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科技管理机构
〔省冶金厅科技管理机构〕
1958年建立安徽省冶金局,同年改为安徽省冶金工业厅,下设11个职能处室,其中科技处负责全省冶金科技管理。1962年冶金厅与化工厅合并为省重工业厅后,一直未设专门的科技管理处室。重新恢复冶金局后,1975年10月,成立“安徽省冶金科学研究所”,两年后,1977年3月,省冶金局增设科技处,与冶金科研所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恢复对全省冶金系统的科技管理工作。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为加强全省冶金科研工作,1979年11月科技处与省冶金科研所分开办公,负责全省冶金行业的科学研究、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产品质量与标准化,冶金计量、技术情报等管理工作。为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1984年又增设了技术专利管理。
〔冶金企事业单位科技管理机构〕
安徽冶金行业各企、事业单位的科技管理工作,1958年至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之前,大部分由其生产科(处),或生产技术科、技术科(处)分管。建国初,1950年铜官山矿工程处,下设过技术组。1958年马鞍山钢铁公司设有技术处,统一管理该公司的科学研究工作,另外,公司下属各厂矿也相应成立技术科,专门负责厂矿的技术管理,并接受公司技术处的领导和业务指导。同年12月,合肥钢铁厂成立技术科,为全厂技术工作专门的管理机构。1973年成立合钢公司,改技术科设技术处,职能不变。此外,1965年铜陵有色金属公司下设科技处统管公司的科研工作。除马钢、铜陵有色公司和合钢公司外,其他冶金企事业单位也设立了技术科室。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科技管理工作提到了重要位置,也引起了冶金行业各级领导的重视。安徽境内的部、省属冶金企、事业单位,根据各自的发展方向和生产规模,相应地健全了自己的科技管理机构,设立了总工程师负责的科技处,总工程师办公室、技术处、技术科等专门负责科技管理工作的管理机构。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马鞍山钢铁公司设总工师负责的科技处统管公司的科技工作。1982年,合钢公司的技术处和质量处合并,成立技术质量处。公司下属各厂相应建立技术质量科,统管技术管理和质量监督。合钢公司技术管理实行总工程师负责制。
二、科研单位
安徽省有部、省双重领导的冶金科研机构2个,即冶金部马鞍山矿山研究院和冶金部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院;省属冶金研究机构1家,即安徽省冶金科学研究所。此外,马鞍山钢铁公司、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及合肥钢铁公司3家国有大、中型冶金企业,也都有自己的研究院(所)。
〔冶金工业部马鞍山矿山研究院〕
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是以研究中国黑色冶金矿山的采矿、选矿、采选设备、矿山系统工程和矿山自动化等技术为主的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单位。该院创建于1963年8月,始名“冶金工业部黑色冶金矿山研究院”,隶属冶金工业部领导。1970年,根据冶金部文件,由部属下放到安徽省,省又下放归马鞍山市领导,更名为“马鞍山矿山研究院”。1979年,根据冶金部文件,改为由冶金部为主,冶金部与安徽省双重领导。
该院座落在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湖东畔,全院占地面积13.3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71万平方米,现有职工937人,其中专业技术干部624人,有高级工程师100人,工程师297人,招收硕士研究生15人。
全院下设:露天采矿、地下采矿、矿山系统工程、采矿设备和选矿工艺、辅助原料、选矿药剂、选矿设备、矿山自动化、理化、计算机站、技术情报、调研规划等14个研究室和1个机械厂、1个印刷厂、1个劳动服务公司。拥有各种科学仪器2590余台套,馆藏图书8.2万余册,中外期刊800余种。各类固定资产2098万元。
建院初期,基本技术力量由沈阳矿山研究所、北京矿冶研究院第二选矿室和龙烟矿山研究室等单位的部分人员所组成。当时60年代以前毕业的科研人员仅占全部科技人员的3%,是一支较年轻的科技队伍。除继续完成原所在单位的延续科研项目外,还承担了国家下达的科研课题,到1965年底,科研项目由20项增加到60多项。
“文化大革命”期间,一批重点课题停止,只有少数“三线”课题继续进行,直到1968年以后,部分科研题目逐渐恢复,这一时期共承担190项科研任务,获得81项科研成果,其中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有10项,5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填补了一项国内空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科研工作逐步走上正轨,随着冶金工业发展对科研工作的迫切要求,科研任务不断增加,这一期间,共承担了国家下达的矿山科研项目210项,取得科研成果125项,平均每年出成果16项。其中获得冶金部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28项,四等奖34项,达到国际水平的16项,填补全国空白的有5项,有86项成果得到应用推广。据统计,仅1981年到1984年,获经济效益达6000万元以上。
在此期间,还新建了选矿药剂研究室、辅助原料选矿研究室、计算机及仪表修理室、技术档案室和调研规划室等5个研究室。开设的研究课题较前增加一点五倍,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比过去大为提高。该院采矿、选矿、岩石力学、矿山系统工程等专业,均招收了硕士研究生,其中采矿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目前,该院科研课题着重于国家重点铁锰矿山,同时还兼顾黑色冶金辅助原料矿山,露天采矿工艺、地下采矿工艺、岩石力学、矿山系统工程、矿山通风除尘、采矿设备、选矿工艺、沸腾焙烧技术、选矿药剂、选矿过程自动控制、选矿设备及废水处理等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
截止1985年底,该院先后承担了国家下达的科研项目481项,历年来为国家提供了重要科研成果394项,其中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7项,获部、省和市级科研成果奖181项,填补全国空白的11项,达到国际水平的27项,其余大部分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或国内首创。
〔冶金部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院〕
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院是中国黑色金属矿山和钢铁企业的综合性设计研究单位,现属冶金工业部和安徽省双重领导。
该院座落在安徽省马鞍山市湖南路25号。创建于1962年,下设矿山采选、钢铁冶炼加工、工厂公用设施、电气自动化、土建、技术经济、概算等18个专业设计室,11个试验室。拥有3台电子计算机,10万册书刊、情报资料和12万份工程技术档案、图纸资料等。全院共有职工131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22人,具有高、中级技术业务职称的人员为687人,其中高级工程师50人,副译审1人,工程师627人,经济师、会计师、翻译及相应职称者9人,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80%以上。
20多年来,该院为马鞍山、重庆、合肥钢铁公司、莱芜、济南、青岛、南京、无锡、杭州、三明、新余等钢铁厂数十个大、中、小型钢铁企业的新建、扩建和引进工程,以及为凹山、东山、桃冲、西石门、涅渚、武义、船山、暮府山等数十个大、中、小型铁矿和冶金辅助原材料矿山的采选工程提供了大量设计科研成果。矿山和钢铁工程的设计总生产能力为:铁矿石1827万吨/年,烧结矿1047万吨/年,生铁773万吨/年,钢554万吨/年、钢材739万吨/年。此外,还为纺织、轻工、建材等行业进行工程设计。近年来,结合设计还进行了大量科研工作,其中有26项科研和技术革新项目分别获得冶金部和安徽省重大科技成果奖,有的填补了国内空白。
建院20几年来,经历了成长、壮大、完善的发展过程。1962年建院初期,对华东各省、市的钢铁工厂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编写出华东地区钢铁工业规划,为以后担负整个华东地区冶金系统的设计任务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此期间还完成了马钢铸铁机、青钢950薄板和济南钢铁厂的铸铁机等单项工程设计。1964年后,在“三线工程”建设中,完成了重钢歌乐山石灰石矿、新城特钢厂、小南海白云石矿、略阳阁老岭铁矿、连源钢铁厂、略阳钢铁厂、重钢2350毫米中板厂等矿山钢铁企业设计项目。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为华东地区及其他省、市钢铁、矿山企业提供了一批成套设计,不少工程项目投产后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这一时期完成的大型矿山设计有马钢凹山露天铁矿扩建工程,采选能力由370~400万吨/年,扩建到500万吨/年。新建河北西石门大型铁矿工程,设计年产矿石220万吨,选矿年处理能力250万吨。浙江涅渚铁矿,设计年采选100万吨。此外,还先后为其它铁矿设计了5个湿式自磨工艺的选矿厂,总设计规模为年处理矿石630万吨,其中马钢东山铁矿选矿石自磨工艺设计被评为冶金部70年代优秀设计项目。在钢铁工程方面,完成了数十个大中型设计项目,其中主要有梅山工程指挥部130平方米烧结机、马钢三厂区50吨氧气顶吹转炉,850初轧机和65孔大型焦炉等项目的设计。这一时期共完成829个工程设计项目。
1977年至1983年,共完成1492项设计任务,相当于过去15年的设计工作量。在钢铁、矿山工程设计项目中,突出的有宝钢辅助原材料基地——船山石灰石矿大型矿山扩建工程,设计规模为年产石灰石400万吨,建材100万吨,分两期建设,第一期扩建为200万吨。无锡650轧钢车间,是80年代国内唯一2-2布棋式布置斜辊道移钢的开坯车间。在连铸机方面,该院参加了德马克小方坯连铸引进工作,并为马钢公司50吨转炉车间建设一台四流小方坯连铸机编制了设计,该机所配的钢水包容量是80年代国内最大的,已建成投产。与此同时,在保证完成国家下达设计科研和业务建设任务前提下,先后承接了食品、纺织、建材、轻工、能源、交通、机械、市政建设等20多个部类的设计科研任务。在对外开放、引进先进技术的改革政策指导下,1982年马钢公司决定从国外引进高速线材轧机,该院先后参加与西德、英国等4国6家公司进行技术交流和询价谈判,于1984年2月顺利地签订了引进合同。1984年还承担了福建高速线材引进工程任务,随后又参加了青钢、济钢从意大利引进连铸机和高速线材轧机的谈判。
该院科研成果,技术先进,符合国情,经济效益显著,如中国第一条耐火纤维卷毯机械化连续生产线的试验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应用于攀枝花选钛厂的新型重选设计——铸铁螺旋选矿机,经不断试验改进,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到1984年止,全院共完成试验项目154项。
〔安徽省冶金科学研究所〕
1958年成立了安徽省冶金科学研究所,为全省冶金科技工作的专门管理机构。当时科研所有职工300多人,实验工厂职工580余人。1962年省冶金科研所撤销,人员分别调往合钢、铜陵有色金属公司等地科研机构和中心实验室工作。
1975年省革命委员会同意省冶金局的报告,恢复安徽省冶金科研所,同局科技处合署办公。
1977年至1979年省冶金科研所由筹备进入建设阶段。
1979年11月,科研所从省冶金局搬到新址,科技处与科研所分开办公。
该所是安徽省冶金、有色金属综合研究试验机构。位于合肥市东郊,占地面积39996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5000平方米。现有职工150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8人,其中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27人、技术人员28人,下设选矿、有色冶炼、合金材料、稀土应用、稀有金属、分析检测6个研究室、1个中试车间、1个办公室。
该所侧重于有色金属选矿工艺、冶金工业三废(废渣、废水、废气)处理、二次有色资源综合利用,合金材料、钼冶炼工艺、铜、钼粉末冶金材料、稀贵金属分离和回收等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并提供有色金属产品分析检测及情报资料服务项目。
冶科所成立以来,共承接科研项目41项,其中开发性研究39项。应用性研究2项,已应用于生产实践的15项,其中用于安徽生产的11项,外省4项,即将用于生产的9项。与此同时,在承接一定科研任务的前提下,还生产小批量的钼酸铵(符合GB 3460-82)、工业氧化钼块(符合YB 2504-77)、农用钼酸铵和各种合金、其中钼酸铵远销美国、西德等国家、受到用户好评。截止1985年底,钼酸铵生产已为国家创汇240多万美元。
1984年3月,省冶金行业成立稀土推广中心,设在冶科所,至1985年底,稀土推广应用项目6项,其中稀土在晴纶染色中的应用,评为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马钢矿山设计研究所〕
该所筹建于1978年,原名矿山研究所,1980年2月更名为矿山设计研究所。1983年10月24日,安徽省计委以计设字423号文批复为乙级设计单位。
该所座落在马鞍山市湖南路,占地面积16900平方米,建筑面积4558平方米,已建成科研设计办公大楼,选矿试验场、理化室、机修厂等设施。
该所下设机构分:设计科研系统,含办公室、情报、采矿、选矿、机电、土建等单位;技术管理系统,含设计管理、技术质量、地质测量等单位。现有编制107人,其中技术干部87人,含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44人,助理工程师15人,技术员11人。
该所拥有固定资产净值174.82万元、其中设备仪器46.38万元、房屋建筑129万元,自1979年以来,累计完成设计项目148项,完成设计投资8550万元。科研项目47项,其中轻重大项目18项,科研总投资7214万元。
主要科研成果有:该所与马鞍山矿山研究院合作完成的凹山选厂弱磁工艺流程改造CTB 1050× 2100大筒径永磁选机的应用,可提高精矿品位1.44%,提高金属回收率1.13%,经济效益为168万元/年,已于1979年由冶金部通过鉴定;姑山采场XJ-I型液体炸药的研制应用,凹山采场的预裂爆破技术的应用;桃冲井下AM-QS防水炸药的应用;桃冲进行块矿干式磁选试验,应用Φ1000×800毫米磁化轮提高块矿品位4~12%;南山矿尾矿库主坝第一次试用振冲加固技术,打钻7249米,打振冲桩65 9根、工程总投资为32.5万元。浸润线下降3.5米,渗带基本消失,各项力学指标均有大幅度改善,是矿山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上述各项目并已通过部、省级鉴定。
主要设计项目已完成的有:凹山选厂九、十系列扩建工程设计、现已建成投产,可增加原矿处理能力100万吨/年,是矿山一项重大工艺、土建设计工程;东山选厂工艺改造设计,经生产考察、能提高金属回收率10%左右,年增料矿5万吨;凹山采场600万吨/年的扩建方案设计,总设计投资5335万元;姑山采场技术改造设计,可增加可采矿量700万吨;桃冲筛粉楼改造设计、姑山采场流砂疏干工程设计等,均在矿山生产上发挥作用。
该所还与全国150余个单位建立了情报资料网络关系,年交流技术信息资料500余份。并出版了《马钢矿山科技》、《矿山技术译文》等专业性文刊。
〔马钢钢铁研究所〕
该所原为马钢中心试验室,于1966年10月正式成立,更名为马钢钢铁研究所。位于马鞍山市雨山区。
该所的主要任务是为发展马钢生产,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品种、节能低耗等开展试验研究工作,直接担负车轮轮箍、中板、军工和民用盘环件等主要产品的检验任务,同时还承担安徽省冶金产品的仲裁检验任务。课题主要来自生产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和国家科委、省科委及冶金部下达的专项课题等。
全所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980万元,其中设备总值达690万元,现有设备432台,含万元以上的大型精密设备105台(包括国外引进设备15台)。
该所下设:炼铁、炼钢、车轮轮箍、能源综合利用、无损探伤、军工物理、化学、测试仪器等8个专业研究室,1个机修车间、机关设14个科室,于1979年还兴办了1个集体企业,即江东无缝钢管厂。全所现有职工737人,其中科技人员332人,工人353人,行政管理干部52人。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45%,其中有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99人、高等院校毕业的280人,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的42人。订阅中外文期刊300余种,科技藏书3.5万多册。
“文化大革命”期间,与鞍山焦耐院、马钢设计院、北京钢铁学院等单位共同开展热压料球、卡尔多转炉、槽式炉提钒、含钒低合金钢研制等试验,其中对热压料球及其冶炼这一冶金部下达的重要项目,从1966年至1972年进行了17次试验,试生产1万吨料球,在8立方米高炉内冶炼出2700吨生铁,该项试验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该所又新增测试和车轮轮箍研究室,把理化研究室分成物理和化学2个研究室。从1979年开始,编辑出版《科技动态》、《马钢科研》、《钢铁译文集》3种刊物,并翻译外文资料400多万字,发表科技论文170多篇,在全国性科技刊物上发表论文56篇。在1984年的华东冶炼专业情报会上,被评为先进集体。
该所在试验手段方面,引进了一些先进的设备和仪器,如扫描电镜、全自动旋转阳极大功率X射线衍射仪、全自动原子吸收光谱仪、Cs-3微型电子计算机、脉冲热导定氢仪等。并添置了国产液压万能材料试验机,大型透射电镜等。还自行研制了动还原和铁矿物熔融滴下装置,其中熔融滴下装置经冶金部鉴定,与国内同类型装置相比,其功能均处于领先地位。
建所以来,共进行了300多项试验研究和技术革新项目,其中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获国家科委、冶金部成果奖13项、获省科委、省科学大会奖7项、获马鞍山市、马钢公司奖100多项,高炉喷吹烟煤的安全系统获国家三等发明奖。
该所主要科研成果有:60年代攻克车轮轮箍“白点”缺陷的技术关键;70年代围绕提高轮箍质量、扩大品种,试制高强度、耐磨、抗热裂车轮取得效果;80年代的高炉喷吹烟煤试验成功、国家“六·五”计划的攻关项目水平连铸的试验成功、马钢中型高炉上研制W CS-1型高炉称量系统微型机控制装置的研制成功等科技项目,从而对促进马钢生产力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马钢自动化计控研究所〕
马钢自动化计控研究所,于1978年5月14日正式成立,是由马钢动力厂的电讯车间、计器车间和产品检验处的计量队三部分所组成。位于马鞍山市宁芜公路西侧,占地面积44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有检修楼、仪表检修楼、金加工厂房及汽车库、医务室等。除机关外,检修车间的全部人员和设施、衡器车间的部分班组和其余各车间所属班组均分布在马钢的各生产厂区。
该所的主要任务是承担马钢各厂、矿生产过程温度、流量、压力、重量、长度、电量的计量、量值传递和有关标准计量器具的检修,自动化热工仪表、衡器设备的使用、管理与维修;电气传动设备的检修、调试、马钢内部通讯设施的建设、管理与维修;电工仪器的安装使用,同时直接负责马钢系统管理机的开发和应用;生产过程控制机的安装、调试、维护。
全所共设15个科室、2个车间、61个生产班组。有职工843人,大学、大专为105人、中专54人,工程技术干部为125人,占职工总数的14.8%,包括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19人、助理工程师50人、技术人员29人、会计师1人。工人平均技术等级为3.39级。
全所拥有固定资产原值818万余元、净值574.5万元。全所装备各种仪表16513台(件),其中热工仪表8788台,分布在178个计器房(所)、点,固定资产属各生产厂(矿),自控所负责管理、维修、通过对计量器具的技术改造和更新,大部分仪表改用较先进的国家Ⅱ型电动单元组合型,部分厂采用了Ⅲ型表。动力厂从法国引进的6500立方米/时制氧机组中装有600台先进仪表和控制系统;第三炼钢厂从西德引进的连铸机中的进口仪表有用钴60射线对钢水液面高度进行测定的钢水液面计及微处理钢水测温仪等。
该所自1978年以来,实现143项“双革”和科研项目,其中有TZ-1型片间电阻综测仪的研制成功,获冶金部科研四等奖,安徽省科研三等奖和马钢技术改造三等奖。第二炼钢厂高炉高压喷吹烟煤安全系统(仪表监控系统部分)获国家发明三等奖、马钢技术改造一等奖。
该所对能源计量检测,在1984年实现了进厂贵重原材料检斤率、废钢计量检斤率,厂际中转成品、半成品的物资检斤率、出厂产品检斤率、高炉煤气、焦炉煤气、氧气、氮气、氩气、电计量率等十项百分之百。检斤准确率实际99.5%;总计量率实际60.3%;设备完好率97.59%,冶金部规定人均维护32台,实际人均维护43.1台,粉尘合格率100%,计量仪表运行率96.14%、计量仪表完好率93.49%;电话故障率2.8%,故障修复时间为29.18分/次。
该所先后编制了《马钢计量手册》、《马钢计量测试网络图》、创办了《马钢计量》信息刊物。1980年被评为华东地区5个计量先进企业之一,1982年又连续三年被评为安徽省冶金计量工作先进单位。
〔马钢设计研究院〕
马钢设计研究院于1981年12月28日由马钢设计管理处和设计研究所两个单位合并而成。位于马鞍山市雨山七村红卫路83号,其建筑面积为3300平方米,占地面积约为2630平方米。
该院主要承担马钢内部冶金工厂的技术改造大、中修、民用建筑和部分基建项目的设计与研究,在1981年获安徽省建设委员会颁发的甲级设计单位证书(皖甲设证字08号)。全院现设21个科室(包括一个集体所有制的描图社)。其中设计科室有冶炼、轧钢、机械设备、电力、自动化、动力、总图运输、土建、民建、技术经济概算等。现有在职人数319人,其中女职工98人,在275名干部中,专业技术干部261人,占职工总数的95%,其中高级工程师4人、工程师103人、助理工程师73人、技术员7人。
该院先后获得国家、部、省级优秀设计、科技成果奖共7项,获市科技成果奖9项。其中主要获奖项目有:第二烧结厂三号烧结机铺底料新工艺,获国家优秀设计奖;第二烧结厂风送石灰系统,获冶金部科技成果奖;马钢公司第二炼铁厂二号高炉回转预热器,获安徽省科技成果奖。
〔铜陵有色公司设计研究院〕
该院成立于1979年,系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位于铜陵市铜官山区杨家山,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工业建筑总面积为1.21万平方米。该院在设计方面,主要承担中型矿山采矿、选矿、冶炼工程,中型水泥厂、工业和民用建筑等的设计任务,为安徽省甲级设计单位。在科研方面,主要承担矿山开采技术试验研究;矿山边、深部找矿研究;岩矿鉴定;地质评价;选矿试验;矿石可选性研究;选矿厂流程改进和选矿新药剂应用推广;直径150厘米、长60厘米的湿式自磨试验;有色金属、稀贵金属冶炼试验研究;微型电子计算机应用;选矿、冶炼生产过程的单项自制研究等。该院下设科研设计、技术管理、行政管理、党群4个系统。其中科研有地质、采矿、选矿、冶炼、电气5个专业室和1个综合利用生产车间。设计有采矿(地质)、选矿、机械、电气、土建(水工)、供排水、总图测量、概预算、描图九个专业组。并有试验、检测、分析设备、仪器仪表共216台,固定资产原值311万元。净值202万元,定额流动资金11万元。
截止1985年底,职工总数358人,其中男职工230人。职工中有干部205人,其中专业技术干部178人,占职工总数的86.8%,包括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75人、助理工程师34人、技术人员33人。职工中有工人147人,其中三级技术以上的135人,平均技术等级5.4级。
该院在设计方面,共完成设计项目73项,完成设计投资额15912.74万元;科研方面,完成专题试验任务297项,提供试验报告286份,科研项目用于生产建设的共263项,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达3998.82万元,与同期国家对科研投资1335.54万元相比,投入和产出一比三。科研从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来,共有19项成果,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6项、地市级11项。编辑出版的《科技资料》与全国173个同行业单位进行交流,参加国家、省、市的金属、化工、地质、土壤工程、机械、情报、环保等学会会员共97人。在国家级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8篇、省级杂志24篇、地市级(公司)24篇。为省内外19个单位培训各类专业人员共205人。
〔合肥钢铁公司钢铁研究所〕
合钢钢铁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5月,其前身为合钢中心实验室,该所位于合钢公司厂区西侧,已形成具有炼钢、锻钢、铸钢、热处理、机械加工、理化测试等多种功能的生产科研机构,是合钢科研和理化检验中心。全所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总投资78.04万元。
该所的主要任务是承担扩大品种、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为中心的科研工作,负责合钢公司内部炼钢原料和出厂产品质量理化检验、钢铁化学成分仲裁分析,以及提供有关炼钢、轧钢、炼铁、炼焦、耐火材料的科技情报资料。
该所成立之初,下设办公室、业务室、钢种研究室、工艺研究室、自动化室、科技情报室、理化室7个室和加工、试验2个工段,至1982年8月,自动化室划属公司计量处,于1984年7月,又增设综合研究室,截止1985年底,全所有职工150人,技术人员55人,其中工程师26人、助理工程师13人、技术员9人。
该所在1985年底统计,拥有各种设备208台,其中主要仪器设备142台(含进口设备35台),全部设备的固定资产原值为136万元。按其不同功能组成下列各条生产作业线:
即有20公斤真空感应炉、20公斤中频感应炉、100公斤中频感应炉各1台为主体的熔炼铸造生产线;有560公斤、150公斤空气锤各1台及车、刨、磨、铣等加工机床18台,组成金属切削加工生产线;有20台能自动控制温度的箱形电炉等设备,组成的热处理作业线;有万能材料试验机、冲击试验机、硬度计等组成的金属材料力学试验作业线;有Neophot型oRTHopL AN-M E型等各种金相显微镜12台,以及超声探伤仪、电磁性能测量仪、发射光谱仪、气体分析仪、各种光度计、比色计等,理化测试作业线;还有各种仪器仪表检修校正专用设备。以上设备大部分为50年代或60年代初期产品。
该所在1979年至1985年期间,共承担科研课题39项,获奖成果12项,其中安徽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四等奖1项、市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省冶金厅批准的成果3项,合钢公司批准的成果5项。科研成果论文29篇。建所5年来完成钢材理化质量检验7万多炉次,化学分析近25000个元素。展阅科技图书情报资料1万余册,中外文期刊197种,编辑出版《情报通讯》54期、《合钢译丛》4期、《合钢科技》5期。
在技术咨询、小生产服务方面,除向合钢公司系统提供感应炉熔炼的高合金耐磨铸件外,为省内外冶金、化工企业提供耐磨、耐腐蚀合金钢铸件,截止1985年底,年产高合金铸件超过25吨、年产值为17.3万元。
在理化检验工作方面,早在建所前的1965年开始检验以来,共出统计报表100多期,为开展质量分析和提供各个时期质量管理中心任务起了重大作用。自1975年起,应安徽省外贸局、安庆石油化工总厂邀请,为进口设备作了大量质量检验工作,仅1980年至1985年6月,接受检验产值达8万元以上。1983年,受安徽省标准计量局聘任为安徽省钢铁质量监督检验第十站(后改为第二站),并受安徽省商品检验局委托,承接进口钢材商品检验,进一步发挥了理化检验的社会作用。
截止1985年底,30年来,科研方面共完成专题试验任务297项。据1964年以来的资料统计、完成的科研项目应用于生产、建设上共263项,为推广应用单位产生经济效益3998.82万元。
三、安徽省金属学会
〔学会组织〕
安徽省金属学会成立于1959年2月4日,当时拥有会员83人,挂靠在省冶金工业厅。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华海亭,副理事长李镜邨、王裕民、邓志煜,秘书长周屏;第二届理事会(1978年7月2日)理事长刘毅、副理事长李镜邨、孙怀义、孙翁孺、王裕民、路光、陈诗纯、李子鉴、贾鼎勋、张玢、李占海、张绳祖、邓志煜、钱传松、杨极昌,秘书长钱传松(兼);第三届理事会(1984年11月24日)名誉理事长刘毅,理事长王秀智,副理事长李镜邨、王裕民、孙翁孺、王彦才、傅锡寿、陈明仁、沈建民、张玢、邓志煜、刘玉恩、贾邦宁、殷兆松、曾祖培、钱传松、李大经、肖振菡、刘凯寿、丁树芝、苏聪福、蒋定中,秘书长钱传松(兼)。
学会下设学术交流、组织宣传、科技咨询、《安徽冶金》编辑等四个工作委员会,以及采矿、选矿、炼铁、炼钢、重有色冶金、轻有色与炭素材料、稀贵金属、轧钢、金相热处理、耐火材料、焦化、计量测试、技术经济、热能热工、情报、设备、自动化、冶金环保等18个学委会,共有会员3100多人。
〔学会活动〕
为适应安徽省冶金工业发展的需要,学会把广大会员和高、中、初级的冶金科技工作者组织起来,对冶金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从社会效果到经济价值,发动科技人员出谋划策。学会联系实际,对冶金工业改革中的情况和问题进行系统的调研、剖析、总结,并提出政策建议,经省人民政府有关领导审阅后,特建议汇编成《安徽省冶金技术经济论文集》,并由省科协出面召开了“安徽省冶金技术经济咨询论证会”。1984年6月11日至14日在合肥召开的论证会上,邀请国家计委、经委、物资局、冶金部、规划院、中国金属学会的技术负责领导及省内外的冶金界有声望的专家、教授学者共76人到会咨询论证。会议代表一致认为,宣读的论文用大量的科学数据,从资源的综合评价、开发利用、技术改革、经济政策等方面论证了发展安徽冶金工业的有利条件,提出改革的途径和提高冶金经济效益的措施。这些论文和建议,证据可靠,论点符合党和国家的改革政策,技术可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希望有关单位领导予以重视,采纳推广。经过上上下下的努力和支持,为马钢筹集大量的改造资金,迅速完成马钢200万吨/年的生产配套改造任务,对安徽冶金工业的建设作出了有益的贡献。1985年荣获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的优秀科技咨询成果一等奖。
1981年,安徽省安全委员会对铜陵铜官山选厂地面建筑出现局部梁柱开裂和墙壁塌陷现象,要求停产维修一文下达后,引起很大反响,经多次研究也难以决定。学会受省冶金厅委托,组织以王裕民副理事长为首的省内外40多名专家进行调研,进行多学科的现场监测、考察,还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选厂梁柱裂隙进行监测、分析、论证,拿出了科学的处理方案,经领导部门批准同意,使维修加固在不停产的情况下进行,从而避免停产造成的1000多万元直接经济损失。
1981年,安徽省土焦产量为47.7万吨。土焦生产质量差,焦化副产品不能回收,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直接危害工人的健康。按国务院批转国家能委、计委的节能通知要求,应即早下马。但由于停产土焦,一方面影响地方工业,同时又会使一部分矿工家属失业,政府难下决心。省科协根据领导的指示,组织有关学会专家提合理化建议。通过论证,副省长杨纪珂同意省金属学会提出的土焦转机焦的代加工合同方案,并以省政府的名义下达文件,将淮南土焦转为马钢代加工机焦生产。每炼1吨机焦要比土焦生产节约淮煤500公斤,马钢为地方代加工的35.9万吨机焦合同,就为地方节约19.7万吨淮煤,焦化副产品达到综合回收利用,不但减少对淮南环境的污染,而且提高了马钢焦炉利用率,每年多为地方增加近1000万元的经济效益,并在增收的效益中分3年提供1000万元给淮南煤矿作安排职工就业的转产补贴金,使土焦厂乐于停产转业。1983年5月28日至31日,中国金属学会受冶金部的委托在合肥召开山东、河南、山西等10个省、市、自治区的压缩土焦生产的座谈会,介绍和推广安徽省土焦转机焦的经验,国家计委、能委还正式通报、表彰和推广安徽金属学会提出的土焦转机焦的生产经验。
1987年,学会受省冶金厅委托,积极探索众多的“土烧结”工艺向机械化生产方式过渡的途径,推进地方烧结,炼铁技术进步,组织了烧结、炼铁方面的专家为繁昌钢铁厂挖潜改造作技术咨询服务。从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设备安装调试、组织生产以及人员培训等,进行一条龙技术服务,为繁昌9平方米平面烧结工程顺利投产作出了重大贡献,节约了工程投资70%,为安徽省地方炼铁生产改善技术经济指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开辟了一条投资省、周期短的新途径。该项成果获得了省政府1988年“双百”咨询成果一等奖。
此外,学会还组织专家对《安徽省钢铁工业“八五”规划、“九五”设想》以及《安徽省2000年冶金工业发展前景》进行论证;与省长江区域经济开发协调委员会一起对马钢发展战略和矿山发展规划进行研讨,为开发利用大别山铁砂资源提交了《大别山铁砂考察报告》;提出了《关于加速霍邱铁矿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在解决冶金企业生产建设中的一些难题中,学会组织各学科人员开展多种形式专题研讨论证会,如“硫酸渣综合利用研讨会”、“尾矿坝安全稳定性综合论证会”、“钟山铁矿技术经济论证会”、“和睦山铁矿建设方案论证会”、“铁水预处理研讨会”、“高炉立冷板破损原因研讨会”、“马钢增铁节焦研讨会”、“焦化产品质量、品种、效益研讨会”、“铜陵钢铁厂烧结工程技术论证会”、“当涂钢铁厂烧结工程改造方案咨询论证会”、“提高铜陵地区伴生金回收率研讨会”、“粗铜技术改造研讨会”、“铜陵有色公司粗铜生产规划及建设第三期工程可行性研究研讨会”、“铜陵有色二冶电解铜质量和电流效率攻关研讨会”、“企业挖潜革新改造研讨会”等等。这些论证研讨活动的开展,对安徽省冶金生产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均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学会积极组织综合性学术年会、专业技术交流会、专题研讨会,编辑出版《安徽冶金》科技期刊,并邀请国内著名冶金专家周传典、邵象华、王之玺、刘嘉禾、陆祖廉、蔡博、陶少杰、钟香崇、殷瑞钰、童光煦、张春铭、葛庭燧、魏亚、魏寿昆、王润等学者来皖讲学,还邀请西德、日本、美国、俄罗斯、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斯拉夫、波兰和法国的国外专家学者来皖讲学或参加专业会议进行技术交流。这些学术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新技术在安徽冶金工业中的推广应用:如喷锚支护技术;选矿新药剂提高伴生金回收率技术;炉外精炼、连铸、炉外脱硫;高炉喷煤及可控硅生产技术等。学会还组织了跨省的联合学术交流,如“皖川冀钢铁冶炼”、“苏鲁皖焦化”、“苏浙皖轧钢”以及“皖浙耐火”等学术交流会。学会组织各种学术活动在492次,参加的人数达37950人次,提交论文3927篇,被推荐到全国性学术会上交流的700篇,到国际学术会上交流的30多篇。学会在科技工作者中大力倡导发扬“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和“坚持真理、诚实劳动、亲贤爱才、密切合作”的职业道德。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活动。学会还通过会议和刊物介绍宣传安徽省老一辈冶金专家孙怀义、孙翁孺、李镜、王裕民等的优秀事迹,号召广大会员和科技工作者学习他们为冶金科技事业的献身精神。对为安徽冶金工业的创业、开发作过重大贡献的和为金属学会工作作出卓越成绩的优秀会员、专家、教授、科技工作者及企业家149人次颁发奖品、奖状和荣誉证书,其中有李镜屯阝、葛庭燧、获中国金属学会授于最高荣誉会员称号;傅锡寿、陈明仁获中国金属学会名誉理事称号;钱传松获中国金属学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先进工作者称号;张玢、沈建民、肖振菡、朱宾仑、肖坤仑、刘凯寿、虞孝昭、刘尧、刘英刚、吴奇获安徽省金属学会荣誉会员称号;王益芳、辛力田、沈霄鹏、罗欢荣、赵怀遥、姚昭章、高之银、钱传松、莫菊林、曹作疆、蒋元根、蒋定中等作为全省有贡献的专家精英,选编在《安徽省中青年科技人才名录》第一辑。他们中有许多同志在推进学会工作,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有的同志在科技咨询服务和扶贫、扭亏增盈工作中,为冶金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四、科技队伍
建国后,安徽省冶金系统逐步形成一支具有一定水平的科学技术研究队伍。据1978年底统计,全省冶金科技人员共有8092人,其中部属单位的1358人,省属单位的2287人,地市属的3089人。全省冶金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5.6%。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全省冶金科技人员增加较快。据1985年统计,全省冶金科技人员共有8755人,为职工总数的6.8%,比1978年增长1.2%。其中部属单位的1996人,省属单位的3960人,地市属的2799人,分别比1978增长3.2%、4.2%、3.2%。在此期间,年龄结构也有了变化,其中55岁以上的占6.7%,55岁以下的占45.9%,中青年技术人员47.4%。文化结构得以改善,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8.6%,中专文化程度的占37.4%。截止1985年底,全省冶金科研人员中,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为6159人,占科技人员的70.3%,其中,高级职称占2.4%,中级职称占31.9%,初级职称占36%,没有职称的占29.7%。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