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解放以前,安徽无铝冶工业。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国家统一规划下,1958年2月17日,国家计委、冶金工业部决定在合肥建设年产2.5万吨铝的合肥铝厂(代号九○一厂),归属铜官山矿务局领导,为了便于工作和形势的需要,于当年划归省重工业厅领导。
1958年,合肥铝厂筹备处成立,同年主厂房破土动工,相继开工的其他建设项目均按设计要求进行,如动力系统、供排水系统、阳极糊车间等。1962年,根据国民经济计划调整的需要,冶金工业部宣布合肥铝厂停工缓建。随后,1958年兴建并于1960年投产的省属小电解铝车间也被宣布停产。1966年6月,安徽省下达恢复合肥铝厂生产建设的通知,决定在停工缓建的铝电解厂房的基础上改建一个年产量为1000吨的电解铝车间。工程于1967年6月正式投产。紧接着,安徽省另一铝冶炼综合企业——淮北濉溪铝厂也于1970年开始建设,1973年建成6千安培电解槽20台,年产能力300吨铝锭,当年生产电解铝80吨。1981年改建成6万安培电解槽12台,年生产电解铝能力增至1800吨。经历次扩建改造,到1985年底,安徽省电解铝生产能力达到年产1.18万吨。由于原料和电力供应不足,始终未能达到设计生产规模。1985年,全省实际生产铝锭7902吨。
为利用自产铝锭的优势进行铝的深度加工,1970年,合肥铝厂年产直径10毫米铝杆1万吨的铝加工车间建成投产。1973年,濉溪铝厂铝制品加工车间生产出首批产品,次年建成裸铝线拉丝车间。1984年,合肥铝厂连铸连轧机组投入运行,使铝杆年产量达到4000吨的规模(单班计算);1985年,民用小型铝材生产线在濉铝开工,设计年生产能力800吨。
到1985年底,安徽省铝冶炼业已建成以电解铝为主导产品,同时兼有炭素制品、铝制品、铝盘条加工等较为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
一、电解铝生产
1971年,濉溪铝厂试产氧化铝成功,但因成本问题而未能实现工业运行。因此,安徽生产铝锭的主要原料氧化铝,大部分由山东铝厂供应,阳极糊及氟化盐则分别自产和外购。
安徽省铝生产采用的是熔盐电解法。电解质为氟化盐(主要是冰晶石)和氧化铝的融体。电解过程是在915~930℃温度下进行的。析出的铝沉于槽底,氧气则与阳极糊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后排入大气。
1960年,全省电解铝建成60台5千安培砖结构电解槽并投入生产,之后又续建了52台,到1962年奉命停产时,共生产铝锭927吨。1966年,铝电解复产,建成6千安培砖结构电解槽90台。1973年,濉溪铝厂电解铝工程投产,为安徽新增6千安培电解槽20台,并在全国中小铝厂中首先使用硅整流器;到1985年,全省铝电解系统共装备45千安培钢结构侧插电解槽86台,6万安培中型钢结构电解槽12台,总容量415立方米。
为了改变工艺落后、设备陈旧、产量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生产面貌,安徽省2套电解铝系统在充分论证后,分别进行了几次大的技术改造。1977年,合肥铝厂对原6千安培电解槽进行第一期技改,建成45千安培电解槽26台及其相应的供电辅助设施,1978年元月正式出铝。1979年,技改二期工程建成一期同类型电解槽60台,新增能力7000吨。与此同时,濉溪铝厂第一期技改工程拉开帷幕,拟定将过去6千安培小砖槽改造为6万安培钢结构电解槽,1982年12台6万安培电解槽正式投入生产,铝锭年产能力由原来的300吨提高到1800吨,电流效率由79%提高到88%,产品质量由原一级品率60%提高到90%以上,吨铝电耗降低了9180千瓦小时,电解铝成本大大降低,从而为二期技改奠定了良好的技术经济基础。
在进行技术改造的同时,安徽省铝电解在生产工艺上积极吸收先进经验,先后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有:加长阳极,采用半石墨化阳极底块;电解槽开动采用铝水焙烧;无效应启动;使用微机控制节能系统等。这些新工艺的采用,提高了安徽省电解铝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
全省两套电解铝系统从建成投产到1985年,采用熔盐电解法累计生产铝6.60万吨,历年产量与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4-2-1。
安徽省电解铝历年产量与技术经济指标表

说明:资料来源《安徽省冶金工业统计资料》(1949~1985年)。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铝加工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