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安徽省的水泥船生产始于60年代初。当时国家建筑材料工业部要求生产一批水泥制品支援农业,钢丝网水泥船就是当时提出的一项主要支农建材新产品。为了开发水泥农船的生产,安徽省计划委员会等有关部门十分重视,划拨专项费用,用于研究、试制和推广。安徽省建筑厅组织了安徽省建筑工程公司水泥预制厂等有关技术人员,赴江苏省无锡、苏州等地考察和学习钢丝网水泥船制造技术和推广使用经验,并决定由省建水泥预制厂进行试制,1961年该厂试制成功了安徽第一艘钢丝网水泥农船。不久,芜湖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水泥预制厂和安徽省建筑工程公司安装工程处等单位也开始试产水泥农船,省建安装工程处还在合肥市东陈岗建造了拉丝织网车间生产水泥农船用的钢丝网。1962年安徽省生产水泥农船206艘,载重量主要为1吨,少量为0.5吨。
水泥农船与木制农船相比具有不怕晒,不怕虫,不用烤底也不用每年涂刷桐油,而且耐腐蚀,无论罱河泥,运粪肥;装稻谷均有很大的优越性。其缺点是自重大,韧性差,因此农民受习惯影响,对水泥农船有怕碰,怕沉和怕航速慢等顾虑,加上安徽省沿江主要是圩区,水泥船重量大翻坝困难,因此推广进展远较江苏省河网地区为慢。为此安徽省建筑厅又组织调查组深入农村了解用户反映,改进船型,又在和县沈巷等地组织水泥农船现场推广会,进行运行、载重和冲撞等表演,以消除农船民顾虑,使销售有所发展。到1963年安徽省全省共生产水泥农船1166艘,载重量共1314吨。
在这期间,水泥船都采用露天生产,因受气候影响,夏天怕日晒开裂,冬天怕冰冻受损,质量难以保证,同时因采用人工养护,周期长,船台不易周转,产量低,占地广,而且当时主要生产厂均不靠河道,农民来买船需用太板车拉到河边再拖吊下水,十分不便且加大运费,增加农民负担。为此,1964年安徽省建设厅经研究决定在芜湖市和合肥市各建一个水泥农船厂(车间),其规模各为年产钢丝网农船1000艘,以加快农船的生产。至此,安徽省水泥农船的生产从试制推广阶段进入建设期阶段。
合肥市的水泥农船生产线是作为省建水泥预制厂的一个单独车间进行建设,地址选择在合肥市屯溪路桥侧大王庙黄砂堆场,该地紧靠淝河,其侧有通淝河的大塘可停放和养护农船,并便利农船直接进入淝河。芜湖市的水泥农船厂的厂址选择在芜湖市东郊棠海村原大办钢铁时东河焦厂的位置上,该地西临青弋江,东靠芜屯公路,交通十分方便,厂内设有起重设备,农船可直接下水入青弋江。两厂经安徽省计划委员会批准后,于1965年先后开始建设,(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进度缓慢,直到60年代后期才先后建成。合肥省建水泥农船车间建成后生产了一部分水泥农船,后因销售不畅等原因,不久就停止了水泥农船的生产,厂房划拨给省建机械施工公司作机具修理用。芜湖水泥农船厂在建设时考虑到皖南地区对水泥制品的需要,因此又在农船生产基础上增设了混凝土离心电焊,涵管和农房构件等生产线,并改名为安徽省芜湖混凝土制品厂,水泥农船生产线成为该厂的一个主要生产车间。1968年4月该厂基本建成,并开始水泥农船生产。后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水泥农船的宣传推广工作停顿,使生产陷于困境。所以在60年代安徽省建材系统的水泥船工业处于试产和建设期,虽说水泥船生产从无到有,并有所发展,但进展不大。70年代,安徽省水泥船工业进入初步发展阶段,在数量和品种规格上都有较大发展。1971年安徽省建材系统生产水泥船120艘,总吨位2315吨,其中农船77艘,吨位805吨。虽船只数量低于1963年,但总吨位比1963年增长了63%。
芜湖市混凝土制品厂由于水泥农船任务不足,遂与长江航运公司签订协议,为该公司制造在长江沿岸建设港口。浮码头用的钢筋混凝土趸船,1970年4月制成交付使用,为安徽省生产的第一艘钢筋混凝土船。但是该厂所处青弋江水面较窄,原考虑水泥船在厂内生产,发运时才下水,对航道影响不大,而钢筋混凝土趸船体大量重,只能在堤外生产,并在下水后泊在岸边建造上部结构。同年汛期,青弋江洪水暴涨,使正在修造上部结构的3条已下水混凝土趸船脱缆而下,一条船的上部结构撞坏了青弋江铁路桥的人行便道,一条冲撞中山桥桥墩而下沉,一条穿桥而过进入长江,险些酿成特大事故。为此,经安徽省基建局批准,同意将水泥船厂生产从芜湖混凝土制品厂分出,在芜湖市四褐山以南2.5公里长江边原西江焦厂遗址上建立新的水泥船生产线。1972年该线开始建设,1973年7月正式从水泥混凝土制品厂划出,同年10月改称为芜湖市水泥船厂,成为独立企业。长江江面宽阔,该厂在江岸滩边建立船坞,利用枯水季在坞内建造钢筋混凝土大体积船只,涨水季节混凝土船自动上漂下水,为制造各种水泥工作船创造了良好条件。因此,该厂的产品从农船为主转为以建造工作船为主,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该厂在70年代生产的钢筋混凝上工作船有:40米趸船13条,65米趸船10条,90米趸船2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厂1975年为交通部三航局制造了一条排水量为3000吨的钢筋混凝土浮船坞,制成后浮运至上海使用,1978年该船坞受到全国科技大会的嘉奖。在水泥农船方面,该厂除以生产5~15吨钢丝网水泥船为主以外,也生产1和3吨农船,该厂生产的农船可配备挂浆,使农船可以人力航行,也可以机械航行,该厂结合需要还生产了一部分20~60吨的钢丝网货驳。
为了在淮北推广水泥农船,蚌埠水泥制品厂在1971年开始生产钢丝网水泥农船,以后又生产钢丝网水泥货驳、拖轮和24米钢筋混凝土趸船。但该厂在淮河边生产水泥船有困难,70年代后期就停产了。此外,巢湖、宿县等地区在70年代也组织一些水泥预制厂或地方航运部门的小船厂生产水泥农船,供当地需要。
1979年,安徽省共生产水泥船292条,总载重量达7219吨,其中农船208条,总载重量达2740吨,比1971年水泥船总产量的条数和吨位分别提高了143%和212%,其中水泥农船的条数和吨位分别提高了170%和240%。在农船的平均载重量吨位上,60年代主要为1吨农船,1971年平均达到10.5吨,而1979年己达到13.2吨。
进入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经济发展迅速,需要大量水泥船来开发各种副业生产,如挖砂、运输等,使一向产大于销的水泥农船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在船只载重吨位的需要上也愈来愈大。原来规定由建材部门归口生产的钢丝网水泥农船的载重量为20吨以下,20吨及其以上作为运输船由交通部门归口,但由于农村发展需要,1983年钢丝网水泥农用船的平均载重量已超过了20吨,1988年全省水泥农用船平均载重已达32.9吨。
芜湖水泥船厂在钢筋混凝土船生产方面,由于趸船的需要量减少,于是就转向以生产水上自来水船为主,1981年该厂试制成功一艘日产3.5万吨的自来水厂船,受到国家城市建设部门的重视。1981年白马山水泥厂因粘土质原料采用长江江泥,因此芜湖水泥船厂为该厂生产了混凝土挖泥船和江泥码头钢筋混凝土趸船,并在趸船上安装了湿法水泥生产用的淘泥机,可将江泥在趸船上淘成泥浆泵送上岸,所以该船又称淘泥船,为湿法水泥生产采用江泥或湖泥创造了条件。1987年该厂又为马鞍山市生产了全国最大的自来水厂船,日产自来水为5万吨。从1980年到1988年是生产自来水厂船的高潮,平均年产2~3艘,使该厂取得较好效益。
1988年安徽省共生产水泥船1236艘,共54384吨;其中农船393艘,12936吨,相当于1979年的753.3%和427.1%,详细情况见表2—2—1。
虽然安徽省的水泥船工业有很大发展,但是对水上混凝土工作船和水厂船的认识仍不一,尤其长江风浪急,水位落差大,许多地方不敢使用,订货有减少趋势,为钢筋混凝土船的发展带来困难。在钢丝网水泥船方面,虽运输船发展快,但农船的需要量有下降趋势,所以由建材系统归口的水泥船(农船、水上自来水船、工作船等)生产任务不足,特别是生产能力大的专业厂如芜湖市水泥船厂有进入困境趋势。
安徽省水泥船产量统计表(1971~1988年)

说明:1、该表1978年以前水泥船生产数字系根据国家建材部《主要产品产量历史资料》统计的,其中水泥农船数字,系根据安徽省基建局和省建委《建材工业统计年报》统计的。
2、该表1979~1988年数字系根据安徽省建材局《建筑材料工业统计资料》统计的,但有些年度,该统计资料未将水泥船与水泥农船数字区分开来,欠合理。
3、该表主要是建材系统所生产的水泥船数字,未包括交通航运部门各船厂的产量在内。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