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概述
中国的近代兵器工业始于安徽,安徽的近代兵器工业始于19世纪60年代。 清末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大肆入侵,“洋枪洋炮”逐渐传入中国。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加上太平军与清军的连年酷战,使曾国藩等封建官僚们认识到,中国的刀枪剑戟远逊于外国的坚船利炮,必须学习西人技术“造船制炮”,“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咸丰十一年(1861年)八月,湘军攻占安庆之后,曾国藩就在安庆设立子弹局、火药局、内军械所、枪炮局,“制造洋枪洋炮,广储军实,(注:黎庶昌:《曾文正公年谱》卷7。)”这是安徽建立的第一个军事工业基地。徐寿、华蘅芳在安庆内军械所,主持设计并制造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安庆内军械所是中国近代官办的第一个兵工厂,中国的近代军事工业就是从安庆内军械所开始的。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攻占金陵(今南京市),曾国藩督府随后东移金陵,徐寿、华蘅芳等人亦相继离开安庆。这以后,安徽第一个军事工业基地开始衰落,“造船制炮”逐渐停顿下来。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安徽巡抚冯煦将安庆内军械所从旧址迁至安庆城东门鹭鸶桥,更名为安徽机器局,制造弹药,后因“经费支绌”,“财政艰窘”,生产未能形成规模。宣统元年(1909年),安徽最后一任巡抚朱家宝将安徽机器局改为电灯厂。至此,安徽近代军事工业的初创时期告一段落。 民国时期,在北洋政府统治下,安徽没有军工生产。民国5年(1916年),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皖、奉3个派系。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其武器来源主要借外债购买。民国9年,皖系军阀被联合起来的直系、奉系军阀打败。 国民政府期间,安徽没有兴办稍具规模的军工企业,只有一些零星的军工生产,军工未能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地方财政困难。国民党驻皖军队的武器装备皆由国民党中央政府统一拨供,这些武器先是从法国购买,后改从美国购买。抗战前后,国民党安徽省保安司令部(前为安徽省政府保安处)及其直辖的保安团组建了几个小型修械所,这些修械所分布在立煌县(今金寨县)、寿县、舒城县等地,主要修理损坏的枪械,只有司令部修械所力量稍强,民国32年扩建为修械厂后,能仿制手枪。民国37年,保安司令部修械厂迁往芜湖,生产轻机枪、手榴弹等武器。直辖的各保安团南下屯溪,改编为126军,修械所随军行动,组成随军修械所。同年10月,解放军渡江在即,修械厂维持了4个月的生产,便完全停止。芜湖解放时,修械厂由中国人民解放军芜湖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 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国民党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民国18年,中共安徽省临时工作委员会在皖西大别山区的金寨、霍山、六安境内成功地组织了几次武装暴动,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师和第三十三师。为装备日益扩大的红军队伍和地方赤卫队、游击队,地方苏维埃政府和红军指挥部在异常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开创了皖西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工业。从民国18年立夏节起义开始至民国21年红军主力撤出大别山区,根据地内共创建了6个规模大小不等的兵工厂和十几所修械所,其中赤城造枪局(注:又称余富山兵工厂。)规模最大,鼎盛时期,工人发展到300余人。这些兵工厂、修械所多数是在铁匠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修械、造械没有技术基础,完全是边摸索边干。民国20年,是根据地比较巩固的时期,军工队伍在此期间迅速发展,增至千余人,能制造步枪、手枪和枫树炮,但因为是手工制作,不能形成批量,产量很低,质量也较差,只有复装子弹和手榴弹可以小批量生产。民国21年夏季,第四次反“围剿”受挫,根据地形势严峻,兵工厂无法继续组织生产,于是,一部分工人随红四方面军主力向西转移,一部分工人就地疏散。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新四军在整个华中地区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据地。根据毛泽东主席“每个游击战争根据地都必须尽量设法建设小的兵工厂,办到自制弹药、步枪、手榴弹等的程度,使游击战争无军火缺乏之虞”(注:这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作《论新阶段》报告中关于“全民族的当前紧急任务”部分的一段讲话。摘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1981年发行的《毛泽东军事文选》第167页。)的指示,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和各游击支队在安徽境内创办了近20个修械所和制造所。修械所以修理枪械为主,制造过少量的枪支,制造所的弹药生产有一定规模,六支队手榴弹制造所民国29年5月产量达近千枚。 民国30年1月,国民党政府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由此进入最艰苦的年代。为坚持抗日,中国共产党发布了重建新四军的命令,并将新四军扩编为7个师。频繁的战斗使部队弹药消耗极大,二师的战士每人不足1颗手榴弹,每支枪也只有几发子弹。为解决部队弹药供应的困难,二师、四师、七师在原支队修械所的基础上,筹建起榴弹厂、子弹厂、制造厂、平射炮厂、修械厂和翻砂厂等十几个兵工厂,以及以产品为分工的一些大队、中队和分队。 抗日民主根据地军事工业发展初始,新四军各师都把弹药生产放在首位,兵工厂生产了规格不同的枪弹、炮弹、手榴弹、地雷等几十个品种的弹药。为提高产量,稳定质量,各师大力推广土洋结合和技术革新活动。七师组织了“技术设计自力更生研究组”,自制冲床、车床,使子弹产量大幅度提高;二师改革迫击炮弹引信、弹壳的浇铸方法和子弹装配工具,使产量提高了几倍甚至几十倍,质量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民国33年,战争形势发生变化,为迎接战略反攻的到来,兵工厂根据前方部队需要,开始研制攻坚武器。二师先后研制出拉击发火平曲两用枪榴筒、37毫米口径的平射炮(后改为45毫米)、强烈手榴弹、替代型高爆炸药和延期雷管;四师研制出新型发射药、三刃刺刀;七师研制出仿日本式掷弹筒。这些新研制的武器无论在射程上,爆炸威力上,还是在命中精度上,都明显优于老式武器,在以后的战争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共生产各种枪弹、炮弹90多万发,手榴弹、地雷50多万枚(颗),各种火炮几百门,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9月,二师、七师兵工厂根据部署开始北撤,留下的部分设备转向民品生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安徽军事工业一度空白。1954年,芜湖铁工厂(后改名为425厂)经改造扩建成第一个军工企业。1954年10月,扩建后的芜湖铁工厂开始用苏联成套设备装配木质鱼雷快艇。此后,又建造了多艘规格不同的鱼雷快艇和导弹快艇,并逐步摆脱对苏联的技术依赖。60年代初,国家在安庆投资筹建舰船配套生产基地,先后将安庆技工学校实习工厂、无线电专用设备厂改建为477厂和485厂,为舰船生产小型柴油机及电热电器无线电附件、导航仪器标准件等各种配件。60年代中后期,国家又在枞阳县、舒城县投资,建设9308厂和6891厂,建造军辅船和生产船用辅机。这些企业以后又经过几次扩建,生产能力大增。 1962年,经国家批准,将河南迁来的272厂与合肥航空工业学校合并,投资1355万元,改建为351厂,生产航空供氧装备,这是国内唯一的供氧装备专业厂。1963年,合肥汽轮机厂被改建为164厂,生产航空通用、专用及非标准设备。 1964年,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应付可能发生的战争,国家决定在安徽进行大规模小三线(注:小三线是指国家确定的省、市、自治区各自建立的战略后方基地。)建设,生产常规兵器。根据华东局1965~1967年3年规划,安排安徽11个项目(按产品划分),考虑到安徽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决定其中一部分项目由江苏、上海负责援建。为贯彻靠山、分散、隐蔽的建设方针,经过深入勘查,大部分项目选点在安徽西部的大别山区。1965年开始土建,但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拢和影响了工程进度,致使工期拉长,不少企业未能在预定的时期内建成投产。1972年,全省共建成23个企业、6个事业单位及配套项目,总投资15468万元(不包括扩建再投资),形成了兵器工业枪、炮、弹、药、火工、装配、工量夹模具、机修等一整套生产体系。 1965年,国家为加快电子工业的三线建设,决定疏散沿海地区的重点企业,将南京720厂部分产品的生产能力迁往安徽的岳西县和六安县。1969年,生产雷达整机和各种配套产品的5个工厂基本建成。为协调生产,1973年7月成立了0871总厂。总厂辖5厂、1所、1院、1校,组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雷达专业化生产系统,成为国家战略后方的雷达基地之一。除此以外,还在六安、阜阳建成了767厂和880厂。 安徽的铀矿地质勘探早在50年代末就已开始,后因经济等原因两度中断。1983年以前,勘探任务主要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291团承担,同年12月,291团集体改编为核工业部华东地质勘探局271大队。至1985年末,271大队在省内的昆山、大龙山等地发现了几处铀矿含量较为丰富的矿床。 60年代中期,上海在安徽境内建设了80个军工企事业单位,分布在长江以南的11个县(市)。这些军工单位门类齐全,自成生产体系,具有相当规模,主要从事常规兵器、通讯器材、仪器仪表的研制与生产。拥有5万多名职工,生产建筑面积达100余万平方米。由于上海驻皖南军工远离上海,管理十分不便。1985年1月,上海市人民政府与安徽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商定协议》,上海方面将驻皖南军工的资产无偿移交给安徽。这些军工单位经过利用改造,极大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60年代中期,江苏省在广德县建设了971厂、940厂、8390厂、8320厂4个军工企业,主要生产步枪、手枪、步枪弹、手枪弹、军用通讯线及载波机,并在宁国县筹建了1个发电厂。1985年开始,这5个工厂陆续搬迁江苏。 60年代至7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海军和空军在巢湖、安庆、马鞍山及芜湖市建设了4个部队企业化工厂,直接为部队维修坦克、舰船、飞机,并承担部分光学和军械配件制造任务。 为统一管理全省国防科技工业,1968年6月,成立了安徽省国防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1969年7月,改为安徽省革命委员会、省军区国防工业办公室。1971年,根据中共中央29号文件,国防工业办公室的编制,进入军队序列。1983年10月,更名为安徽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 建国后的安徽国防工业经历了两个时期。从1954年起至70年代中期,是基建、试制、投产时期,这一时期国防工业发展迅速,形成规模布局,工厂军品任务饱满,有不少工厂达到或超过设计纲领。从70年代末至1985年,是军民结合时期,这一时期部分工厂由于军品任务不足,开始试验性的开发民品,探索军民结合的路子。 纵观100多年的历史,安徽军事工业共形成4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曾国藩创设安庆军事工业基地,成果显著。近代著名科学家徐寿、华蘅芳在安庆内军械所研制出蒸汽机和火轮船,使安徽军事工业的科研、生产能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第二阶段是本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皖西革命根据地为扩展革命武装,将零星的工匠组织起来,在深山老林里制造枪支,生产弹药。这一时期的军工生产条件最为简陋,环境最为艰苦,但为了赢得战争,工匠们凭着自己的智慧,生产出一定数量的枪支弹药。第三阶段是40年代初期,新四军开创的军事工业基地。此时的研制能力和生产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科技人员可根据部队提出的要求,有针对性地研制新武器,经战场试用过以后,组织批量生产。枪榴筒、枪榴弹、平射炮这些武器,就是应部队要求,为攻打敌人的碉堡而研制生产的。第四阶段形成在建国后的60年代至70年代中后期。为发展军事工业,许多干部、科技工作者和工人,告别繁华的大城市,来到荒僻的山沟里,研究制造了各式武器。这一时期军工生产发展迅速,1979年军工产值达17113万元。1979年到1985年,从陕西省、甘肃省、贵州省陆续迁来7个专业研究所,分布在合肥、蚌埠、淮南,壮大了安徽军工科研队伍。 安徽军工科研是从组装、仿制苏联产品开始起步的。50年代,425厂仿制出中国第一代鱼雷快艇。60年代初,苏联背信弃义,单方面撕毁协约,撤走专家,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至此,安徽军工科研走上了一条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经过科技人员的潜心研究,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又先后仿制出中国第一代导弹快艇,第一代航空供氧装备。70年代,在国务院国防工办及第二、三、四、五、六、七机械工业部、外省市科研机构和兄弟企业的帮助和支持下,军工生产开始由仿制向自行设计自行研制发展。9308厂建造了中国第一艘中型登陆舰,485厂研制的“75式火箭式深水炸弹发射炮电力瞄准传动装置”,其性能居国内领先水平,4150厂研制的“235引导雷达”在国家首次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试验中,以2.7秒的速度最先捕捉到目标。有些产品填补了国家的空白,并获国家级奖励。截止1985年,全省军工系统设有8个专业科研院、所,各企业基本上都设有一定规模的科研机构,从事军工科研的工程技术人员6112人,具有相当规模的科研能力。 70年代末,国家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提出新构想,对整体战略方针作出重大调整。为适应这一战略性的转变,国防科技工业必须由单纯为国防建设服务,转到既为国防建设服务又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轨道上去。安徽国防科技工业在调整过程中,开始逐步建立能军能民、“军民结合”的新型体制,既承担国家的军品生产任务,又开发生产民品。 1979年以后,军品除少数产品外,大部分产品的指令性计划都大幅度减少。各军工企业为寻求继续发展途径,面向市场,研究市场,利用自身设备、技术、科研等优势,开发出一批与军品工艺相近,水平较高的技术密集型民用产品。到1985年末,全省军工系统共研制生产出交通工具、针纺器械、食品机械、动力机械、建筑材料与建筑机械、家用电器和其它民品7大类300多种民品,有不少民品已成为企业的支柱产品,形成较大规模的生产批量。1979年全系统民品产值5429万元,占总产值的24%;1984年,民品产值首次超过军品产值;1985年民品总产值达16185万元,占总产值的62.4%。各类民品中,9356厂研制的飞虎牌0.5吨载重汽车属国家第一代微型汽车,351厂生产的天鹅牌空调是全国名牌之一,477厂生产的淀粉分离机达到了国际同类名牌产品水平,164厂生产的千斤顶长期出口国外,9307厂研制的多种纺织仪器填补了国内空白。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军工企业开始由单纯的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过渡。军工企业通过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合作等多种形式,开展军工技术向民用转移的工作,与本地区、外地区的民用企业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广泛的横向联合,冲破了军事工业多年来形成的封闭状态。安徽国防科技工业在军民结合的道路上,审时度势,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使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军工企业获得了新的活力,成为安徽国民经济中一支新崛起的建设力量。 安徽省的近现代军事工业,从创立、发展、到大规模建设,形成系统布局,经历了100多年。100多年来,安徽军事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生产方式从敲敲打打、修修补补,到大批量制造,军工产品从一味仿制,跟在外国人后面学,到自行设计自行研制,安徽军事工业的发展史,是一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史。几十年来,安徽从事军事工业的广大职工,为中华民族的自强自立,为提高部队装备水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根据60年代的三线建设方针,安徽大部分军工企业都建在远离交通干线、无城镇依托的僻远山区。为有利于安徽国防科技工业的继续发展,80年代,安徽对军工布局进行必要的调整。1985年前后,部分军工企业开始作向城市靠拢的准备工作。 截止到1985年末,国家对安徽军事工业投资共达6.32亿元,全省建有58个企事业单位;建筑面积达250余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原值7.8亿元;主要生产设备1.44万台(套);职工4.7万人。 安徽省国防工业主要军品一览表 ![]() 安徽省国防工业总产值、利税情况表 (1949年~1985年) ![]() 说明:1.1949年~1980年以1970年不变价计算,1981~1985年以1980年不变价计算。 2.1949年~1953年无利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