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明朝初年,安徽地区经济已有较大的发展,手工浆染业日渐兴盛。据《明史·食货志·织染》记载:“永乐中,复设歙县织染局……”,“岁造有定数”(注:《明史·食货志·织染》第1997页。)。这种官办的织染工场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织染技术已有相当成就,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民间浆染业的发展。
明朝中期,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许多地方已形成纺织生产的专业地区,芜湖则是浆染业的大本营。明嘉靖、万历年间,芜湖已有10余家染坊。徽州巨贾阮弼在芜湖开设染局,雇工达千人,为当时芜湖最大的浆染工场。其产品精美,畅销各地,故《太函集》卷三五称其“五方购者益集,其所转谷,遍于吴越荆梁燕豫齐鲁之间”。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凡棉布寸土皆有,而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从这些记载足见当时芜湖浆染业在全国的重要地位。芜湖浆染业的另一重要成就,就是在浆染技术上不拘泥于成法,敢于创新,名重一时的毛青布就是显著的一例。《天工开物》“彰施”篇中记载:“布青初尚芜湖千百年矣。以其浆碾成青光,边方外国皆贵重之。人情久则生厌。毛青乃出近代。其法取淞江美布染成深青,不复浆碾,吹干,用胶水掺豆浆水一过,先畜好靛,名日标缸。入内薄染即起红焰之色隐然。此布一时重用”。这种毛青布的染法,至近代农村仍在沿用。芜湖浆染业的兴盛对各地有巨大影响,历三百余年而不衰。《南陵县志》载:“近各染坊以白布刻以青色或蓝色染汁放白光者”,如是生产印花布。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经济侵略日益加剧。发达的芜湖浆染业,因“洋布”的大量倾销而受到严重打击。据《芜湖县志》载:“染坊光绪初年仅数家……”。以后因米市的兴盛,又促进了浆染业的发展,光绪二十二年(1896)芜湖染业公所成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浆染业又因原料昂贵,获利甚微,渐至衰落。《芜湖县志》载:“……唯颜料日见加昂。尤以靛为大宗.自欧战后,染业以底货太贵之故,逐为减色矣。又大红头绳为旧日驰名之物产,称红坊以所染红色为最佳也。自洋绳入口,遂渐式微。今存五、六家均代织染纱带不能专为一业矣”。
从民国初年至抗战前期,安徽手工棉纺织业获得短暂的发展。印染业通过改进染色配方和操作方法,又逐渐恢复起来。这一时期,尤以城市手工印染业发展较快。民国17年,蚌埠市第一家手工染坊“天和染厂”开业。1934年又建“鸿丰染厂”,有三对染缸。合肥兴办了“洪远记染坊”。安庆市也涌现出“广昌发染坊”和“恒泰染坊”等较有影响的染坊。专营颜料生意的“谦和”。“同和”颜料号也应运而生。此时主要出产硫化元布和硫化灰布。至民国24年,芜湖印染业由欧战后的6家,增加到22家,职工91人。芜屯公路沿线的绩溪有染坊1家,职工11人。歙县有染坊3家,职工26人(注:《安徽省芜屯公路沿线经济概况》(民国24年))。一些印染业基础较好的地区,也相继设立印染工厂。据民国22年统计,全省计有县营印染工厂5家。其中怀宁县3家,宣城县1家,凤阳县1家。民国25年,安徽省国民政府通令各县筹设民生工厂,各职业学校增设染织科。考虑芜湖、安庆为当时省内织造花色布匹最多的地区(当时芜湖织机有4000架以上,其中有半数织造色织布;安庆织机2000张,亦有半数以上织造色布),曾计划在芜湖、安庆各设印染整理工厂一所,以图改良色布,(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委员会安徽省分会中心工作计划大纲》。)但因抗日战争爆发而未能实施。
抗日战争爆发后,安徽沿江及皖东、皖中交通沿线多为日本侵略军占据,安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为粉碎日本侵略军的经济封锁,国统区各县相继设立一些印染工厂。据统计,民国29年各县设立印染工厂14家(包括染织工厂7家)。其中,立煌县民生纺织总厂系省立工厂。建厂时拥有资金总额20万元,内设织、染二部。民国32年迁至舒城重建,并扩充染织规模,形成纺织染一条龙生产,当年生产各种色布1050匹。其他漂染工厂有:立煌皖西三民工厂,资金2000元;休宁建国工厂,资金2000元;舒城私立女子工厂,资金500元;立煌皖西民立工厂,资金4000元;寿县迎河民生染织工厂,资金8000元;寿县染织工厂,资金不详;霍山力生实业社,资金50000元(注:《安徽省政府建设厅施政报告》,民国29年7月至30年3月。)。民国32年,上述各厂共生产色布1650匹。主要品种有白土布、白洋布、白斜纹布、白竹布、染色土布、灰斜纹布、阴丹士林布等。
抗战期间兴建的一批漂染工厂,因建在远离敌占区的偏远县份或根据地山区,大多资金短绌,设备简陋,工艺落后,产品粗劣。抗战胜利后又受物价暴涨及外来品冲击,因此相继停业。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印染业在人民政府的鼓励、扶持下开始恢复。1949年,全省从事手工印染业的有1877家,从业人数4079人,共创产值987万元。同年,芜湖新新轧光厂建成投产,其主要业务是为棉布整理轧光。至1950年底,该厂共加工整理棉布72549匹。
1950年,国家为平衡市场,把私营印染业的生产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采取和各印染业主签订加工订货合同并配给原料的办法指导生产。是年,皖南行署委托私营印染业加染的棉布达17638匹。是时,城市印染业迅速发展。1951年,蚌埠大众轧布厂、屯溪建新染坊相继建成投产。1952年,安庆云泰印染整理厂建立,以染硫化元、灰、蓝为主,实行来料加工。1953年,芜湖又兴建“丽华印花厂”,首创省内专业印花生产,主要生产印花被单、印花毛巾、印花枕套、印花包袱布等。至1954年,全省手工印染工厂已有19家,其中工人在10人以上的有4家。个体手工印染业有1421家,从业人员2834人。其中,城镇465家,从业人员1000人;乡村956家,从业人员1834人。全部工业产值685.64万元。其中,城镇266.88万元;乡村310.05万元;农民兼营商品性手工业生产108.71万元。
1956年,在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手工印染工厂在“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方针的指导下,基本上实现了公私合营。安庆云泰印染整理厂与建安织布厂合并为“公私合营建泰染织厂”;国营屯溪新生布厂、屯溪新建染厂等18个厂合并为“公私合营屯溪染织厂”;原徽州建新染厂的歙县生产小组合并私营天泰、森泰二厂,改名为“公私合营歙县染厂”。1958年,芜湖市手工业联社筹建了“芜湖整染厂”,并于次年3月投产,生产能力为日产灯芯绒200匹、丝光布300匹。1959年9月,芜湖永恒印染厂并入芜湖整染厂。这些手工印染工厂在转厂、并厂后,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并逐渐摆脱了落后的手工生产方式,实现了半机械化、机械化生产。
随着机器印染业的发展,个体手工印染业规模逐渐缩小。1957年,全省个体手工印染业只剩下342家,从业人员1453人,和1949年相比,分别减少了81.78%和64.38%。1960年,全省手工印染布产量为555.42万米,仅占当年全省印染布总产量的7.6%。1964年,手工印染布产量进一步下降到336.55万米,仅占当年全省印染布总产量的5.8%。从此,传统的手工印染业为新兴的机器印染业所取代。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