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安徽电子计算机厂位于合肥市黑池坝7号,占地面积7.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安徽省电子工业局,是电子计算机专业研制生产厂,中型企业。
该厂建于1954年。前身为安徽工业实验室。1956年,改名为安徽科学研究所,由安徽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代管。1958年,在安徽科学研究所的基础上扩建为中国科学院安徽分院。1962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华东自动化元件及仪表研究所。1967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接管,改名为1123研究所,1970年一分为二,200多名技术骨干及全部设备、器材迁往山西省祁县,组建207研究所,剩下的400多人(技术人员170余人)归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华东物资工厂管理局,更名为3609厂。1973年,由安徽省电子工业局申请,经安徽省委报经中央同意,将该厂划归安徽省,改名为安徽无线电厂,职工687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59人。1984年改为现名。
1955~1972年,主要研制生产中小型电子计算机、宽行打印机、半导体元件和敏感器件。其中,1958~1964年,维护使用并改进了中国第一代DJS—103型电子计算机,受到中国科学院的表扬;1961~ 1964年,自行设计中国第一台用于企业管理的A 601型(电子管)、A 602型(晶体管)数据处理计算机,并获安徽省科技成果奖;1970~1972,年为南京3304厂研制生产A 701型光学镜面数据处理计算机。
1973~1979年,主要研制生产微型电子计算机。其中,1971~1977年,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研制生产红旗703型台式函数电子计算机1000多台;1975~1977年,与清华大学、第四机械工业部第六研究所共同研制生产中国第一台DJS—050型微型计算机,1978年获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奖;1979年,与上海无线电十四厂共同研制成DJS—051型微型计算机系列,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大会奖。同年,职工减至494人,工业产值52万元,利润58.6万元。在此期间,还参加了由第四机械工业部计算机总局主持的DJS—200系中型计算机的联合设计与研制。
1980~1985年,主要研制生产各种单板机、单片机、专用微型计算机和外部设备。其中,在1980~1981年,研制生产DJS—052型微型计算机、DBJ—80型单板机500多台,1981~1982年,相继开发生产DBJ—Z 80单板机、单色显示器、打印机、M C—Z 80单板机1000多台和A 801型测绘专用计算机、医用脉图数据处理计算机200多台;1983年,与中国科学院空间物理研究所合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气象局研制生产705型雷达气象数据处理计算机、CFJ—821型半自动测风机、QCF—8201型全自动测风机500多台,填补国内空白,大部分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705型气象雷达获国务院电子振兴办公室军用电子仪器设备三等奖、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84年,全自动测风机随中国“向阳红”10号科学考察船赴南极考察,并参加中美联合高空大气探测,受到好评;同年,先后开发生产M C—35型单片机、STD 100总线工业控制机和M P—16型、M P—16B型、M P—16E型、M P—16J型打印机2000多台。在此期间,还生产天鹅牌、金鸡牌12英寸黑白电视机1.02万台。1984年,职工减至487人,工业产值降至219万元,利税57.6万元。
1985~1991年,根据市场需要,相继研制生产食油流量计、雨量计、流速仪、石油流量计、穆斯堡尔谱仪、心血管功能自动测试仪、心室晚电位检测仪、数字式纺织压力测试仪和各种传感器、应变片、记时比时器等电子应用产品。
1992年,下辖金加工、注塑、印制电路板、表面处理、微型计算机、医疗电子仪器、智能化仪器等7个分厂。有职工571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74人,内有高级工程师16人、工程师24人。固定资产原值1147万元,净值805万元。主要生产设备89台,测量仪器194台。年产386微型计算机200台、M P—16型打印机100台、XG—4心血管功能自动测试仪79台、数字式纺织测力仪146台、超声波流量计51台。工业产值830万元,利润45万元。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三节 产品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