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85年6月,安徽省纺织工业厅成立了《纺织工业志》编纂委员会和编辑室。副厅长刘剑青任编委主任,总工程师马萱镐任编委副主任,调徐承端、李无双分别担任编辑室主任、主编和副主编。7月,编辑室正式开展工作。八月底,召开全省纺织系统第一次修志工作会议,以会代训,为全省纺织系统的修志工作培训了一批业务骨干。会后,全省纺织系统大、中型企业和各地、市纺织工业公司(局)的修志工作即全面展开。与此同时,编辑室着手拟定编纂方案、工作计划和设计纺织工业志篇目,并于年底开始了资料搜集工作。经四易其稿,篇目于1986年5月在省地方志办公室省志编纂处讨论获得通过。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先后到过省档案馆、省图书馆、安师大图书馆、省文史研究所、省统计局、省工会、省工商联、省轻工业厅、省纺织工业厅、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图书馆、南京档案馆、南京博物馆、上海市纺织局、中国纺织大学等单位查阅档案、图书资料,并有针对性地到芜湖市、安庆市、阜阳市、亳州市、绩溪县、巢湖市、马鞍山市、铜陵市等地了解区域性历史情况。为搜集口碑资料,还采用登门拜访或召开各种形式座谈会的方式,向纺织战线的老领导、老同志调查建国前后各时期安徽纺织工业的发展情况。省纺织工业厅各直属单位、各地市纺织工业公司(局)、各大、中型纺织企业也向纺织工业志编辑室提供了大量资料。通过一年多艰苦细致的工作,共搜集历史文献、报刊、图书、档案等资料300多万字,立卷80卷,建索引四册,还征集到一批厂志或厂志资料汇编。
1987年3月,为落实编写工作责任制,省纺织工业厅向纺织工业志编辑人员分别颁发了主编、副主编、编辑聘任证书,并会同省地方志办公室聘请了特约编审。4月,召开全省纺织系统第二次修志工作会议。会议检阅了基层修志工作的成果,评比、表彰了先进。会后,编辑室即开始了纺织工业志各篇章初稿的撰写工作。
纺织工业志初稿的撰写是分四步进行的。5—9月,对已搜集的资料,根据篇目要求,按行业及时间顺序,进行分析、整理、熟悉、消化,先后做资料笔记200余万字,抄制资料卡片2000余张,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资料缺口,有针对性地搜集、补充。10—11月,试写纺织机械与纺织器材工业篇。编辑室会同省志编纂处、省纺机公司进行评议、修改,以确定全书撰写的规范。12月至翌年4月,实行编写分工负责制,完成了篇目规定的全部草稿。1988年5月至年底,草稿经复印后分送至有关单位和有关领导,广泛征求修改意见。编辑室在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精心修改,形成各篇章初稿。
1989年初,按照省地方志办公室的要求,又增写了“纺织科技、设计与教育”篇。7—10月,由副主编先行总纂初稿。从11月份开始,主编对将要评议的初稿进行修改、审定,并陆续打印。在此期间,根据省地方志办公室的要求,又在附录部分增写了单篇《1986—1988年安徽纺织工业发展简况》。1990年4月中旬,评议稿打印、装订完毕,呈送编委、特约编审及有关方面的领导、专家审阅。6月上、中旬,分两次召开评议会,对志稿进行了认真的评议。会后,编辑室汇集评议意见,并会同特约编审和省志编纂处的同志一起深入研究,于8月上旬提出了修改方案。编辑室从9月份开始按照修改方案对评议稿进行修改、初定,同时将修改、初定的稿子陆续呈送特约编审审查。1991年6月上旬,编辑室的修改、初定工作基本结束。8月下旬,特约编审的审稿工作结束。编辑室针对特约编审审稿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再次修改并进行卷面整洁处理后,复印、装订,形成提交厅党组讨论的稿子。9月下旬经厅党组审查同意,向省地方志办公室报出了送审稿。经过“三审”、“三改”,1992年底,终审定稿交付出版。
《安徽省志、纺织工业志》编辑人员最多时6个人。从1988年下半年开始,人员不仅减少了一半,而且剩下的人员全部变成了兼职。后期的大量工作实际上都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在条件十分艰苦、辛苦、清苦的情况下,编辑人员始终把保证志书质量放在第一位,数年如一日,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地工作,表现出了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编辑室两次被评为全省修志工作先进集体;主编徐承端、副主编李无双均被评为全省修志战线的先进工作者,受到了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表扬和奖励。
在《安徽省志·纺织工业志》编纂过程中,省纺织工业厅领导、厅直各单及各地市纺织公司(局),各纺织企业的修志人员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原厅长严霖千方百计为修志筹集资金。省纺织原材料公司、省丝绸公司先后为修志捐款合计达5.6万元。省纺织科学研究所为修志人员解决了住宿和办公用房,所有这些都为编纂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已经离退休的安徽纺织界的老领导、老专家、老同志康文秀、李黎、周俊、毛英、李继民、万振三、张永忠、王吉来、张彦秀、单丙浩、唐玉良、梁建辉、沙开铸、黄立群、张曙辉、张秉哲、王旌芳等不仅积极为本志提供资料,而且对本志的编纂、修改工作提出了不少很好的意见。省地方志办公室在编纂业务上多方给予了指导,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