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沿革
蚌埠空气压缩机厂是省气体压缩机行业最早的厂之一,筹建于1949年。1953年11月采用土法上马,试制出一台30马力的压缩机,开创了生产压缩机的历史。
1956年该厂改名为蚌埠机械厂,以生产压缩机为主,兼产一些其他通用机械产品,并试制出W型6立方米移动压缩机。1958年3立方米压缩机首次出口印度,以后为省内小化肥工业上马,生产了一批压缩机产品。1960年负责筹建新厂。1965年,相继试制成功3D—5280/43大型石油气压缩机、9m 3压缩机、B 36型石油气液化压缩机、NC—100、S—150等气体压缩机新产品。1969年,又试制成功S—10/100大型高压石油气压缩机,为发展石油工业和大庆油田建设提供了新产品。
70年代逐步形成了气体压缩机行业。1971年增加了马鞍山压缩机厂,专产小型压缩机。1974年蚌埠空压机厂新厂矿建工程竣工,1975年从老厂分出成立蚌埠第二空气压缩机厂,以生产大型压缩机为主;蚌埠空压机厂以生产中型气体压缩机为主。1980年蚌埠空气压缩机厂知青厂划出独立核算,成立蚌埠空压机附件厂,后改名为小型空压机厂,生产离合器、调整器等空气压缩机配套产品,以及修路、打气、打井专用的小型压缩机。
“六五”期间,气体压缩机行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不断提高了产品质量,共获机械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3个。同时还重视推进技术进步,提高产品水平,研制成功的HPF 17/7/2油田气压缩机、HPF 20—12/3.5滑片式油田气增压集气装置,分别获石油部和机械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5年,气体压缩机行业的4个企业,有职工2896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18人,占行业职工总数的7.52%;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704.9万元,净值1222.9万元;拥有金属切削机床435台,锻压设备50台;生产各种压缩机3234台,其中大型压缩机59台、中型压缩机614台、小型压缩机2564台;完成工业总产值3985.9万元,实现利润712.1万元,上缴利税670万元。
30多年来,气体压缩机行业累计生产大中型压缩机15362台、小型压缩机12999台;出口援外压缩机2035台,计4522万元,居全省机械出口产品第二位。
1956年该厂改名为蚌埠机械厂,以生产压缩机为主,兼产一些其他通用机械产品,并试制出W型6立方米移动压缩机。1958年3立方米压缩机首次出口印度,以后为省内小化肥工业上马,生产了一批压缩机产品。1960年负责筹建新厂。1965年,相继试制成功3D—5280/43大型石油气压缩机、9m 3压缩机、B 36型石油气液化压缩机、NC—100、S—150等气体压缩机新产品。1969年,又试制成功S—10/100大型高压石油气压缩机,为发展石油工业和大庆油田建设提供了新产品。
70年代逐步形成了气体压缩机行业。1971年增加了马鞍山压缩机厂,专产小型压缩机。1974年蚌埠空压机厂新厂矿建工程竣工,1975年从老厂分出成立蚌埠第二空气压缩机厂,以生产大型压缩机为主;蚌埠空压机厂以生产中型气体压缩机为主。1980年蚌埠空气压缩机厂知青厂划出独立核算,成立蚌埠空压机附件厂,后改名为小型空压机厂,生产离合器、调整器等空气压缩机配套产品,以及修路、打气、打井专用的小型压缩机。
“六五”期间,气体压缩机行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不断提高了产品质量,共获机械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3个。同时还重视推进技术进步,提高产品水平,研制成功的HPF 17/7/2油田气压缩机、HPF 20—12/3.5滑片式油田气增压集气装置,分别获石油部和机械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5年,气体压缩机行业的4个企业,有职工2896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18人,占行业职工总数的7.52%;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704.9万元,净值1222.9万元;拥有金属切削机床435台,锻压设备50台;生产各种压缩机3234台,其中大型压缩机59台、中型压缩机614台、小型压缩机2564台;完成工业总产值3985.9万元,实现利润712.1万元,上缴利税670万元。
30多年来,气体压缩机行业累计生产大中型压缩机15362台、小型压缩机12999台;出口援外压缩机2035台,计4522万元,居全省机械出口产品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