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计量、技术标准和科技情报
一、计量
1978年以前,安徽冶金系统计量工作未实行统一管理。马钢公司、合钢公司、铜陵有色金属公司、芜湖钢铁厂等单位设立的计量站、仪表室、计器车间等,分别隶属于各有关部门。随着生产发展,按冶金部《计量管理暂行规定》要求,这些部门所属的计量人员,仅从本部门需要开展计量工作,计量器具和计量数据的管理比较混乱。1978年8月,马钢公司计量管理处挂牌办公,统一管理全公司的计量工作。全省冶金系统其他企业也开始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陆续建立了不同形式的计量管理机构,逐步建成了公司或厂为中心的三级计量管理网络。省冶金总公司1982年在科技处设专人负责计量工作。
到1985年底,在全省冶金系统30多家企业中,一种是单独设立计量处,原属各部门的计量人员和计量设施,划归计量处,实行人、财、物统一管理。大型企业二级厂矿也有单独或合设的计量管理机构。这一类企业主要是钢铁冶金属企业,有马钢公司、合钢公司、芜湖钢铁厂、金光钢厂等6家。第二种是以有色冶金企业为代表和部分规模较小的钢铁企业,则采取与其它部门合设的管理机构形式,有一部门领导具体分工管理计量工作。企业计量管理工作的人、财、物也实行统一的管理。此类企业有芜湖冶炼厂、合肥铝厂、濉溪铝厂、铜陵有色金属公司、马鞍山铸管厂、池州地区冶炼厂、马鞍山钢丝绳厂等12家。第三种是,一些小企业则在质量或技术等科(室)中设立专人负责计量工作。
到1985年底止,各单位的计量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是摸清和管好计量器具,主要职能是宣传、贯彻、执行国家计量法则,编制、修订本企业计量管理制度、发展规划。建立、管理企业最高标准,组织开展量值传递,进行周期检定;负责本企业计量器具的管理、安装、调试及维修工作;负责进出企业的原辅材料、燃料和企业内部物资转移的计量工作;负责计量技术的开发、研究及计量测试点的安排。负责计量器具技术档案、资料的搜集和保管工作;参加新建、扩建、改建工程中的计量器具选型、计量测试点的审定工作;负责计量器具的采购、保管、发放工作;负责收集汇总、整理编报计量数据报表工作;处理企业内部、外部计量异议。
截止1985年底,全省冶金系统共有计量人员2300多人,约占全省冶金系统职工总数的1.8%,其中技术人员500余人,占计量人员总数的21.72%。
1978年以后,全省冶金系统各企业的计量部门抓紧理顺了量传关系,加强了对最高标准器的管理。主要大中型企业建立了能满足生产需要的标准器,开展了长、热、力、电和部分化学计量器具的量值传递工作。马钢公司的大砝码检定装置和部分热工项目的精度等级均为省内最高水平,(到1985年底,各单位最高标准器拥有数量见表5-1-5)。全省冶金系统的最高标准器,除个别项目由国家计量院或地市进行检定外,基本上都由安徽省计量测试所进行传递。
各单位在计量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后,重视检测点的设置,不断完善计量设施,配齐计量器具。加强了工艺、质量、能源、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检测。各企业计量器具,尤其是能源计量器具增加很快。到1985年末,全省冶金系统共有计量器具近8万(台)件。同时,各单位一批大型、精密计量器具也相继购置、安装并投入使用。
随着计量管理的不断深入,工艺设备的更新,冶金计量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计量器具的现代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在全省冶金系统中,热工仪表已逐步发展到Ⅱ型(晶体管)、Ⅲ型(集成电路)从而基本上淘汰了Ⅰ型(电子管)表。衡器也由过去的机械式向机电结合的电子化、数字化方向发展。1984年后,电子计算机的推广应用,加速了计量检测的现代化。到1985年底,全省冶金系统的各企业中,采矿、选矿、炼铁、炼钢、轧钢等各主要工序都开展了计算机进行计量检测和控制工作。
安徽大中型冶金企业标准器拥有数量表

为满足生产和经营管理的需要,一批计量检测方面的科研成果相继完成。
1978年以前,计量器具和计量数据的管理都比较混乱。1978年以后,随着各级计量管理机构的建立,全省冶金系统各企业注意发挥计量管理网络的作用,对各单位的各种计量器具进行了摸底登记,建立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及管理办法,管理逐渐走了正规。各单位主要制订了计量人员岗位责任制;设备维护、保养制度;计量器具流转制度;计量器具的周检制度;经济责任制考核办法等。
1982年10月,合钢公司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将4090动态轨道衡改造成为电子轨道衡。1983年5月、1984年5月两次顺利通过国家计量局轨道衡计量站鉴定,投入运行。该项目已通过安徽省冶金厅组织的鉴定。
1983年,马钢公司在二铁厂2号高炉上料系统中,实现了微机称量操作和自动补偿称量误差,改善了炉况。这一系统通过了安徽省冶金厅组织的鉴定,并在其他高炉上推广,经济效益十分明显。马钢公司研制成功的静平衡试验机和微机称重仪,性能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车轮系列产品创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计量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有效地保证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1982年芜湖冶炼厂从国外进口一批粗铜,对方报出的数量为2493.265吨,由于该厂严格把关、科学检测,及时发现实际到货只有2458.732吨,挽回经济损失17余万元。合钢公司一台进出口轨道衡,在运行3年多时间里就累计检出亏吨位8.8126万吨,因此少付货款近60万元。
截止1985年底,全省冶金系统计量器具配备率为97%。其中:经营管理计量器具配备率为96.1%;工艺过程中计量器具配备率为96.5%;产品质量计量器具配备率为97.6%;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为97.8%。计量器具周检率为96%,综合检测率97.5%。
安徽省冶金系统各企业重视计量人员的培训工作,省冶金厅先后举办了各类人员学习班2次,培训各类计量人员150人次。到1985年止,全省冶金系统共有400余人次,取得了检定人员合格证。
1978年至1985年底,冶金部、省冶金厅先后组织了3次较大规模的计量检查,全省冶金企业共有38个企业接受了检查,检查合格率为100%。各次受检单位和结果如下:
1980年5月,冶金部组织检查,受检单位有马钢公司、合钢公司、芜湖钢铁厂、铜陵有色金属公司、芜湖冶炼厂、金光钢厂、合肥铝厂。检查结果全部合格。
1981年7月,省冶金厅组织检查,被检查的单位有马钢公司、合钢公司、蚌埠轧钢厂、芜湖钢铁厂、芜湖冶炼厂、合肥铝厂、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当涂铁厂、繁昌钢铁厂、马鞍山钢丝绳厂、金光钢厂。检查结果全部合格。
1982年7月,省冶金厅组织,省计量局派3人参加,被检查的单位有合钢公司、合肥铝厂、金光钢厂、钟山铁矿、月山铜矿、安庆轧钢厂、芜湖钢铁厂、芜湖冶炼厂、黄山钼矿、当涂铁厂、马鞍山钢丝绳厂、滁县铜矿、凤阳铁合金厂、蚌埠轧钢厂、濉溪铝厂、铜陵有色金属公司、繁昌钢铁厂、顺风山铁矿、铜陵焦化厂、铜陵钢铁厂等23家企业。检查结果均为合格。
从1984年开始,各单位按照冶金工业部计量定升级实施细则开始计量定升级工作。到1985年底,全省冶金系统共有12个单位取得了三级以上计量合格证书。
安徽省经委、省标准计量局也联合对部分能耗较大的企业进行了能源计量定级工作。
二、技术标准
安徽省冶金标准化工作由科技处负责管理。其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国家关于标准化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规定;归口管理本行业标准化工作,督促企业按标准组织生产;组织制订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规划,负责引进项目的标准化审查工作。
根据1984年6月,对全省冶金系统内企业标准化情况的调查统计表明:全系统设标准科的企业1个,由其他科(室)兼管的企业37个,专职标准化人员6人,兼职标准化人员35人。
1978年9月,根据冶金工业部对技术标准进行大清查大整顿的要求,省冶金工业局以(78)冶科字第411号文,通知各冶金企业先行自查,然后组织互查。通过互查,促进了冶金标准化工作的交流和发展。
1978年11月,省冶金工业局组织专业人员组成检查组到马钢、合钢、金光钢厂等主要冶金企业进行清查。通过清查,对企业技术标准的基本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表明国家标准和冶金部标准在全省各主要冶金企业基本上得到贯彻执行。
1978年12月,省冶金工业局又转发了冶金工业部(78)冶标字第2977号文,通知企业进一步搞好技术标准大清查大整顿工作。
1979年7月,国务院批准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条例》。省冶金工业局及时下发了(79)冶科字第471号文,组织冶金系统各单位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重视标准化工作。
1984年第三季度,省冶金总公司根据冶金工业部“关于整顿和加强标准化工作的通知”精神,对部分冶金企业进行复查,同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的要求。
从70年代初起,安徽冶金系统开展了三级标准(国、部标、省企标)的制订、修订。
1973年,冶金部开始向马钢下达国家标准制修订任务,1974年,马鞍山钢铁公司负责起草的“炼钢生铁”国家标准,经审定通过正式发布,标准代号为GB 717-75。
1979年,马鞍山钢铁公司负责起草的《重苯》冶金部标准,经审定,正式发布,标准代号为YB 2303-80。
1982年,马鞍山钢铁公司负责起草的“煤焦油”、“煤焦油密度测定方法”、“煤焦油甲苯不溶物测定方法”、“煤焦油”、“煤焦油密度测定方法”、“煤焦油甲苯不溶物测定方法”、“煤焦油苯含量气相色普测定方法”4个国家标准,经审定通过正式发布,标准代号为GB- 3701- 83、GB 3702-83、GB 3703-83、GB 3704-83。1982年,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参加“铜精砂化学分析方法”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经审定通过,正式发布,标准代号为GB 3884.1-13-83。
1982年至1983年,萧县耐火材料厂负责起草的《硫化碱转炉用高铝砖》、1984年马鞍山钢丝绳厂负责起草的《伞骨钢丝》、马鞍山钢铁公司负责起草的《24kg/米轻轨》、《焦化苯技术条件》、《高炉风渣口(中小型)》的省企业标准,经省冶金局审定,省计量标准局正式发布。代号分别为皖Q/YB 01-88、皖Q/YB 07-85、皖Q/YB 02-85、皖Q/YB 03-85、皖Q/YB 04-85。
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参加的GB 3884.1-13-83《铜精砂化学分析方法》国家标准获中国有色总公司科技奖二等奖。
冶金部认定,马鞍山钢铁公司负责制订的《煤焦油甲苯不溶物测定方法》、《煤焦油苯含量气相色谱测定方法》两个国家标准,分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国际一般水平。
1979年9月,第一次全国质量月活动后,标准化管理工作与质量管理工作融合在一起,为创优质产品服务。
1985年以前,根据省经委的要求,创省优产品一定要有严于现行产品标准的创优产品标准。为此,马鞍山钢铁公司、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合肥钢铁公司、马鞍山铸管厂等15个单位,制定了创省优产品标准,其主要产品标准代号见表5-1-6。
安徽省冶金系统主要产品标准代号表

说明:没有获得省优产品的创省优产品标准此表未列。
三、科技情报
1964年,安徽省重工业厅设计院设有科技情报站,并配备专人负责科技情报工作;1968年,由于省重工业厅机构变动,科技情报站停止了业务活动;1972年,省冶金局生产处设立情报资料室,开展冶金情报工作;1975年,建立了全省冶金炼铁、焦化2个情报网,并相继开展了学习、参观、交流经验等活动;1977年6月,省冶金局在合肥召开了全省冶金科技情报网工作座谈会,传达了冶金部科技情报网工作座谈会精神;学习交流了情报工作经验;讨论制订了《安徽省冶金科技情报网组织管理暂行办法》和各专业情报网活动计划。会上,正式成立了安徽省冶金工业局科技情报中心站,负责组织协调各冶金专业情报网开展工作。同时,省冶金矿山情报网正式成立;1978年6月,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科学大会精神,省冶金局在合肥召开会议,成立了省冶金理化检验科技情报网。截止1981年底,全省炼铁、焦化、轧钢、炼钢、矿山、理化检验、稀土等7个专业情报网先后建立,各自推选出了专业网正、副网长单位,讨论制定了各专业情报网活动计划;1979年5月6日,省冶金轧钢情报网,针对合钢Φ630轧钢机存在的工艺、设备、管理等问题,组织专题考查活动。通过一个月的跟班考查,提出了改进措施和改造设想,为进一步提高Φ630轧机的生产能力提供了依据。
1981年至1983年,省冶金科研所情报室整理译文50篇,汇编成40余万字的《钼冶金译文集》;整理文摘500余条,汇编成12万字的《钼冶金文摘集》。1982年4月,全国特殊钢情报网会议在合肥召开。同年5月,省冶金炼钢情报网在金寨县召开炼钢情报交流会,邀请了上海、南京、无锡等地的代表参加,对钢包整体捣制、滑动水口、挂渣炉壁等革新项目进行技术交流。并派代表去上海的有关厂家参观学习“挂渣炉壁”新技术。
省炼铁情报网为配合全国炼情报网的专题活动,分4个组对全省小高炉做了调查,重点是解决原料管理和球团矿质量等问题,使之做到分级入炉,提高了生铁产量、降低了焦比。
为加快矿山建设步伐,省冶金矿山情报网曾多次组织冶金矿山情报经验交流会、矿山基本情况调查研究以及参观学习和技术表演。采用铜陵铜山铜矿用电渗法清理矿车结底的经验,较好地解决了矿山清理矿车结底难的问题;针对井水大潮湿,深孔凿岩机的电机损坏严重,组织推广了铜官山、狮子山铜矿改革后的三相交流异步电机,使电机寿命提高10倍以上。
1982年7月,省冶金厅在合肥召开了省冶金情报网正、副网长工作座谈会,传达贯彻冶金部各专业情报网网长、各省冶金厅(局)情报站负责人座谈会和10省冶金科技情报站联席会议精神,总结交流经验;调整稀土网,合并成立有色网;讨论制定了今后的活动计划。会后,省冶金厅转发了会议纪要。
1984年12月,省冶金厅再次召开省冶金专业情报网网长工作座谈会,交流了经验,座谈讨论省科技情况工作条例和情报成果奖励办法,商讨我省冶金情报机构体制改革及开展情报咨询服务工作问题。
1985年8月,省冶金科技情报中心站的内部刊物《安徽冶金信息》创刊。截止1985年底,共出版了5期,主要报导了全省冶金企事业单位在科研、管理、生产技术上取得的成果和进展,并传递、交流国内外冶金科技成就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
1985年,省冶金总公司在合肥举办了情报、专利人员学习班,组织学习情报、专利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国际联机检索的知识和方法,为地方冶金企业培训了一批业务骨干。
1978年以前,安徽冶金系统计量工作未实行统一管理。马钢公司、合钢公司、铜陵有色金属公司、芜湖钢铁厂等单位设立的计量站、仪表室、计器车间等,分别隶属于各有关部门。随着生产发展,按冶金部《计量管理暂行规定》要求,这些部门所属的计量人员,仅从本部门需要开展计量工作,计量器具和计量数据的管理比较混乱。1978年8月,马钢公司计量管理处挂牌办公,统一管理全公司的计量工作。全省冶金系统其他企业也开始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陆续建立了不同形式的计量管理机构,逐步建成了公司或厂为中心的三级计量管理网络。省冶金总公司1982年在科技处设专人负责计量工作。
到1985年底,在全省冶金系统30多家企业中,一种是单独设立计量处,原属各部门的计量人员和计量设施,划归计量处,实行人、财、物统一管理。大型企业二级厂矿也有单独或合设的计量管理机构。这一类企业主要是钢铁冶金属企业,有马钢公司、合钢公司、芜湖钢铁厂、金光钢厂等6家。第二种是以有色冶金企业为代表和部分规模较小的钢铁企业,则采取与其它部门合设的管理机构形式,有一部门领导具体分工管理计量工作。企业计量管理工作的人、财、物也实行统一的管理。此类企业有芜湖冶炼厂、合肥铝厂、濉溪铝厂、铜陵有色金属公司、马鞍山铸管厂、池州地区冶炼厂、马鞍山钢丝绳厂等12家。第三种是,一些小企业则在质量或技术等科(室)中设立专人负责计量工作。
到1985年底止,各单位的计量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是摸清和管好计量器具,主要职能是宣传、贯彻、执行国家计量法则,编制、修订本企业计量管理制度、发展规划。建立、管理企业最高标准,组织开展量值传递,进行周期检定;负责本企业计量器具的管理、安装、调试及维修工作;负责进出企业的原辅材料、燃料和企业内部物资转移的计量工作;负责计量技术的开发、研究及计量测试点的安排。负责计量器具技术档案、资料的搜集和保管工作;参加新建、扩建、改建工程中的计量器具选型、计量测试点的审定工作;负责计量器具的采购、保管、发放工作;负责收集汇总、整理编报计量数据报表工作;处理企业内部、外部计量异议。
截止1985年底,全省冶金系统共有计量人员2300多人,约占全省冶金系统职工总数的1.8%,其中技术人员500余人,占计量人员总数的21.72%。
1978年以后,全省冶金系统各企业的计量部门抓紧理顺了量传关系,加强了对最高标准器的管理。主要大中型企业建立了能满足生产需要的标准器,开展了长、热、力、电和部分化学计量器具的量值传递工作。马钢公司的大砝码检定装置和部分热工项目的精度等级均为省内最高水平,(到1985年底,各单位最高标准器拥有数量见表5-1-5)。全省冶金系统的最高标准器,除个别项目由国家计量院或地市进行检定外,基本上都由安徽省计量测试所进行传递。
各单位在计量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后,重视检测点的设置,不断完善计量设施,配齐计量器具。加强了工艺、质量、能源、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检测。各企业计量器具,尤其是能源计量器具增加很快。到1985年末,全省冶金系统共有计量器具近8万(台)件。同时,各单位一批大型、精密计量器具也相继购置、安装并投入使用。
随着计量管理的不断深入,工艺设备的更新,冶金计量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计量器具的现代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在全省冶金系统中,热工仪表已逐步发展到Ⅱ型(晶体管)、Ⅲ型(集成电路)从而基本上淘汰了Ⅰ型(电子管)表。衡器也由过去的机械式向机电结合的电子化、数字化方向发展。1984年后,电子计算机的推广应用,加速了计量检测的现代化。到1985年底,全省冶金系统的各企业中,采矿、选矿、炼铁、炼钢、轧钢等各主要工序都开展了计算机进行计量检测和控制工作。
安徽大中型冶金企业标准器拥有数量表

为满足生产和经营管理的需要,一批计量检测方面的科研成果相继完成。
1978年以前,计量器具和计量数据的管理都比较混乱。1978年以后,随着各级计量管理机构的建立,全省冶金系统各企业注意发挥计量管理网络的作用,对各单位的各种计量器具进行了摸底登记,建立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及管理办法,管理逐渐走了正规。各单位主要制订了计量人员岗位责任制;设备维护、保养制度;计量器具流转制度;计量器具的周检制度;经济责任制考核办法等。
1982年10月,合钢公司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将4090动态轨道衡改造成为电子轨道衡。1983年5月、1984年5月两次顺利通过国家计量局轨道衡计量站鉴定,投入运行。该项目已通过安徽省冶金厅组织的鉴定。
1983年,马钢公司在二铁厂2号高炉上料系统中,实现了微机称量操作和自动补偿称量误差,改善了炉况。这一系统通过了安徽省冶金厅组织的鉴定,并在其他高炉上推广,经济效益十分明显。马钢公司研制成功的静平衡试验机和微机称重仪,性能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车轮系列产品创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计量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有效地保证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1982年芜湖冶炼厂从国外进口一批粗铜,对方报出的数量为2493.265吨,由于该厂严格把关、科学检测,及时发现实际到货只有2458.732吨,挽回经济损失17余万元。合钢公司一台进出口轨道衡,在运行3年多时间里就累计检出亏吨位8.8126万吨,因此少付货款近60万元。
截止1985年底,全省冶金系统计量器具配备率为97%。其中:经营管理计量器具配备率为96.1%;工艺过程中计量器具配备率为96.5%;产品质量计量器具配备率为97.6%;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为97.8%。计量器具周检率为96%,综合检测率97.5%。
安徽省冶金系统各企业重视计量人员的培训工作,省冶金厅先后举办了各类人员学习班2次,培训各类计量人员150人次。到1985年止,全省冶金系统共有400余人次,取得了检定人员合格证。
1978年至1985年底,冶金部、省冶金厅先后组织了3次较大规模的计量检查,全省冶金企业共有38个企业接受了检查,检查合格率为100%。各次受检单位和结果如下:
1980年5月,冶金部组织检查,受检单位有马钢公司、合钢公司、芜湖钢铁厂、铜陵有色金属公司、芜湖冶炼厂、金光钢厂、合肥铝厂。检查结果全部合格。
1981年7月,省冶金厅组织检查,被检查的单位有马钢公司、合钢公司、蚌埠轧钢厂、芜湖钢铁厂、芜湖冶炼厂、合肥铝厂、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当涂铁厂、繁昌钢铁厂、马鞍山钢丝绳厂、金光钢厂。检查结果全部合格。
1982年7月,省冶金厅组织,省计量局派3人参加,被检查的单位有合钢公司、合肥铝厂、金光钢厂、钟山铁矿、月山铜矿、安庆轧钢厂、芜湖钢铁厂、芜湖冶炼厂、黄山钼矿、当涂铁厂、马鞍山钢丝绳厂、滁县铜矿、凤阳铁合金厂、蚌埠轧钢厂、濉溪铝厂、铜陵有色金属公司、繁昌钢铁厂、顺风山铁矿、铜陵焦化厂、铜陵钢铁厂等23家企业。检查结果均为合格。
从1984年开始,各单位按照冶金工业部计量定升级实施细则开始计量定升级工作。到1985年底,全省冶金系统共有12个单位取得了三级以上计量合格证书。
安徽省经委、省标准计量局也联合对部分能耗较大的企业进行了能源计量定级工作。
二、技术标准
安徽省冶金标准化工作由科技处负责管理。其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国家关于标准化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规定;归口管理本行业标准化工作,督促企业按标准组织生产;组织制订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规划,负责引进项目的标准化审查工作。
根据1984年6月,对全省冶金系统内企业标准化情况的调查统计表明:全系统设标准科的企业1个,由其他科(室)兼管的企业37个,专职标准化人员6人,兼职标准化人员35人。
1978年9月,根据冶金工业部对技术标准进行大清查大整顿的要求,省冶金工业局以(78)冶科字第411号文,通知各冶金企业先行自查,然后组织互查。通过互查,促进了冶金标准化工作的交流和发展。
1978年11月,省冶金工业局组织专业人员组成检查组到马钢、合钢、金光钢厂等主要冶金企业进行清查。通过清查,对企业技术标准的基本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表明国家标准和冶金部标准在全省各主要冶金企业基本上得到贯彻执行。
1978年12月,省冶金工业局又转发了冶金工业部(78)冶标字第2977号文,通知企业进一步搞好技术标准大清查大整顿工作。
1979年7月,国务院批准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条例》。省冶金工业局及时下发了(79)冶科字第471号文,组织冶金系统各单位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重视标准化工作。
1984年第三季度,省冶金总公司根据冶金工业部“关于整顿和加强标准化工作的通知”精神,对部分冶金企业进行复查,同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的要求。
从70年代初起,安徽冶金系统开展了三级标准(国、部标、省企标)的制订、修订。
1973年,冶金部开始向马钢下达国家标准制修订任务,1974年,马鞍山钢铁公司负责起草的“炼钢生铁”国家标准,经审定通过正式发布,标准代号为GB 717-75。
1979年,马鞍山钢铁公司负责起草的《重苯》冶金部标准,经审定,正式发布,标准代号为YB 2303-80。
1982年,马鞍山钢铁公司负责起草的“煤焦油”、“煤焦油密度测定方法”、“煤焦油甲苯不溶物测定方法”、“煤焦油”、“煤焦油密度测定方法”、“煤焦油甲苯不溶物测定方法”、“煤焦油苯含量气相色普测定方法”4个国家标准,经审定通过正式发布,标准代号为GB- 3701- 83、GB 3702-83、GB 3703-83、GB 3704-83。1982年,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参加“铜精砂化学分析方法”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经审定通过,正式发布,标准代号为GB 3884.1-13-83。
1982年至1983年,萧县耐火材料厂负责起草的《硫化碱转炉用高铝砖》、1984年马鞍山钢丝绳厂负责起草的《伞骨钢丝》、马鞍山钢铁公司负责起草的《24kg/米轻轨》、《焦化苯技术条件》、《高炉风渣口(中小型)》的省企业标准,经省冶金局审定,省计量标准局正式发布。代号分别为皖Q/YB 01-88、皖Q/YB 07-85、皖Q/YB 02-85、皖Q/YB 03-85、皖Q/YB 04-85。
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参加的GB 3884.1-13-83《铜精砂化学分析方法》国家标准获中国有色总公司科技奖二等奖。
冶金部认定,马鞍山钢铁公司负责制订的《煤焦油甲苯不溶物测定方法》、《煤焦油苯含量气相色谱测定方法》两个国家标准,分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国际一般水平。
1979年9月,第一次全国质量月活动后,标准化管理工作与质量管理工作融合在一起,为创优质产品服务。
1985年以前,根据省经委的要求,创省优产品一定要有严于现行产品标准的创优产品标准。为此,马鞍山钢铁公司、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合肥钢铁公司、马鞍山铸管厂等15个单位,制定了创省优产品标准,其主要产品标准代号见表5-1-6。
安徽省冶金系统主要产品标准代号表

说明:没有获得省优产品的创省优产品标准此表未列。
三、科技情报
1964年,安徽省重工业厅设计院设有科技情报站,并配备专人负责科技情报工作;1968年,由于省重工业厅机构变动,科技情报站停止了业务活动;1972年,省冶金局生产处设立情报资料室,开展冶金情报工作;1975年,建立了全省冶金炼铁、焦化2个情报网,并相继开展了学习、参观、交流经验等活动;1977年6月,省冶金局在合肥召开了全省冶金科技情报网工作座谈会,传达了冶金部科技情报网工作座谈会精神;学习交流了情报工作经验;讨论制订了《安徽省冶金科技情报网组织管理暂行办法》和各专业情报网活动计划。会上,正式成立了安徽省冶金工业局科技情报中心站,负责组织协调各冶金专业情报网开展工作。同时,省冶金矿山情报网正式成立;1978年6月,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科学大会精神,省冶金局在合肥召开会议,成立了省冶金理化检验科技情报网。截止1981年底,全省炼铁、焦化、轧钢、炼钢、矿山、理化检验、稀土等7个专业情报网先后建立,各自推选出了专业网正、副网长单位,讨论制定了各专业情报网活动计划;1979年5月6日,省冶金轧钢情报网,针对合钢Φ630轧钢机存在的工艺、设备、管理等问题,组织专题考查活动。通过一个月的跟班考查,提出了改进措施和改造设想,为进一步提高Φ630轧机的生产能力提供了依据。
1981年至1983年,省冶金科研所情报室整理译文50篇,汇编成40余万字的《钼冶金译文集》;整理文摘500余条,汇编成12万字的《钼冶金文摘集》。1982年4月,全国特殊钢情报网会议在合肥召开。同年5月,省冶金炼钢情报网在金寨县召开炼钢情报交流会,邀请了上海、南京、无锡等地的代表参加,对钢包整体捣制、滑动水口、挂渣炉壁等革新项目进行技术交流。并派代表去上海的有关厂家参观学习“挂渣炉壁”新技术。
省炼铁情报网为配合全国炼情报网的专题活动,分4个组对全省小高炉做了调查,重点是解决原料管理和球团矿质量等问题,使之做到分级入炉,提高了生铁产量、降低了焦比。
为加快矿山建设步伐,省冶金矿山情报网曾多次组织冶金矿山情报经验交流会、矿山基本情况调查研究以及参观学习和技术表演。采用铜陵铜山铜矿用电渗法清理矿车结底的经验,较好地解决了矿山清理矿车结底难的问题;针对井水大潮湿,深孔凿岩机的电机损坏严重,组织推广了铜官山、狮子山铜矿改革后的三相交流异步电机,使电机寿命提高10倍以上。
1982年7月,省冶金厅在合肥召开了省冶金情报网正、副网长工作座谈会,传达贯彻冶金部各专业情报网网长、各省冶金厅(局)情报站负责人座谈会和10省冶金科技情报站联席会议精神,总结交流经验;调整稀土网,合并成立有色网;讨论制定了今后的活动计划。会后,省冶金厅转发了会议纪要。
1984年12月,省冶金厅再次召开省冶金专业情报网网长工作座谈会,交流了经验,座谈讨论省科技情况工作条例和情报成果奖励办法,商讨我省冶金情报机构体制改革及开展情报咨询服务工作问题。
1985年8月,省冶金科技情报中心站的内部刊物《安徽冶金信息》创刊。截止1985年底,共出版了5期,主要报导了全省冶金企事业单位在科研、管理、生产技术上取得的成果和进展,并传递、交流国内外冶金科技成就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
1985年,省冶金总公司在合肥举办了情报、专利人员学习班,组织学习情报、专利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国际联机检索的知识和方法,为地方冶金企业培训了一批业务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