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第一部较全面、系统记载安徽冶金业历史的专志——《安徽省志·冶金工业志》现已完成编纂工作。安徽省冶金业历史悠久,在推动中华民族经济、文化发展中,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人类冶金是从采冶铜开始的。安徽铜陵地区的古代铜矿遗址群,据C 14测定(经树轮较正),认定年代距今3015年。1990年初,《中国文物报》和国家文物局编辑的《文物工作简报》曾予以报道,称“冶铜史上的奇迹,是目前中国较为罕见的古代铜矿遗址群,在世界冶金史上也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尤其是遗址上发现的冰铜锭和渣的分析表明,铜陵在西周早期已使用硫化铜矿——冰铜——铜工艺了,这不仅表明铜陵是中国最早使用硫化铜矿的地区之一,而且把中国使用硫化铜矿的历史提早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代铜矿的开采,首先是从地表浅层氧化铜矿开始的,向深层发掘才是硫化铜矿。20世纪40年代郭沫若提出华夏文明起源于江淮流域。以前,学术界都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地。80年代,苏秉琦先生认为两河同时起源。铜陵地区的冶金史对研究探索中国冶金史和青铜文化的起源、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现代安徽冶金工业是安徽省国民经济的优势产业之一,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材料,是中国重要的钢铁和铜工业生产基地。当然,安徽冶金工业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走过的是一条充满坎坷、起伏和兴衰的道路。该志尽可能记录和展示公元前11世纪以前的殷商到公元20世纪80年代安徽冶金工业的兴衰跌宕,为读者打开一扇了解、认识安徽冶金工业的窗口,查阅过去和了解现在的工具。
《安徽省志·冶金工业志》由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统一安排,省冶金工业厅主持编写。编写工作从1984年5月酝酿准备,1984年11月正式开始收集资料和调研。在此基础上,于1988年编纂办公室完成了《安徽冶金工业大事记》的初稿,与此同时,《安徽省志·冶金工业志》的志书草稿也陆续进行编写。1989年7月后,由于人员及机构的变更,编写工作时断时续,至1992年底,已处于停滞状况,写成的部分草稿交档案室保存,大部分资料也流落散失。
1993年5月省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在淮南召开了第五次修志工作会议,对修志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为落实省志办淮南会议精神,省冶金工业厅于1993年12月22~23日在贵池县召开了《安徽省志·冶金工业志》编委会筹备工作会议,省地方志办公室以“皖志办(1994)003号文”,转发了《安徽省志·冶金工业志》编委会筹备会议纪要。1994年4月5日,省冶金工业厅以“94皖冶办字第038号”文决定成立《安徽省志·冶金工业志》编委会,至此,冶金工业志编写的工作重新拉开帷幕。冶金志编辑办公室会同机关各处室结合各自工作的职能,参考有关资料及以前撰写的部分草稿,进行重新编写。于1994年底完成了初稿,编辑办公室经过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和修改,于1995年10月完成了评议稿。1995年11月22日,省地方志、省冶金工业厅在合钢联合召开了《安徽省志·冶金工业志》的评稿会议。与会者认为,《安徽省志·冶金工业志》是一部很好的行业志,但离省志要求,在结构和质量上有着不少欠缺,特别是管理章问题较多。会后,编辑办公室按照评稿会与会代表提出的意见,认真进行修改,落实评稿者提出的200多条意见,该增删的作了增删,该改写的作了改写,费时1年有余,终于完成编纂任务。
《安徽省志·冶金工业志》共分六篇22章65节。志书第一部分为概述,对安徽冶金工业的历史和现状作了概述,第一篇到第四篇按生产门类介绍了冶金工业的装备、工艺、产品和重点企业,直接反映生产力的状况,考虑到篇幅和生产的门类,将黄金矿山归类在有色金属矿山,铁合金归类在钢铁生产,第五篇到第六篇记述了冶金工业的科技、教育和管理的情况,有直接反映生产的,也有反映这些方面管理内容的,交错反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有反映与生产力发展有直接关系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方面的情况。
《安徽省志·冶金工业志》,作为一部地方专业志,有自己的特点。第一,全书以生产力发展为主要线索,用较大篇幅记载了冶金生产的状况;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方面发生的变化变革作了适当的介绍,旨在更加全面地反映全省冶金业的兴衰变化。第二,该书在记述上本着“详今略古”的原则,重点记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安徽冶金工业发展的现状,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劳动人民的创造性,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取得的成就。该书基本上做到了纵不断线,横不缺项;也考虑了地方的色彩,对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安徽古代冶金业倾住了笔墨,力求将古代冶金业较充分地展现给读者。第三,该志既继承了旧志中如实记载史料的传统,又作了少量的综合性记述,具有新志特色。
在该志编纂过程中,编委会成员和编纂办公室人员几度更改,参加撰稿人员多,总纂人员尽管作了很大的努力,但仍有由于一些资料无法收集全,加之成书时间要求紧迫,难免仍有不尽人意之处。该志编纂工作起始于1984年,省冶金工业厅于1984年11月决定成立《安徽省志·冶金工业志》编纂领导小组,由副厅长周屏任组长,生产处处长李明方为副组长,成员有:王桓德、王德舟、江盈、肖行新、钱传松、徐恒诚、杨育明组成;1986年11月编纂领导小组改称为编纂委员会,由副厅长刘大成任主任,李明方为副主任,成员有:马存柱、王恒德、王德舟、肖行新、陈家荣、陈鹤岁、郑靖、郑小波、吴敦国、钱传松、徐恒诚、顾翠屏、杨育明组成。提供资料和参加过撰写的人员还有:丁均权、张经华、郑小波、胡明湘、顾翠屏、戴上等同志。
1994年4月,调整成立了本届编委会和编纂办公室,编纂办公室着手对《安徽省志·冶金工业志》进行系统编纂工作,编辑办公室由张承杰任主任,李世杰任副主任,成员有:王丽华、彭德海、邓远灵、凌代霞。
在该志编纂中,得到了省地方志办公室的业务指导;并承蒙省内冶金界老领导、老专家的关怀指导,以及省冶金系统各单位鼎力相助,特别是徐恒诚、曹作疆、陷光圻3位高级工程师(教授级)在专业知识方面进行了把关,在此谨致谢忱!
《安徽省志·冶金工业志》编辑办公室
1997年11月13日
校对人员:省地方志办公室何静恒、严希、吴良琴、宫为之、晁文璧。校核:钱金喜、万洪翘。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