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铜材生产加工
安徽省铜材生产开始于50年代末。1958年,芜湖冶炼厂安装一台170毫米小轧机1960年7月试生产,1961年第一台铜线拉伸机安装就位,因设备和技术原因,1962年省冶金厅决定其“下马”,设备转移,其时铜线仅生产31吨,铜盘圆10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铜材需求量不断增加。1970年,芜冶铜材拉丝恢复生产,当年生产铜线70吨,因质量问题,1974年停产。此间,安徽另一家铜材厂——铜陵有色公司铜材厂1971年8月开始筹建,1972年进行试生产,主要产品为铜线材。生产能力为年产裸铜线200吨,漆包线150吨,塑胶线600公里。
1971年,铜盘圆生产线在芜冶恢复生产,但产品线条和捆重都不受用户欢迎。虽经多次改造,但收效甚微。直至1979年加热炉由烧煤改为烧油后,铜线锭质量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产量不断上升。1980年,铜盘圆首次突破千吨,随后,铜拉丝也恢复生产,且于1982年达千吨产量。截止1985年,安徽省铜材生产有较大发展初步形成铜线材生产流水线。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年生产能力可达生产各种规格硬态裸铜线4000吨,软态裸铜线800吨。芜湖冶炼厂当年生产铜盘条10933吨,铜材8684吨,其中铜线8472吨。
与生产发展相适应,1985年芜湖冶炼厂从意大利引进铜杆连铸连轧生产线工程的报告得到省计划委员会的批准,当年工程施工的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完成。
安徽省铜盘圆的生产均采用热轧工艺。最初,芜冶配备1台170毫米轧机,后因故停产。70年代恢复生产时,安装1台300毫米轧机,1975年轧机改造,增加一列400毫米精轧机,12道成材。因加热炉烧煤,致使铜线锭夹灰严重,轧出的铜盘圆拉丝易断、起皮。1979年初,加热炉进行改造,并安装1台0.5吨电炉和一组3架300毫米轧机,铜盘圆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到1985年末,安徽省铜盘生产主要装备有:熔炼炉2台、加热炉1台、铜材轧机三系列。
安徽省铜线材生产按流程可分为几大类,即裸铜线、塑胶线、护套线的生产。
裸铜线生产采用冷拔工艺。按铜线坯→酸洗→切头对焊→粗拉伸→中拉伸→小拉伸→细拉伸的作业顺序,生产出各种规格的硬态裸铜线。直径8毫米圆铜线坯经多次拉伸后,可拉至直径小于0.15毫米的铜线。
拉伸工序生产的各种规格的硬态裸铜线,根据用户及塑胶工序生产塑胶线的需要,通过真空退火,加工成软态裸铜线。到1985年底,安徽省裸铜线加工设备主要有:铜线冷拔机2台(芜冶);LS-6型大拉伸机1台;中拉伸机3台;LS-B型小拉伸机1台;细拉伸机3台,TL-76/2型真空退火炉1台(铜陵)。
铜芯塑胶线生产。铜芯塑胶线采用塑胶工艺生产。直径0.15毫米软态裸铜线,经束丝→倒丝→挤塑→耐压试验→双绞成型→定尺各工序生产出合格塑胶线。
主体设备有:直径45毫米立式螺旋挤塑机2台;直径40毫米卧式螺旋挤塑机1台;SNP-15KV耐压试验仪1台。
铜芯护套线生产。以各种规格的软态裸铜线为护套线线芯。线芯经挤塑→耐压试验→挤塑→水浸冷却→定尺各工序生产出合格护套线。
主要设备有:SG-2型立式挤塑机2台;ST-45B型卧式挤塑机1台。
安徽省铜材深加工工业发展不平衡,全省每年电解铜产量在3万吨以上,但根据国家计划,主要调往上海为主的华东和全国其他省市,真正在安徽省加工成材的,每年只有8000千多吨,而品种仅限于铜线、铜棒及少量铜箔,更多的是铜盘条的生产,每年万吨以上的仍属有色深加工的铜坯原料,因此影响了安徽省有色金属系统的经济效益。
一、铜陵有色公司铜材生产
铜陵市铜材生产于1971年8月开始筹建,翌年进行试生产,主要产品为铜线材,生产能力为年产裸铜线200吨、漆包线150吨,塑胶线600公里。1974年由于原材料不能供应,产品销路停滞而被停产,1975年恢复生产,到1985年有色公司铜材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年生产能力为硬态裸铜线4000吨,软态裸线800吨,塑胶线6000公里,护套线4000公里,至1985年底,累计生产铜材1951吨。
生产的铜材原料来源为有色公司内部生产的电解铜增产部分,同时在外地采购部分原料。用于铜线材生产的线坯均委托外地加工,主要加工点有江苏省常州冶炼厂、武进轧钢厂和芜湖冶炼厂。塑料线生产所需聚氯乙烯绝缘塑料粒全部外购,货源由动力厂按公司下达的生产指令计划组织采购。
1985年,铜陵有色公司的铜线材生产设备主要有自制LS-6型大拉伸机1台,中拉伸机3台。自制LS-B型小拉伸机1台,细拉伸机3台,LSF-B型超声波研磨机1台,真空退火炉1台,螺旋挤塑机3台,束线机2台,小银针孔测定仪1台,耐压试验仪1台,电线耐压试验机1台,自制定尺1台,立式挤塑机2台,卧式挤塑机1台。
铜线材生产按流程分为裸铜线、漆包线、塑胶线、护套线4条生产线,漆包线生产线因设备机械性差,于1977年初停止生产。
裸铜线生产工艺流程采用8毫米直径的铜线坯经硫酸溶液除去表面氧化物后,再将端部对焊。进入粗拉伸成直径3毫米铜线,再经数次拉伸后生产出各种规模的硬态裸铜线。
铜芯塑胶线工艺采用符合TB 947- 76标准的裸铜线芯,聚氯乙烯绝缘材料采用SG 22-72《电缆工业软聚氯乙烯塑料》中的缘缘塑料级,生产工序采用0.15毫米直径的软态裸铜线和聚氯乙烯绝缘塑料为原料,将软态裸铜线按塑胶线的各种规格要求绞束成不同的线芯,通过螺旋挤塑机模具,使熔融的聚氯乙烯绝缘材料均匀地包在线芯上,形成铜芯塑胶单线,冷却后进行耐压试验,合格后再双绞成型为铜芯塑胶线产品。
铜芯护套线生产工艺采用各种规格的软态裸铜线生产的塑胶线作为护套绝缘线芯,经过火花耐压试验后再通过螺旋挤塑机模具挤压成双芯塑胶护套线,冷却后定型入库,双线芯护套线使用的塑料采用SG 22-73《电缆工业用软聚氯乙烯塑料》中的护套线。
线材拉伸生产于1973年开始,专为漆包线和铜芯塑胶线生产而提供多种规模的裸铜线,漆包线生产于1977年停产。
1978年起开发裸铜线产品,1984年自行设计制造的大拉伸机投入使用,到1985年裸铜线生产产品为2个品种15种规格,年产量为600吨以上,累计生产裸铜线854.56吨,漆包线55.86吨。
铜芯塑胶线在1973年投产后,当年生产4种规格的铜芯塑胶线305.56公里,1974年和1977年,因公司无计划外铜料供给而停产。到1977年底共生产铜芯塑胶线1122.6公里,1978年开始,铜芯塑胶线生产列入公司生产计划,产品由公司供销处经销,当年产量为1910.9公里。1980年以后,因公司矿山爆破技术的改进,铜芯塑胶线需用量从1500公里/年下降到599公里/年,同时市场滞销,造成产品积压,为扭转产品生产受限局面,开始生产多种规格的铜芯塑胶线,主要有RVB 2×12/0.15、RVB 2×28/0.15等多种规格品种,到1985年铜芯塑胶线产品品种规格达15种以上,年产量达5900多公里,累计生产铜芯塑胶线26647.444公里。
铜芯护套生产于1985年5月开始,投入生产的8个品种均按部颁TB 1598-75标准组织生产。1985年7月,经安徽省工业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检验二次抽样检查,15项技术指标达到标准。当年产量达1162.1公里。
二、芜湖冶炼厂铜材生产
芜湖冶炼厂铜材轧制始于1958年,当年安装1台直径为170毫米小轧机,1961年安装1台拉伸机,1962年在国民经济调整中“下马”。1969年初恢复建设。1971年6月安装直径300毫米轧机,于12月中旬竣工。1973年试制1台8模拉伸机。1975年5月改造直径300毫米轧机,增加1组4架粗轧机及时粗轧机改造,加热炉砌筑,12月初竣工。1979年安装1台0.5吨电炉和1组3架300毫米轧机,投资26万元。
芜湖冶炼厂生产的铜材主要是盘元、铜线。铜盘元生产始于1960年7月18日,1962年停产。1972复产至1978年,只产500吨,并因质量问题多次被退货。1979对加热炉作了改造,改燃煤为燃油,质量提高。1980年轧盘元1152.403吨,1985年轧盘元10933吨,产品畅销。
芜湖冶炼厂生产铜线始于1959年初,当时设备简陋,技术力量薄弱,至1961年共生产各种规格的铜线材31.538吨,1962年停产。1970年恢复生产,1972年底生产正常,1973年6月,利用废旧减速箱制造出1台8模拉丝机,年底生产直径3毫米铜线189.489吨。1980年,添置了新接头机,改进了穿模机,产量上升,1981年达05.352吨。1982年突破千吨关,年产直径3毫米铜线2266.117吨。1985年产量8472吨。
1980年起,工人操作中严格控制模具的正负公差(±0.05毫米),使拉出的铜线表面光滑,无裂痕,合格率由60%提高到90%。产品畅销省内外。
芜湖冶炼厂引进的康梯纽斯——普诺迈斯铜杆连铸连轧生产线,始于1984年12月6日,整个工程由洛阳有色金属加工设计院设计,中建七局二公司承建,江都工业设备安装公司负责油制气车间非标准设备制造。连铸连轧生产线包括主体、配套两项工程。主体工程占地19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配套工程为油制气站,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1986年8月30工程开工(1987年12月主体工程竣工),总投资1640万元。
安徽省铜材历年产量表

1971年,铜盘圆生产线在芜冶恢复生产,但产品线条和捆重都不受用户欢迎。虽经多次改造,但收效甚微。直至1979年加热炉由烧煤改为烧油后,铜线锭质量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产量不断上升。1980年,铜盘圆首次突破千吨,随后,铜拉丝也恢复生产,且于1982年达千吨产量。截止1985年,安徽省铜材生产有较大发展初步形成铜线材生产流水线。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年生产能力可达生产各种规格硬态裸铜线4000吨,软态裸铜线800吨。芜湖冶炼厂当年生产铜盘条10933吨,铜材8684吨,其中铜线8472吨。
与生产发展相适应,1985年芜湖冶炼厂从意大利引进铜杆连铸连轧生产线工程的报告得到省计划委员会的批准,当年工程施工的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完成。
安徽省铜盘圆的生产均采用热轧工艺。最初,芜冶配备1台170毫米轧机,后因故停产。70年代恢复生产时,安装1台300毫米轧机,1975年轧机改造,增加一列400毫米精轧机,12道成材。因加热炉烧煤,致使铜线锭夹灰严重,轧出的铜盘圆拉丝易断、起皮。1979年初,加热炉进行改造,并安装1台0.5吨电炉和一组3架300毫米轧机,铜盘圆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到1985年末,安徽省铜盘生产主要装备有:熔炼炉2台、加热炉1台、铜材轧机三系列。
安徽省铜线材生产按流程可分为几大类,即裸铜线、塑胶线、护套线的生产。
裸铜线生产采用冷拔工艺。按铜线坯→酸洗→切头对焊→粗拉伸→中拉伸→小拉伸→细拉伸的作业顺序,生产出各种规格的硬态裸铜线。直径8毫米圆铜线坯经多次拉伸后,可拉至直径小于0.15毫米的铜线。
拉伸工序生产的各种规格的硬态裸铜线,根据用户及塑胶工序生产塑胶线的需要,通过真空退火,加工成软态裸铜线。到1985年底,安徽省裸铜线加工设备主要有:铜线冷拔机2台(芜冶);LS-6型大拉伸机1台;中拉伸机3台;LS-B型小拉伸机1台;细拉伸机3台,TL-76/2型真空退火炉1台(铜陵)。
铜芯塑胶线生产。铜芯塑胶线采用塑胶工艺生产。直径0.15毫米软态裸铜线,经束丝→倒丝→挤塑→耐压试验→双绞成型→定尺各工序生产出合格塑胶线。
主体设备有:直径45毫米立式螺旋挤塑机2台;直径40毫米卧式螺旋挤塑机1台;SNP-15KV耐压试验仪1台。
铜芯护套线生产。以各种规格的软态裸铜线为护套线线芯。线芯经挤塑→耐压试验→挤塑→水浸冷却→定尺各工序生产出合格护套线。
主要设备有:SG-2型立式挤塑机2台;ST-45B型卧式挤塑机1台。
安徽省铜材深加工工业发展不平衡,全省每年电解铜产量在3万吨以上,但根据国家计划,主要调往上海为主的华东和全国其他省市,真正在安徽省加工成材的,每年只有8000千多吨,而品种仅限于铜线、铜棒及少量铜箔,更多的是铜盘条的生产,每年万吨以上的仍属有色深加工的铜坯原料,因此影响了安徽省有色金属系统的经济效益。
一、铜陵有色公司铜材生产
铜陵市铜材生产于1971年8月开始筹建,翌年进行试生产,主要产品为铜线材,生产能力为年产裸铜线200吨、漆包线150吨,塑胶线600公里。1974年由于原材料不能供应,产品销路停滞而被停产,1975年恢复生产,到1985年有色公司铜材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年生产能力为硬态裸铜线4000吨,软态裸线800吨,塑胶线6000公里,护套线4000公里,至1985年底,累计生产铜材1951吨。
生产的铜材原料来源为有色公司内部生产的电解铜增产部分,同时在外地采购部分原料。用于铜线材生产的线坯均委托外地加工,主要加工点有江苏省常州冶炼厂、武进轧钢厂和芜湖冶炼厂。塑料线生产所需聚氯乙烯绝缘塑料粒全部外购,货源由动力厂按公司下达的生产指令计划组织采购。
1985年,铜陵有色公司的铜线材生产设备主要有自制LS-6型大拉伸机1台,中拉伸机3台。自制LS-B型小拉伸机1台,细拉伸机3台,LSF-B型超声波研磨机1台,真空退火炉1台,螺旋挤塑机3台,束线机2台,小银针孔测定仪1台,耐压试验仪1台,电线耐压试验机1台,自制定尺1台,立式挤塑机2台,卧式挤塑机1台。
铜线材生产按流程分为裸铜线、漆包线、塑胶线、护套线4条生产线,漆包线生产线因设备机械性差,于1977年初停止生产。
裸铜线生产工艺流程采用8毫米直径的铜线坯经硫酸溶液除去表面氧化物后,再将端部对焊。进入粗拉伸成直径3毫米铜线,再经数次拉伸后生产出各种规模的硬态裸铜线。
铜芯塑胶线工艺采用符合TB 947- 76标准的裸铜线芯,聚氯乙烯绝缘材料采用SG 22-72《电缆工业软聚氯乙烯塑料》中的缘缘塑料级,生产工序采用0.15毫米直径的软态裸铜线和聚氯乙烯绝缘塑料为原料,将软态裸铜线按塑胶线的各种规格要求绞束成不同的线芯,通过螺旋挤塑机模具,使熔融的聚氯乙烯绝缘材料均匀地包在线芯上,形成铜芯塑胶单线,冷却后进行耐压试验,合格后再双绞成型为铜芯塑胶线产品。
铜芯护套线生产工艺采用各种规格的软态裸铜线生产的塑胶线作为护套绝缘线芯,经过火花耐压试验后再通过螺旋挤塑机模具挤压成双芯塑胶护套线,冷却后定型入库,双线芯护套线使用的塑料采用SG 22-73《电缆工业用软聚氯乙烯塑料》中的护套线。
线材拉伸生产于1973年开始,专为漆包线和铜芯塑胶线生产而提供多种规模的裸铜线,漆包线生产于1977年停产。
1978年起开发裸铜线产品,1984年自行设计制造的大拉伸机投入使用,到1985年裸铜线生产产品为2个品种15种规格,年产量为600吨以上,累计生产裸铜线854.56吨,漆包线55.86吨。
铜芯塑胶线在1973年投产后,当年生产4种规格的铜芯塑胶线305.56公里,1974年和1977年,因公司无计划外铜料供给而停产。到1977年底共生产铜芯塑胶线1122.6公里,1978年开始,铜芯塑胶线生产列入公司生产计划,产品由公司供销处经销,当年产量为1910.9公里。1980年以后,因公司矿山爆破技术的改进,铜芯塑胶线需用量从1500公里/年下降到599公里/年,同时市场滞销,造成产品积压,为扭转产品生产受限局面,开始生产多种规格的铜芯塑胶线,主要有RVB 2×12/0.15、RVB 2×28/0.15等多种规格品种,到1985年铜芯塑胶线产品品种规格达15种以上,年产量达5900多公里,累计生产铜芯塑胶线26647.444公里。
铜芯护套生产于1985年5月开始,投入生产的8个品种均按部颁TB 1598-75标准组织生产。1985年7月,经安徽省工业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检验二次抽样检查,15项技术指标达到标准。当年产量达1162.1公里。
二、芜湖冶炼厂铜材生产
芜湖冶炼厂铜材轧制始于1958年,当年安装1台直径为170毫米小轧机,1961年安装1台拉伸机,1962年在国民经济调整中“下马”。1969年初恢复建设。1971年6月安装直径300毫米轧机,于12月中旬竣工。1973年试制1台8模拉伸机。1975年5月改造直径300毫米轧机,增加1组4架粗轧机及时粗轧机改造,加热炉砌筑,12月初竣工。1979年安装1台0.5吨电炉和1组3架300毫米轧机,投资26万元。
芜湖冶炼厂生产的铜材主要是盘元、铜线。铜盘元生产始于1960年7月18日,1962年停产。1972复产至1978年,只产500吨,并因质量问题多次被退货。1979对加热炉作了改造,改燃煤为燃油,质量提高。1980年轧盘元1152.403吨,1985年轧盘元10933吨,产品畅销。
芜湖冶炼厂生产铜线始于1959年初,当时设备简陋,技术力量薄弱,至1961年共生产各种规格的铜线材31.538吨,1962年停产。1970年恢复生产,1972年底生产正常,1973年6月,利用废旧减速箱制造出1台8模拉丝机,年底生产直径3毫米铜线189.489吨。1980年,添置了新接头机,改进了穿模机,产量上升,1981年达05.352吨。1982年突破千吨关,年产直径3毫米铜线2266.117吨。1985年产量8472吨。
1980年起,工人操作中严格控制模具的正负公差(±0.05毫米),使拉出的铜线表面光滑,无裂痕,合格率由60%提高到90%。产品畅销省内外。
芜湖冶炼厂引进的康梯纽斯——普诺迈斯铜杆连铸连轧生产线,始于1984年12月6日,整个工程由洛阳有色金属加工设计院设计,中建七局二公司承建,江都工业设备安装公司负责油制气车间非标准设备制造。连铸连轧生产线包括主体、配套两项工程。主体工程占地19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配套工程为油制气站,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1986年8月30工程开工(1987年12月主体工程竣工),总投资1640万元。
安徽省铜材历年产量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