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皖西烟区是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新烟区,主要包括大别山区丘陵地带的六安、金寨、霍山、舒城、霍邱等县,与皖南烟区生态条件类似。
该区以山地、丘陵为主体,地势起伏不平,丘田交错。土壤属黄棕壤和黄褐土带,成土母质为下蜀系黄土和第四纪红土以及酸性结晶岩风化物等,岗地坡缓、坡脚大,部分土层较厚,粘盘层和焦斑层一般出现在50.6厘米以下,耕作层地质较轻松,土体颜色为红棕色、黄红色、黄棕色。该区部分耕地均处于山麓和丘陵地带的坡脚地,土壤的耕层较厚,一般在16厘米以上,土壤质地多为壤土。同时地势较高,地表排水和通气性良好,有利于烟株生长和尼古丁的合成,所产烤烟香味浓、品质较高。该区土壤中含盐碱量和含氮量较低,盐碱含量不到0.1%,含氮量不到30×10-6。土壤呈微酸性,pH大多在5.5~6.5之间,有机质含量一般1.25%~ 2%,速效磷(5~ 10)× 10-6,速效钾(85~200)×10-6,含钾丰富,适宜生产优质烟叶。
该区属亚热带与温润地带过渡带,由于受到自有的五大水库的调节,形成山区特有的小气候。总的来说,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光、热、水资源比较丰富。初春升温快,3月份平均气温就达9摄氏度以上,5月10日左右,日平均温度就稳定通过20摄氏度,6~8月日平均气温均达25~28摄氏度。烟叶生育期内,大于20摄氏度平均气温持续日数达80天以上,正常年份35摄氏度高温在10天左右,且在7月底至8月初,无霜期140天左右。烟草大田生育期的有效积温2700摄氏度左右,能够满足烤烟生产的需要。皖西早期升温快,有利于幼苗生长发育,形成壮苗,为后期高产、优质打下基础。在大田期,皖西山区气候适宜、温度适中,烟株的根、茎、叶能协调生长,有利于改善烟叶的外观形态和提高烟叶内在品质。采烤期的温度基本维持在25~28摄氏度之间,且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烟草化合物质的转化和积累,加速烟叶成熟,有利于优良品质形成。由于皖西处于江淮之间,同时受东南的暖温气流和西北冷气流影响,全年降雨量适中,而且分布较为均匀,4~8月份降雨量较其他月份略多,一般在850毫米,月降雨量在170毫米左右,降雨频率在40%,正常年景最大降雨强度一般小于50毫米。均匀的降雨,在幼苗期有利于烟株伸根,旺长期有利于烟株生长发育,叶片成熟期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是形成优质烟叶较理想的气候条件。1992年3月21~22日,由安徽省科委组织在合肥主持召开的专家鉴定会,对皖西烟区的烟叶质量给予了很高评价,其烟叶的内在化学成份,见表1-2-7。
该区在历史上就有种植烟草习惯。解放后多次试种过烤烟,品质较好。1977年,合肥卷烟厂在六安椿树岗试种烤烟,所产烟叶色泽金黄、质量较佳。1984年正式试种,六安、金寨所产烟叶油润丰满,光泽鲜明,到1987年全区种植130亩。1987年,省人民政府为加速开发皖西新烟区,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让其享受皖南烟区发展的一切政策。合肥卷烟厂也积极加大投入、扶持,并从安徽省农科院烟草研究所聘请科技人员讲课培训、驻点开展技术服务工作。1990年,皖西烟区开始形成规模,种植面积达1.29万亩。生产技术水平、基础设施、种烟效益也有很大提高。1992年发展至3.22万亩,创历史最高水平。但由于皖西烟区基础设施薄弱,技术力量跟不上,1992年干旱,金寨县烟叶平均亩产仅为40公斤,上中等烟比率为30%,烟农亩收入仅100元左右,低于投入成本,部分烟田甚至绝收,严重挫伤了农民种烟积极性。1993~1995年平均每年种烟面积仅80亩左右。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