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50年代后期,安徽纺织行业职工技术革新与技术革命的热情空前高涨,“小发明”、“小创造”层出不穷。1959年省轻工业厅年报资料记载,是年芜湖纺织厂共完成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11项,其中包括“高产梳棉机”、“静电纺纱”、“低真空自动抄针”、“加快清花成卷速度”、“多刀多刃工作法”、“改进并条机牵伸”、“改进切皮工具”、“马达改级”、“集合器改用木质”、“低级棉纺好纱”、“半高速浆纱机”等项目。安纺一厂完成“双棉箱总给棉机”、“防火布”、“湿布轧染硫化蓝”等3项。合肥纺机厂完成“用柏油代替桐油配砂”、“改进细砂机小槽钢正型模”、“不停车打中心孔”、“自落杆成型机”、“回头钻孔机”、“双摇机挂纱齿轮节电”等6项。合肥针织厂完成“台车自动加油”、“自动罗纹机”等2项。这些发明创造和革新项目应用于实际生产后,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工效,节约了原料或劳动力,推动了纺织科技的进步。在1966年前的短短几年中,全省纺织行业就有61089人参加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活动,共提出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项目76458件,其中实现36297件。实现的项目中,属于创造发明的2361件。因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而实际节约劳动力10007人。仍以芜湖市为例,全市纺织行业有3655人提出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项目计4775件,其中实现2255件。在实现的项目中,属于创造发明的261件,合计节约劳动力859人。 自1965年开始,全省纺织系统逐步推广应用“半自动落纱”、“细纱机大面积改装弹簧摆动销”、“清花自动落卷生头”、“浆纱机半自动落轴”、“粗纱大成型”等新技术。到1973年,全省已有50%的纺织企业推广了“细纱机半自动落纱”,45%的企业推广了“清花自动落卷生头”,43%的企业推广了“浆纱机半自动落轴”,34%的企业推广了“粗纱大成型”。推广应用细纱半自动落纱技术以后,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并使每万纱锭节约劳动力5人。细纱机大面积改装弹簧摆动销后,棉纱条干按新标准检验,一级条干从6.4块提高到9.1块(黑板)。粗纱改为大成型以后,增加了粗纱容量,扩大了看台数,挖掘了企业生产潜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70年代初,棉纺织行业还着重抓了企业的三项基础管理,推广应用高速分离轴承锭子,使棉纱单产水平由1972年的全省平均27.5公斤提高到1973年的31.1公斤。70年代后期,全省纺织行业再度掀起群众性的科研及技术革新活动热潮。到1978年底,全行业拥有“三结合”技术革新小组126个,900多人参加科技活动,取得技术革新成果467项,其中比较重大的35项。是年有关部门下达纺织系统科研项目和新技术推广项目27个。其中重点推广项目有:“清花自动出弄”、“高产梳棉机”、“高速并条机”、“丝织机光电探纬装置”、“高温高压染色锅”、“高温高压绞纱练漂染浆”等。是年省纺织工业厅还组织力量制定了“1978—1985年安徽省纺织工业新技术应用规划”。“规划”包括纺织、印染、毛纺织、麻纺织、针织复制、丝绸、纺机纺器、电子自动化等行业的34个项目。 1980年,省纺织工业厅根据中纺部的要求,以“生产需要、技术条件成熟、投资少、见效快”为原则,确定“电子计算机应用”、“工业余热利用技术”、“新型纺纱”、“远红外线干燥”等6个项目为1981年—1983年安徽省纺织新技术重点推广项目,并将“薄型锭带”、“节电皮带盘”、“空调室轴流风机改玻璃钢翼”、“热风式浆纱机采用远红外”、“热定型机和热风烘燥机采用远红外”、“麻纺钟罩锭翼”等列为1981年省内新技术推广项目。1984年,纺织工业部下达安徽省新技术推广项目4个,省经委下达4个。1985年,全省推广了“光电整纬”、“空气捻接器”、“喷水织机”、“单面大园机”、“电子技术在纺机行业的应用”、“气流纺新技术”等11个项目。 据1985年底不完全统计,“六五”期间(1981—1985年)全省纺织系统取得革新成果760项,其中有38项在60个企业中被推广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