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导言
安徽近代兵器工业起源于清末。咸丰同治年间,曾国藩为加速围歼太平军,“在安庆设立子药枪炮等局”,并令技术人员学习西人技术,“师其智以造船制炮。”(注:《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15。)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太平军京都金陵(今南京市)失陷,湘军大本营东移,安徽近代兵器工业便未能继续向前发展。 土地革命时期,红军和地方苏维埃政府在皖西大别山区的金寨、霍山、六安、霍邱等地建立了几个小型兵工厂和修械所,以修械为主,因技术、原材料所限,生产的枪支弹药品种少,质量也差。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淮南、淮北、皖江根据地创办了十几个兵工厂,兵器工业得到迅速发展,枪炮弹药生产形成相当规模,达到基本自给水平,并能应部队要求研制武器。 建国以后,根据备战需要,安徽于60年代开始建立兵器工业,并迅速发展起来,形成枪、炮、弹、炸药、火工品、配套件、工装及专用机床维修等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截至1985年底止,全省在舒城、霍山、六安、淮南等地布署了18家兵工厂,其中枪炮厂5家,弹厂5家,炸药火工品厂4家,配套厂4家,共有职工19914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