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固定资产投资
建国前,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小资产阶级在多重压迫的困难环境下,力图发展民族卷烟工业,但因资少力薄,只能采取分散的、小型的、工场作坊式的生产。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年代,由于连年战乱,分散小型的民族卷烟工业,难以联合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 1951年全国卷烟工业会议后,华东工业部向东海烟厂重点投资44.24万元,将烟厂迁至原皖北铁工厂旧址,扩建厂房1700平方米、仓库800平方米、职工宿舍750平方米、锅炉房100平方米;投资0.39万元从上海价拨8台卷烟机。“一五”(1953~1957年)时期投资219.37万元,重点投资蚌埠东海烟厂,扩大生产规模,使生产能力增加到15万箱。“二五”(1958~1962年)时期各专区烟厂由地方财政投资286.92万元,新增生产能力6.2万箱。三年调整时期(1963~1965年)投资31.07万元用于填平补齐。“三五”(1966~1970年)时期投资144.98万元,进行芜湖、合肥烟厂迁建。“四五”(1971~1975年)时期投资166.96万元。“五五”(1976~1980年)时期投资268.67万元,用于芜湖、合肥烟厂建设和设备更新改造。1953~1980年,全省累计投资1117.97万元。其间各卷烟企业利用企业留利、折旧费、大修理基金、技术措施费等,不断进行挖潜、革新、改造,使企业固定资产逐年增加,1980年全省8个卷烟厂固定资产原值2588万元,与1973年相比,平均年递增8.1%。 1980年10月安徽省烟草工业公司成立,全省烟草工业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固定资产投资步伐加大加快。 “六五”(1981~1985年)期间全省投资1.3亿元,用于蚌埠、芜湖、合肥、阜阳4家卷烟厂陈旧的老厂房、危房移地新建和解决公用设施不足,改善生产经营环境。其主要项目有新建蚌埠卷烟厂烟叶仓库,芜湖卷烟厂发酵室,合肥卷烟厂发酵室、高档烟车间及锅炉房,扩建蚌埠烟叶复烤厂新车间以及购置主要机械设备,新建一批分市县烟草公司卷烟成品库,涡阳烟叶复烤厂批准列项。 “七五”(1986~1990年)期间全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对一批大中型卷烟企业进行内涵改造,主要是制丝生产线的工艺改造,引进先进的国外制丝线设备,使卷烟产品内在质量大大提高。“七五”期间安排技术改造投资计划4.1亿元,技术改造项目50项,改造企业11家。实际完成投资5亿元,竣工投产47项,工程竣工率94%。新增锅炉总的额定蒸发量为26.5吨/小时,变压器装机容量8200千伏安,新建制冷站4个,制冷能力1000万千卡/小时,新建压缩空气站5个,空气压缩机组总安装容量240立方米/分,迁建、改造生产厂房7.45万平方米,扩建辅助生产用房0.95万平方米,烟叶仓库2.1万平方米,配套和完善生产车间的除尘系统和消防设备,完成制丝车间局部空调和卷接包车间的全面空调。 “八五”(1991~1995年)期间,为提高总体综合效益,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放在对现有卷烟企业的技术改造上,特别是卷接包设备的更新,实行技术改造倾斜政策,提高卷烟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技术含量,努力发展高档、名优、出口卷烟生产。这一时期,全省总投资10.8亿元,引进卷烟质量检测仪器7台,建成蒙城雪茄烟厂、亳州卷烟厂1500公斤/小时制丝生产线,完成芜湖、蚌埠、合肥、阜阳、滁州5家卷烟厂制丝生产线的填平补齐和局部更新改造工作,扩建蚌埠、芜湖2家卷烟厂20万箱/年高档名优卷烟生产车间,完成芜湖、蚌埠2家卷烟厂膨胀烟丝生产线,新建蚌埠烟叶复烤厂年产45万担的打叶复烤车间,完善水、电、汽、气等基础公用设施,增加烟叶仓储能力70万担/年。 经过“七五”、“八五”技术改造,全省大中型卷烟厂的技术装备已由改造前的70年代初水平提高到80年代初水平,小型卷烟厂也由改造前的手工作坊过渡到机械化、连续化、自动化生产。产品结构大幅度调整,产品质量提高,原辅材料消耗逐年降低。环境保护、消防、安全、卫生、绿化等,基本达到国家有关标准,企业的经济效益持续、稳定增长。 1995年,企业固定资产原值16.63亿元,比1980年增长63倍,平均年递增31.98%;固定资产净值1995年为13.64亿元,比1980年增长83倍,平均年递增34.3%。 全省卷烟企业固定资产年末数统计表 ![]() 说明:该表数字1973~1979年摘自《烟草行业历史资料》,1980~1990年摘自《安徽省烟草企业会计决算资料汇编》,1991~1995年摘自《全国烟草企业会计决算资料汇编》。 安徽卷烟企业固定资产统计表 ![]() 说明:该表数字摘自《安徽省烟草工业企业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汇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