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企业
1992年,全省有收音机、收录机生产厂点各3个,分布在合肥、蚌埠和马鞍山市。
一、合肥无线电四厂
合肥无线电四厂位于合肥市金寨路91号,占地面积1.6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701平方米。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合肥市电子工业公司,是收音机、录音机机芯、组合音响和测量仪器生产厂,中型企业。
该厂建于1970年10月。前身为安徽幻灯制片厂,有职工72人,厂房面积400平方米,隶属合肥市轻工业局,产品为扩音机、收音机、试产BT—3型频率特性测试仪(简称BT—3扫频仪),兼产幻灯片和水彩。1971年,划归合肥市电子化学工业局,主产收音机,当年生产收音机1050台,工业产值64万元。1972年6月,投资4万元,试制高档半导体收音机,同年8月推出样机,翌年批量投产,定名“黄山牌”。1974年,拨款23万元、贷款60万元,兴建两幢生产大楼,职工增至143人,工业产值96.93万元。
1975年,工业产值122.5万元,利税8.3万元,收音机2.02万台,BT—3扫频仪201台。1980年,收音机品种增至6个,收音机产量26.23万台,BT—3扫频仪1000台,电子医疗仪器30台,工业产值914万元,利税130.7万元。1981年,收音机市场走俏,品种增至8个,生产线增至3条,产量达到44.07万台,工业产值2328万元,利税91万元。同年,黄山牌702、709、711型半导体收音机,分别获安徽省电子系统一、二、三等奖。1982~1984年,收音机市场疲软,到1984年,产量减至10.02万台,工业产值降至605万元,利税减至10.1万元。
1985~1990年,投资2000万元,从美国、日本、西班牙等国引进1条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录音机机芯生产线和关键设备,其中包括功能全、精度高的制模、冲压、注塑和检测设备,有集计算机控制、计算机辅助设备和终端显示技术于一体的电火花线切割机床、数控机床、三维空间高精度测试仪、抖晃校准仪等,使产品质量、自配能力、生产能力大为提高,收音机、录音机机芯配件和组合音响主要配件均由厂内自配生产,年产能力达到:收音机100万台,录音机机芯200万只,组合音响1万台,测量仪器7000台,其中录音机机芯、频率特性测试仪、电子医疗仪器等产品,分别出口苏联、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朝鲜、香港等国和地区。1987年,职工673人,工业产值748.8万元,利税9.9万元,收音机11.03万台,测量仪器620台。1990年,工业产值3606万元,利税149.6万元,录音机机芯94.48万只,测量仪器500台。
建厂以来,产品不断更新,质量不断提高。到1991年,主要产品有录音机机芯、组合音响、收录机、收音机、电子测量仪器,共30多个品种40多个规格型号,其中部分产品获省、市奖励,主要有:黄山牌403型半导体收音机(1975年)、黄山牌HW—8721S型录音机机芯(1990年)等2个产品,在全国同类产品质量评比中获二等奖;BT—3型频率特性测试仪(1980、1984年)、黄山牌HW—8721V型盒式磁带录音机运带机构(1989、1991年)、黄山牌HW—8721SC型录音机机芯(1990年)、黄山牌HW—8721SW型录音机机芯(1990年)等4个产品,获安徽省优质产品;44—3Y型强度仪、QX—Ⅱ型气功仪等6个产品,分别获安徽省、合肥市科技进步奖。企业于1977、1981年先后评为合肥市先进企业、先进单位和国家二级计量企业、安徽省档案管理先进企业、合肥市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当年,工业产值3627万元,利润207万元,录音机机芯96.6万只。
1992年,有职工829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63人。下设3个分厂、4个车间、1个中外合资企业。固定资产原值1178万元,净值933万元。拥有4条录音机机芯生产线,各类仪器、设备500多台。年产录音机机芯106.6万只,测量仪器450台。工业产值3635万元,利税87万元,人均全员劳动生产率4.38万元。
二、蚌埠市无线电一厂
蚌埠市无线电一厂位于蚌埠市朝阳路752号,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蚌埠市电子工业公司,是收音机、收录机和电子应用产品生产厂。1992年11月31日经注册,又称裕安电子工贸总公司。
1970年4月12日,由国营蚌埠麻刀厂、仪表厂、无线电厂合并组成。建厂初期,职工240人,厂址设在麻刀厂旧址,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561平方米。旧机床6台、专用设备2台、仪器仪表64部。同年试制成功蚌埠牌701型17英寸电子管黑白电视接收机,试产长缨牌50型晶体管收音机200台、RDZ—1型热偶电离真空计10台、500型万用表2409台、晶体管测试仪16台。
1971年,试制成功SCF—2型三用误差分选仪,为大量生产电阻、电容、电感元件产品提供了快速分选和误差测试的理想设备。1972年,万用电表批量投产,并试制成高度尺、44C 4型和62C 1型表头及中频图示仪。
1973年6月,划归蚌埠市电子仪表工业局。同年8月,无线电专用设备二厂、无线电模具厂并入该厂,职工增至348人。同年研制成海鸥牌602型晶体管收音机,1974年获华东地区优秀新产品奖。1975年,研制成硅锗晶体管混装线路珍珠牌607型晶体管收音机,畅销安徽、山东、河南等地农村。1978年,激光研制组评为安徽省先进科研组。
1979年,招收集体性质职工198人。研制成一、二、三波段收音机各1个品种。收音机生产线由1条增至两条,日产量800台,一次送检合格率由70%提高到92.2%。全年生产各类收音机15.6万台、万用表6000台、激光测距仪10台、LS流速计数器57台,完成工业总产值1570万元,实现利润40万元,甩掉连续9年亏损帽子,受安徽省、蚌埠市和第四机械工业部表扬。
1980年,划为市管企业。收音机年产能力由20万台增至50万台,列为全国收音机定点生产厂。增招全民性质职工60人,与无线电八厂联合建成收音机车间,收音机生产线增至6条,年产40万台,工业产值3964万元,盈利122万元。同年,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夫朗和费促进应用研究协会、香港永胜电子有限公司、澳门生力电子有限公司签署了引进收录机关键件备忘录和协议。
1981年,从香港引进空白磁带5万盒和生产磁带配套设备,组装后投放市场,一时紧俏。同年下半年,全国收音机开始滞销,造成年终积压收音机11万台,企业亏损227万元。1982年,自行研制的8100型收录机、78式激光测距仪通过省级鉴定,并列为电子工业部布点生产。
1983年,先后研制成珍珠牌8307型多功能袖珍收音机、610—4RF起动保护器、ZH 2平衡指示仪。引进CR 28型立体声分体式双卡组合收录机关键件和散件。8301、8302型珍珠牌晶体管收音机投产,共产4.71万台。8100型收录机投产,产量8000台。500型万用表恢复生产,产量1498台。全年实现工业产值601万元,比1982年增长166%,亏损30万元,比计划减亏14万元。
1984~1987年,根据市场变化,主产品已由收音机转为收录机。1984~1985年,先后从香港引进收录机散件,组装收录机2.44万台。1986年,为收录机生产配套,从日本引进注塑、喷涂、表面处理等关键设备,形成生产线,7种珍珠牌收录机先后研制投产,共产5.33万台;收音机生产大幅度下降,仅产9800台;激光测距仪46台。1987年,在深圳建立分厂,组装CR 46型、CX 800型收录机,在当地销售;与上海无线电三厂合作,生产美多牌收录机;8505、8610型珍珠牌收录机先后研制投产。当年共产收录机6.786万台,创历史最高记录;收音机降为2520台,激光测距仪33台,手动吸尘器1616台;完成工业产值2334.7万元,实现利润273万元,上缴税金76万元。
1988~1990年,随着市场演变,主产品由收录机转向电视机。1988年,出资60万元,由上海无线电三厂提供技术和设备,半年时间建成黑白电视机生产线,9月1日投产,形成日产能力为250台;当年生产美多牌17英寸黑白电视机5000台;投产收录机由10种减为5种,产量降为6.04万台;收音机7500台,激光测距仪32台,手动吸尘器4.14万台;工业产值2400万元,创历史最高记录;利润降为47.9万元,税金升为110万元。1989~1990年,生产全面下滑,1990年黑白电视机仅产1101台,收录机降至8095台,激光测距仪减至10台,手动吸尘器降至100台,工业产值降至314万元,亏损297.9万元。
1991年,为深化企业改革,成立了集工贸为一体的裕安电子工贸总公司,实行分厂制。分厂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生产逐步回升,年产黑白电视机1.43万台,激光测距仪32台,工业产值1307万元。继续亏损,亏损额为324万元。同年,向希腊出口黑白电视机300台。翌年,生产黑白电视机2.03万台,其中部分出口荷兰、南非等国。
1992年,有职工745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39人。8个分厂,其中1个系1992年建立的合资企业。固定资产原值756万元,净值505万元。仪器仪表700台,设备250台(套)。拥有扩散硅压力变送器、收录机、电视机、激光测距仪、注塑喷涂5条生产线,年产能力:压力变送器5000只、电视机10万台、激光测距仪50台。有较完整的整机例行试验设备。厂计量室为国家三级计量单位。工业产值1388万元。
三、马鞍山市无线电厂
马鞍山市无线电厂位于马鞍山市湖东北路11号,占地面积1.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6万平方米。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马鞍山市电子工业管理局,是电子整机生产厂。
该厂建于1965年。前身为马鞍山市机械修配厂,有职工68人,产品为农用6HB—25型水泵。1966年改名为马鞍山市模具厂,试产舌簧喇叭。1970年,更名为马鞍山市无线电元件厂,先后研制生产失真仪、交流接触器、毫伏计等产品。1973年9月,与马鞍山市金笔厂所属的无线电厂合并,定为现名。当年,有职工284人,固定资产原值101.02万元、净值86.26万元,工业产值286.8万元,利润4.48万元,年产BS—1型失真仪8台、CJB—600A型交流接触器1005台、山花牌晶体管收音机2.03万台、W Q—5A型万用电桥111台。
1974~1980年,主要生产产品为收音机和电子应用仪器。1980年,职工增至646人,收音机增至23.3万台,巡测仪30台,工业产值增至1080万元,利润增至36.22万元。1981~1982年,收音机市场疲软,生产急剧下降,1982年收音机产量减至2.48万台,工业产值降至238.3万元,亏损43.35万元。当年,研制生产收录机139台,巡测仪40台。
1983~1984年,收音机生产有所回升,1984年工业产值达到1077.6万元,企业继续亏损。1985年,与上海广播器材厂联营生产上海牌黑白电视机,年产1.53万台,转亏为盈,利润99.21万元。1987年,职工增至819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5人),固定资产原值466.6万元,主要设备179台,生产电视机9.8万台,收音机26.6万台,工业产值达到5167.78万元,利税902.8万元。1991年,工业产值增至7636万元。
有部分产品先后获奖。其中:1970年,山花牌3管晶体管收音机被评为安徽省电子系统同类产品第一名;1974年,山花牌748型收音机获全国同类产品评比三等奖;1975年,山花牌877型收音机评为安徽省优秀新产品;1982年,巡测仪被评为马鞍山市优质产品;1987年,企业被评为安徽省先进企业。
1992年,有职工84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52人。固定资产原值1393万元,净值9556万元。工业产值828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