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沿革
建材工业的主要产品如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砖瓦及石灰等都是以天然非金属矿产为主要原料,这类非金属矿都由建材部门管理。还有一些特种非金属矿如金钢石、石墨、石棉和云母等也由建材部门归口管理。这两类非金属矿均属建材非金属矿,所以建材工业的发展离不开非金属矿资源,主要建材项目的建设必需先进行矿山资源勘探。 安徽省建材非金属矿资源丰富。但建国前全省有记载的建材非金属矿只有石灰石、瓷土、石膏、大理石等几种,而且都没有探明工业储量。建国后,随着建设事业的发展,建材资源查勘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1950年,开始对祁门瓷土等资源进行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安徽省建材资源地质查勘工作进一步深入。1954年6月安徽省工业厅成立了淮南水泥厂筹备处,开始对淮南的石灰石打井取样化验,取得了建厂的初步资料。1956年为了选定安徽省水泥厂的厂址,安徽省工业厅对芜湖白马山、淮南舜耕山和巢县龟山地区进行水泥石灰石资源的地质调查工作,在此基础上,该厅勘探队进一步在巢县龟山侧马家山西部进行石灰石矿山勘探,并于1957年10月提交了《安徽省巢县龟山石灰岩矿床详细勘探总结报告》,这是安徽省建材资源的第一份正式勘探报告,获得水泥石灰石B+C级储量1212万吨,为安徽省巢湖水泥厂的建设提供了依据。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各地还对其它的一些建材非金属矿资源进行了地质调查和普查工作,发现了一些重要矿床。如从1955年开始,先后有东北地质学院、南京地质学校和凤阳地质队等在凤阳进行小区域地质普查,发现了老青山、老绵山和石门山等石英岩矿床,安徽省工业厅根据这一些发现,提出了在蚌埠兴建平板玻璃厂的规划。另外省内各地质队对寿县凤凰山、怀宁月山、凤台夏家湾、屯溪平潭、凤阳西泉街、铜陵青石山和宿县符离集等地的石灰石资源作了简单的地表控制工作,为各地建设小水泥厂提供了初步资料。有的地方还发现了石棉、石膏、高岭土和云母等非金属矿资源。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根据当时大跃进的形势,除各地积极寻找水泥原料和其它非金属矿资源外,为适应蚌埠平板玻璃厂和白马山水泥厂两个大中型项目的建设需要,重点对凤阳石英岩和芜湖白马山水泥原料(包括石灰石和粘土)进行地质勘探,前者由安徽省地质局345地质队于1958年开始承担,并于1960年8月提交了凤阳老青山石英岩矿勘探报告,获得B+C级储量684万吨,后者由安徽省地质局322地质队承担,在1959年开始进行工作,1960年提交报告,并于1962年5月对原提交的报告进行修改,报告修改后共获得石灰石B+C级储量6089万吨,配料粘土B+C级储量1693万吨,此时虽因经济调整,两厂先后停缓建,但这些资源勘探报告为以后恢复建设起了重要作用。 在这期间建材资源地质工作的重要成就是定远石膏矿和宁国石棉矿的发现。由于当时华东地区尚无石膏矿,所需石膏均需从西北运来,虽然342地质队在马鞍山向山硫铁矿勘探中发现硫铁矿下蕴藏有石膏并提交了地质资料,但石膏埋藏深,地下水量大,且石膏品种属硬石膏,作为水泥缓凝剂不理想,不宜开采。1959年在定远城郊进行石油地质普查时,钻孔发现该地埋有石膏。1960年省地质局即调集力量进行钻探,当年共钻孔14291米,并由345地质队编写了年度地质报告,对定远石膏矿的分布有了初步了解,得知该矿分布面积广,仅局部地区己得储量1.1亿吨,因当时正值经济调整期,该矿未继续进行下一步地质工作。宁国石棉矿为安徽省唯一纤维柔软有工业用途的石棉矿,当时虽未进行详细地质工作,但该矿的发现为以后利用提供了线索。 从1963年到1970年,安徽省建材工业基本没有新建项目。因此建材资源地质工作主要是为一些生产企业做补充勘探工作和对已发现的石膏、石棉等非金属矿进行深入的地质工作。当时巢湖水泥厂因矿山资源勘探范围小,可采矿量不足两台窑用30年。为扩建第三台窑需要,建材华东分公司504地质队1962年起对该厂马家山东部石灰石、水泥配料用的粘土和砂岩矿进行勘探,并于1964年提交报告,以后又因该厂马家山矿泥灰岩大量暴露,生产无法正常进行,决定开辟厂北的茨苔山石灰石矿,以与马家山矿搭配使用。1965年建材华东分公司505地质队开始勘探,1966年提出报告,解决了该厂生产的需要。同时,一些骨干小水泥厂恢复生产,504队和505队对寿县、宿县专区、滁县、东关等小水泥厂的粘土和石灰石资源进行了勘探,于1965年,1966年分别提交报告。同时505队对定远石膏矿进一步开展工作,于1966年提出详细找矿报告,为项目建设提供了依据。60年代后期,当时在安徽的建材专业地质队伍503队,除了为新建铸石厂的需要于1968年提供了嘉山玄武岩勘探报告外,主要是对宁国石棉矿进行勘探,并发现该矿为罕见的特殊品种石棉,具有较高经济价值。该矿的勘探工作主要采用洞探,量大且艰巨,因此该队主要力量均集中于此。 1970年安徽省再次形成建设小水泥厂的高潮,建材资源地质工作除继续对宁国石棉矿勘探外,从1970年到1972年主要是围绕省投资的几个骨干小水泥厂进行工作,如对池州、蚌埠、徽州、安庆地区、铜陵、涡阳和淮北等厂进行水泥原料的勘探,在勘探中发现涡阳龙山石灰石不符合水泥生产要求,从而否定了涡阳水泥厂项目,避免因盲目建设而造成的浪费。 1973年上海市计划在属于该市位于宁国县的胜利水泥厂基础上扩建大型水泥厂,该市请浙江省非金属矿地质队对安徽省宁国县大小海螺山及程村、太平粘土矿进行勘探,该队于1974年提交报告,获得石灰石B+C+D级储量1.5亿吨,这为以后国家建材局将引进先进设备的国内大型水泥项目布点于宁国县奠定了基础。 70年代中期,白马山水泥厂恢复建设,由于该厂原勘探的粘土矿占用农田过多,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不少探索,最后通过对长江江泥的勘探,确定用以代替粘土,避免占用农田,以求解决水泥厂新的粘土质原料的来源。在此同时,为了做好大中型项目的项目储备工作,70年代中后期,建材资源地质工作主要是寻找大型水泥原料矿山。1976年起先后对繁昌县荻港,萧县凤凰山和淮北小黄山等石灰石矿进行了详查工作,除萧县凤凰山石灰石矿含镁高被否定外,获得获港石灰石C+D级储量2.22亿吨,淮北小黄山石灰石C+D级储量1.81亿吨,为安徽省寻得两个大型水泥石灰石矿。同时,通过普查,发现了铜陵伞形山特大型石灰石矿,引起了各方的注意。 进入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安徽省建材工业迅速发展,新的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大批出现,大批外商也纷纷前来洽谈引进设备和引进外资开发安徽建材资源,这就促进了安徽省建材资源的查勘工作。除了建材专业地质队加快重点水泥项目的勘探外,安徽省地质矿产局所属各队也积极投入建材非金属矿资源地质工作,以适应建材工业大发展的需要。在水泥用石灰石和粘土质资源勘探方面,1980年因采用引进设备的宁国水泥厂发现工程地质复杂,作为后备,经国家建材局决定,由建材安徽地质大队立即对铜陵市伞形山石灰石矿进行地质详查,1982年详查结束。考虑到铜陵石灰石矿储量大,交通方便等优越条件,国家建材局计划引进外资和设备在铜陵建立水泥熟料基地,1982年继续对铜陵伞形山、敕山石灰石矿和牯牛岭粉砂岩矿进行勘探,并分别于1983年和1985年提出了勘探报告。伞形山、敕山实际是相连的一个矿体,1986年经回家储委审定B+C+D级总储量7.7亿吨,其中B+C级储量6.4亿吨,为全国己发现的最大石灰石矿山,1984年省巢湖水泥厂与外商洽谈合资兴建大型水泥厂,从1984年到1987年先后对柴火山、钱家山的石灰石和柴火山的砂岩进行勘探。在此同时,为配合淮北市对外洽谈大型水泥项目,又对淮北小黄山石灰石矿进行勘探,提高储量级别,并寻找了与之配套的粘土资源。在80年代,各地市、各部门对小水泥厂扩大规模和建设中型水泥厂要求迫切,纷纷委托地质单位寻找中型石灰石矿和配料资源。在这期间先后进行了滁县黑洼、淮北市南山、滂汪山、土型、凤阳县东剌山、含山县龙宝山、大青山、铜陵市青山、长龙、比铜山、桦山、安庆市火炼山、淮南市大通、宿县大荆山等一大批石灰石和粘土资源勘探工作,并为安庆市白水泥厂提交了白鹿山白水泥灰岩的勘探报告和为上海水泥厂扩建提供了繁昌县洞山石灰石矿勘探报告。除此之外,还对贵池乌石山、枞阳县山两个大型石灰石矿山进行了普查。 在石材资源勘探方面,80年代初期,安徽省形成了“石材热”,各地积极寻找大理石等石材资源,以建设大理石加工厂。从1981年到1985年各地质队先后提交了广德县新杭、灵璧县菜玉山、青云山、泾县郭峰、涡阳县石弓山、宿县赵村、巍山、安庆市集贤关、杨桥、龙庄等大理石资源报告,适应了各地引进设备和建设大理石加工厂的需要。此外还对金寨、霍山、岳西、宿县、庐江和广德等地的花岗岩进行了调查。 在陶瓷资源勘探方面,进入80年代后,建筑装饰逐步提高,建筑陶瓷需量大增,为适应各地建设陶瓷厂的需要,各地对陶瓷原料进行了一定的地质工作,主要有庐江县石山高岭土,无为县革古山瓷土、旌德县金竹千瓷石、怀宁县雷山硅灰石、泾县铜山硅灰石、宁国县株木店陶土、太湖县螺狮墩瓷石、宿松县凉亭瓷石、广德县庙西硅灰石和透辉石、祁门县庄岭瓷石等,此外还发现了储量较大的庐江县杨山地开石矿。 在钻探泥浆和吸附性粘土资源勘探方面,嘉山县凹凸棒土是80年代安徽省建材非金属矿资源的一个重要发现。为开发需要,由312队对嘉山县官山矿进行了详查和勘探,到1988年底野外工作己完成,尚未提交报告。安徽省膨润土资源也较多,1980年到1986年各地质队先后提交了休宁县大山、六安市大岗头、宣州市水东和屯溪新潭等膨润土矿资源报告。 在石膏资源勘探方面除了对定远石膏矿建设需要进行一些补勘工作外,80年代各地还发现了一些硬石膏矿,并先后提交了庐江县罗河、濉溪县邹楼、无为县汤沟、贵池市东湖、马鞍山市向山南等石膏资源报告。 经过这一阶段的地质工作,建材非金属矿探明的矿种和储量大量增加,并扭转了过去地质工作落后于建设需要的被动局面,一大批项目的地质工作已超前储备,这将大大有利于新的建材项目前期工作的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