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前,安徽省印染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全省机器印染企业只有蚌埠的“仁丰染厂”和“义丰染厂”,两厂年产染色布能力合计只有100万米。其余均为个体手工染坊或小型手工印染工场,主要分布在一些手工纺织业较集中的县份,如合肥、芜湖、六安、舒城、桐城、南陵等地。
建国初期,人民政府为迅速恢复经济,先后在蚌埠、合肥、六安、芜湖、安庆、屯溪等地恢复和新建了一批印染工厂。但是,除蚌埠的“仁丰染厂”、“义丰染厂”外,其余各厂仍均系手工生产。1956年,安徽印染厂在合肥建成投产。1972年后,芜湖印染厂和蚌埠印染厂先后建成投产。芜湖印染厂的建成投产,又促使芜湖红光针织厂、芜湖锦华被单厂、芜湖色织布厂、芜湖强力帆布厂、芜湖健美针织厂、芜湖曙光针织厂、芜湖毛巾厂等企业安装了印染配套生产设备,从而形成了以芜湖印染厂为“龙头”的皖南印染工业基地。蚌埠印染厂建成后,初步改善了安徽北部地区织大于染、织染不平衡的状况。1974年,淮南印染厂建成,更进一步增强了安徽北部地区的印染加工生产能力。
在新增企业的同时,一些老企业扩建和技术改造扩大了生产能力。安徽印染厂、安庆染织总厂等企业分别增添或更新了机器设备,使它们在全省印染工业中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至1978年,全省印染布产量为20234万米。其中:合肥市10679万米,占52.78%;蚌埠市3811万米,占18.83%;芜湖市2870万米,占14.18%;安庆市2596万米,占12.83%。合计四市印染布产量为19956万米,占全省印染布总产量的98.60%,由此足见四市印染工业在全省纺织工业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安徽纺织工业的发展,淮北等新兴的纺织工业基地开始形成。1979年,淮北印染厂恢复建设,1985年第一期工程建成投产。与此同时,与阜阳纺织厂配套设计的阜阳印染厂也动工兴建,并于1985年峻工。铜陵市是省内苎麻纺织生产基地。1985年,铜陵印染厂建成投产,使铜陵市的苎麻纺、织、染配套成龙。截至1985年底止,除马鞍山市外,全省各主要城市都有了一定的印染加工能力。蒙城绒布厂和太和色织布厂等一批建在县城的小型印染企业也同期建成。至此,全省印染业不仅具备了与纺织相配套的生产能力,而且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布局。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