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概述
安徽省电子工业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从无到有、由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的。经过30多年的艰苦创业,已经建设成为管理机构比较健全、骨干企业与一般企业相结合、科研与生产相结合、整机与元器件相配套的新兴工业部门,在安徽经济建设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安徽电子工业,大体经历了起步、调整和稳步发展三个时期。
建国之初,全省没有一个电子企业和电子制造业,仅在安庆、淮南、芜湖、蚌埠、马鞍山、合肥等市有几个无线电门市修配点,主要是修配电子管收音机、手摇式电唱机等,修配能力十分薄弱。
50年代末,安徽电子工业在发展广播事业中开始起步。1957年7月,安徽省综合艺术模型厂组装了3台电子管收音机,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亲自命名为“黄山牌”。1958年,为发展广播事业,中共安徽省委决定拨款15万元,在省会合肥市筹建广播器材厂;同年底,筹建该厂的人员、设备与合肥模型厂电工车间电工小组合在一起,建立起安徽省第一个电子工业企业——合肥无线电厂,有职工160多人,设备33台,主要生产广播扩音机、五灯交流收音机和为两机配套的电流互感器、磁钢、变压器等电子元件。同期,合肥、蚌埠市先后研制生产多种电子管收音机和扩音机,合肥无线电厂于1959年研制成功安徽省第一台半导体七管超外差袖珍收音机。1960年,全省从事电子产品生产的职工约200人,年产电子管收音机550台,半导体收音机130台,扩音机904台,电子元件5万多只;是年,合肥电子管厂建立。
60年代,安徽电子工业在大办新兴工业中快速发展。1961年,合肥电子管厂用汽油发生器代替煤气,试制出安徽省第一批5Y 3、5U 4G电子管。1964年,生产厂点增至3个,职工增至1215人,工业产值273万元。1965~1970年,根据全国工业会议关于大办新兴工业的精神和全国仪器工业会议的要求,以发展广播电视产品和军工配套产品为重点,合肥、蚌埠、安庆、淮南、马鞍山、淮北、铜陵、滁县、阜阳、屯溪、六安、宿县、无为、肥东、怀远、天长、祁门等17个市县,掀起了兴办电子工业的热潮,机械、轻工、纺织、食品、手工、邮电、金融、教育、军工等行业和部门,先后转产一批厂点试制生产电子产品。1966年,生产厂点增至31个,职工增至3000多人,半导体收音机、电唱机、电阻器、电容器、晶体管、高频接插件、霍尔器件、无线电测量仪器、有线电测量仪器等一大批新产品先后问世。1970年,厂点增至100多个,职工增至8000多人,年产值达到2000多万元,1966~1970年平均年增长率达到76.9%,主要产品扩音机、收音机、电唱机、测量仪器和电子元器件均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和实绩,其中收音机达到年产7.5万台,扩音机1688台,电唱机200台,半导体器件209.2万只,高频接插件45.64万套,电容器213.7万只,电位器17.8万只,电阻器10.8万只,磁钢213.72万只,扬声器7.2万只,中周18万只,变压器8.51万只,测量仪器3000多台。同时,在“小三线“建设中,于60年代中期,第四机械工业部和上海市分别在岳西、六安、阜阳、屯溪、旌德、绩溪、黟县、祁门等市县迁建了一批电子企业,职工1.9万多人,固定资产原值2.2亿元,分别研制生产雷达、雷达车辆、微电机、微波仪器、信号源、齿轮、模具、高频元件、变压器、通信设备、无线电专用设备、接插件、电容器、电位器、集成电路、光学仪器、测量仪器等,为安徽电子工业发展增添了新的力量。
70年代,安徽电子工业在整顿调整中持续发展。1971年,安徽地方电子工业生产厂点增至137个,职工增至1.58万人。同年底,为了加强全省电子工业的领导和管理,安徽省电子工业局正式成立,并围绕行业归口管理、企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上述厂点进行了整顿和调整。1972年,首批归口企业41个,职工8691人,工业产值4654.4万元,利润502.6万元。1973~1980年,在整顿调整中,合肥、蚌埠、芜湖、安庆、马鞍山、淮南等市,先后建立了电子工业主管部门;按照省、部关于制订“四五”、“五五”时期发展规划的要求,针对全省电子工业底子薄、品种少、规模小、技术落后等弱点,制定了“四五”时期后3年(1973~1975年)和“五五”时期(1976~1980年)发展规划,提出打基础、上水平,重点发展广播电视产品及其配套的元器件,相应地发展电子测量仪器;采取“选苗浇水”支持一批企业发展,对一批难以继续发展的厂点实行并转,加强科研试制发展新的品种。在此期间,先后研制成功中国第一批2.5英寸黑白投影管、中国第一部5英寸黑白投影电视机、中国第一台DJS—050微型电子计算机,晶体管黑白电视机、超短波接力无线电话机和一批电子元器件、仪器仪表相继问世投产,黄山、珍珠、山花、银球等10多种品牌的晶体管收音机和电子管黑白电视机形成批量生产,先后投放市场。1975年,全省电子系统生产企业增至54个,职工增至8959人,工业产值1.02亿元,1973~1975年平均年增长率30.3%,人均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1120元,年利润839.9万元,主要产品年产量分别达到:扩音机953台,电唱机1249台,收音机20万台,黑白电视机1296台,微型计算机180台,雷达52部,测量仪器5340台,电子元件3380.5万只,电子器件9.9万只,磁性材料132.3万只。“五五”时期在“四五”时期后3年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大幅增长,到1980年,全省电子系统生产企业增至66个,职工增至1.53万人;年产值3.03亿元,是1972年的6.52倍,是1975年的2.98倍,1975~1980年平均年增长率16.6%;人均全员劳动生产率增至19800元;年利润992.7万元,年税金323.2万元;主要产品产量同1975年相比有较大的提高:电唱机1428台,增长10.44倍;收音机103.8万台,增长4.17倍;电视机3.25万台,增长24.04倍;电子元件1.03亿只,增长2.04倍;电子器件1512.2万只,增长151.73倍;磁性材料388.9万只,增长1.94倍。
80年代,安徽电子工业在改革开放中稳步发展。按照国家“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发展方针,“六五”时期(1981~1985年)、“七五”时期(1986~1990年)在“五五”时期发展的基础上,继续打基础、上品种、上水平、上规模。80年代初,由于对市场预测失误,过多地上了一批收音机生产厂点,造成全省电子工业生产起伏较大,1982年收音机产量由1981年124.9万台降至29.1万台,电子工业总产值由1980年3.03亿元降至1.1亿元,致使全省电子行业第一次出现亏损。针对上述问题,对全省电子工业的布局和发展重点进行了调整,选定电视机、收录机、通信机、卫星地面接收机、微型计算机、传感器、矿用安全仪器、显像管、磁性材料等17种产品作为发展重点;按照各地市电子工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对合肥、蚌埠、芜湖、安庆等8个市和滁县、徽州、阜阳、六安等8个地区的发展重点作了相应的调整;围绕发展重点积极开展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共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70个,其中引进项目38个,使三分之一的企业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通过调整和改造,全省电子工业生产逐渐回升,到1985年,电子工业总产值增至3.12亿元,固定资产原值增至1.26亿元,年利润达到3714.6万元,年税金达到1321.1万元;同1980年相比,黑白电视机、应用整机的产量大幅提高,分别增长5.72倍和8.02倍;彩色电视机、收录机、黑白显像管、金属化镀膜、特种线缆、测速雷达和电子元件等20多种新产品先后问世投产,其中彩色电视机年产5万台,收录机3.04万台,测速雷达60部,黑白显像管2.5万只,金属化镀膜128.4,吨磁粉507.1吨,特种线缆3200公里,光学玻璃72.5吨。部分产品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同类产品产量相比,收音机居全国第五位,测量仪器居全国第七位,行输出变压器居全国第八位,偏转线圈居全国第十位,拉杆天线、电唱机分列全国第十一位,单板机居全国第十三位,彩色电视机、黑白显像管、高频头分列全国第十四位,黑白电视机居全国第十六位,半导体器件居全国第十七位,集成电路居全国第十八位,收录机居全国第二十位,微型计算机居全国第二十二位。1972~ 1985年,全省电子工业产值年均增长率为23.1%,其中“六五”期间年均增长率达到28.5%,14年共实现利税1.92亿元,是同期国家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累计投资1.14亿元的1.68倍,是国家基本建设累计投资1603万元的11.98倍。
“七五”时期是全省电子工业发展最快的5年。在“六五”时期发展的基础上,上规模、上水平。围绕重点产品的发展,继续开展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积极推行横向经济联合,共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37个,其中技术引进项目26个,企业的改造面达到三分之二以上,组成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体40多个,安徽电子工业形成一定的基础和相当的规模。到1990年,全省电子工业企业发展到89个,职工增至3.59万人,固定资产原值增至5.65亿元,能大批量生产11大类电子产品,工业产值增至10.55亿元。同1985年相比,工业产值增长2.38倍,由原来居全国电子工业第二十位上升到第十四位;固定资产原值增长3.46倍;人均全员劳动生产率33527元,增长1.12倍;工业产值千万元以上的企业,由9家增至20家;利税百万元的企业,由12家增至19家;黑白电视机63.66万台,增长1.92倍;彩色电视机8.97万台,增长0.79倍;黑白显像管55万只,增长21倍;测速雷达367部,增长5.12倍;电子元件、半导体器件和电子材料等产品,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收录机电机、收录机机芯、聚丙烯电工薄膜、高压化成箔、光纤、程控交换机等新产品也先后投产,其中收录机电机年产172.5万只,收录机机芯94.5万只,聚丙烯电工薄膜659.3吨,高压化成箔6.96吨,光纤419.6公里,程控交换机2000线。一批电子基础产品形成特色和优势,磁性材料、聚丙烯电工薄膜、金属化镀膜、人造水晶、光纤、消磁电阻、涤纶电容器、精密电阻器等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电子产品,无论是产量还是工艺技术水平,在国内均处于领先地位,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其中磁性材料的年销售量约占全国电子工业销售量的三分之一,异型塑磁、消磁电阻、涤纶电容器、精密电阻器、霍尔器件、光纤、力敏传感器等产品,其销售量约占全国电子工业销售量的25%,有的达到50%以上。
随着全省电子工业的发展,科研开发等项业务也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和成果,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电子工业的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
在新产品开发方面,全省电子系统有科研机构51个,其中研究所16个。1972~1992年,共完成新产品开发1314个,其中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有82个,310个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一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394个产品获部、省级以上科技进步或科技成果奖。上述科研成果,大多数都已转化为生产力和商品,部分成果还先后用于卫星、导弹发射和国防重点工程。
在技术改造方面,1978年前每年平均安排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0~15个;1979年后每年平均安排重点技术改造项目20~30个,仅1981~1992年,累计实施技术改造项目250多个,其中部、省级以上重点项目104个。上述项目中,12个地市的37个企业、2个事业单位共投资3.7亿元,其中外汇6638万美元,分别从日本、美国、德国等11个国家和香港地区先后引进生产技术设备73项,内有电子元件27项,电子整机16项,电子材料13项,电子器件10项,模具技术和量具设备各2项,印制板、计算机外部设备、录像带盒各1项。
在产品质量方面,1978~1992年,在全国电子工业同类产品质量评比、等级考核和检测中,共有204个产品获奖,其中一等奖72个,一等品奖64个,优等品奖28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12个,优秀奖19个。1979~1992年,在全国质量管理活动中,累计获优秀QC小组402个,其中部级优秀QC小组53个,省级优秀QC小组68个;1980~1992年,在产品创优活动中,共获优质产品称号234个,其中国家优质产品7个,部优质产品46个,安徽省优质产品181个。
在产品出口方面,从70年代初起,有32家企业、56种产品,出口到东亚、东南亚、欧洲、美洲、非洲的3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从1971年起,23家企业生产的28种电子基础产品,出口到26个国家;1家企业生产的12种雷达,出口到3个国家;3家企业生产的11种电子测量仪器和医疗仪器,出口到15个国家和地区;5家企业生产的4种电视机、1种收音机,1988年起出口到6个国家。1981~1992年,累计出口创汇5269万美元。
在新技术推广应用方面,围绕国民经济建设,面向各行各业,全省电子系统有30多个生产厂点和科研单位研制生产电子应用产品。1974~1992年,累计研制生产电子计算机4055台,其中微型机1984台,单片机787台,单板机1284台;1980~1992年,累计研制生产电子应用整机25.4万台。上述产品,广泛应用于机械、石油、交通、煤炭、建材、医疗、农业、文教等30多个行业和部门其中,从60年代末起,围绕国防和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有13个企业研制生产的22种产品,内有8种电子测量仪器、14种电子基础产品,先后分别用于原子弹、导弹、卫星、核潜艇、核电站和歼击机等尖端技术工程,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表扬和奖励。
1992年,全省电子系统共有企事业单位99个(未含6个部属研究所),其中生产企业88个,内有大型企业6个、中型企业22个、小型企业60个,分布在合肥、蚌埠、芜湖、铜陵、安庆、马鞍山、淮南、淮北、黄山市和滁县、六安、宣城、阜阳、巢湖、池州、宿县地区。共有职工4.64万人,其中工程人员4924人,占职工总数12.19%;固定资产原值7.09亿元,是1980年的11.47倍,固定资产净值4.97亿元;主要生产设备2.27万台,主要生产线400多条,生产用房建筑面积89.91万平方米;工业总产值18.1亿元,是1972年的38.91倍。1972~1992年累计实现利税69596.3万元,其中利润40216.6万元,税金29376.7万元;人均全员劳动生产率45880元,是1972年的8.57倍。至1992年已能批量生产雷达、通信设备、计算机、广播电视、测量仪器、应用整机、电子元件、半导体器件、电真空器件、敏感器件、电子材料等11大类、1000多个品种、6000多个规格型号电子产品。主要产品产量分别达到:黑白电视机83.9万台,是1972年的3142倍;彩色电视机23.09万台,是1985年的4.61倍;收音机19.8万台,是1972年的5.5倍;收录机5.21万台(1987年最高产量7.58万台),是1981年的4.18倍;测量仪器7415台(1985年最高产量8929台),是1972年的1.85倍;应用整机1.32万台(1987年最高产量4.82万台),是1980年的4.71倍;电子元件2.64亿只(1991年最高产量3.17亿只),是1972年的58.93倍;半导体器件1782万只(1981年最高产量2449.2万只),是1972年的4144倍;电真空器件37.1万只(1990年最高产量55万只),是1985年的14.84倍;敏感器件6.2万只,是1987年的5.17倍;金属化镀膜368.9吨,是1985年的2.87倍;聚丙烯电工薄膜812.4吨,是1989年的10.28倍;高压化成箔20.4吨,是1990年的2.88倍;磁性材料1588.7万只,是1974年的13.94倍;磁粉9107吨,是1985年的17.96倍;通信电台987台(1990年最高产量6225台),是1980年的6.95倍;电话机20052部,是1988年的80.21倍;程控交换机1.88万线,是1990年的10.59倍;测速雷达168部(1990年最高产量367部),是1982年的33.6倍;录音机机芯106.6万只,是1988年的1.56倍;光纤789公里(1989年最高产量2233.7公里),是1988年的1.95倍;军用雷达1973~1992年累计生产607部,其中1990年最高产量达367部;微型计算机1974~1992年累计生产1984台,其中1987年最高产量达398台;单板机1983~1992年累计生产1284台,其中1985年最高产量达406台;录音机电机1988~1992年累计生产1377.3万只,其中1991年最高产量达228万只;特种线缆1985~1992年累计生产18134.4公里,其中1985年最高产量3200.7公里;光学玻璃1985~1992年累计生产520.25吨,其中1988年最高产量达77吨。
安徽省电子工业发展概况,见表0—0—1至表0—0—7。
安徽省电子工业历年基本概况表
表0—0—1(1972~1992年)

安徽省电子工业分类产值概况表
表0—0—2(1988~1992年)单位:万元

安徽省电子工业产值增长率和所占比重概况表
表0—0—3(1972~1992年)

安徽省电子工业历年主要产品产量概况表
表0—0—4(1972~1992年)



安徽省电子工业产品出口创汇概况表
表0—0—5(1989~1992年)


安徽省电子工业部分年份产值超千万元企业概况表
表0—0—6单位:万元


安徽省电子工业部分年份利税超百万元企业概况表
表0—0—7单位: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