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14年(1925年)英美烟公司买办兼翻译范玉田(天津人),筹资集股,从上海购进2台花旗牌卷烟机和部分设备,在蚌埠创办大来烟厂,次年投产,成为安徽省第一家半机制卷烟企业。
民国15年亳县人张晓岚联络县城18家纸烟店,在亳县集股创办福华烟厂。主要设备有左车卷烟机、10英寸切丝机、6马力单缸卧式柴油机、110瓦直流发电机及磨刀机。
民国27年日伪在芜湖西花园开办大中华烟厂,有员工20余人,小卷烟机1台。次年,芜湖黄松柏经办日伪华达烟厂。民国29年日伪在合肥开办元宝烟厂。
抗日战争爆发后,抗战后方为生产自救,纷纷兴办半机械卷烟厂。民国28年阜阳人胡亚生筹资5万元,在阜阳城南九里沟兴办宏达烟厂,用工50人,日产卷烟4箱,日产值1000元;山西商人张宴臣在六安城关火神庙兴办新华烟厂,投资100万元,租房10间,卷烟机1台,用工40余人,日产卷烟250条左右。
民国30年徐州人汤佩三与阜阳人张子承集股6万元,在阜阳城东南吴家花园兴办建华烟厂,后改名华昌烟厂;肥东人杜善之在庐江县白山镇兴办中亚烟厂,有3台卷烟机,工人约200名,日产卷烟3.5箱,产品有“爱鹅”、“花木兰”等牌号,民国34年秋该厂迁入合肥,改名中兴烟厂;新四军二师后勤供给部在天长县铜城镇兴办新群烟草公司,有卷烟机2台,职工50余人,年产“飞马”牌卷烟850箱。
据民国33年出版的《安徽概览》记载:“自二十七年战争转入内地,环境日感困难,遂益陷于停顿状态,惟以本省地临前线,军民集结,日用物品,消费浩繁,年来复以交通梗阻,外货输入不易,因而罗致技术人员,设立各种工厂,从事生产,一面扶植县营及私营企业,以期自给自足。”当时纳入统计的有15家卷烟企业。
安徽省部分机制卷烟厂统计表

抗日战争胜利后,日伪烟厂全部被接管,饱受日本侵略压迫的民族工商业发展较快。由于卷烟工业利润丰厚,产品销路广,资金周转快,纷纷把目光投向卷烟工业。在当时百业萧条的景况下,蚌埠烟草收购业却畸形发展,在短短的两年内,私营烟行猛增到107家。三经街(今太平街南段)万和烟行、大成烟行、兴隆烟行、信大烟行等等,鳞次栉比,生意兴隆。每至新烟上市,前拥后挤,车水马龙,日成交数百担。烟厂数由民国33年前的2家,增加到民国35年的45家,最多时达到64家。多数烟厂分布在从火车站到南岗一路狭长地段,少数是独资经营,大多数是城市小资产者合资开办。大来、兄弟、裕民、汇丰、庆华、江淮、中兴、福丰等几家大些烟厂,资本较雄厚,生产设备亦较先进,其余小烟厂,设备简陋,资本少,多属手工业作坊类型,每遇市场波动,则经不起风浪。当时的裤裆街(今中区菜市口)有3家烟厂,相距数步,利用三两间平房,十来人,一两台手摇卷烟机开业生产。舞台街中段一家小烟厂,从开业到倒闭仅有5天。在众多烟厂中办得较好的有汇丰、淮光、派克等厂。汇丰烟厂由18家股东合资兴办,股东大部分是烟贩和手工卷烟个体户,股份多则千元,少则百元,厂址设在舞台街与六安街(今建国路)交叉处,有3部手摇卷烟机、2部切丝机,员工110人,30人撕烟叶,30人包烟,其余人员摇机器、搞运输、干杂活,实行计件工资,厂里包伙食,每月只给零用钱,工人中一部分是农民,产品有“真善美”、“福兴”、“双鱼”3种牌号,质量尚好,价格低廉,销路通畅,能与大厂竞争市场。民国35年蚌埠卷烟工人最多时有3500多人,占全市产业工人的70%。全省其它地方有淮北烟厂,临泉的新新烟厂、华诚烟厂,太和县的永达烟厂,亳县的镒中烟厂、华丰公记烟厂,界首的大东烟草公司、天一烟草公司等16家。舒城县有烟厂9家,较大的有民生香烟公司、振中烟厂、厚成烟厂、江中烟厂、大美新记烟厂等。根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入档的安徽民国35~37年制烟商纳税登记,全省有136家卷烟生产企业,员工3745人,月产销卷烟5119箱。没有纳入登记的亦有若干家,在136家登记企业中,有72家在蚌埠市,占总数的52.9%。从登记的136家卷烟厂分析,民国33年以前开业的15家,占11%;民国34年开业的25家,占18.4%;民国35年开业的72家,占52.9%,民国36年开业的21家,占15.4%;民国37年开业的3家,占2.3%。从统计分析看,随着国内战争的扩大,卷烟生产愈加萎缩萧条。国民党政权在行将灭亡前,疯狂搜刮民脂民膏,大肆发行巨额纸币,造成全国通货膨胀,货币分秒贬值,人民用金、银、货物兑换的所谓“金圆券”,倾刻间成为一堆废纸。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本小力薄的卷烟厂纷纷倒闭,少数维持生产的企业,惟靠以物易物换取原料,但仍朝不保夕。民国36年下半年,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在各大战场节节胜利,一些官僚资本企业和大烟厂的老板,惊慌失措,忙于转移机器,携带钱财向南方逃亡。中共蚌埠市地下党组织,深入到卷烟工人中,发动工人成立卷烟工会,保护工厂,迎接解放。民国38年解放初,在工会的保护下蚌埠尚有卷烟厂33家。
安徽卷烟企业统计表

说明:上表的“地区”不是行政区,而是一般性地域概念。阜阳地区包括阜阳、亳县、界首、涡阳、蒙城、临泉、太和;六安地区包括六安、寿县、霍山;安庆市包括桐城、怀宁;江南地区包括泾县、青阳、休宁、歙县。
安徽机制烟商号登记一览表

说明:此资料摘自《鲁皖苏浙卷烟商号登记表及印鉴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存件。
民国37~38年上半年,安徽省自北向南先后解放,建立地方人民政府。为恢复国民经济,保障军需民用,凡解放的县市,政府支持私营企业恢复生产,同时兴办公营卷烟企业。1949年公营卷烟厂有11家,新四军三师兴办的东海烟厂迁入蚌埠市纬三路80号;皖北军区教导队兴办的八一烟厂迁入蚌埠市胜利路;安庆军分区后勤处兴办的大星烟厂,位于安庆府东街;巢湖军分区兴办的建新烟厂迁入合肥后大街;十八军后勤处(一说界首市银行)兴办的大众烟厂,位于界首城内;豫皖苏四分区后勤处兴办的群众烟厂,位于阜阳县城内;六安专署税务局兴办的裕民烟厂,位于六安县南大街;六安专署兴办的新民烟厂,位于霍山县;阜阳专署兴办的群众烟厂,位于阜阳县治安街1号;没收官僚资本家开办的同生烟厂,由蚌埠四马路迁至凤阳县城楼西街,改称淮上烟厂,由凤阳县政府主管;亳县公安分局兴办的新生烟厂,位于亳县僧王祠;芜湖市财政局兴办的公私合营新中烟厂,位于芜湖环城南路。全省有据可查的私营烟厂99家。
1950年涡阳县人民政府兴办职工烟厂,凤阳淮上烟厂迁至滁县,改称滁县淮上烟厂(又称淮上烟草公司)。是年公营烟厂增至12家。9月,亳县兴办公私合营新华烟厂,位于亳县夏侯巷。据统计,全省私营烟厂恢复到240家。
1951年新办地方国营凤阳新生烟厂,由凤阳公安局主管,位于凤阳县楼西街;由临泉县政府兴办的大众烟厂,位于临泉县城内。公私合营亳县新华烟厂和芜湖新中烟厂,退出私股,转为地方国营。六安新民烟厂歇业。地方国营烟厂尚有15家。据统计私营烟厂253家。
1952年地方国营阜阳群众烟厂并入地方国营人民烟厂。公私合营的有泗县新华烟厂、五河中华烟厂。全省私营烟厂经过联合、取缔和自动歇业后尚有32家,供销合作社经营的小烟厂6家。
1953年地方国营亳县新华烟厂、凤阳新生烟厂、安庆大星烟厂停办。全省私营烟厂尚有26家,其中较大的蚌埠裕民烟厂和江淮烟厂合并,改称裕淮烟厂;汇中烟厂、淮光烟厂、丰年烟厂合并,改称淮丰烟厂;供销社办小烟厂停办。
1954年地方国营蚌埠八一烟厂并入东海烟厂。私营烟厂在社会主义改造中联合,尚有9家。
1955年寿县久福烟厂实行公私合营。全省私营烟厂一部分联合,一部分自动歇业,尚有3家。
1956年地方国营涡阳职工烟厂、界首大众烟厂、临泉大众烟厂并入阜阳人民烟厂。砀山新宿卷烟厂改为公私合营砀山黄烟合作社。
1957年公私合营砀山黄烟合作社改为地方国营砀山黄烟厂。
1958年公私合营蚌埠烟厂并入东海烟厂。同年新办地方国营肥东烟厂。
1960年安庆兴办地方国营长江烟厂。
1963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烟草工业实行托拉斯管理体制,将地方国营、公私合营小型卷烟厂予以合并,亳县新华烟厂并入阜阳卷烟厂。1964年六安裕民烟厂、肥东烟厂、安庆长江烟厂、公私合营寿县久福烟厂并入合肥建新烟厂,改称合肥卷烟厂;蚌埠东海烟厂改称蚌埠卷烟厂,芜湖新中烟厂改称芜湖卷烟厂,滁县淮上烟厂改称滁县卷烟厂,保留砀山黄烟厂。
1969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托拉斯体制解体,烟草工业由中央集中统一管理下放到地方管理。在大办“五小”工业时,砀山黄烟厂改为砀山卷烟厂。1970年兴办地方国营亳县卷烟厂。1977年兴办地方国营蒙城雪茄烟厂、寿县卷烟厂。
1980年8月安徽省对烟草行业进行体制改革,10月成立安徽省烟草工业公司,蚌埠卷烟厂、芜湖卷烟厂、合肥卷烟厂、阜阳卷烟厂、滁县卷烟厂5家收归省烟草工业公司统管。1982年亳县卷烟厂、蒙城雪茄烟厂批准纳入国家计划,收归省管。1983年批准砀山卷烟厂纳入国家计划,收归省管。1984年寿县卷烟厂停业。1982年1月中国烟草总公司成立,1983年10月,安徽省烟草公司划归中国烟草总公司,省内各家卷烟厂也相继上划,至1995年未变。
安徽省烟草工业企业统计表

说明:该表摘自《安徽省烟草工业企业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汇编》。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