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引种与发展
民国2年(1913年),英美烟公司派员调查华北烟草种植状况,勘得山东、河南、安徽等省土壤、气候极适烟叶种植,于是由美输入洋种。据《英美烟公司在华企业资料汇编》记载:“1913年在河南许昌、安徽凤阳,通过买办协助,推种美烟”。推种成功后,美种烟叶的种植便在凤阳及其邻近的怀远、定远等地迅速推广开来,凤阳便成为全国“美种烟叶”的三大产区之一。据民国25年编印的《凤阳县志略》记载,凤邑杂粮出产甚微,惟薰烟一项农民倚为副业。
民国27年2月初,日军侵占门台子,烟农饱受日本侵略军的残酷压迫和国民政府的剥削,以凤阳为主的烟产区沦落衰败。民国38年,全省种植烟叶仅6万亩,总产3万担。
安徽烤烟产量表

说明:1、资料来源于《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
2、*为产量微不足道。
建国后,烟草生产一度得到恢复。1959~1961年“3年困难时期,烟叶生产受到一定的影响。1960年全省种植烟叶18.16万亩,总产量13万多担;1961年全省仅种植15.52万亩,总产量17.60万担。
1963年国家及时调整烤烟价格政策,落实各项奖售措施,使烤烟生产又得以迅速恢复发展。这次调价带来了1964年烟叶大丰收,全省种烟面积46.04万亩,总产量达87.41万担。1965年实行斤烟斤粮的奖售办法,不限优劣,孬好皆收。1967年收购烟叶127.85万担。1969年全省烟库涨满,随后导致烟叶价格下降,烟叶生产徘徊不前。到1980年全省仅种植23.35万亩,总产量48.20万担。
80年代后,烤烟等级改为15级制,收购价进行了3次较大幅度的调整。1980年,安徽烟叶实行计划生产,全省烤烟生产进入一个较为稳定的发展时期。1982年全省烟叶种植总面积、烟叶总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分别为92.46万亩、220.20万担。1987年安徽省人民政府皖政〔1987〕6号文件批转省计划委员会等6个部门《关于进一步发展烟叶生产的报告》下发后,全省各地烟叶生产积极性高涨,皖南(宣州、芜湖、南陵等)、皖西(六安、金寨等)、皖东(凤阳、嘉山、定远等)和皖北(亳州、涡阳、太和、利辛、蒙城、界首、临泉、宿州、固镇、怀远等)4大不同生态类型烟区得到协调发展,为全省卷烟工业提供了更多的原料。在此期间,芜湖卷烟厂与宣城烟草分公司共同以皖南烟叶为主,研制和生产的“云岭”牌香烟,投放市场后深受消费者欢迎。固镇县的烟叶还进入名牌“黄山”卷烟的配方,提高了安徽烟叶原料的使用价值和知名度。1992年,全省烟草生产又进入高峰期,总面积87.9万亩,总产量174万担。
1993年以后,粮食及经济作物的调价,烟、粮、棉和其它经济作物的比价不合理更为突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旱涝灾害频繁,种植效益降低,影响了烟农积极性,烤烟生产再度滑坡。1994年全省仅种植烟叶26.91万亩,又一次进入低潮。1995年,安徽省烟草专卖局认真贯彻落实“计划种植、主攻质量、提高单产、增加效益”的指导方针,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兴烟为动力,以建立优质烟基地为龙头,加强烟厂与产区的联系,强化烟叶生产技术服务,制定了一系列的价格和基地建设优惠政策,对连片点和优质烟基地每亩产前投入60元,无偿提供烟草专用肥、营养袋和种子;规模种植的烟田,全部实行地膜覆盖,统一供应专用肥和饼肥;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扶持政策,并在全省推行烤烟40级国家标准,到1995年,全省签订兴建优质烟基地合同面积达21.7万亩,约占全省种烟面积的50%,“三化”生产水平和烟叶质量进一步提高,调动了地方政府、卷烟厂、烟草公司和烟农的积极性,促进了安徽省烟叶生产进入稳定持续发展时期。安徽省1949~1995年烤烟播种面积、产量见表1-2-2。
安徽省烤烟播种面积、产量表

说明:1.1949~1950年资料来源于《烟叶资料汇编》(1949~1985年)第14页,中国烟草总公司编。
2.1951~1988年资料来源于《安徽四十年》,安徽省统计局编,第115页,中国统计出版社。
3.1989年、1991~1995年资料来源于《安徽统计年鉴》,安徽省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出版社。
4.1990年资料来源于《烟叶资料汇编》(1986~1993年),中国烟叶生产购销公司编。
二、凤阳烟
60年代前就驰名中外的凤阳烟,是指当时以凤阳为主的安徽主要烤烟产区凤阳、定远、怀远3县所产的烤烟。因其3县接壤,生态自然条件相似且适宜烟草种植,所产烟叶数量多质量好,在营销出口上对外统称凤阳烟。在一定意义上代表当时的安徽烤烟,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
凤阳地处淮河南岸,清宣统三年(1911年)津浦铁路贯穿其境,水陆交通方便,土壤气候条件适宜,晾晒烟种植历史悠久,历史上又有用当地烟叶制造“皮丝烟”的传统,因而被英美烟商选中。民国2年(1913年),首先在凤阳刘府种植美国烤烟成功,随之向四周发展。为了垄断凤阳烤烟市场,攫取高额利润,英美烟公司以暂时的高价厚利诱导农民种植烤烟。一方面以提高烤烟价格和贷放资金、肥料、烘烤设备等为诱饵,另一方面则通过地主豪绅以不种美种烟叶就收回佃户所租土地等相要挟。在其威胁利诱之下,美种烟叶的种植便在凤阳及其邻近的怀远、定远等地迅速推广开来。民国8年总产量为7.88万担,占当年全国总产量的23.1%。民国9年,英美烟公司在蚌埠设“上海储蓄银行”,春季派员下乡向农民发放烤烟种籽、肥料及器材,为扩大烤烟种植提供经济保证。
民国19年冬,凤阳武店、殷涧一带烟农为抗议英美烟公司无理压低烟价,不收次烟,发生了殴打洋人烟师,集体罢市一周事件。后经上海总部调处,终于向烟农妥协,被迫以5元1担的价格收下低次烟,而后投入锅炉内付之一炬。民国25年,凤阳、定远、怀远3县烟农愤怒集会,抗议英美烟公司压低烟价。“凤、定、怀三县为烤烟产区,由于种户增多,烤烟丰收,英美烟公司即利用独家统购之机大压烟价,中等烟由往年每担20余元降低为10余元,相差过大,使烟农辛勤数月所获代价仅能维持种田、肥料之损失,激起烟农不满。9月17日,愤怒的烟农几乎与外人动武。门台子厂方见事不佳,立即停止收烟。至18日,各县麇集门台子之烟农约七八千人,凤阳县长易李和深恐事态扩大引起意外,是日特由凤阳赴门台子,晤该厂外国人,极力调处。结果,当日照常开市,烟价方面,参照民国23、24两年定价估计,方告无事”(注:《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章有义编第三辑第462、463页。)。《皖北日报》载烟农周中岳投书该报痛诉税务机关“五里一关,十里一卡”任意盘剥烟农的卑劣行径(注:民国36年10月24日《皖北日报》。)。民国25年凤阳“以本县出产之熏烟用手工制成卷烟,总计130余家,分销附近各县农村间,(产值)每年约4万余元”(注:《安徽史志通讯》1983.1(总第5期)第32页。)。皖东北烟农所产美种烟叶的绝大部分,仍然都被英美烟公司收购运往上海烟厂,成为它加工制造卷烟的廉价原料。凤阳和怀远、定远等地美种烟叶的大量种植与门台子烤烟厂的设立,给英美烟公司带来了源源不断的高额利润。当地烟农历经沧桑与艰难,苦心经营,烤烟种植面积、产量虽增加较快,但烟农却收入甚微。除了英美帝国主义的直接剥削,还有买办、地主、商人、高利贷者的层层中间压榨。农民辛劳一年所获无几,甚至亏本。这些可从民国22年和23年陈翰笙在凤阳、襄城等烟草典型县的调查结果得到证明,见表1-2-3。民国26年以凤阳为主的安徽全省烤烟产量达22.5万担,成为当时全国三大烤烟产区之一。所产烟叶,经门台子复烤厂复烤运到上海,除少数远涉重洋运往欧美外,大部分在上海制成卷烟后行销全国。
凤阳和襄城每亩烟草作物平均收入和支出表

说明:资料来源于山东省烟草价格研究会编《烟草价格通讯》1987年第3期。
建国后,凤阳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烤烟生产,由国家开始经营烤烟业务,制定烟粮比价,发放烤烟贷款,平价优先供应煤炭、肥料和建炕木材,并在优良品种、种植、烘烤方法上进行系统科学地指导,举办烤烟技术人员专业培训等。为了发展烟叶生产,1954年3月安徽省蚌埠烟产改进所迁至凤阳,改名为安徽省烟草试验场(注:今安徽省农科院烟草研究所,该所前身是民国36年建立的皖北农业试验场烟草组。1951年8月改为安徽省蚌埠烟产改进所,1954年3月改为安徽省烟草试验场,1955年6月改为安徽省凤阳烟草试验站,1962年5月改为安徽省农科院烟草研究所,1992年1月,增挂“安徽省烟草公司烟草研究所”牌子。),为凤阳烟叶的生产和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
1952年安徽省烤烟等级改为16级制,提高了烟叶使用价值。1955年全省又一次调价,均有利烤烟发展,至1958年凤阳种植烤烟面积已达到13.11万亩,总产量23.64万担。1959年全国烤烟生产现场会在凤阳武店召开,凤阳县一跃为全国7大产烟区(县)之一。以凤阳烟为代表的安徽烟叶,具有烟色金黄,浓香醇和,醇化潜力好,烟碱糖份含量适中,内在化学成份谐调等特点。据郑州烟草工业研究所1951年化验:中部烟叶总糖含量20.02%、还原糖含量16.98%、烟碱1.45%、糖碱比为11:1、总氮含量1.56%。
由于凤阳烟质量好声誉高,颇得中外很多卷烟厂的欢迎,历史上为“克雷司”、“大英”、“老刀”、“三炮台”、“哈德门”等卷烟牌号配方原料,凤阳烟叶还经门台子复烤厂复烤供应上海、南京等烟厂。从1952年开始,先后出口苏联、日本、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西德、东德、越南、缅甸等国家,1952~1959年共出口60余万担,是全国烤烟出口主要省份之一。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品种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