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安徽有色工业采冶历史悠久,矿产资源丰富,全省境内已探明有色金属矿床、矿(化点约500多处,有铜、铅、锌、钼、钨、锑、金红石、钴等多种,尤以铜矿最富,集中分布在长江沿岸地区。
自古素有“皖南铜都”之称的铜陵地区,自公元前16世纪(夏朝)到清朝中叶,约3000多年间,都始终是中国采铜铸币的古矿场。建国后成为安徽省乃至全国有色金属工业的重要基地。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南朝、唐、宋、元、明、清,几乎历朝历代都曾在安徽沿江江南的“梅根冶”、“利国山”,设置铜官主持采铜铸币。古代诗人李白、孟浩然、王安石、苏轼、梅尧臣等,都曾实地游览过安徽沿江江南,观察了采铜、冶炼、铸币的生产场景,并通过诗歌对古冶业进行了生动描写。
清代中叶、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安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地,铜陵一带,沿江江南的采铜业才逐渐萧条。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德国人李希霍芬到铜官山踏勘。20世纪初,英国人与安徽地主官僚结合,买卖铜官山矿权,随之,在江淮大地上掀起了长达19年的护矿保矿运动,最终取得了胜利。
民国4年(1915年)至民国22年,中外地质学家对铜陵一带的有色金属矿产进行了分析调查和研究,并进行了测绘,为现代有色金属工业的起步打下初步的基础。
民国27年至民国34年8月,抗日战争时期,安徽沿江和沿江交通线的大多数地区沦陷,江南有色金属矿山均沦入侵略军刺刀护卫下的日本公司之手。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接管了矿山,但由于国民党忙于打内战,无暇顾及有色工业的发展,仅将主要设备拆走,有的设备甚至被盗卖,多数被弃之荒野,腐蚀锈毁。
民国38年4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登上江南的土地,接管了江南的有色金属矿山。在后来的国民经济三年恢复时期,以及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安徽的有色金属工业在一片废墟上建立,截至1985年底,安徽省共建成了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及其下属的第一、第二冶炼厂,建成了芜湖冶炼厂、合肥铝厂、濉溪铝厂、安庆池口冶炼厂5家有色冶炼工业企业。形成了对粗铜、电解铜、铜线材、粗铅、电解铅、金、银以及铅锌的冶炼、加工成材的生产系统。同年,全省有色工业总产值(1980年不变价)70280万元,生产粗铜5.31万吨,电解铜3.24万吨,电解铝7863吨,电解铅485吨,精硒7055公斤,黄金1035公斤,白银11.87吨,有色金属铜铝加工材2.23万吨。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已成为中国6大有色工业基地之一。截止1985年,安徽省有色金属工业累计生产粗铜75.94万吨,粗铅1.80万吨,电解铜34.88万吨,电解铝6.60万吨,黄金10.27吨,白银127.84吨,实现利润总额88035万元,利税总额103512.7万元。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