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从1985年起,安徽纺织工业摆脱了1982年以来市场疲软的困扰,重新进入了繁荣、活跃的新阶段。在生产建设上,继续抓了扩大生产能力、设备更新改造和调整行业结构及产品结构的工作。继续贯彻执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方针政策,坚持改革开放,推进科技进步,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使产值、利税、出口连续四年大幅度增长。1987年,纺织工业部吴文英部长、何正璋副部长来皖视察工作时,对安徽纺织工业的发展和进步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一)
这一时期,在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上,突出了四个重点。一是行业改造,重点放在各种产品的后整理上,使产品升档上水平,并能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的要求;二是优先安排投入少、产出多、周期短、效益好的项目;三是企业改造,重点放在改造后能在行业进步中起模范带头作用的骨干企业、重点企业和承担出口任务的企业;四是在布局配置上,重点安排管理基础和经济效益较好的地市,充分发挥地市的特长和优势。
这一时期,全行业合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4319万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0585万元,更新改造投资73734万元。分年度完成情况为:1986年合计24970万元。其中,基建投资6172万元,更新改造投资18798万元;1987年合计31667万元。其中,基建投资7840万元,更新改造投资23827万元;1988年合计47682万元。其中,基建投资16573万元,更新改造投资31109万元。
分行业完成投资与占全部投资比例为:棉纺织39451万元,占37.82%;化学纤维9851万元,占9.44%;印染7932万元,占7.60%;毛纺织10215万元,占9.79%;麻纺织12651万元,占12.13%;丝绢纺织8540万元,占8.19%;纺机纺器2243万元,占2.15%;针织复制3475万元,占3.33%;其他纺织行业9961万元,占9.55%。
到1988年底,全省棉纺织企业已拥有棉纺锭107.56万锭(含乡镇企业3.56万锭),比1985年增加23.43万锭,居全国第11位;气流纺发展到6608头,比1985年增加6208头,居全国第14位;棉精梳机195台,比1985年增加51台,居全国第11位;化纤生产能力23310吨,比1985年增加8150吨,居全国第19位;印染能力4.38亿米;比1985年增加0.67亿米,居全国第11位;麻袋织机1448台,比1985年增加721台,居全国第3位;缫丝机60280绪,比1985年增加27520绪;居全国第5位;丝织机3825台,比1985年增加2008台,居全国第10位;纺机生产能力15000吨,比1985年增加了8000吨。
安徽纺织工业素以大棉纺和粗加工为主。棉纺织、印染工业总产值占纺织工业的比重,1980年为76.74%。进入80年代以后,认真抓了行业结构的调整,在发展棉纺织的同时,加速发展毛、麻、丝纺织和化学纤维、印染及纺机工业。到1985年,棉纺织、印染工业总产值占整个纺织工业的比重已经下降到66.71%,1988年又下降到60.95%。1988年,全省拥有印花生产线16条,年生产能力1.92亿米,占印染生产能力的43.84%。拥有苎麻长纺锭20548锭,全行业开发苎麻系列产品已经全面铺开。利用兔毛资源开发高比例兔毛产品,引起了国际关注。此外,为发展羽绒服装,已经开发出纯棉、涤棉和尼丝纺3大类羽绒布。针织机械制造也已成为安徽纺机工业的优势。
1986—1988年,安徽纺织工业较快的发展速度,近半数是靠产品深加工、精加工及开发新产品而取得的,这一时期,积极推进技术进步,重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填补了一些空白。由于先进设备的引进,使全省化纤长丝的生产能力增加到6650吨;针织复制行业不仅增强了生产能力,而且提高了对不同原料、不同花色品种的适应能力;印染后整理的能力得到加强;各类非织造布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全省已拥有2300万平方米的生产能力;高雅华贵的地毯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产品创优工作成绩显著,全省共创省级以上优质产品177个。其中,部优质产品41个(1986年10个、1987年9个、1988年22个)、省优质产品136个(1986年38个、1987年47个、1988年51个)。
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现有企业的生产潜力被进一步挖掘出来,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以棉纺织为例。棉纱千锭时折合20支平均产纱量1985年为37.62公斤,1988年提高到40.13公斤,最高的安庆纺织厂达到44.05公斤。棉布折合20×20单位产量1985年为4.58米,1988年提高到4.69米,最高的芜湖纺织厂达到5.37米。1988年棉纱、棉布全省平均单产都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这一时期,通过抓管理、上等级、上水平,蚌埠一麻、蚌埠二麻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安庆纺织厂、阜阳纺织厂、淮北第一棉纺织厂、蚌埠第一麻纺织厂被纺织工业部命名为双文明建设先进企业。安庆纺织厂还荣获“全国双文明建设先进企业”称号。另外,被评为省级先进企业的有14个,被评为省级以上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的有41个(次)。其中,1988年度国家级优秀质量管理小组1个,部级优秀质量管理小组2个,省级优秀质量管理小组14个。
1986— 1988年,纺织工业企业及职工人数都有所增加。1985年系统内纺织企业计298个,1988年增加到518个,比1985年增加了220个,占当年全国纺织企业总数的4.99%(企业分类情况及分别在全国所占比重见附表1)。1985年全部企业职工人数为197487人,1988年增加到270214人,比1985年增长36.83%。其中:全民所有制职工198774人,比1985年增长了28.32%;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71440人,比1985年增长了87.61%。全部企业职工中女职工177480人,增长了38.48%。分行业职工数及所占比例分别是:化纤:6207人,占2.30%;棉纺织:136416人,占50.48%;印染:9116人,占3.77%;毛纺织:13482人,占4.99%;麻纺织:24802人,占9.18%;针织复制:23365人,占8.65%;丝绢纺织:21908人,占8.11%;服装:23637人,占8.75%;纺机纺器:7914人,占2.93%;其他:3367人,占1.23%。
1988年安徽省纺织工业企业分行业单位数及其在全国纺织企业总数中所占比重

资料来源:纺织工业部《纺织工业统计资料(1988年)》。
(二)
1986—— 1988年,安徽纺织科技、教育也取得了较好成绩。省纺织工业厅在原省纺织科研所的基础上,先后充实和新建了省服装研究所和省丝绸研究所,在纺织工艺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纺织企业在挖潜、改造和新产品开发中,依靠科技进步,取得了新成果。
1986—1988年,纺织企业、科研单位共有35个项目获省级科技进步奖(见附表2)。
省纺校自1985年首届招生以来,至1988年底,已有全日制在校生647名、毕业生122名,办学规模达1200人。开设了棉纺、机织、针织、丝织、染整、服装、财会、纺织工程等专业。1986年,经省教委批准,纺校又开办了职工中专班,已招生214人,毕业39人。合肥、蚌埠等地开办的纺织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已拥有在校生650人,毕业生463人,开设了纺织工程、针织、染整、毛纺、麻纺、丝绸、化纤、纺机、财会、企管等专业。1986年,纺织干校与中国纺织大学联合开办了中国纺织大学安徽函授站,已有在校生173人,含本科、专科2个层次,开设纺织工程、针织工程、管理工程、针织机械等专业。是年,经国家教委审查备案,中国纺织政工干部业余进修学院更名为中国纺织政治函授学院。该院安徽函授站已有在校生75人、毕业生300人。1988年,纺织电大正式批准成立。当年招生115人。其中成人班50人、普专班65人。这时期,还通过外省职工大学委托代培81人。青工文化和技术补课工作基本完成后,职工培训工作的重点及时转向中级技工培训。至1988年底,已有1500多人参加了培训,其中422人领取了中级Ⅰ等级证书。企业班组长岗位职务培训也已全面展开。
这一时期,安徽省纺织工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在援建布隆迪布琼布拉联合纺织厂的基础上,又援建了贝宁洛科萨2万纱锭棉纺织厂。该厂于1986年7月全部竣工,1987年2月正式投产。当年获取利润0.47亿西非法郎,实现了国家经贸部成套公司“不亏略盈”的要求。1988年实现利润3.32亿西非法郎,折合109.09万美元。棉纱一等一级品率99%。NW 48×48、25.4×25.2坯布正品率97%。
与布隆迪布琼布拉联合纺织厂的技术合作至1988年已进入第7期。1986—1988年共实现利润10.81亿布法郎,折合731.36万美元。棉纱一等一级品率100%,棉布正品率98%,印染布A级品91%以上。34×34坯布连续3年获西班牙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该厂7860锭扩建项目从1988年7月开始,由安徽省纺织设计院负责现场设计。省纺织工业厅援外办公室负责筹建,合肥市纺织工业公司负责安装。此项合作仍在进行中。
附表2:获省级科技进步奖项目(1986——1988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三)
1986—1988年,安徽省纺织工业厅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对行业的宏观调控和管理方面,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实现“大纺织”的战略转移。
按照搞活经营、扩大出口和“大纺织”的要求,安徽纺织工业进行了纺织品工商合一、丝绸工商贸合一、轻工服装划归成立“安徽省服装鞋帽工业公司”和国防工办4个纺机企业划归成立“针机(集团)公司”等方面的改革。为适应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需要,还成立了省纺织原材料深圳公司和省华皖纺织品进出口部。基本实现了“大纺织”的战略转移。
2.改革企业内部分配制度。
1984年,推行岗位全额计件工资制的工作,阜阳纺织厂先行试点。1985气,少数企业试行。1986年7月,省纺织工业厅与省经委、省劳动局、省财政厅联合下达“劳资字〔86〕第475号、纺生字〔86〕365号文”,在全省纺织工业企业推行一线工人计件工资制。经过不断完善和发展,到1988年已从一线发展到二线,在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上,也从单纯考核产品数量发展到同时考核产品质量及消耗。
1987年5月,根据国务院〔86〕103号文件精神,制定并实施了以人均创利税为尺度的纺织企业经营者收入分配试行办法。
1988年7月,推行青工满岗计件工资制。即:青工6个月培训期满后,按纺织工业部颁发的劳动规范规定,经过考核产量、质量消耗均达到一档水平的,允许按满岗工资单价计件,解决了青年工人同工不同酬的问题。
实行企业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把按劳分配落到了实处,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职工收入的增加。1987年与1984年相比,全省纺织职工人均收入增长72.58%。
3.推行有利于行业发展的经济政策
安徽纺织工业除继续实行“谁有优势,谁的经济效益好,就优先支持谁发展“的管理办法外,还根据纺织原料生产县“分灶吃饭、财政包干”的实际情况,制定并推行了发展纺织原料与纺织生产能力挂钩的政策。规定年收购20万担棉花或5000担蚕茧的县可相应地建设一个棉纺厂或缫丝厂,这项政策调动了原料产区的积极性。1986年后,无为、望江、萧县、砀山、宿松等8个县收购棉花已达到或超过20万担,2个县接近20万担。1988年,全省蚕茧产量26.1万担,比1985年增长了44.7%,大大超过全国17.4%的增长幅度。金寨县1980年蚕茧产量1万多担,1988年增加到4万多担,相应建成了具有中型规模的丝、织、染、服装一条龙丝绸生产体系,全县已有丝绸企业13家。
4.抓企业升级工作
国务院于1986年7月4日发布了《关于加强工业企业管理若干问题的决定》,作出了关于开展企业上等级工作的部署。
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安徽省纺织工业厅成立了以严霖厅长为组长的“抓改革,促升级,全面提高企业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在对全省纺织企业的现状进行了认真调查摸底后,制订了《安徽省纺织工业企业“七五”期间抓改革,促升级,全面提高企业素质的规划》。同时,又逐步制订和完善了棉纺织等26个行业的省级先进企业标准。在规划和标准都制订出来以后,全省纺织系统从上至下首先做到组织落实,并采用经济承包和完善经济责任制方式,狠抓规划的实现,把企业升级工作逐步引向深入。截至1988年底止,全省纺织系统有14家企业达到了省级先进企业标准,被授予“安徽省省级先进企业”称号。这十四家企业是:蚌埠第一麻纺织厂、蚌埠第二麻纺织厂、铜陵化纤厂、舒城麻纺织厂、阜阳麻纺织厂、芜湖纺织厂、阜阳纺织印染总厂、安徽第一棉纺织厂、安徽丝绸厂、芜湖红光针织厂、太和县织布厂、铜陵绢纺厂、安庆毛毯厂、合肥毛巾厂。
5.抓机关职能的转变,强化服务
在管理服务方面,制订了中长期发展规划,如到2000年的发展战略、“七五”、“八五”规划、加速长江经济带纺织工业发展规划等,使行业结构和地区布局不断趋于合理,并坚持不懈地抓协调。加强对纺织原料和投资的宏观调控,防止原料的流失和生产能力的盲目扩大。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纱布平衡会议,搞好纱、布、染、服装的生产衔接。制订各种管理方案、考核标准和奖励条例,开展检查评比,推广典型经验。阜阳纺织厂的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淮北印染厂的加强基础管理扩大出口创汇、芜湖纺织厂的提高产品档次、安徽丝绸厂的优化劳动组合和淮南纺织厂的改善后勤服务经验等,都及时召开现场会加以推广。
在技术服务方面,通过召开论证会、攻关协调会,介绍情况、提供资料等形式,为企业提供技术改造、设备引进、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技术咨询服务。至1988年,全省已建立省纺织产品和服装产品两个质量检验测试中心、7个行业产品质量检验站,加强了对产品质量的监督检验。还成立了各行业的咨询专家组,对管理上等级工作开展咨询服务,并重点搞好对后进企业的诊断咨询。
在信息服务方面,建立信息机构、创办信息刊物和召开信息发布会。至1988年,全省已建立2个省级纺织科技情报中心、7个行业情报站和5个信息科室。创办的信息刊物或简报有《安徽纺织》、《纺织科技简讯》、《信息之窗》、《增产节约情况通报》等10多种。此外,每年还举办几次综合性或专业性的科技信息或新产品信息发布会,并挂样展览,使企业获得最新信息。
纺织原材料服务方面,在国家计划原材料大幅度削减、资金短缺的情况下,采取了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千方百计组织计划外原材料供应,落实计划内原材料。如棉花,按生产计划1986年需274万担,省内提供纺织生产用的只有220万担;1987年需297万担;国家安排240万担,1988年需387万担,省内能供给计划内大中型纺织厂的只有227万担。为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省纺织原材料公司和有关企业,积极采购计划外棉花。1986年组织90万担。1987年组织160万担(其中企业自行组织80万担)。1988年从超产地区争取23万担、从外省购进44万担、动用企业库存棉25.31万担,才弥补了当年之不足。进口原材料,仅1988年就筹集外汇5394.14万美元,购各种原料243139.3吨。1986—1988年纺织原材料供应实绩详见附表3。
纺织品销售服务方面,发挥国营纺织品批发企业的优势和纺织商品流通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实行多渠道经营。在搞好纺织品市场供应的同时,加强市场信息交流,使企业适时组织增产适销品种,特别是增产主要商品和市场敏感商品。由省纺织品公司编发的《皖纺信息》,自1986年5月出刊以来,扩大了省内外纺织行业的信息资料交换量,反映了纺织品市场销售动态和市场价格变动情况。组织各种纺织品供应交流会,努力促进销售。1988年3月在合肥举办的春季交流会,成交总额达15728.24万元。
6.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
1985年起,安徽省纺织工业厅结合行业特点,每年召开一次全系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每次会议都围绕一个改革的重点、难点来进行。1986—1988年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中心议题分别是:推行计件工资(1986),经营者分配制度改革(1987),优化劳动组合和试行股份制(1988)。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全省职工队伍稳定,反映在出勤率上,包括高温季节始终高达95%以上。这一时期,有3个“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被纺织工业部命名为“优秀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有2人被纺织工业部命名为“优秀政工干部”。
(四)
1988年底,省纺织厅内部机构设置与1985年时相比没有变化。二级机构在1985年的基础上增加了:省丝绸科学研究所、省服装产品质量检验所、深圳安徽纺织原材料公司、针织机械(集团)公司、华皖纺织品进出口部、劳动服务公司。原省纺织服装公司在服装鞋帽行业从轻工业厅划归后改称“安徽省服装鞋帽工业公司”。
1986—1988年,省纺织工业厅行政领导任职情况与1985年时相比也没有多大变化。只有原副总工程师钱凌于1988年6月免去副总工程师职,改任副厅长;原副厅长刘剑青因离职休养,1988年3月27日免去副厅长职。
1988年底,各地纺织工业的主管部门分别为:合肥市纺织公司、芜湖市纺织公司、蚌埠市纺织公司、安庆市纺织公司、淮南市纺织公司、淮北市纺织印染工业公司、黄山市工业局、铜陵市纺织工业局、马鞍山市经委纺织行业办公室、安庆行署纺织公司、宿县行署纺织公司、滁州行署工业局、宣城行署轻纺公司、巢湖行署轻纺工业公司、六安行署纺织公司、阜阳行署工业局。
安徽省主要纺织原料供应实绩表
附表3:(1986—1988年)单位:吨

(五)
这一时期,安徽纺织工业的经济效益有了比较明显地提高。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在全国所处的位置开始从“中游偏下”转变为“中游偏上”。1985年,工业总产值为240215万元,在全国居第15位;利税总额30530.4万元,在全国居第15位。而1988年总产值增长到386793万元,比1985年增加了146578万元,年平均递增17.21%,跃居全国第12位。1988年实现利税54989万元,比1985年增加了24459万元,年平均递增21.67%,亦跃居全国第12位。出口交货值,1985年为29067万元,在全国居第14位;1988年增长到83879万元,比1985年增加了54812万元,年平均递增42.37%,在全国的位次上升到第13位。在全省出口产品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也由1985年的21.44%上升到40.87%。安徽纺织行业已成为全省最大的出口行业,出口产品占全部产品的比重已经达到五分之一,而且最终产品的出口创汇已开始超过初加工产品的出口创汇水平。
安徽纺织工业产值、利税、出口交货值及在全国所占的位次
附表4:(1985—1988年)单位:万元

注: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
(六)
各行业的发展情况分述于后:
〔棉纺织工业〕
1985年底,安徽棉纺织工业拥有纱锭84.13万锭、织机29077台。1988年底,拥有纱锭107.56万锭、织机34340台。三年时间,纱锭增加23.43万锭、织机增加5263台,纱锭年平均递增8.53%,织机年平均递增5.70%。
1986年—1988年,棉纺织工业合计完成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投资39451万元,占同期全省纺织工业投资总额的37.82%。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1516万元,技术改造投资27935万元。技改项目中,主要有细纱牵伸改造12万锭、织机更新552台、纺部前纺改造配套棉纺锭9.5万锭等,使生产效率提高了15—20%。产品质量、优质产品产值率都得到了提高。分年度投资为:1986年,合计完成8521万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954万元,技术改造投资6567万元。是年,棉纺织工业投资占全省纺织工业投资总额的34.12%。
1987年,合计完成9149万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104万元,技术改造投资7045万元。是年,棉纺织工业投资占全省纺织工业投资总额的28.89%。
1988年,合计完成21781万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7458万元,技术改造投资14323万元。棉纺织工业投资占全省纺织工业投资总额的63.87%。
新增生产能力成效为:年增棉纱11346吨;年增棉布3110万米;年增气流纺纱3636吨。
1986年,全省棉纺织工业企业(不包括印染、棉制品、棉线带制造业)共有100个,产值合计138963万元,占全省纺织工业总产值的49.92%。1987年,企业增加到112个,产值合计增加到161103万元,占全省纺织工业总产值的46.11%。1988年,企业进一步增加到118个,产值合计180864万元,占全省纺织工业总产值的46.76%。安徽纺织工业在发展中不断调整产业结构,1988年棉纺织工业产值占全省纺织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较1985年降低了5.88%。
1988年,全省拥有棉纺锭的纺织企业(包括系统外企业)共51个。其中,3万锭以上的企业15个,合计拥有81.88万锭。在全部棉纺锭中,合肥市18万锭,芜湖市13.67万锭,蚌埠市9.61万锭,安庆市9.38万锭,淮南市5.49万锭。淮北市10.55万锭,马鞍山市3.88万锭,铜陵市2.82万锭,宣城地区2.63万锭,阜阳地区6.02万锭,宿县地区6.02万锭,六安地区5.55万锭,滁县地区5万锭,巢湖地区3.23万锭,安庆地区5.71万锭,形成了分布大致合理的布局。
安徽省棉纺织行业技术改造项目新增生产能力统计表
附表5:(1986—1988年)

续表

1988年安徽省重点纺织企业棉纺锭数
附表6:单位:锭

棉纺织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1986年产纱总计153998吨。其中,纯棉纱117022吨,棉混纺纱27499吨,纯化纤纱9477吨;布总计64465万米。其中,纯棉布46743万米,棉混纺交织布15465万米,纯化纤布2257万米。
1987年产纱总计167516吨。其中,纯棉纱127005,棉混纺纱35960吨,纯化纤纱4550吨;布总计68227万米。其中,纯棉布46947万米,棉混纺交织布20358万米,纯化纤布922万米。
1988年产纱总计175050吨。其中,纯棉纱130956吨,棉混纺纱39702吨,纯化纤纱4393吨;布总计73484万米。其中,纯棉布49791万米,棉混纺交织布22983万米,纯化纤布710万米。
棉纺织工业出口产品交货量:
1986年,纱总计16246吨;布总计6043万米;分别占生产量的10.55%和9.37%。
1987年,纱总计21049吨;布总计9535万米;分别占生产量的12.57%和13.98%。
1988年,纱总计20431吨;布总计11185万米;分别占生产量的11.67%和15.22%。在出口布总计中,坯布所占比例:1987年4263万米,占44.71%;1988年4542万米,占40.61%。坯布在出口中的比例开始下降。
1988年,棉纺织工业(不包括印染、棉复制业)实现利税30,148万元,占全省纺织工业得利税总额的54.83%。
〔印染工业〕
1986— 1988年,安徽印染工业继续坚持内涵改造,走技术进步道路,生产能力由1985年的3.7亿米提高到4.4亿米。
新增生产能力有:安庆印染色织总厂引进牛仔布生产线,从浆染联合、织造到后整理合理配套;淮南印染厂建成年产1000万米的涂层生产线;阜阳印染厂建成涤棉染色线和中长染色线各1条,中长染色线的关键设备从西德等国引进;宿州印染厂建成中长生产线1条,同时建成的还有色织后整理工程。
技术改造方面:芜湖印染厂、淮南印染厂、安徽印染厂、芜湖灯芯绒厂等分别从西德、奥地利等国引进园网印花机1台;淮北印染厂购入上海印染机械厂生产的园网印花机1台;淮北印染厂、安庆染织厂各从西德引进多功能轧光机1台;淮北印染厂、淮南印染厂、芜湖印染厂等从日本引进照相雕刻设备各1套;淮北印染厂前处理改造采用R—box汽蒸箱,同时增添溢流染色机2台;蚌埠纺织印染总厂增添辊筒印花机及蒸化机,形成印花能力,并对中长线进行改造,增添漂白、丝光等设备,能生产1.8米幅宽的涤棉产品;安徽印染厂、安庆印染色织总厂、蚌埠染织厂、芜湖灯芯绒厂、淮北印染厂等增添钢丝起毛机等设备,能生产拉绒布;蒙城绒布厂经过改造,基本形成了1条灯芯绒生产线;芜湖印染厂、安庆印染色织总厂及安徽印染厂压差式发电设备相继投入使用,芜湖印染厂及宿州印染厂各采用1台燃煤热风炉代替原电加热设备等。
1988年,安徽印染工业主要设备安装数为:绳状连续汽蒸煮漂联合机5台、平幅L型连续汽蒸煮漂联合机13台、连续轧染机18台、染缸148台、印花机20台(辊筒印花机15台、园网印花机5台)、热定型机22台、热溶染色机11台、高温高压染色机8台、树脂整理机11台、予缩整理机15台、精炼锅12台、布挟丝光机24台、烧毛机27台。
安徽印染工业生产能力逐年提高。1986年38270万米,1987年40993万米,1988年43817万米。1988年拥有印染布生产能力的企业22个。其中具有1000万米及以上生产能力的企业11个,主要分布在合肥、蚌埠、芜湖、安庆、淮南、淮北等市和阜阳地区、巢湖地区。其中安徽印染厂和芜湖印染厂被列为全国重点印染工业企业之一(见附表7)。
针对印染工业在产品产量、质量、消耗和花色品种方面长期存在的问题,从1985年起,坚持开展印染技术攻关竞赛,取得了一定成效。1988年,印染布入库一等品率全省平均82.06%。其中棉印染布82.66%、棉混纺及纯化纤布81.03%,比1985年的79.69%、81.34%和76.18%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百米耗碱2.03公斤,百米耗标准煤46.30公斤,比1985年的2.17公斤和54.99公斤分别降低0.14公斤和8.69公斤。全省印染布产量31047万米。比1985的19987万米增长了55.34%。印染工业总产值37425万元,比1985年的24262万元增长了54.25%;实现利税合计3701万元,比1985年的1848万元增长了100.27%;印染布出口:1987年在纯棉布中占51.39%,在涤棉布中占44.58%;1988年在纯棉布中占53.04%,在涤棉布中占39.72%。长期以来纯棉布出口中,坯布大于印染布的状况,已经开始改变(见附表8)
在产品开发方面,已经开发出了涂层、拉绒、磨毛、轧光、考花等新产品。安徽印染厂的电光横贡缎,被评为纺织部优质产品。
1988年安徽省印染工业企业生产能力表
附表7:单位:万米

安徽省印染工业出口产品交货量
附表8:(1987—1988年)单位:万米

〔毛纺织工业〕
1986—1988年,安徽毛纺织工业因原料价格上涨、羊毛质量下降、能源紧张及产品质量不高等原因,正常生产受到制约。1988年毛纺织工业总产值16397万元,与1985年的15624万元相比,年平均仅递增1.2%(见附表10)
安徽毛纺织工业在严重的困难面前,坚持企业内涵改造,引进国外先进装备,引进市场机制,积极开发新产品(见附表11)
1988年,全省共有毛纺织工业企业19个、毛纺锭50358锭,比1985年的23760锭增加26598锭,年平均递增28.45%;毛织机717台,比1985年的471台增加246台,年平均递增15.10%。是年,毛纺锭中精梳精纺锭7524锭,比1985年的4752锭增加2772锭,年平均递增16.55%;毛织机中精梳毛织机164台,比1985年的108台增加56台,年平均递增14.94%(见附表9)。
兔毛是高档毛纺原料,被誉为纺织材料中的“纤维之冠”。安徽盛产兔毛,1987年,产量达1465吨,在全国居第5位。阜阳地区是省内兔毛的主产区,产量占全省的80%。过去,兔毛只作为原毛出口或卖给外省。1984年10月,阜阳纺织厂引进1380锭粗梳兔毛纺生产线。1985年4月投产后至1986年底,共生产兔毛纱449吨,计创产值2514万元、利税822万元、创汇379万美元,产品出口合格率达80%以上。投产后仅用15个月就全部收回投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1985年后,蚌埠第二麻纺织厂、阜阳纺织厂又陆续从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分别引进兔毛纺生产线。1988年,全省兔毛纺已拥有6104锭,兔毛纱产量达1103.11吨。兔毛纱出口量逐年增加:1986年143吨,1987年376吨,1988年481吨。1988年与1986年相比,出口量增长了236.36%,改变了安徽兔毛只作原料出售的局面。
由于兔毛纤维毛髓层发达、抱合力差,致使纺纱难度较大。阜阳纺织厂工程技术人员,采用物理加工技术的纺纱新工艺,经过艰苦努力,成功地研制出兔毛含量40%以上的高比例兔毛系列产品,并于1988年6月通过省级技术鉴定。其中,批量生产的80(兔毛)∶20(锦纶)高比例兔毛纱填补了省内空白。高比例兔毛系列产品创汇率较低比例兔毛产品普遍提高10—33%。产品经国家出口商品检验局检验,全部符合出口标准。U STER条干CV值均在10.85—14%之间,与国际公报14.5%相比,处于领先水平。在1988年召开的第37届布鲁塞尔尤里卡世界博览会上,阜阳纺织厂高比例兔毛纱获银奖。
毛呢、绒线毛衫产品开发也取得新进展。仅1988年,毛呢、绒线毛衫等7大类共开发85个含苎麻成份的新产品。
安徽省毛纺织工业主要设备
附表9:(1986—1988年)

安徽省毛纺织工业企业财务成本简况
附表10:(1986—1988年)单位:万元

安徽省毛纺织工业引进国外设备汇总表
附表11:(1985—1988年)

〔麻纺织工业〕
1985年底,安徽麻纺织工业拥有主机设备:黄洋麻纺锭15555锭、苎麻纺锭11200锭;麻袋织机727台、苎麻织机556台。1988年,黄洋麻纺锭26100锭、苎麻纺锭20548锭;麻袋织机1448台、苎麻织机756台。1988年与1985年比,黄洋麻纺锭净增10545锭,年平均递增18.83%;苎麻纺锭净增9348锭,年平均递增22.42%;麻袋织机净增721台,年平均递增25.82%;苎麻织机净增200台,年平均递增10.79%。
1986—1988年,麻纺织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合计完成12651万元。其中,基建投资2904万元,技改投资9747万元(包括集体所有制企业完成的327万元)。
1986—1988年,安徽麻纺织工业最突出的成就是苎麻产品开发。
安徽苎麻产量居全国第4位。不论是从苎麻产品本身需要开拓国内市场的角度看,还是从近年来棉花、羊毛紧缺,作为非绵纤维中品质很有特色的代用品来看,开发利用苎麻都势在必行。从1986年起,在进行全行业开发这一原则指导下,安徽省科委将苎麻产品开发列为“七五”期间全省11项科技攻关项目之一。省纺织厅确定苎麻产品开发由麻纺行业攻关扩大为全系统攻关,以铜陵市为基地,设立3条攻关线。即:以服装为龙头,组成苎麻生化脱胶、纺高支纱,白织细薄织物生产线;色织、提花、后整理生产线;经纬编针织品、巾被生产线。到1988年底止,先后开发出棉麻混纺、色织产品80项;毛麻、化纤、混纺毛呢60项;纯麻针织梭织产品37项;毛针织产品16项。服装送样294件套,评选出各种麻混纺服装优秀奖9个、良好奖54个。
苎麻产品中有相当部分已批量生产和出口创汇。1988年,全省苎麻纱线产量已达1020.61吨、苎麻布488.10万米。出口产品中,1986年出口苎麻纱293吨,苎麻布673万米;1987年出口苎麻纱322吨。苎麻布604万米。1988年出口苎麻纱22吨,苎麻布148万米。
1986年,全省麻纺织企业16个,产值18323万元;1987年麻纺企业15个,产值21230万元;1988年麻企业19个,产值23062万元。1988年与1985年相比(1985年企业11个,产值14597万元),企业增加8个,产值增加8465万元,产值年平均递增16.47%。
安徽省麻纺织工业主要设备
附表12:(1986—1988年)

安徽省麻纺织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附表13:(1986—1988年)

安徽省麻纺织工业分年度新增生产能力
附表14:(1986—1988年)

〔丝绸工业〕
1986—1988年,安徽丝绸工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072万元,用汇956万美元。其中,纺织工业厅系统内企业完成8540万元,用汇956万美元(见附表15)。
1986—1988年新建企业中有缫丝企业:
泾县缫丝厂、金寨梅山镇缫丝厂、灵璧县高楼缫丝厂、霍山缫丝厂、黄山武阳缫丝厂、金寨斑竹园缫丝厂、泗县缫丝厂、歙县杞梓缫丝厂,合计新增生产能力22120绪。
织绸企业有:金寨丝织二厂、宣州丝绸厂、霍山丝绸厂、当涂丝绸厂、绩溪丝绸印染厂、青阳丝绸厂。
1988年,全省丝绸企业(系统内)共39个。其中,缫丝18个、绢纺1个、织绸20个;拥有桑蚕缫丝机60280绪。其中,自动缫丝机1600绪、绢丝精纺锭2960锭;丝织机3825台。其中,自动丝织机968台、提花丝织机1094台。是年,全省丝绸企业(系统内)产值16335万元,比1985年的11252万元增长了45.17%。主要产品产量:丝总计1323.34吨,比1985年的740.00吨增长了78.83%;丝织品总计2729.02万米,比1985年的2082.08万米增长了31.07%。实现利税合计2859.1万元,比1985年的1468.5万元增长了94.70%(见附表17)。
1986—1988年,安徽丝绸工业新开发的产品有:
真丝及其交织类:素绉缎、花绉缎、真丝乔其纱、重磅电力纺、宽幅真丝双绉、缎条纺、丝绸、绢纺绸、绵绸、桑绸、绢绸、真丝斜纹绸、丝麻绸、丝麻缎、绢麻绸、丝棉纺、丝棉缎、四季缎、峰凉绸、天香绢等。
人丝及其交织绸:纱背缎、装饰绸、人丝素软缎等。
合纤及其交织绸:仿麻呢、窗帘纱、喷织尼丝纺、尼丝绫、涤纶仿真丝系列产品、织锦缎、尼龙古香缎等。
被面:七彩被面、尼龙织锦被面、金玉被面、锦纶被面等。
真丝针织系列产品等。
安徽丝绸工业实行工商贸合一,加快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步伐。1987年,出口产品交货值4500.36万元,1988年增加到6602.76万元,比1987年增长了46.72%,1985年,出口产品交货值2449.51万元。1988年比1985年增加了4153.25万元,增长169.55%(见附表16)。
安徽省丝绸工业基建、技改项目表
附表15:(1986—1988年)

安徽省丝绸工业出口产品交货量
附表16:(1986—1988年)

安徽省丝绸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附表17:(1986—1988年)

*统计年报中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符。
〔针织复制工业〕
安徽针织复制行业为适应新产品、新原料的发展趋势,从80年代起,不断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1986年,针织复制行业合计完成基建、技改项目投资1661万元。其中,基建投资22万元,更新改造项目投资1639万元(包括集体所有制企业完成的100万元)。更新改造主要项目有:安庆针织厂引进高速罗纹机12台、安徽针织厂引进大园机8台、芜湖锦华被单厂引进平网印花机1套、芜湖红光针织厂引进园纬机等23台、沪皖针织一厂新增棉针织品生产能力1100吨/年等。1987年,针织行业更新改造投资974万元。主要项目有:安徽针织厂新增大园机10台、芜湖红光针织厂新增大园机12台、阜阳纺织印染总厂新增针织横机12台等。1988年,针织行业基建投资291万元,更新改造项目投资539万元(含集体所有制企业90万元)。由省安排的针织复制项目(含当年施工或当年投产),基建方面的有:安庆东风袜厂、安庆针织厂开发旅游产品;合肥被单厂床单120万条;肥西毛巾厂织机106台;淮南毛巾厂织机100台;淮南天一袜厂罗纹机等375台;凤台毛巾被单厂设备132台等。技术改造方面:合肥毛巾厂漂染车间改造;安徽针织厂漂白、染色生产线改造;芜湖红光针织厂配套棉纺2万锭;蚌埠针织厂漂白、染色生产线改造;蚌埠纺织装饰品厂毛巾松式整理生产线;安庆被单厂床单大整理;淮北针织一厂增加罗纹机;淮北毛巾被单厂人造毛皮生产线;宣城被单厂增加毛巾织机;屯溪被单厂增加织机等。
1986年,系统内针织品业共有企业55个。其中,毛针织业11个。工业总产值23625万元,占全省纺织工业总产值的8.49%;棉制品业共有企业30个,工业总产值11154万元,占全省纺织工业总产值的4.01%;线带制造业共有企业6个,产值1100万元,占全省纺织工业总产值的0.40%。
1987年,针织品业共有企业57个。其中,毛针织业11个。工业总产值26203万元,占全省7.50%;棉制品业共有企业29个,产值12647万元,占全省的3.62%;线带制造企业10个,产值1693万元,占全省的0.48%。
1988年,针织品业共有企业62个。其中,毛针织业9个。产值30691万元,占全省的7.93%;棉制品业共有企业34个,产值15701万元,占全省的4.06%;线带业共有企业11个,产值1764万元,占全省的0.46%。
全省针织品折用纱量:1986年23374吨,1987年29411吨,1988年30194吨。针织品折用化纤长丝量:1986年1799吨,1987年1826吨,1988年1907吨。
安徽针织复制产品有一定的出口优势。1986年起,主要产品出口增长速度较快。该年度,针棉织品出口产品折用纱量为5846.66吨,比1986年2605.09吨增长了124.4%。1987年8192.06吨,又比1986年增长了40.1%。1988年9757.89吨,又比1987年增长了19.1%。
安徽省针织复制工业主要设备简表
附表18:(1986—1988年)单位:台

安徽省针织复制工业主要产品产量表
附表19:(1986—1988年)

安徽省针织复制工业主要出口产品产量表
附表20:(1986—1988年)

〔化纤工业〕
1985年,全省化纤生产能力15160吨,化纤工业在更新国产设备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具有80年代先进水平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了生产能力。1986—1988年,安徽维3202962.jpg图尼纶厂从意大利引进涤纶高速纺生产线一条,年产涤纶长丝2000吨;铜陵化纤厂从西德引进涤纶高速纺生产线一条,年产涤纶长丝2000吨;蚌埠纺织科研所从日本、法国引进涤纶高速纺生产线一条,年产涤纶长丝250吨;蚌埠第一麻纺厂从意大利引进丙纶长丝生产线一条,年产丙纶长丝1200吨。引进的设备主要有:HS 615LTM—240SW 4SSD纺丝卷绕机1台、FK 6M—700牵伸假捻机4台(铜陵化纤厂)、HSS 8/32 190SW 4RLD纺丝卷绕机3台(安徽维尼纶厂)、纺丝——拉伸——变形机1台(蚌埠第一麻纺织厂)、721—B纺丝卷绕机1台、FTF—800牵伸假捻机1台、335—Ⅱ M A空变机1台(蚌埠纺织科研所)。到1988年底,全省主要化纤企业共有6家,合计生产能力达23310吨。其中,维纶短纤7260吨、涤长丝5250吨、涤短纤9400吨,丙纶长丝1400吨(见附表21)。
1988年安徽省化纤工业企业生产情况简表
附表21:

1986年,全省化纤产量合计12304.21吨。其中:维纶短纤2623吨,涤纶短纤7828.9吨、涤纶长丝1852.31吨。1987年,合计产量14407.99吨。其中,涤纶长丝比1986年增加了2745.76吨;丙纶长丝第一次投入生产,当年产量99.46吨。1988年,由于维纶减产较多,涤纶短纤压缩了生产,全年化纤产量合计11807.25吨(见附表22)。
安徽省化纤产品产量分类统计
附表22:(1986—1988年)

由于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开发了一批新产品,如空气变形丝、网络丝、有色丝、弹力丝、BCF丝等。在涤纶长丝的品种开发上,开展技术攻关,改粗旦丝为细旦丝。1986—1987年,铜陵化纤厂的长丝产品基本上是150D长丝。
1988年,铜陵化纤厂生产的100D、75D、68D等细旦丝已占涤纶长丝产量一半以上。安徽维尼纶厂生产的涤纶长丝也以75D—135D为主。
1988年,化纤工业总产值21234万元,占全省纺织工业总产值的5.5%;实现利税2446万元,占全省纺织工业利税总计的4.45%。
为发展安徽化纤工业,1988年12月,开始新建拥有年生产能力为2800吨粘胶长丝的滁州化纤厂和年产2000吨锦纶长丝的合肥锦纶化纤厂。到是年底止,滁州化纤厂已完成基本建设投资405万元。
〔纺织机械与纺织器材工业〕
为了进一步加强纺织工业的技术后方,省纺织工业厅制订了“发挥军工优势,联合机械系统,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发展纺机工业”的战略规划。截至1988年底止,全省生产纺机与纺器的企业已达49个(系统内企业18个),生产能力已达15000多吨。产品分为14个大类、70多个品种,产值17000万元,销售总额23000万元,实现利税3400万元。产品创部优、省优16个。开发新产品49只。
1986年,原军工系统的江南机械厂、淮河机械厂、通用机械厂和皖江机械厂划归纺织系统。安徽针织机械制造成为优势。1988年,全国针织设备总产量8174吨/2756台,安徽即有800吨/204台。在全国生产针织设备的7个省、市中,安徽排名第三,仅次于上海市和江苏省。安徽针织机械制造己基本形成可以成套提供多种规格的大小园机、经编机、袜机、台车、织针、针织附件、仪器仪表、针织染整设备的格局。
安徽纺机工业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中,加速了新产品开发。
安徽第一针织机械厂开发的GE 273M—90×3型毛圈经编机于1986年6月试制成功,并通过鉴定。该机对原料的适应性强,毛圈均匀质量好,可用于制作各种男女服装和装饰品,为国内开发经编机系列产品填补了空白。
安徽省第二针织机械厂承担开发的省重点技术开发项目—GE 161—4型四跑道单面园纬机,于1987年12月通过省级技术鉴定。该机是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机型,结合我国国情研制的新型大园机,采用统一机架,通用化、自动化程度高,可编织多种花色组织,织物质量稳定,可以替代国外同类机型。
广德纺机厂生产的W GH—Ⅱ型微机控制三罗拉花式捻线机,将微电子技术成功地应用于三罗拉花式捻线机,可在电脑内固化多种花式线生产工艺,缩短了新型花式线的研制生产周期,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及应变能力。1987年,该机获得国家经委和国家科委联合授予的国家级“优质机械—电子产品”证书和奖牌,这是安徽省纺机行业首次获得此项国家级奖励。
江南机械厂在消化吸收西德赫罗斯公司利记(LINITEST)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样机的基础上,研制出YG 721型染色小样机,于1988年8月通过纺织部部级鉴定。该机外观光洁、美观,加工质量精良,染缸密封良好,运转平稳,操作方便,适用于不同种类型纤维、纱线及织物的染色和耐洗色牢度试验,其试验结果与国外先进机型一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86年—1988年,纺织工业系统内纺机与纺器工业总产值依次为3034万元、4633万元和7117万元。
安徽省纺织系统内纺机与纺器产品产量
附表23:(1986年—1988年)

〔服装鞋帽工业〕
按照国务院关于轻工服装(含布鞋、布帽)划归纺织,并承担行业管理的决定,1987年1月12日安徽省政府办公会议决定,从1月1日起轻工服装划归纺织。3月20日,原属省轻工厅的省服装鞋帽公司正式划归。六月底,划归工作基本完成。根据统计年报,轻工服装企业共有237个,工业总产值34783万元。已划归企业144个,占年报企业数60.76%;产值25114万元,占72.2%。芜湖、安庆、合肥、蚌埠、马鞍山、铜陵、淮北、淮南等8市和宣城、安庆、宿县、巢湖等地区划归工作较好。
轻工服装划归纺织后,发挥了“大纺织”的优势。在计划安排时对服装面料划块供应,组织开发紧缺服装面料,并适当进口面料供应服装厂之需要。芜湖市纺织、印染企业联合开发防羽绒布,填补了省内空白。安庆染织总厂厚织物(牛仔布)工程竣工,形成了从纺织、染色到服装一条龙生产。安徽丝绸厂批量生产尼丝纺面料。铜陵苎麻一厂、二厂开发了苎麻面料和服装产品。芜湖市纺织公司定点生产消防服面料。纺织生产坚持以服装为龙头,产生的积极作用,一是面料生产适应服装生产的需要,二是服装生产发挥了面料的效果。
安徽服装行业由于基础薄弱,设备陈旧,厂房简陋,生产水平一直很低。轻工服装划归纺织后,技改工作加快进度。1988年,合肥、马鞍山、安庆、铜陵4市和阜阳地区,服装企业改建、扩建厂房和引进设备等技改项目投资额达2113万元,新建、改建厂房3.99万平方米。新增产值6993万元。新增出口创汇额1100万美元。蚌埠、宿县、芜湖3个地市的4个丝绸、羽绒、皮革服装技改项目,也于1988年下半年批准实施,计划新增产值13000万元,新增税利2600万元,新增创汇额2300万元。
服装鞋帽企业在深化、完善内部改革,搞活企业生产经营中闯出了新路。芜湖市美华服装厂1988年实现利税118万元,人均利税2000元,进入省级先进企业水平。泗县鞋厂年产布鞋200万双,占全省布鞋产量的六分之一。芜湖市大众服装厂扭亏为盈后,产品80%出口。滁州羽绒总厂的羽绒被已出口日本。
产品创优也取得较好成绩。1987年,芜湖天河羽绒厂“天河牌”羽绒服被评为纺织部优质产品。合肥帽厂、合肥童鞋厂、蚌埠淮河鞋厂的产品获“金鹿奖”。1988年,芜湖市服装厂“黄山牌”夹克衫获部优。在全省布鞋质量评比中,芜湖市工农鞋厂“美征牌”胶粘缝绱女鞋、天长县鞋厂“天长牌”注塑布鞋、泗县鞋厂“足乐牌”药物布鞋均获省优。
1985年起,省纺织厅组织纺织服装厂与芜湖机电学院合作开办了“服装设计专业”,2届毕业生已开始发挥作用。省服装公司、服装研究所通过省科委邀请日本服装设计师来皖讲课,组织外国专家来皖办引进设备培训班;成立省服饰协会,开展设计、展评;组建时装表演队,进行国内、国际交流,促进了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开拓了服装市场。到1988年底,全行业已建立了近500人的设计专业队伍,设计和生产水平都得到了提高。
1987年,全省服装鞋帽行业工业总产值为25114万元,占全省纺织工业总产值7.19%。出口交货值9219.96万元,占全省纺织出口交货值的12.91%。1988年,工业总产值为31576万元,比1987年增长了25.73%。其中,服装、制鞋、制帽分别比1987年增长了27.17%、16.33%和33.82%。1988年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纺织工业总产值8.16%。出口交货值11854.21万元,比1987年增长了28.57%,占全省纺织品出口交货值的14.13%。
安徽省服装鞋帽工业情况简表
附表24:(1987—1988年)

〔非织造布、地毯工业〕
非织造布是安徽纺织工业的新兴行业。主要企业有蚌埠无纺布厂、马鞍山无纺布厂和太和县无纺布厂。此外,还有准北第一棉纺织厂无纺基布生产线、合肥第三棉纺厂无纺布生产车间、合肥卫生材料厂无纺布生产车间、临泉县滤材厂和铜陵化纤厂絮片车间等。全省各类非织造布年产能力2300万平方米。
蚌埠无纺布厂系由原棉毯厂改造而成。1986年筹建,1987年5月设备到货并安装调试,1988年5月正式投产。主机设备由奥地利弗勒尔公司与西德黑格特及布鲁克公司提供,共有针刺线(无纺原型)、泡沫浸渍线(生产薄型产品)和后整理线(涂层、叠层等3条生产线。可生产15—1500克/米2的过滤材料、用即弃产品、绝缘材料、粘合衬、机织粘合衬、贴墙布等产品,设计能力年产1200吨。
马鞍山无纺布厂,筹建于1985年9月,1987年11月安装设备,12月开始调试。由于设备原因,与供方交涉索赔事项至1988年8月方调试完毕,预计1989年12月正式投入批量生产。主机设备由日本池上机械株式会社及日本北斗机械株式会社提供,共有无纺基布线、浸渍线、喷涤线等3条生产线。已试产的主要产品有:厚/薄无纺布、涤纶中空棉絮片、无纺热熔衬等,设计年产能力700万平方米。
太和县无纺布厂,主机设备由上海纺科所提供,拥有1条针刺无纺布生产线。主要产品有:粘合衬、针刺无纺布、防水材料底布、帐蓬保温层等,设计年产能力100吨。
合肥第三棉纺厂无纺布生产车间,1986年建成投产。主机设备由北京纺科所提供专利,自行加工安装,拥有针刺无纺布生产线1条。主要产品有:针刺无纺布、防水材料基布、定型棉等。设计年产能力180万平方米。
合肥卫生材料厂无纺布车间,1986年建成投产。主机设备由西德黑格特公司及kuster公司提供。主要产品有:手术衣帽、地板革基布、热容衬等。设计年产能力1000吨。
临泉县滤材厂,年产能力150万平方米,主要产品为各类超级过滤材料。铜陵化纤厂絮片车间,主要产品为定型棉(喷胶),已转让给铜陵市顺安镇乡镇企业。
淮南麻纺厂地毯分厂,1986年动工兴建,引进西德和丹麦主机设备。1988年4月建成投产。主要产品为无纺针刺地毯,设计年生产能力225万平方米。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地毯已由过去的楼堂馆所铺饰物而开始进入部分家庭。蚌埠第一麻纺织厂于1985年从英国COBBLE丹麦COM PEN公司签订了引进具有80年代先进水平的簇绒地毯生产线。主要生产圈绒、割绒、提花、素色、杂色等多种高中档地毯。年产能力276万平方米。1986年后己批量生产。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