿和第二烧结厂工程及其他辅助生产工程,先后为马钢完成单项工程21项,建安工作量达7572万元。
〔凹山选矿工程的建设〕
凹山选矿系列工程,是为解决马钢矿石自给而兴建的大型建设项目,年选矿设计能力为370万吨。由鞍山矿山设计院设计,十七冶承建,分两期完成。
凹山选矿厂由选矿主厂房、重选车间、粗、中、细破碎车间、过滤车间、浓缩池、循环水泵站、生活水泵站、电机车道、厂区公路、铁路、供排水、尾矿坝、生活设施等工程组成。1962年元月开始动工,到1964年工程建设兴起高潮,为了科学施工、专业对口、安排合理,当年二月十七冶凹山指挥部决定,土建工程和铁路、公路由十七冶第二工程公司承担。其他工业管道、金属结构及电机设备安装由机电公司承担。1965年12月,建成凹山选矿1#~6#系列工程,选矿二期7#~9#系列工程于1967年竣工。
〔马钢第二烧结厂工程〕
第二烧结厂工程,是十七冶成立后承建的第一个大型冶金建设项目,也是冶金部推行全包制,即从设计、管理、设备和材料供应以及组织施工等由十七冶全部承包的一个重点工程。该厂设有2台75平方米烧结机,年产烧结矿145万吨。1965年立项后,十七冶便认真做好基建前期准备工作,首先配合鞍山矿山设计院来马的技术人员,对总图、厂房位置和主厂房结构等方案上进行了讨论,最后选定了就近于老厂区为厂址,在结构方案选择了成本低、质量好而切合实际的捣制方案。随即十七冶党委号召全体职工把这项工程当作“翻身仗”来打,一定要作到保重点、争速度、按期建成。1965年三季度在上海基础公司的配合下,打下1000多根桩基后,二烧工程便全面展开,十七冶在运用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仗的同时,狠抓质量,坚持水平度、垂直度、高度、长度、角度等“五度不过三”的严格施工要求。土建结构不到半年时间全部封顶,既创高速又创优质,受到冶金部赞扬。但该项工程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从1966年四季度开始,成了“马拉松”,停停干干,一直拖到1970年9月才正式投产,但工程质量始终受到好评。马钢第二烧结厂工程的实践证明,十七冶已经能够从设计管理、征迁、设备和材料供应到组织施工协同作业;完成深基、高烟囱、高框架和多种复杂砼结构与安装进口设备,并优质高速完成较大型工程任务。
三、1966~1975年工程施工
在这个时期主要承担项目有:陕西略阳钢铁厂、马钢二铁厂改造、马钢三轧钢厂630车间、马钢中板厂、江苏梅山铁矿破碎系统、山东莱芜钢铁厂高炉、马钢6500氧气站、马钢焦化厂4#焦炉等,共计完成单项工程78项,建安工作总量30437万元。其间主要工程如下:
〔陕西略阳钢铁厂工程〕
略阳钢铁厂工程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十七冶外出承担的一个最大的冶金建设工程,也是施工中条件最差、最难、最艰苦的工程。该工程由马鞍山钢铁设计院设计、年产12万吨生铁。冶金部对其十分重视,为圆满完成这项工程,决定由马钢公司、十七冶、马鞍山钢铁设计院等单位组成现场指挥部、十七冶抽调以二公司为主力,由机电公司和机运公司部分职工组成施工队伍分别担负土建及安装。
略钢初建时,是以炼铁为主体的联合企业,故从矿山选矿、球团、炼铁、供电、供水、运输、机修等多项工程同时开工,并要求与高炉建设同步竣工,任务很重。略钢地处高山峡谷,厂区地质复杂,为施工和大型设备的搬运,都带来极大的困难。但参战职工不畏艰险,同心协力,争时间、抢速度,苦战5年,从1965年开始,终于在1969年10月,使略钢炼出了第一炉铁水,结束了陕西省“手无寸铁”的历史。
〔梅山铁矿主井楼工程〕
梅山铁矿工程,采用的是从瑞典引进的较先进的大型井下采矿设备。矿区设主井、副井、东南风井和西南风井。其主井工程是梅山铁矿四个壁井的重点。它的主要作用是提升和输出矿石,井口标高30米,井筒深度325米,主井楼高61.4米。1966年由鞍山矿山设计院设计。由十七冶三公司承担土建施工,该井楼原设计方案为捣制的钢筋砼框架结构,其平面柱距12~17.5米。为了节约投资和缩短建设工期,十七冶会同设计部门与甲方研究同意,首次采用当时比较先进的液压滑模新工艺,同时改捣制框架结构为钢筋砼薄壁结构。由于工作深细,各方面配合协调,施工操作认真,原计划三个月完成的主井楼工程,只用了一个半月,工期整个加快了一倍。而且比原设计的捣制框架结构降低成本20%。此外,还大大降低了施工中工人的劳动强度。梅山主井楼的经验证明,采用液压滑模新工艺工程质量优,经济效益好,施工进度快。因此为十七冶后来在滑模楼高层井塔建筑时应用液压滑模闯出了新路子。
〔马钢630轧钢车间工程〕
马钢630×1/500×3二列式中型轧钢车间,是马钢“四五”计划建设的主要项目之一。该工程是以马钢设计院为主,同时有工人、技术人员干部“三结合”小组参加设计的。主要轧制钢坯、型钢、园钢,设计年产35万吨。主机为上海钢铁一厂,大冶钢厂调来的旧设备与马钢库存的主电机;辅助设备由安徽省与马鞍山市制造,土建任务由三公司负责,机电设备安装由机电公司承担。该工程于1970年8月1日破土兴建,当时要求当年建成投产。但是施工时由于设计图纸未到,工人们只能拿底图施工;由于地质不清,致使柱基下沉造成返工;还因设备与材料不齐等等,影响工期,拖至1971年12月才建成投产。
〔马钢中板厂工程〕
马钢中板厂第一期工程由马钢自己设计。其精轧机系2300毫米,四辊可逆式轧机,精整线从矫直机到成品检查台架全部套用包头钢铁设计队编制的“2300毫米中板车间通用设计”。一期工程年设计产量15万吨。全部工程由十七冶一公司承担土建,机电公司负责机电安装。工程分主厂房、总图运输、辅助设施和生活设施,厂房为封闭式施工。1970年7月破土动工时,马鞍山市曾隆重举行“二米三工程会战誓师大会”,并组织全市各行业参加义务劳动。工程要求一年建成,该工程由于设计匆忙,急促上马,地质情况掌握不清,给土建基础造成许多困难,有的工程基础不得不改变施工方案,使用爆扩桩及砂填基础。为了及时解决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马钢设计小分队,在施工现场派有常驻小组。该工程74米烟囱采用无井架滑模施工;应用预应力的鱼腹吊车梁管柱;用沉井施工方法建成铁皮沉淀池。虽然土建工程(预制件基础工作)按期在一年内完成,但因施工图与设备资料不符,设备与基础不配套,以及设备技术工艺问题,造成在5年中时停时干,一直拖到1975年4月才竣工投产。
〔马钢6500立方米/时氧气站工程〕
该工程是从法国引进的成套制氧设备,其特点是功率大。转速高动力设备、系深冷工艺流程,为70年代技术水平很高的自调、自控系统的设备。是为马钢三钢厂50吨转炉的配套设施。1974年3开工,1975年9月竣工。土建工程由十七冶二公司承担。机电管道安装由十七冶机电公司负责。十七冶承接这项工程后就决定按冶金部的样板工程施工,并向国家实行包建设规模,包竣工投产日期,包工程质量,包投资总额。由于该工程是投资包干试点项目(工程项目竣工后按投资结余实行分成),十七冶两级公司共同承包,大大促进了工程进度,使土建主体工程仅用49天就已完成。
四、1976~1985年工程施工
这个时期,十七冶先后完成单项工程221项,建安工作量5.97亿元。承建冶金、电力、建材、轻纺、旅游等多项工程项目,并受冶金部指示,选派技术骨干援建国外工程。
冶金系统承担主要工程项目有:马钢初轧厂;马钢三钢厂;马钢二烧3#烧结机;江苏镇江船山石灰石矿扩建;上海、江苏钢铁及冶金机修厂工程。
承担其它行业主要工程项目有:建材:安徽宁国水泥厂。常州电厂;安徽荻港500千伏输电线过江塔、微波塔;谏壁电厂;江苏丹阳棉纺厂;常州东风印染厂;黄山索道、黄山宾馆;民用及工业用煤气:马鞍山民用煤气柜工程;宝钢煤气柜;苏州淮阴煤气工程。
在这时期十七冶综合施工能力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从承担中小型单项工程项目,转向跨行业承担大型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具有总承包能力。从70年代初期每年只能承担几个中型单项工程,发展至每年不仅能承担1~2个大型综合建设项目,同时还可穿插若干个中小型的工程项目,施工产值也从70年代徘徊在几千万元,一跃为年工作总产值达亿元的国家一级施工企业。
〔马钢初轧厂工程〕
该厂规模是当时华东最大的初轧厂,年处理钢锭90万吨,生产钢坯74万吨,工程分均热炉车间、主轧车间、主电室、钢坯库、钢锭库,总图设施等9个系统。1976年8月开工(1977年因国家计划调整缓建,1978年复工),1978年初冶金部列为争取建成项目,四月为抢建项目。该工程由马鞍山钢铁设计院设计,十七冶一公司承担土建,工安公司负责结构吊装,机电公司完成设备安装。工程特点是工程量大、设备基础复杂,埋设件多,且精密度高,防水工程质量要求更严。1978年复工,职工们群策群力,大胆革新,采用碎石排水层代替了原设计用1米厚的卵石排水层,不仅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使均热炉炉坑基础的厚度减薄,而且加快了施工进度。节省了工程投资。V-21米铁皮沉淀池采用新工艺创液压滑模样板工程。用连续浇灌大会战的方法,使主轧基础工期提前,质量更优。金属结构制作、厂房吊装、设备安装与土建等实行立体交叉平行流水作业,各工程配合协调、相互支援。经过15个半月的努力,到1979年5月一次热轧成功,创同类工程中的优质高速工程。
〔马钢三钢厂连铸车间工程〕
马钢三钢连铸工程是三钢配套工程的组成部分,年产方坯25万吨。总体工程和工艺布置分别由马鞍山钢铁设计院和西德迪马克公司设计。连铸机主体设备由西德引进,部分配套设备由大连重机厂合作制造。该工程系国家批准技术引进项目,故有对外合同调试保用期限。十七冶一公司承担土建,工安公司承担吊装,机电公司承担设备安装。整个工程分主厂房、水处理、附属设施、总图运输及公用设施等。该工程不仅工期紧,要求15个月完工,而且设计要求很高,主体设备技术复杂,其中还有十七冶从未遇到过的可控硅等新技术,同时施工现场与已生产的转炉车间紧紧相邻,另外有些进口设计由于涉及对外合同,十七冶不能拆检,调试也必须由西德生产厂方进行,因此困难甚多。但施工单位并未被困难吓倒,决心创出全优工程。争取连铸机一次调试成功。工程于1981年7月21日开工,奋战了30多天,到8月25日,一举完成了连铸机心脏工程基础砼任务。至1983年5月,整个连铸工程全部竣工,扣除因德方设备延缓供应的时间和技术修改耽误的时日,工程如期完成,经自检和联合专检确认,工程质量较好,联合专检合格率达98.5%,被冶金部评为全优工程。
〔镇江船山石灰石矿扩建工程——上海宝钢配套工程〕
该矿前期工程设计规模为年产石灰石120万吨,于1965年4月开工,1973年元月完工。1978年,国家将该矿划定给宝钢配套,矿山扩建年产石灰石370万吨。工程分采矿、破碎、洗矿、贮运、尾矿、公用动力、炸药库等10个系统,共86个单项。1979年,冶金部决定由十七冶承担扩建工程。同年4月,十七冶开始施工准备,5月便成立工程指挥部。1980年开始全面施工,先后完成了炸药库、总降压、洗矿车间和成品矿槽桩基等主体结构下部工程,年底因宝钢缓建而停工。1982年3月该工程再度上马。十七冶参加该项工程施工的有一公司、机电公司、机械化公司和企业公司等单位。该工程点多线长,征迁量大,计2000多亩土地,拆迁障碍物多达100项,桩基结构复杂等。土建阶段成品矿仓贮运设施的中间矿槽和江边高架筒库工程是整个工程施工进度的关键所在,必须先行突击;通话、通水、通电、公路及管道铺设、安装工程。是后期工程的重点不能放松;中间矿槽和粗破碎深△-17米地下结构,必须抢在雨季前完成,故其砼用料必须优先供应;跨越沪宁铁路3#长皮带通廊的钢结构通廊重达30吨,要在每八分钟内有列车通过的紧急情况下,一次性整体吊装成功,必须做好充分准备,组织精干的施工力量,安排最合适的时间突击吊装。由于工程指挥部措施得力,指挥有方,先后有序,主次分明;各施工单位团结协作,配合得当,职工们苦干,排除艰难,保证了工期顺利进行,其中庞大的钢结构通廊整体吊装,比原计划提前了四分钟,不足半小时便顺利完成。另外,破除迷信,科学组织,打破常规,对工程复杂、程序交错的中间矿槽工程,采取分区分段交叉施工的方法进行,节省了费用,保证了工期。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是保证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的有效措施。船山矿所有砼项目全部使用组合钢模板,采用拉模工艺进行尾矿坝溢流砼管道施工,冬季普遍应用ESJ抗冻剂等都收到了较好效果。船山矿整个工程从1982年元月复工至1984年底3年时间全部建成,并且无负荷联动试车成功,从而实现了1984年12月交付生产的预定目标。
〔荻港过江塔工程〕
该工程是跨越长江天堑的淮沪50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工程。也是华东地区第一条过江线路,属安徽省重点建设项目。该工程两塔分别建于大江南北两岸,属超高构筑物,塔高各达160米,塔身底部直径19米,顶部直径5.5米,垂直塔壁有15%、7.8%、1.92%三次变坡度,塔壁由下而上,从500毫米厚度开始,分六次减薄至塔身上部为250毫米。两塔各有耐涨塔一座。江北塔承台下有88根直径为800毫米、深45米的灌注桩。而这些桩在施工时必需穿过24米厚的粉砂层,这样深度砂层在国内是少有的。南塔座落在海拔54米的山岗下,江岸风大,又属多雷地区,施工期间经常停电,特别是超高空作业的安全问题最为棘手。为确保安全,首先对185米高的钢管架的强度进行了认真计算,并在用双筒双绳卷扬机,升降装入运料罐笼的同时,采用多安全装置。
施工分为南北两个工段、四个作业组进行。承担该项工程的十七冶二公司特殊工程队,实行经济责任制,调整了一、二、三线工人责、权、利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不少青年工人学习超高空施工技术。为使施工人员积极性得到发挥,他们将这项工程作为“施工信誉纪念碑”矗立在大江两岸。由于坚持按全优工程的标准施工,未发生任何质量事故,88根浇注桩无一根报废。该工程从1981年4月开工,经过两年多的艰苦施工,分别于1983年10月和11月竣工,同年经华东电管局、华东电力水利设计院、安徽电管局、芜湖供电局等单位共同验收一致确认工程质量好,施工进度快。
〔黄山客运索道工程〕
安徽省黄山客运索道工程,其全套设备从日本索道公司引进。索道台站设计和路线选择均由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负责完成。该索道从云谷寺到北海之滨的白鹅岭,全长2800多米,海拔标高最低点为894米,最高点为1667米,全程高低差772米。索道有两辆对开缆车,每辆车箱乘41人,采用可控硅直流控制,每秒行程最快7米,最慢3.6米,一个行程为8分钟,一小时可运300人。索道承受力80吨左右。其长度、高差、弦距等均属亚洲第一。
黄山索道工程,五座钢塔全部建在陡峭的悬岩上,其中四号塔至五号塔之间,弦距966米,鸟瞰沟底高达130米,有些地段极其险峻,须借助软梯等辅助工具进行施工。同时施工材料与机具全靠肩挑人抬,攀登而上,加之黄山地区气象复杂多变,都给施工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但是这些艰难险阻没有吓倒承担该工程的十七冶二公司和机电公司的职工,他们知难而上,精心施工,克服了施工、生活等重重困难,苦干了两年,于1986年旅游旺季的五月建成,并交付使用。
〔安徽宁国水泥厂工程〕
宁国水泥厂是国家“六五”计划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也是中国建材工业首批由国外引进的三个大型水泥厂中的一个。该工程由科威特贷款,设计能力为年产高标水泥150万吨。主要生产工艺设计与成套设备均从日本三菱公司引进;矿山等辅助生产线与全部土建工程设计均由天津水泥设计院负责,工程建设关系到国家信誉。1982年3月冶金部与安徽省决定该工程由原准备施工的基建工程兵,交给十七冶承建。十七冶随即成立工程指挥部,由土建二、三公司、机电、机械化、企业公司等单位参加施工,当年9月土建工程动工。该工程特点是:
高空作业多。窑尾预热器塔高99.9米,安装架高105米,废气管道最高点为73米,增湿塔高52.7米,其它几十项设备结构安装均在20~30米以上。特别是预热塔的吊装,是十七冶从未遇过的超高构筑物吊装。
设备结构大。原料磨、回转窑分别为5×15.6米、4.7×75米。一窑四磨都在数百吨以上。其中回转窑840吨,水泥磨800吨、原料磨914吨。预均化库梯型钢屋架跨度51米,整个厂房长300米。
技术工艺新。该厂生产工艺具有70年代国际水平,采用多波尔预热器和M FC窑外分解炉等先进设备,主要生产线均由中央控制室一台电子计算机和三台程序逻辑控制器(PLC)进行管理,各生产车间分别装有电除尘及脉冲袋式除尘器。
工期要求紧。该厂原定3年建成,后因中央调整国民经济计划停缓建。1982年9月复建后要求1984年9月建成试车,设备安装工期只有15个月。工期比原计划紧,此外,该厂地处皖南山区多雨地段,下雨近200天,给土建施工带来极大困难。为了完成宁国水泥厂工程这一艰巨任务,以为国争光、为企业争信誉,十七冶组成强有力的技术骨干班子,制定了《宁国水泥厂工程施工总规划》,明确施工步骤,排出网络施工总进度,把整个工程分为地下基础工程、地面结构工程、设备安装工程、调试等4个“战役”,参加施工的各公司根据总《规划》编制单项工程《施工方案》。在土建施工中,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全面推广使用组合钢模板和钢管架,并根据钢筋砼筒仓工程多、工期紧的情况,采用倒模法施工。在设备安装和金属结构制作前,机电公司认真按照编制好的施工方案和作业计划实施,抓新技术培训,让职工尽快掌握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性能与特点。预热器钢塔的制作与安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且误差大大小于日本误差标准25毫米,实际只有8毫米;回转窑的安装焊缝,经探伤检查也达一级水平。该厂全部工程前后只二年多时间,到1984年12月28日全部建成,而且联动试车合格交付厂方。由于工程高速优质,因而赢得了“深圳速度”的美誉,曾分别得到国家、安徽省政府、建材局有关部门的赞扬。
〔厦门特区桩基工程〕
十七冶二公司桩基施工专业队,从1984年10月进入厦门特区起,先后承担了福联大厦、富山国际展览馆、海滨大厦、市政大厦、凌云、凌霄大厦等多座高层大厦的基础桩基工程。这些高层建筑基础荷载大,而且该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属断裂带,一般高层建筑的桩基均要求桩尖嵌入微风化岩中的一定深度,故一般设计要求,进入桩径必须为1~1.5倍。桩基专业队从所承担的桩基工程使用的桩径从0.5~1.9米,深从14~43米的情况来看,只能采用磨盘钻机钻孔和冲击钻机钻孔。其中在承担高86米27层的福联大厦的桩基工程时,甲方要求桩基加载最大要达到1500吨,这样大径深桩承压大吨位的桩基除上海宝钢1200吨外,国内少有,十七冶也从未施工过。二公司桩基专业队在承接任务后,把实干精神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分别作了锚桩、试桩、试压等等试验,根据试验结构调整该工程需用的桩数与桩长,再经冶金部厦门岩土工程咨询公司检测受压容许承载合格后正式施工,因而顺利完成了福联大厦桩基工程。在承担深基重压力桩基施工的同时,还推行钻孔桩采取岩芯的新工艺(即桩根成孔后,取出孔底岩芯来证实桩是否进入中微风化岩石)。以上桩基工程受到了有关单位的好评,为十七冶在厦门特区赢得了信誉。
〔科威特国HP大楼工程〕
HP大楼以科威特国副首相兼外交大臣的夫人名义建造的一幢商业办公大楼,是中科两国合作具有政治意义的一项工程。合同规定两年交工,延期罚款。冶金部中冶公司要求十七冶在接受中国向科威特的第一项总承包工程中,不仅要为中冶公司闯出路子,还要为进一步加强两国政治、经济合作关系作出贡献。该大楼共八层,楼房结构特殊,四周由四根圆柱承受整个大楼的荷重,底层为四方形、二层以上为六角、顶部为四边形,系捣制钢筋砼大理石贴墙面,室内地坪为水磨石及瓷砖上顶为铝合金天棚,此外还有集中空调,高速电梯及不同型号的电气照明等,工程质量要求高。另外科威特气温高,夏季高达50℃以上,这不仅给在科施工的职工生活带来许多困难,而且施工规范不允许在高温气候中使用钢模板和钢管架,给施工加大了难度。大楼地处科威特市中心,极引人注目,中外施工单位参观者络绎不绝,这也给施工带来了一定压力。但是从1984年5月开工后,十七冶先后派出50名技术人员和工人参加施工,他们没有被困难压倒,而是以顽强的意志和为国争光的决心投入施工。其土建结构工程仅用10个月时间便全部完成,室内装饰安装,虽因材料(大理石)尺寸不对,耽误了一些工期,但经过努力,基本按照合同工期于1986年4月圆满竣工,为十七冶在国外争得信誉,更为国家争得光荣。
第一个五年计划初期,在马鞍山铁厂恢复建设时,其前身马鞍山铁厂自营工程队应运而生。尽管当时其技术水平低、设备条件差、施工力量薄弱、管理制度不健全,但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仍然在被国民党破坏无余的日伪旧铁厂的废墟上建起了马鞍山六座炼铁高炉,开拓出华东钢铁工业基地。随着施工队伍的扩大,技术水平的提高,设备条件的改善,接着又承担并完成了从矿山、烧结、焦化、冶炼、轧钢和辅助生产等一系列的工程,从而为把原来单一生产生铁的马鞍山铁厂改建成为全国十大钢企之一的马钢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60年代十七冶独立经营后,在继续竭力为马钢配套成龙建设的同时,特别是10年动乱期间,还分兵奔赴“三线”承建陕西略阳钢铁厂,又转战山东、江苏、湖南等省为发展这些地区的冶金工业和矿山改造作出了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十七冶在保冶金、保马钢、立足安徽的前提下,跨出冶金建筑行业的大门,面向社会各行各业,施展其愈来愈成熟的各种技能。几年里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建材、电力、轻纺、化工、旅游等许多项技术复杂、施工难度大的工程。与此同时,冶金部还多次抽调其技术骨干派往亚非国家承担工程管理和施工任务。
20多年来,十七冶由开始的肩挑人抬板车拖的小施工队,发展成大型的综合建筑安装企业,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展更快,施工技术更趋成熟。在工程建设由一般单层小工业厂房发展到各种类型多层大型工业厂房,如全国最大的年产150万吨水泥的宁国水泥厂、镇江船山大型石灰石矿;在地基处理已从单一的钢筋砼桩基,发展到预应力钢筋砼管桩、钢管桩、灌注桩、爆破桩、井桩、碎石桩等。如厦门特区27层福联大厦的基础,采用了深43米、直径1米灌注摩擦桩,单桩承载能力达到1400吨;在高耸结构和筒库施工技术已施工超高烟囱160米荻港过江塔、宁国水泥厂80米预热器框架;在钢结构制作、焊接、安装已掌握了高强、高压和特种金属材料焊接技术。如15万立方米煤气柜、400立方米氧气球罐等工程项目;在结构吊装方面已向高、大、重的整体吊装发展,如34吨船山石灰石矿3#通廊,宁国水泥厂预均库51米钢屋桁架吊装;在机电设备安装已进入现代化新技术,如国外引进新技术马钢三钢厂连铸、宁国水泥厂干法生产成套设备、亚洲最长的黄山旅游缆车索道、马钢每秒110米高速线材轧机等工程。以上都是施工难度大、设备先进、技术要求高的工程。十七冶按期、高质量地完成。十七冶20多年来的施工成就,不仅取得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赢得了社会信誉。
20多年来十七冶先后完成大小单项工程320项,建筑安装工作量9.77亿元,附属企业工业产值1.70亿元。
十七冶累计完成的工作量表

一、1953~1962年工程施工
十七冶的前身系马鞍山铁厂自营队伍。1953年改建成该厂第一座高炉并炼出了第一炉铁水。接着又改建成二号至六号高炉,至此马鞍山铁厂已全面恢复生产。1958年9月和12月又先后完成了3.5吨电炉和小型轧钢工程的建设任务,以及凹山矿的改造。从而结束了马鞍山铁厂单一生产生铁的历史。随着基建队伍的扩大,技术力量的加强和设备条件的改善,又先后完成了第一烧结厂(18平方米烧结机)、五座210~250立方米高炉、四座255立方米高炉、2座65孔焦炉、500/300轧机、四座100立方米耐火材料窑等多项工程,为马鞍山铁厂成为中型钢铁联合企业创造了条件,打好了基础。
二、1963~1965年工程施工
1963年,十七冶独立后在继续完成马钢“二五”时期开工的同时,调遣主力新建扩建凹山选矿和第二烧结厂工程及其他辅助生产工程,先后为马钢完成单项工程21项,建安工作量达7572万元。
〔凹山选矿工程的建设〕
凹山选矿系列工程,是为解决马钢矿石自给而兴建的大型建设项目,年选矿设计能力为370万吨。由鞍山矿山设计院设计,十七冶承建,分两期完成。
凹山选矿厂由选矿主厂房、重选车间、粗、中、细破碎车间、过滤车间、浓缩池、循环水泵站、生活水泵站、电机车道、厂区公路、铁路、供排水、尾矿坝、生活设施等工程组成。1962年元月开始动工,到1964年工程建设兴起高潮,为了科学施工、专业对口、安排合理,当年二月十七冶凹山指挥部决定,土建工程和铁路、公路由十七冶第二工程公司承担。其他工业管道、金属结构及电机设备安装由机电公司承担。1965年12月,建成凹山选矿1#~6#系列工程,选矿二期7#~9#系列工程于1967年竣工。
〔马钢第二烧结厂工程〕
第二烧结厂工程,是十七冶成立后承建的第一个大型冶金建设项目,也是冶金部推行全包制,即从设计、管理、设备和材料供应以及组织施工等由十七冶全部承包的一个重点工程。该厂设有2台75平方米烧结机,年产烧结矿145万吨。1965年立项后,十七冶便认真做好基建前期准备工作,首先配合鞍山矿山设计院来马的技术人员,对总图、厂房位置和主厂房结构等方案上进行了讨论,最后选定了就近于老厂区为厂址,在结构方案选择了成本低、质量好而切合实际的捣制方案。随即十七冶党委号召全体职工把这项工程当作“翻身仗”来打,一定要作到保重点、争速度、按期建成。1965年三季度在上海基础公司的配合下,打下1000多根桩基后,二烧工程便全面展开,十七冶在运用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仗的同时,狠抓质量,坚持水平度、垂直度、高度、长度、角度等“五度不过三”的严格施工要求。土建结构不到半年时间全部封顶,既创高速又创优质,受到冶金部赞扬。但该项工程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从1966年四季度开始,成了“马拉松”,停停干干,一直拖到1970年9月才正式投产,但工程质量始终受到好评。马钢第二烧结厂工程的实践证明,十七冶已经能够从设计管理、征迁、设备和材料供应到组织施工协同作业;完成深基、高烟囱、高框架和多种复杂砼结构与安装进口设备,并优质高速完成较大型工程任务。
三、1966~1975年工程施工
在这个时期主要承担项目有:陕西略阳钢铁厂、马钢二铁厂改造、马钢三轧钢厂630车间、马钢中板厂、江苏梅山铁矿破碎系统、山东莱芜钢铁厂高炉、马钢6500氧气站、马钢焦化厂4#焦炉等,共计完成单项工程78项,建安工作总量30437万元。其间主要工程如下:
〔陕西略阳钢铁厂工程〕
略阳钢铁厂工程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十七冶外出承担的一个最大的冶金建设工程,也是施工中条件最差、最难、最艰苦的工程。该工程由马鞍山钢铁设计院设计、年产12万吨生铁。冶金部对其十分重视,为圆满完成这项工程,决定由马钢公司、十七冶、马鞍山钢铁设计院等单位组成现场指挥部、十七冶抽调以二公司为主力,由机电公司和机运公司部分职工组成施工队伍分别担负土建及安装。
略钢初建时,是以炼铁为主体的联合企业,故从矿山选矿、球团、炼铁、供电、供水、运输、机修等多项工程同时开工,并要求与高炉建设同步竣工,任务很重。略钢地处高山峡谷,厂区地质复杂,为施工和大型设备的搬运,都带来极大的困难。但参战职工不畏艰险,同心协力,争时间、抢速度,苦战5年,从1965年开始,终于在1969年10月,使略钢炼出了第一炉铁水,结束了陕西省“手无寸铁”的历史。
〔梅山铁矿主井楼工程〕
梅山铁矿工程,采用的是从瑞典引进的较先进的大型井下采矿设备。矿区设主井、副井、东南风井和西南风井。其主井工程是梅山铁矿四个壁井的重点。它的主要作用是提升和输出矿石,井口标高30米,井筒深度325米,主井楼高61.4米。1966年由鞍山矿山设计院设计。由十七冶三公司承担土建施工,该井楼原设计方案为捣制的钢筋砼框架结构,其平面柱距12~17.5米。为了节约投资和缩短建设工期,十七冶会同设计部门与甲方研究同意,首次采用当时比较先进的液压滑模新工艺,同时改捣制框架结构为钢筋砼薄壁结构。由于工作深细,各方面配合协调,施工操作认真,原计划三个月完成的主井楼工程,只用了一个半月,工期整个加快了一倍。而且比原设计的捣制框架结构降低成本20%。此外,还大大降低了施工中工人的劳动强度。梅山主井楼的经验证明,采用液压滑模新工艺工程质量优,经济效益好,施工进度快。因此为十七冶后来在滑模楼高层井塔建筑时应用液压滑模闯出了新路子。
〔马钢630轧钢车间工程〕
马钢630×1/500×3二列式中型轧钢车间,是马钢“四五”计划建设的主要项目之一。该工程是以马钢设计院为主,同时有工人、技术人员干部“三结合”小组参加设计的。主要轧制钢坯、型钢、园钢,设计年产35万吨。主机为上海钢铁一厂,大冶钢厂调来的旧设备与马钢库存的主电机;辅助设备由安徽省与马鞍山市制造,土建任务由三公司负责,机电设备安装由机电公司承担。该工程于1970年8月1日破土兴建,当时要求当年建成投产。但是施工时由于设计图纸未到,工人们只能拿底图施工;由于地质不清,致使柱基下沉造成返工;还因设备与材料不齐等等,影响工期,拖至1971年12月才建成投产。
〔马钢中板厂工程〕
马钢中板厂第一期工程由马钢自己设计。其精轧机系2300毫米,四辊可逆式轧机,精整线从矫直机到成品检查台架全部套用包头钢铁设计队编制的“2300毫米中板车间通用设计”。一期工程年设计产量15万吨。全部工程由十七冶一公司承担土建,机电公司负责机电安装。工程分主厂房、总图运输、辅助设施和生活设施,厂房为封闭式施工。1970年7月破土动工时,马鞍山市曾隆重举行“二米三工程会战誓师大会”,并组织全市各行业参加义务劳动。工程要求一年建成,该工程由于设计匆忙,急促上马,地质情况掌握不清,给土建基础造成许多困难,有的工程基础不得不改变施工方案,使用爆扩桩及砂填基础。为了及时解决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马钢设计小分队,在施工现场派有常驻小组。该工程74米烟囱采用无井架滑模施工;应用预应力的鱼腹吊车梁管柱;用沉井施工方法建成铁皮沉淀池。虽然土建工程(预制件基础工作)按期在一年内完成,但因施工图与设备资料不符,设备与基础不配套,以及设备技术工艺问题,造成在5年中时停时干,一直拖到1975年4月才竣工投产。
〔马钢6500立方米/时氧气站工程〕
该工程是从法国引进的成套制氧设备,其特点是功率大。转速高动力设备、系深冷工艺流程,为70年代技术水平很高的自调、自控系统的设备。是为马钢三钢厂50吨转炉的配套设施。1974年3开工,1975年9月竣工。土建工程由十七冶二公司承担。机电管道安装由十七冶机电公司负责。十七冶承接这项工程后就决定按冶金部的样板工程施工,并向国家实行包建设规模,包竣工投产日期,包工程质量,包投资总额。由于该工程是投资包干试点项目(工程项目竣工后按投资结余实行分成),十七冶两级公司共同承包,大大促进了工程进度,使土建主体工程仅用49天就已完成。
四、1976~1985年工程施工
这个时期,十七冶先后完成单项工程221项,建安工作量5.97亿元。承建冶金、电力、建材、轻纺、旅游等多项工程项目,并受冶金部指示,选派技术骨干援建国外工程。
冶金系统承担主要工程项目有:马钢初轧厂;马钢三钢厂;马钢二烧3#烧结机;江苏镇江船山石灰石矿扩建;上海、江苏钢铁及冶金机修厂工程。
承担其它行业主要工程项目有:建材:安徽宁国水泥厂。常州电厂;安徽荻港500千伏输电线过江塔、微波塔;谏壁电厂;江苏丹阳棉纺厂;常州东风印染厂;黄山索道、黄山宾馆;民用及工业用煤气:马鞍山民用煤气柜工程;宝钢煤气柜;苏州淮阴煤气工程。
在这时期十七冶综合施工能力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从承担中小型单项工程项目,转向跨行业承担大型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具有总承包能力。从70年代初期每年只能承担几个中型单项工程,发展至每年不仅能承担1~2个大型综合建设项目,同时还可穿插若干个中小型的工程项目,施工产值也从70年代徘徊在几千万元,一跃为年工作总产值达亿元的国家一级施工企业。
〔马钢初轧厂工程〕
该厂规模是当时华东最大的初轧厂,年处理钢锭90万吨,生产钢坯74万吨,工程分均热炉车间、主轧车间、主电室、钢坯库、钢锭库,总图设施等9个系统。1976年8月开工(1977年因国家计划调整缓建,1978年复工),1978年初冶金部列为争取建成项目,四月为抢建项目。该工程由马鞍山钢铁设计院设计,十七冶一公司承担土建,工安公司负责结构吊装,机电公司完成设备安装。工程特点是工程量大、设备基础复杂,埋设件多,且精密度高,防水工程质量要求更严。1978年复工,职工们群策群力,大胆革新,采用碎石排水层代替了原设计用1米厚的卵石排水层,不仅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使均热炉炉坑基础的厚度减薄,而且加快了施工进度。节省了工程投资。V-21米铁皮沉淀池采用新工艺创液压滑模样板工程。用连续浇灌大会战的方法,使主轧基础工期提前,质量更优。金属结构制作、厂房吊装、设备安装与土建等实行立体交叉平行流水作业,各工程配合协调、相互支援。经过15个半月的努力,到1979年5月一次热轧成功,创同类工程中的优质高速工程。
〔马钢三钢厂连铸车间工程〕
马钢三钢连铸工程是三钢配套工程的组成部分,年产方坯25万吨。总体工程和工艺布置分别由马鞍山钢铁设计院和西德迪马克公司设计。连铸机主体设备由西德引进,部分配套设备由大连重机厂合作制造。该工程系国家批准技术引进项目,故有对外合同调试保用期限。十七冶一公司承担土建,工安公司承担吊装,机电公司承担设备安装。整个工程分主厂房、水处理、附属设施、总图运输及公用设施等。该工程不仅工期紧,要求15个月完工,而且设计要求很高,主体设备技术复杂,其中还有十七冶从未遇到过的可控硅等新技术,同时施工现场与已生产的转炉车间紧紧相邻,另外有些进口设计由于涉及对外合同,十七冶不能拆检,调试也必须由西德生产厂方进行,因此困难甚多。但施工单位并未被困难吓倒,决心创出全优工程。争取连铸机一次调试成功。工程于1981年7月21日开工,奋战了30多天,到8月25日,一举完成了连铸机心脏工程基础砼任务。至1983年5月,整个连铸工程全部竣工,扣除因德方设备延缓供应的时间和技术修改耽误的时日,工程如期完成,经自检和联合专检确认,工程质量较好,联合专检合格率达98.5%,被冶金部评为全优工程。
〔镇江船山石灰石矿扩建工程——上海宝钢配套工程〕
该矿前期工程设计规模为年产石灰石120万吨,于1965年4月开工,1973年元月完工。1978年,国家将该矿划定给宝钢配套,矿山扩建年产石灰石370万吨。工程分采矿、破碎、洗矿、贮运、尾矿、公用动力、炸药库等10个系统,共86个单项。1979年,冶金部决定由十七冶承担扩建工程。同年4月,十七冶开始施工准备,5月便成立工程指挥部。1980年开始全面施工,先后完成了炸药库、总降压、洗矿车间和成品矿槽桩基等主体结构下部工程,年底因宝钢缓建而停工。1982年3月该工程再度上马。十七冶参加该项工程施工的有一公司、机电公司、机械化公司和企业公司等单位。该工程点多线长,征迁量大,计2000多亩土地,拆迁障碍物多达100项,桩基结构复杂等。土建阶段成品矿仓贮运设施的中间矿槽和江边高架筒库工程是整个工程施工进度的关键所在,必须先行突击;通话、通水、通电、公路及管道铺设、安装工程。是后期工程的重点不能放松;中间矿槽和粗破碎深△-17米地下结构,必须抢在雨季前完成,故其砼用料必须优先供应;跨越沪宁铁路3#长皮带通廊的钢结构通廊重达30吨,要在每八分钟内有列车通过的紧急情况下,一次性整体吊装成功,必须做好充分准备,组织精干的施工力量,安排最合适的时间突击吊装。由于工程指挥部措施得力,指挥有方,先后有序,主次分明;各施工单位团结协作,配合得当,职工们苦干,排除艰难,保证了工期顺利进行,其中庞大的钢结构通廊整体吊装,比原计划提前了四分钟,不足半小时便顺利完成。另外,破除迷信,科学组织,打破常规,对工程复杂、程序交错的中间矿槽工程,采取分区分段交叉施工的方法进行,节省了费用,保证了工期。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是保证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的有效措施。船山矿所有砼项目全部使用组合钢模板,采用拉模工艺进行尾矿坝溢流砼管道施工,冬季普遍应用ESJ抗冻剂等都收到了较好效果。船山矿整个工程从1982年元月复工至1984年底3年时间全部建成,并且无负荷联动试车成功,从而实现了1984年12月交付生产的预定目标。
〔荻港过江塔工程〕
该工程是跨越长江天堑的淮沪50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工程。也是华东地区第一条过江线路,属安徽省重点建设项目。该工程两塔分别建于大江南北两岸,属超高构筑物,塔高各达160米,塔身底部直径19米,顶部直径5.5米,垂直塔壁有15%、7.8%、1.92%三次变坡度,塔壁由下而上,从500毫米厚度开始,分六次减薄至塔身上部为250毫米。两塔各有耐涨塔一座。江北塔承台下有88根直径为800毫米、深45米的灌注桩。而这些桩在施工时必需穿过24米厚的粉砂层,这样深度砂层在国内是少有的。南塔座落在海拔54米的山岗下,江岸风大,又属多雷地区,施工期间经常停电,特别是超高空作业的安全问题最为棘手。为确保安全,首先对185米高的钢管架的强度进行了认真计算,并在用双筒双绳卷扬机,升降装入运料罐笼的同时,采用多安全装置。
施工分为南北两个工段、四个作业组进行。承担该项工程的十七冶二公司特殊工程队,实行经济责任制,调整了一、二、三线工人责、权、利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不少青年工人学习超高空施工技术。为使施工人员积极性得到发挥,他们将这项工程作为“施工信誉纪念碑”矗立在大江两岸。由于坚持按全优工程的标准施工,未发生任何质量事故,88根浇注桩无一根报废。该工程从1981年4月开工,经过两年多的艰苦施工,分别于1983年10月和11月竣工,同年经华东电管局、华东电力水利设计院、安徽电管局、芜湖供电局等单位共同验收一致确认工程质量好,施工进度快。
〔黄山客运索道工程〕
安徽省黄山客运索道工程,其全套设备从日本索道公司引进。索道台站设计和路线选择均由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负责完成。该索道从云谷寺到北海之滨的白鹅岭,全长2800多米,海拔标高最低点为894米,最高点为1667米,全程高低差772米。索道有两辆对开缆车,每辆车箱乘41人,采用可控硅直流控制,每秒行程最快7米,最慢3.6米,一个行程为8分钟,一小时可运300人。索道承受力80吨左右。其长度、高差、弦距等均属亚洲第一。
黄山索道工程,五座钢塔全部建在陡峭的悬岩上,其中四号塔至五号塔之间,弦距966米,鸟瞰沟底高达130米,有些地段极其险峻,须借助软梯等辅助工具进行施工。同时施工材料与机具全靠肩挑人抬,攀登而上,加之黄山地区气象复杂多变,都给施工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但是这些艰难险阻没有吓倒承担该工程的十七冶二公司和机电公司的职工,他们知难而上,精心施工,克服了施工、生活等重重困难,苦干了两年,于1986年旅游旺季的五月建成,并交付使用。
〔安徽宁国水泥厂工程〕
宁国水泥厂是国家“六五”计划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也是中国建材工业首批由国外引进的三个大型水泥厂中的一个。该工程由科威特贷款,设计能力为年产高标水泥150万吨。主要生产工艺设计与成套设备均从日本三菱公司引进;矿山等辅助生产线与全部土建工程设计均由天津水泥设计院负责,工程建设关系到国家信誉。1982年3月冶金部与安徽省决定该工程由原准备施工的基建工程兵,交给十七冶承建。十七冶随即成立工程指挥部,由土建二、三公司、机电、机械化、企业公司等单位参加施工,当年9月土建工程动工。该工程特点是:
高空作业多。窑尾预热器塔高99.9米,安装架高105米,废气管道最高点为73米,增湿塔高52.7米,其它几十项设备结构安装均在20~30米以上。特别是预热塔的吊装,是十七冶从未遇过的超高构筑物吊装。
设备结构大。原料磨、回转窑分别为5×15.6米、4.7×75米。一窑四磨都在数百吨以上。其中回转窑840吨,水泥磨800吨、原料磨914吨。预均化库梯型钢屋架跨度51米,整个厂房长300米。
技术工艺新。该厂生产工艺具有70年代国际水平,采用多波尔预热器和M FC窑外分解炉等先进设备,主要生产线均由中央控制室一台电子计算机和三台程序逻辑控制器(PLC)进行管理,各生产车间分别装有电除尘及脉冲袋式除尘器。
工期要求紧。该厂原定3年建成,后因中央调整国民经济计划停缓建。1982年9月复建后要求1984年9月建成试车,设备安装工期只有15个月。工期比原计划紧,此外,该厂地处皖南山区多雨地段,下雨近200天,给土建施工带来极大困难。为了完成宁国水泥厂工程这一艰巨任务,以为国争光、为企业争信誉,十七冶组成强有力的技术骨干班子,制定了《宁国水泥厂工程施工总规划》,明确施工步骤,排出网络施工总进度,把整个工程分为地下基础工程、地面结构工程、设备安装工程、调试等4个“战役”,参加施工的各公司根据总《规划》编制单项工程《施工方案》。在土建施工中,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全面推广使用组合钢模板和钢管架,并根据钢筋砼筒仓工程多、工期紧的情况,采用倒模法施工。在设备安装和金属结构制作前,机电公司认真按照编制好的施工方案和作业计划实施,抓新技术培训,让职工尽快掌握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性能与特点。预热器钢塔的制作与安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且误差大大小于日本误差标准25毫米,实际只有8毫米;回转窑的安装焊缝,经探伤检查也达一级水平。该厂全部工程前后只二年多时间,到1984年12月28日全部建成,而且联动试车合格交付厂方。由于工程高速优质,因而赢得了“深圳速度”的美誉,曾分别得到国家、安徽省政府、建材局有关部门的赞扬。
〔厦门特区桩基工程〕
十七冶二公司桩基施工专业队,从1984年10月进入厦门特区起,先后承担了福联大厦、富山国际展览馆、海滨大厦、市政大厦、凌云、凌霄大厦等多座高层大厦的基础桩基工程。这些高层建筑基础荷载大,而且该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属断裂带,一般高层建筑的桩基均要求桩尖嵌入微风化岩中的一定深度,故一般设计要求,进入桩径必须为1~1.5倍。桩基专业队从所承担的桩基工程使用的桩径从0.5~1.9米,深从14~43米的情况来看,只能采用磨盘钻机钻孔和冲击钻机钻孔。其中在承担高86米27层的福联大厦的桩基工程时,甲方要求桩基加载最大要达到1500吨,这样大径深桩承压大吨位的桩基除上海宝钢1200吨外,国内少有,十七冶也从未施工过。二公司桩基专业队在承接任务后,把实干精神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分别作了锚桩、试桩、试压等等试验,根据试验结构调整该工程需用的桩数与桩长,再经冶金部厦门岩土工程咨询公司检测受压容许承载合格后正式施工,因而顺利完成了福联大厦桩基工程。在承担深基重压力桩基施工的同时,还推行钻孔桩采取岩芯的新工艺(即桩根成孔后,取出孔底岩芯来证实桩是否进入中微风化岩石)。以上桩基工程受到了有关单位的好评,为十七冶在厦门特区赢得了信誉。
〔科威特国HP大楼工程〕
HP大楼以科威特国副首相兼外交大臣的夫人名义建造的一幢商业办公大楼,是中科两国合作具有政治意义的一项工程。合同规定两年交工,延期罚款。冶金部中冶公司要求十七冶在接受中国向科威特的第一项总承包工程中,不仅要为中冶公司闯出路子,还要为进一步加强两国政治、经济合作关系作出贡献。该大楼共八层,楼房结构特殊,四周由四根圆柱承受整个大楼的荷重,底层为四方形、二层以上为六角、顶部为四边形,系捣制钢筋砼大理石贴墙面,室内地坪为水磨石及瓷砖上顶为铝合金天棚,此外还有集中空调,高速电梯及不同型号的电气照明等,工程质量要求高。另外科威特气温高,夏季高达50℃以上,这不仅给在科施工的职工生活带来许多困难,而且施工规范不允许在高温气候中使用钢模板和钢管架,给施工加大了难度。大楼地处科威特市中心,极引人注目,中外施工单位参观者络绎不绝,这也给施工带来了一定压力。但是从1984年5月开工后,十七冶先后派出50名技术人员和工人参加施工,他们没有被困难压倒,而是以顽强的意志和为国争光的决心投入施工。其土建结构工程仅用10个月时间便全部完成,室内装饰安装,虽因材料(大理石)尺寸不对,耽误了一些工期,但经过努力,基本按照合同工期于1986年4月圆满竣工,为十七冶在国外争得信誉,更为国家争得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