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混凝土建筑砌块生产沿革
1959年安徽省建筑厅提出在建筑工程中推广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并决定在建筑厅院内建新技术大楼试点工程,要求墙体、楼板、屋面和门窗采用新结构、新材料。1959年6月完成设计,墙体材料采用预制砌块,由省水泥制品厂(现名)承担预制任务。砌块材质是湿碾矿渣混凝土,要求强度不小于100号。原料配比:高炉矿渣占90%,石灰和石膏共占10%。该砌块规格尺寸,按厚度分:外墙厚30厘米,内墙厚26厘米;按高度分:主规格132.75厘米,窗台下90厘米、楼板下50和60厘米;长度从130至321.5厘米不等。最大砌块尺寸(编号B—7)为26×132.75×321.5厘米,经不同尺寸和其他要求共组合成173种规格。设计预算共需砌块1369立方米,预算单价每立方米38.28元,当时粘土砖售价每块2.65分或每立方米18.1元。完成砌块生产和大楼竣工时已是“大跃进”后期,随即进入三年调整时期,建筑砌块推广就暂停止。 1972年祁门县建筑公司研制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简称小砌块)。祁门县山多耕地少,粘土砖生产受到制约,该公司利用当地河砂、石料,采用木模和振动台等工具,生产出490×240×240毫米,3个孔洞的小砌块,用于县供销社土产公司4层综合楼工程。这种小砌块体积较大,相当于19块粘土砖,重达40余公斤,因砌筑不方便未推广。 1973年休宁县建筑公司生产混凝土中型空心砌块,块高94厘米、厚19厘米,长度有5、6种。1974年砌块投产,建成县五金厂3层住宅楼。因当时县城建设未形成建筑群,城内道路狭窄,吊车进出不便,也未推广。 1975年5月,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和国家建材局在上海召开空心砌块和改革墙体经验交流会议。随即发出《关于墙体改革意见的通知》(75建发材字第213号),墙改的方向是“发展轻质、高强、空心、大块的新型材料”。1975年下半年蚌埠市建筑公司学习省外的经验生产出混凝土中型空心砌块(简称混凝土中砌块),块高88厘米,厚20厘米,长40至180厘米,约6种规格。砌块生产方法,开始用平模抽心,工效低,木材消耗高,通过技术革新,自制成功顶升式成型机,工效提高4倍,每立米砌块成本降低5.32元。用此种中型空心砌块在蚌埠建成多层楼房2幢,约3000平方米。 1976年唐山、丰南发生地震,对建筑物提出了抗震要求,当时对空心砌块的抗震性能缺乏科学实验依据,有的地方对砌块建筑能否抗震发生怀疑,匆忙下令停止生产,正在施工的工程拆掉改用砖砌。“空心砌块不抗震”之风波及安徽省。后来的实验证明,空心砌块建筑的抗震性能优于砖混结构。此后芜湖市水泥制品厂、合肥大兴水泥制品厂、芜湖县第一工农窑厂(利丰窑厂)、徽州地区建筑公司均建成混凝土中砌块生产线,并建成多幢楼房,如水电部火电二局、安徽省建筑科研所、芜湖市委院内等混凝土中砌块楼房,1978年徽州地区建筑公司买下外单位不用的顶升式成型机,加以改造用于混凝土中砌块生产,并用该机生产的产品建成4个小区11幢楼房,单位面积造价80多元,约比砖混结构便宜10%。 淮南市轮窑厂(现名市建材一厂)是50年代兴建的砖瓦厂,制砖粘土枯竭,转产以煤矸石为主要原料的空心砌块。生产线设计能力为年产煤矸石混凝土中型空心砌块(简称煤矸石中砌块)3万立方米,1976年批准建设,1979年建成投产,累计生产煤矸石中砌块26890立方米。投产后经济效益不佳,产品推销困难。淮南市人民政府为推动煤矸石中、小型空心砌块的应用,1982年淮政发53号文件决定:从1982年起,民用建筑要全面应用煤矸石混凝土中、小型空心砌块,并规定了相应的政策和办法。国家建材局和省建材局也多次去人协助和协调生产、设计、施工,帮助研究具体问题。推广煤矸石砌块是个系统工程,由于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企业无力坚持生产而停产,随后利用砌块生产线中的设备和全部厂房转产普通水泥。 淮南市红卫轮窑厂(现名市建材三厂),亦因制砖粘土枯竭,于1978年经批准兴建年产3万立方米煤矸石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车间,在工程实施中,发生了淮南轮窑厂的类似问题,也利用生产砌块厂房和生产煤矸石无熟料水泥的设备转产普通水泥。 1979年7月休宁县建筑公司得知广西自治区河池地区推广规格为390×190×190毫米的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简称小砌块)信息。此种小砌块每块重约18公斤,符合建筑模数,使用比较灵活,建筑工人能用双手砌筑,可不用专门施工机具,生产小砌块的成型机可自己制造,方法简易,容易掌握。该公司考察学习回来自己加工了3种移动式(俗称下蛋式)小砌块成型机。生产的小砌块在徽州地区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用在屯溪市委院内的4层宿舍楼上,该楼是安徽省使用390×190×190毫米小砌块建的第一幢楼房。休宁县建筑公司在生产和应用小砌块的同时,还为省内外和附近农村加工制造了300余台小型砌块成型机,为发展小砌块生产作了大量工作。 1980年小砌块从皖南山区的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市逐步发展到徽州地区各县和江淮之间。据滁县地区建设局1980年统计共生产小砌块247立方米,其中:定远县水泥厂71立方米、定远县房管所101立方米、定远县预制厂71立方米、嘉山县水泥厂4立方米。蚌埠市西区运输队(现名市建材六厂)、怀远水泥厂、肥西县上派镇预制厂及其它一些厂,也在同年生产小砌块。蚌埠市西区运输队采用单块翻转脱模,5人一小组,班产360块,当时该厂的原料到厂价格:每包水泥3.4元、石子每立方米4元、砂子每立方米7元、1包水泥和250公斤砂子可生产出小砌块18块,成本每块0.39元,售价0.47元。怀远县水泥厂每块成本0.4元,售价0.5元,稍低于粘土砖价格。肥西县上派镇预制厂用自己生产的砌块在合安公路边建房,引起了过往行人关注,在小砌块发展初期起了很好的宣传作用。1980年粘土砖在城市仍有缺口,供不应求,故小砌块有可观的市场。 1980年11月,安徽省建设厅在屯溪市召开《小型空心砌块建筑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初稿)讨论会,这个会议对推动生产起了一定作用。1981年安徽省建筑科研所最早提出研究《非煅烧粉煤灰轻骨料及轻骨料的应用课题》,在肥西县水泥厂的配合下,生产出轻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通过国家建设部主持的技术鉴定,并建成了简易生产线批量生产,该砌块已用于合肥、六安、池州等地旧楼房改造、加固工程和框架结构填充墙,得到用户好评。1982年安徽省建筑科研所会同蚌埠市有关单位在建筑砌块构件厂进行炉渣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研制工作,先后研制出可以用于农村住宅的50号农用砌块和用以建造5层住宅楼的75号承重砌块。这两种砌块墙体的抗震性能和承重性能,分别通过省级技术鉴定,并分获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四等奖。该砌块作为一种新型墙体材料,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年销量达65万块,有效地处理了城市工业废渣,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建成一幢1500平方米5层住宅楼,墙体全用炉渣混凝土砌块作承重材料,至今使用良好。 1981年至1986年是各种小砌块在城市发展的高潮时期。仅据县以上独立核算的全民和集体建材企业的统计,1980年小砌块产量不足1000立方米,1984年达到2.3万立方米,1985年4.2万立方米,1986年6.4万立方米。主要生产厂点分布在合肥、蚌埠、淮南、铜陵市、徽州、滁县、安庆、六安、巢湖和宣城地区的城镇。 1981年以后,混凝土小砌块开始走向农村,主要在定远、凤阳、嘉山、滁县和徽州地区各县,这些地区山多地少,砂、石丰富。凤阳县在全国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农业生产责任制,农民开始富裕,但很多农民的往房仍是土墙草屋,一心想盖砖瓦房,但粘土砖紧缺。按该县当时年产砖6513万块计算,全县农房要50年才能改造完成,远远不能满足需要。1981年凤阳县两个县办的水泥构件厂在城里生产小砌块,年产量1408立方米,农民担心小砌块不结实,产品一时销售不出去,厂家派人走乡串户宣传使用小砌块的好处,同时在板桥区李二庄乡、大庙区大庙镇用小砌块为32户农民建造了10幢楼房和70多间平房。1985年8月底国务院总理赵紫阳视察大庙镇,称赞砌块楼房好。通过试点,组织群众和区、镇、乡干部评议,认为小砌块建房比粘土砖建房造价低15%以上,质量好、用工省、运输方便,还把每块售价从0.5元降至0.45元。并加强售后服务实行三包,打开了凤阳推广小砌块的局面。 凤阳县5个县办的水泥构件厂和16个乡镇办的小型构件厂都生产小砌块,1988年这21个厂的小型砌块产量达8.03万立方米,相当于5500万块粘土砖。农民看到生产小砌块材料好取、方法简易、销路不愁、能赚大钱,从此,凤阳县不少乡村出现了个体户或几户联办的小砌块生产厂、点,这部分生产量是相当大的。 1982年冬,祁门县为了查清森林、土地被毁情况,组织百人调查团深入林区调查研究,发现全县25个乡镇,152个行政村几乎都有砖瓦窑厂,且多用硬杂木、松树烧砖,毁林较为严重,土地耕作层被烧砖取土大面积破坏,2、3年内不易恢复地力,影响农作物产量。祁门县决定以小砌块逐渐代替粘土砖,要求县建筑公司先在县城的新建房屋中使用小砌块,然后推广到农村,除交通不便的地方都要砍掉“窑老虎”。此后,祁门县建筑公司在县城统建房屋中建成5层小砌块建筑群,计6000余平方米;还用小砌块建成长70余米、高8米、跨度18米的工业厂房,为农村用小砌块建房树立了样板。祁门县人民政府还决定在农村扶持6个小砌块厂,每厂由财政贷款2万元,由县林业部门贴息,配备强制式混凝土搅拌机、成型机各1套,县建筑公司负责培训工艺、操作、机械维修人员,还派人到各厂指导建厂。至1986年,全县25个区乡中,有16个区乡办起了小砌块厂。 休宁县乡镇小砌块厂有55家,年产量达5.1万立方米,相当于3700余万块粘土砖,大于该县粘土砖产量。小砌块在农村普及面比较广泛,加工方式也是多样化,有集中建厂生产,有在沙滩边就地生产,也有上门为用户加工。生产规模不大,而是点多面广。小砌块主要用于二层以下民用楼房和砌围墙。 1986年,全省粘土砖产量由1981年51.81亿块增至161.73亿块,产量增长二倍多,供需矛盾逐渐缓解。城市生产小砌块所需砂、石等原料价格上涨,又从外地采运,价格逐渐失去优势,无力同粘土砖竞争,从1986年起县以上小砌块产量逐年下降,1988年下降到3.95万立方米,比1986年下降38.3%。 但是小砌块在山区、在砂石多的地方有较强的生命力。合安公路舒城至高河铺、合巢公路炀河至龟山、芜屯公路宁国至绩溪、屯溪至祁门、祁门至石台、石台至殷汇等公路两旁的小砌块生产厂、点都可见到。 安徽省混凝土建筑砌块产品产量表(1984~1988年) ![]() 说明:1、该表是根据安徽省建材局《建材工业统计资料》统计的。 2、该表不包括县以下建材企业。 1988年安徽省部份县以上混凝土砌块企业基本情况表 表6—1—2 ![]() 说明:该表根据调查资料统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