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技术改造
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是社会固定资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逐步从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转向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就安徽省建材行业而言,通过技术改造,使行业的产品品种更加齐全,产品结构更加优化,生产技术、工艺装备更趋先进,工业布局更趋合理。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可不断地增强经济实力和提高经济效益,使整个国民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地发展。 安徽省建材企业的技术改造工作起步较晚。建国后,国家虽有明文规定给企业提留有部份经费,如“四项费用”(即技术组织措施费、新产品试制费、安全技术劳动保护措施费、零星固定资产购置费),企业更新改造资金、固定资产折旧费等,主要用于企业技术改造和固定资产更新等方面,但由于受“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及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影响,这部份技改资金多数被挪用于基本建设项目上,因此建材企业的技术改造工作进展缓慢,收效甚微。 安徽建材工业的技术改造工作真正全面的开展起来始于70年代末期,大体可分为起步、发展、转轨3个阶段。1979年至1983年为起步阶段,当时由于安徽多数老的建材企业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装备落后,产量低、质量差、成本高、能耗大,甚至有少数砖瓦企业由于土源枯竭,濒临停产或倒闭状态。因此,在这期间,省建材局利用国家连续3年给安徽的地方建筑材料专项拨款、“五小补贴”和一批节能贴息和低息贷款等资金,有计划、有重点,分批分期地对一些老的建材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当时改造的重点,在砖瓦企业方面主要是利用工业废碴生产内燃砖、粉煤灰烧结砖、煤矸石砖、石煤碳化砖和煤矸石空心砌块、粉煤灰密实砌块、加气混凝土砌块等新型墙体材料,以提高产量,增加品种,降低成本,节约能源和土地。在水泥工业方面,主要是对年产3.2万吨以下的小水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改造的重点是普通立窑改为简易机立窑或机械化立窑,并增添相应的配套设备,使其生产能力由年产3.2万吨以下逐步达到年产4.4万吨、8.8万吨,甚至更高一点的水平,以达到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机械化水平,增强企业经济实力和节约能源消耗的目的。同时省巢湖水泥厂还先后共利用技改资金1242万元扩建了4号窑,该窑于1982年3月破土动工,1984年10月竣工投产,可达年增产矿碴水泥15万吨的能力,取得了投资少,工期短,见效快的良好效果。据统计,在起步5年间(1979~1983年),安徽建材工业的技改投资逐年增大,技改项目逐年增多,1979年仅完成技改投资101万元,实施技改项目2个;而1983年便完成技改投资3096万元,实施项目增加到125个,技改投资和实施项目1983年比1979年分别增长了二十九倍和六十一点五倍。5年累计完成技改投资7677万元,实施技改项目384个,技改投资年平均递增速度为135%。 1984年至1987年为发展阶段。在此期间,虽然技改投资由国家拨款改为银行贷款,但在改革大潮推动下,全省建材企业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对现有企业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技术改造的决定》精神,按照省建材局的规划,以产品为龙头,以上规模、上品种、上质量、上水平、上档次和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抓紧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掀起了技术改造的高潮,而且技改项目越来越多,技改规模越来越大。当时有相当一批小水泥企业,为了扩大产量,提高质量,增强经济实力,凡生产能力未达到年产水泥4.4万吨的,纷纷向4.4万吨进军,已达到4.4万吨,而未达到8.8万吨的再向8.8万吨冲刺,已达到8.8万吨,有些企业还继续向年产水泥17.6万吨、甚至20万吨以上高峰攀登。与此同时,白马山水泥厂经国家建材局批准,对2号窑进行了技术改造,改湿法生产为半湿法生产(湿磨干烧)可节约能源30%。滁县地区水泥厂率先对2号机立窑进行了节能综合示范生产线的改造,并获得成功向全国推广。蚌埠平板玻璃厂利用大窑冷修,对玻璃溶窑进行了全保温改造,大大减少了热能损失。肥西县砖瓦厂首次从国外引进了1条年产3000万块标准砖的空心砖示范生产线,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其它建材行业也都针对各自生产中的薄弱环节,进行了填平补齐和技术改造,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4年是安徽省技术改造工作的黄金时代,累计完成技改投资27153万元,实现技改项目564个,分别比前5年增长二点五四倍和47%。其中高峰期的1986年,一年便完成技改投资10468万元,实施技改项目193个,当年投资额是前5年(1979~1983年)投资数额总和的一点三六倍。 1988年进入转轨阶段。这一年,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国家紧缩银根,压缩固定资产投资,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全省建材工业技术改造工作也缩短战线,由全面铺开转向重点支持,技改工作也由粗放型、高质型向集约型、效益型转变。同时省建材局根据上级的布置和要求,在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的指导下,采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办法,加强了技术改造工作的管理。这一年,除抓紧督促一批已开工的重点技改项目早日竣工投产,尽快发挥经济效益以外,并着重鼓励企业走技术进步的道路,调整投资结构、提高产品档次、深化技改内容,使新实施的技改项目上水平、出效益,向更高层次转轨。据统计,这一年,全省建材工业的技改投资与实施项目略有下降,仅完成投资额5548万元,实施项目99个,分别比上个年度(1987年)下降了23.2%和46.4%。 安徽省建材工业通过10年的技改,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一些能代表行业技术先进水平的企业相继出现,产品品种更为齐全,产品质量和产品档次更加提高,增强了企业的后劲,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以小水泥技术改造为例,寿县水泥厂始建于1958年,当时设计年生产能力只有3.2万吨,产量低,效益不高,1981~1984年,该厂经过4年的技术改造,年生产能力达到8.8万吨,当年实现利税近百万元。1984年开始,该厂又进行了重大的技术改造,新建了2座直径2.84×10米的机立窑,于1987年初竣工投产,年设计生产能力达到17.6万吨,1988年实际生产水泥13.5万吨,实现利税261万元,产量比技术改造前翻了两番多。再以节能技术改造而言,“六五”(1981~1985年)期间,省建材局对35个企业(其中老砖瓦企业28个,水泥企业6个,玻璃企业1个)进行了重点节能技术改造,仅用去技改投资1570万元,每年可利用工业废碴50万吨,为国家节约标准煤6.67万吨。据统计,自1979至1988年,全省建材工业共完成技改投资40378万元,10年平均年递增速度为82.1%。其中水泥制造业完成投资31112万元,建材制品及其它完成投资5576万元,建筑用玻璃完成投资2397万元,非金属矿开采完成投资1294万元,分别占总投资额的77.1%、13.8%、5.9%和3.2%,水泥工业的投资占绝对优势(见表9—3—1)。10年累计共完成技改项目1047个,其中国家项目17个,省级项目230个,地、市项目800个,地、市项目占大多数(见表9—3—2)。至此,安徽的建材工业已基本建成一个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生产布局合理,产品品种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安徽省建材工业技术改造完成情况表(1979~1988年) ![]() 说明:该表系根据省经委各年度实际完成情况统计的。 安徽省建材工业技术改造实施项目情况表(1979~1988年) ![]() 说明:该表系根据省经委各年度实际完成情况统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