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机器丝绸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1954年1月,绩溪县民主人士胡炼九提出议案,愿将自己在民国30年至民国33年私人开办的龙川丝厂原存设备全部献给国家,并要求政府在绩溪县筹办一个新丝厂。胡先生的拳拳爱国之心和建设桑梓的殷切之情受到了政府的关怀和赞扬。在省工业厅和徽州专员公署的支持下,由国家投资1.5万元,于1955年5月25日成立“公私合营绩溪县缫丝厂筹备委员会”。经过8个多月的积极筹备,1956年2月16日正式投产。生产初期,仅有9台(180绪)木制缫丝机、一组(30窗)木制复摇车,利用一座破旧的祠堂作厂房,条件十分简陋。38名职工,在一无电力,二无锅炉供热,三无水塔供水的困境中进行生产。缫丝车的转动靠手摇,供水靠毛竹筒在临近水坝里脚踏吸水,缫丝用热水和扬返车间所需热量靠土炉子烧,并利用烟道的热量解决返丝车厢里没有烘丝管的难题.没有煮茧机,就根据煮茧的工艺要求,用铁丝制成煮茧笼,放在铁皮做的分格锅灶上煮茧。凭着土办法,靠着土设备,当年生丝产量6.67吨,质量平均C+45级,缫折平均327公斤,实现利润10067元。
1957年,省工业厅投资12.65万元,为绩溪县缫丝厂新建了选剥、缫丝、扬返、煮茧、动力等车间。木制缫丝机增加到52台(1040绪),复摇车54窗,职工179人,年生产丝15.53吨,质量达到出口标准。
随着全省蚕茧、生丝原料的不断增长,1958年4月,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省商业厅筹建安徽丝绸厂,计划投资1152万元,规模为缫丝机120台、织绸机512台、一条年产印花及染色绸600万米的印染生产线,但因各种原因未能达到设计规模。同年7月,省轻工业厅主办国家重点投资建设项目“芜湖天锦丝绸厂”。设计规模为缫丝机10000绪/织绸机1000台及相应配套的印染设备。但至次年投产时,实际上只有16台电动织机和20台铁木织机,主要生产真丝绸及真丝人丝交织物。8月,省商业厅批准兴建安徽丝绸厂阜阳、宿县、滁县、六安分厂,计划投资阜阳丝厂20.51万元,宿县丝厂45.08万元,滁县丝厂27.09万元,六安丝厂10.12万元。实际上除阜阳、宿县二厂断断续续建设外,六安丝厂和滁县丝厂都没有落实。这些分厂在财务上与安徽丝绸厂统一核算。随着“大跃进”声势的不断高涨,全国各地纷纷布点设厂,缫丝设备供应紧张。为此,绩溪县缫丝厂创制的木制立缫机被纺织工业部指定送到北京展览,并要求绘制图纸、撰写文字材料向全国推广土法缫丝。展览期间,绩溪县缫丝厂派出两名工人进行缫丝操作表演,受到国内外参观者的好评。北京商务印书馆还出版《安徽省绩溪县缫丝厂创制木制缫丝机与复摇机》专集计6万余字,经新华书店向全国发行。是年10月,省轻工业厅在绩溪缫丝厂召开全省重点产桑地区现场会议,着重介绍绩溪缫丝厂土法“上马”、自力更生制造木制缫丝机的经验。年底,中共安徽省委又专门向全省推广木制缫丝机,指示各地根据产茧情况,订出建厂计划,由小到大,土洋并举,自力更生制造设备。于是,大小丝绸厂纷纷“上马”。至1959年底,全省丝绸企业发展到13个。其中较大的有:安徽丝绸厂、芜湖天锦丝绸厂、宿县丝绸厂、合肥永坚织造厂、绩溪县缫丝厂、青阳丝绸厂、亳县丝绸厂等。计安装缫丝机9120绪(其中铁制缫丝机3800绪)、织绸机189台。生产能力达到缫丝124.6吨/年、丝织品126.4万米/年。
1961年,由于蚕茧产量下降,造成原料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加之“大跃进”期间,基本建设战线拉得过长,资金短缺,使生产建设出现很大困难。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安徽丝绸工业首先对企业布局进行了调整。关小厂、保大厂;关土设备,保“洋”设备;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停建或缓建部分在建或计划建设项目;合并企业,重新划分隶属关系等。是年,芜湖天锦丝绸厂并入芜湖纺织厂,缓建了阜阳绢纺厂,关闭了青阳丝绸厂和合肥永坚织造厂等。在原料供应上,为减少原料调拨中间环节,节约费用,把蚕茧调拨改为直线调拨,并将原属省商业厅分管的绩溪缫丝厂及安徽、阜阳、宿具、滁县、青阳、太和等丝绸厂划归省轻工业厅系统。除安徽丝绸厂列为省直属企业外,其余均下放地区,列入地区财政预算。原与安徽丝绸厂统一核算的宿县、阜阳等丝绸厂划归地方管理后,实行独立核算,盈亏亦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在生产上,由于蚕茧原料不足,市场供应困难,因而采取“三统一优先”的措施。即在全省范围内统一规划生产,统一调拨原料,统一分配产品,将生产任务,特别是生产高档品的任务,优先安排给设备条件好、技术水平高和原材料消耗低的企业。1961年全省生产丝35吨,丝织品302万米。
1962年,仅开安徽丝绸厂、亳县丝绸厂和绩溪缫丝厂,转变了来安丝绸厂的所有制性质。全年停开缫丝机360绪、织绸机80台,精减职工371人。当年全省产丝28吨,生产丝织品384万米。
1963年,按照全国原料平衡原则和国家计划安排,全省仅开缫丝机4880绪,停900绪;开织绸机221台,停86台。是年固定资产投资仅1万元,产丝24吨、丝织品469万米。
1964年,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渐好转,丝绸企业开始复工。缫丝由开一班,改为开二班。其中安徽丝绸厂2000绪、绩溪缫丝厂2400绪各增开一班。为了改进丝绸行业的管理体制,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是年10月19日成立了省丝绸公司。1964年以前,省内丝绸行业是由工业和对外贸易两套机构管理的。丝绸企业由省轻工业厅纺织公司归口管理,主要原料供应由省轻工业厅供销公司负责。出口产品的收购工作,则由省外贸局外贸公司负责。这种管理体制环节多,手续复杂,影响了丝绸生产。丝绸公司成立后,负责对全省丝绸行业进行管理和经营。公司内部一套班子,对外两块牌子,即省丝绸公司和省丝绸进出口公司。蚕茧收购、烘干由公司委托供销社进行。产品由丝绸公司负责组织出口或售给商业部门内销。在行政和生产业务上,公司归属省轻工业厅领导;在外贸业务上,受省外贸局领导。工、贸财务分清。工业利润交地方财政,外贸利润交外贸系统。
1965年,丝绸行业经过调整,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各项经济指标都完成得比较好。蚕丝完成73.3吨,比1964年增长100.8%;丝织品完成625.1万米,比1964年增长17.9%;丝绸出口实际交货52.65万米,为计划的105.3%。桑蚕丝的平均等级A+53,比计划提高0.53级;正品率94.7%,为计划的105.2%;丝织品入库一等品率89.31%,为计划的105.07%。基本建设方面,对在1961年暂时停建、缓建的项目,又开始续建。芜湖纺织厂丝绸车间从芜纺划出成立芜湖丝绸厂。阜阳、宿县丝厂重新“上马”复建,分别定名为“安徽阜阳地区缫丝厂”和“安徽省宿县缫丝厂”。
“三五”时期(1966—1970),为发展丝绸工业,曾规划新建六安、宣城缫丝厂,续建安徽丝绸厂,扩建青阳丝绸厂和绩溪缫丝厂,改建巢县绢纺厂。合计规划新增生产能力缫丝20000绪、织绸机300台,绢纺10000锭,总投资1280万元。但实际上,除1966年的年度计划完成较好外,以后几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破坏,大部分规划项目都没能实现。1966年,安徽丝绸厂新增织绸机18台;芜湖丝绸厂新增织绸机52台;阜阳缫丝厂安装缫丝机2000绪;铜陵苎麻纺织厂改绢纺800锭。1969年,省丝绸公司撤销,丝绸业务归商业厅外贸公司管理。至1970年,5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4万元,为规划投资额的26.88%;安装煤丝机4400绪,完成“三五”规划的22%;安装绢纺800锭,完成规划的8%。织绸机,1970年底实际安装数为414台,较1965年还减少11台。
“四五”期间(1971—1975),全省丝绸工业发展缓慢。5年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0万元,平均每年不到20万元。缫丝设备基本上没有增加,缫丝生产跟不上蚕茧的发展,丝产量每年平均递减2.69%。丝织品1975年生产692万米,与1970年相比,平均每年仅递增0.41%。丝织品出口一般保持在100万米左右。内销绸产量按全省人口平均,每人只能分到0.4尺。
1978年,省纺织工业厅成立后,丝绸生产业务归属纺织厅毛麻丝公司管理。是年,安排新建、扩建的丝绸企业有4个:芜湖丝绸厂扩建丝织机134台,并新增真丝绸后处理车间;青阳缫丝厂新建缫丝1200绪,金寨丝绸厂新建缫丝1200绪;安徽丝绸厂扩建丝织机200台。
1979年,丝绸行业认真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国民经济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有计划地对企业进行了整顿,并在企业间开展学先进、帮后进活动。以芜湖丝绸厂为典型,进行全面的企业管理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是年为发展皖南山区丝绸工业,由国家投资234万元对绩溪缫丝厂丝绸车间进行扩建。
进入80年代以后,全省丝绸工业发展迅速。除对一些老厂进行挖潜改造外,还先后在天长、黟县、广德、潜山、歙县、大和、当涂、安庆等地建立了一批新的缫丝厂和织绸厂。为适应日益发展的丝绸工业的需要,1983年又对原来的丝绸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成立了工贸合一的中国丝绸公司安徽省分公司。省丝绸公司成立后,开始发挥工贸结合的优势,加强了产销的协调管理、统筹规划和综合平衡,使生产和内外销协调发展,改变了过去供销社、纺织厅、商业厅和外贸局四个部门分段管理、不够协调的现象。1978年以后,蚕茧生产发展较快,厂丝产大于销矛盾比较突出。省丝绸公司成立后,鼓励企业积极生产出口产品,在价格上除按国家规定对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进行奖励外,对出口任务完成得好的企业还给奖励,对工厂为做出口产品翻改机台或生产薄利产品,给予适当补贴或补偿,调动了企业生产出口产品的积极性,从而改变了过去搞外销不如内销的状况,减轻了缫丝企业的压力。
1985年,全省丝绸工业生产是建国以来最好的一年。生丝完成740吨,比上年增长28.9%;丝织品生产首次突破2000万米,达2082万米,比上年增长22.3%;工业总产值突破一亿元大关,达1.12亿元,比上年增长37.66%。
二、机器丝绸工业的现状
1985年,全省纺织系统内丝绸企业32个。全部职工16704人,其中全民所有制职工12348人,集体所有制职工4356人。全民所有制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7620元/年,集体所有制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6185元/年。
丝绸工业的主要产品有丝和丝织品两个大类,其中丝织品有80多个品种,上千个花色。名优产品有:“梅花牌”19—22旦白厂丝、“锦江牌”桑绵球、“百花牌”线绨被面及软缎被面、“桑锦牌”花软缎被面、51604人丝采芝绫、“百花香牌”尼锦缎等。产品外销亚、非、欧、大洋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安徽省生丝品位高,质量好,为全国甲类产区之一。目前生丝主要销往日本、意大利、法国、瑞士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每年出口生丝300吨左右,创汇近千万美元。1985年出口生丝平均等级为2A+99,其中3A级以上的占74.17%。绩溪缫丝厂在全省生丝实物质量评比中,多次获第一名。生丝出口收购等级在3A级以上的还有天长、金寨,黟县、广德,金寨县南溪、歙县黄山等缫丝厂。
近几年来,省内丝绸行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工作进展很快。1985年列入国家计划的技改项目6个,总投资额298万元;列入地方计划的技改项目7个,总投资额1529万元;其中80%用于出口企业。重点是发展真丝绸,提高质量,增加品种。绩溪缫丝厂完成了老厂房和立缫机的改造工程,并新建了选剥车间。铜陵绢纺厂新建的960锭细丝工程,一次试车成功,并从日本引进2000锭绢纺设备。蚌埠丝绸厂和芜湖丝绸厂分别引进了剑杆织机48台和40台。安徽丝绸厂从日本引进了72台喷水织机,该厂对印染后整理的改造也在抓紧进行,并积极筹建年产10万套(件)丝绸服装、10万件丝绸小商品的生产车间。
在技术改造中,对烘茧设备也进行了全面改造。1975年以后,全省共投资476万元,将老式煤灶、柴灶改造成车子风扇灶。到1985年底,共新建和改造229付73—1型车子风扇灶,4付74—2型双轨推进灶和4付独子灶。通过改造,实现了半机械化烘茧,大大缩短了烘茧时间,节约了能源,干茧质量也明显提高。
建国以来,安徽丝绸工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企业技术力量严重不足,专业技术人员仅占全行业职工人数的1.2%;设备陈旧,管理工作跟不上;出口产品中丝多绸少。1985年丝绸出口的总值中,丝类占81.7%,绸缎及制品只占18.3%;产品结构不合理。1985年,真丝及真丝交织绸仅占丝织品总产量的14.6%,因而加剧了茧、丝,绸产销不平衡的状况。
安徽省丝绸工业各时期发展情况简表

安徽省丝绸工业主要指标汇总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