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50毫米掷弹筒弹
新四军二师、四师、七师产品。
掷弹筒弹形状似迫击炮弹,弹径50毫米(实际为49.75毫米)。弹由引信、弹体和弹尾组成。引信由引信体和击针座构成,引信体是铜的,前端车成圆锥状,后端有螺纹,用以旋入弹体的弹口,中间钻有圆柱孔,孔底有圆窝,内装发火药;击针座也是铜的,圆柱形,中间钻有传火孔,前端有一槽,槽内镶装有铁皮制成的击针。在击针座前端装有弹簧,平时使击针与发火药隔开。引信体的圆锥部钻有横孔,插入细铁丝作保险销,使击针座与发火药不致在运输过程中受振动而接触引爆。弹体由生铁铸成,尾部的尾管和尾翅一体铸出,尾管上钻有4个传火孔。弹体内装黑色炸药15至20克,底火座是铜的,有螺纹用以旋入尾管内,后部平面上有圆窝,中间为发火台与传火孔,火帽装入发火药后即压入圆窝内,尾管中间装黑火药,方法是先装入牛皮纸管,随后装入4至5克黑火药于纸管内,轻轻压实。
药包用绸布制成,内装粉状黑火药2至2.5克,每弹配4个药包。
发射时,先将引信上的保险销拔去,将弹装入炮筒内,掷弹筒撞针撞击炮弹底火的火帽发火,点燃发射药和药包,将炮弹发射出去。炮弹击中目标后,引信受到撞击,击针座由惯性力猛撞发火药而发火,火焰传至弹体内引爆黑火药,掷弹筒弹便爆炸。
掷弹筒弹属攻击型弹药,射程达600米。
二、37毫米平射炮弹
新四军二师兵工厂产品。
37毫米平射炮弹弹壳大部分用生铁铸造,引信用黄铜制成,有瞬发引信和延期引信两种,并带有简易保险装置。炮弹上的铜带是用紫铜铸入弹槽内成形,然后经滚压车制而成的。兵工厂不具备生产铜质药筒的条件,经过多次试验改进,采用炮弹与发射药分装,不用铜质药筒,试射结果也相当满意。平射炮弹内装填的是梯恩梯炸药,梯恩梯炸药从未爆炸的大型炸弹里挖取。发射药有缴获的,也有从敌占区购买的,这些发射药规格不同,不处理会影响炮弹的弹道和命中精度。技术人员将各种发射药测试后混合,再切成药片,制成发射药包。平射炮弹全重760克,装药50克,可打穿10毫米厚的铁板。
37毫米平射炮弹有较强的穿透力和爆炸力,主要用来对付敌人坚固的碉堡群,如果配以延期引信,炮弹可在碉堡里面爆炸,杀伤龟缩在碉堡里的敌人。
三、手榴弹
新四军二师、四师、七师产品。
主要品种有:木柄手榴弹、强烈手榴弹、高爆手榴弹、葡萄式无柄手榴弹。
民国28年(1939年)11月底,新四军六支队手榴弹制造所制造出第一枚手榴弹,12月生产出第一批30枚手榴弹。此后,产量日增。新四军黄花塘会议后,二师手榴弹的月产量达7000余枚。
〔木柄手榴弹〕
手榴弹弹壳是将铁水倒入翻砂模型中浇铸而成。
手榴弹的木柄,材料主要为硬质的苦楝树、白果树等,用旋床旋制而成。
手榴弹的炸药分黑火药和红色起爆药两种,黑火药又分为爆炸药和导火药两种,其配制比例为:
黑色炸药硝75%炭15%磺10%
导火药硝79%炭11%磺10%
起爆药即红药或炮弹枪弹底火药。红药的成份是氯酸钾和雄磺,配制方法:把氯酸钾、雄磺分别研成细末过筛,混合后,用鸡蛋青调匀,放入引火帽内晒干而成。
手榴弹的发火装置初设计为撞击发火,后改为较为安全的拉击发火。
组装手榴弹时,在木柄与弹壳的结合部和上盖连接处用蜂蜡密封,以提高手榴弹的防水性能。
〔强烈手榴弹〕
强烈手榴弹,是新四军在抗战反攻阶段,研制出的一种内装300克梯恩梯炸药的手榴弹。这种手榴弹可震塌几寸厚的碉堡壁,碰炸的可攻打小型坦克。
〔高爆手榴弹〕
民国33年(1944年)初,应部队要求,新四军二师榴弹厂开始试制高爆手榴弹。
高爆手榴弹装填的是高爆炸药。高爆炸药是将氯酸钾粉末与矿物油按一定比例配制的,采用雷管起爆。但由于矿物油易挥发,炸药的钝感度降低,容易发生事故。二师榴弹厂经多次试验,采用植物油代替矿物油,按照氯酸钾80~90%,麻油或花生油10~15%的比例(以重量计算),配制出氯酸钾高爆炸药。用这种炸药装填的手榴弹,爆炸威力大,安全可靠,大大提高了前方部队的攻坚杀敌能力。
〔葡萄式无柄手榴弹〕
是为侦察兵使用而设计生产的。
手榴弹主要用于杀伤地面有生群体,爆炸时产生的弹片一般不低于24片,爆炸威力半径不低于7米,为近战的有力武器。
四、地雷
新四军二师、四师、七师产品。
民国30年(1941年)6月19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各师应速制造地雷、鱼雷的指示”,二师、四师、七师开始研制地雷。民国33年9月,新四军黄花塘会议后,二师每月可生产500颗地雷。
地雷的主要品种有:拉火地雷、脚踏地雷、定时地雷、连环地雷、母子雷、硫酸地雷、拉雷、电雷、水壶地雷等。
制造地雷先是翻砂浇铸地雷的外壳(一般浇铸呈西瓜状),在雷壳内涂上一层石蜡以防止雷体内火药受潮,然后按需要制造出不同性质的地雷。
〔拉火地雷〕
最初是按步枪撞针的装置来设计地雷的发火机构,后改用手榴弹的拉火装置,省料又省时,质量也合乎标准。
〔定时地雷〕
定时地雷的关键在于定时。二师子弹厂最初采用滴水装置控制地雷起爆时间,后发现滴水装置不够准时,又改用钟表的发条来控制时间,发条齿轮的结构虽然要复杂些,但却达到了准时起爆的要求。
要使地雷在规定时间内爆炸,必须制造出电雷管。子弹厂的技术人员开动脑筋,制造了土“电雷管”。先将小电珠在砂纸上磨一个洞,填进火药,再用纸糊住,一通电(用干电池作电源),细热的钨丝便点燃了炸药。
〔脚踏地雷〕
同样采用电起火,它的优点是一踩就炸。
〔硫酸地雷〕
是在炸药中配入一定比例的硫酸,采用触发发火装置。其外形如同手榴弹。二师、四师、七师皆可大批量生产。硫酸地雷使用方法简单,发火威力强。
五、水雷
新四军四师兵工厂产品。
雷壳由陶瓷罐子代替,为防止砂眼漏水,先在罐内涂上一层石蜡,然后装上炸药、雷管,封好口。布雷很有讲究,水流得急,雷不易固定;雷放得深,炸不沉敌船,放得浅,容易被敌人发现。经反复试验,后将水雷放在用木头绑成的一个十字架托上,用打渔的网具作为伪装。
水雷主要用来封锁水面,炸沉敌人运载兵员和物资的船只。
六、12.7毫米机枪弹
新四军七师兵工厂产品。
民国33年(1944年)秋天,七师兵工厂从坠落的国民党飞机上拆下4挺美制电动机关枪,经过改造成为地面用机关枪。由于缺乏机枪弹,七师首长命令兵工厂研制12.7毫米机枪弹。
七师兵工厂就地取材,用土硝代替弹药中的硝化棉,后来从敌占区弄到旧的电影胶片,就用土设备把胶片切碎配制成较好的弹药。
加工弹头时,先把杂铜铸成铜棒,然后用车床将铜棒切削成弹头,使用量规检测加工精度,控制尺寸;加工弹壳时,直接取下好料的圆钢毛坯在车床上钻孔,再以孔的中心定位,加工带有斜度的外径,切退弹槽,完成后交给钳工;再用手动压力机通过模具挤缩弹口、钻底火孔;然后转到装配工序,总装完成。
12.7毫米机枪弹,弹壳长约140毫米,弹头长约60毫米。钻孔弹壳每天能加工10余个,每天可生产弹头100余个。到日本投降前,七师兵工厂总共生产了1099发12.7毫米机枪弹。
这种机枪弹,射程较远,能打击敌人的轻机枪火力,封锁敌人的进攻。
七、54式12.7毫米高射机枪弹
9361厂产品。1970年9月通过国家鉴定。
54式12.7毫米高射机枪弹有甲穿燃烧弹和穿甲燃烧曳光弹两种。主要用于射击1600米以内的空中目标,1500米以内地面火力点,以及集团目标或800米以内地面轻型装甲目标。
54式12.7毫米穿甲燃烧弹全弹重124克,弹头重48.2克,装药量17克;最大膛压为3000公斤/平方厘米,弹头初速为810~825米/秒。可击穿距离100米厚20毫米的装甲钢板,射击300米距离的目标散布精度不大于19厘米。穿甲燃烧曳光弹曳光程为1500米。主要装备步兵,同时可安装在坦克、舰艇上作为防空自卫武器。
八、56式14.5毫米高射机枪弹
9361厂产品。1970年12月通过国家鉴定。
56式14.5毫米高射机枪弹有穿甲燃烧弹和穿甲燃烧曳光弹两种。主要用于射击距离在2000米以内的空中目标,1000米以内地面及水面轻型装甲目标和火力点。
56式14.5毫米穿甲燃烧弹全弹重188克,弹头重63.9克,装药量31克;最大膛压3250公斤/平方厘米,弹头初速为980~995米/秒。可击穿距离300米倾斜200的装甲钢板,射击距离100米厚20毫米的装甲钢板后的汽油油箱时,燃烧率不小于80%。主要装备防空部队、陆军和舰艇。
九、69式40毫米火箭弹
9373厂产品。1970年9月开始试制,1971年9月经国家鉴定合格并转入批量生产。
69式40毫米火箭弹,战斗部直径为85毫米,弹长为925毫米,弹重2.163公斤;初速120米/秒,直射距离300米,密集度(300米立靶)0.45×0.45米,破甲厚度为100毫米/650,破甲率为100%。69式40毫米火箭弹用于近距离摧毁坦克、自行火炮和装甲车辆,也可以用于摧毁钢筋混凝土工事。该弹重量轻,采用火箭增程的推进方式,在筒口具有一定的初速和转速,因而密集度好,直射距离较远。
69式40毫米⒂型火箭弹,除具有69式40毫米火箭弹的特点外,破甲威力有所提高,破甲厚度为150毫米/650。
十、53式82毫米迫击炮弹
990厂产品。1966年试制,1970年经国家鉴定合格。
53式82毫米迫击炮弹配用迫击炮是直接伴随和支援步兵作战的良好武器,它的初速小,弹道很弯曲,适合对遮蔽物后面的、位于反斜面的以及洼地谷地内的目标射击。迫击炮可以人背马驮,适合近战夜战。
迫击炮弹属前膛炮弹,发射时从炮口装填滑膛发射,弹道飞行靠尾翼稳定。构造由引信、装有炸药的弹体、弹尾和发射装药4部分组成。发射装药由基本药管和附加药包组成,射击时可根据射程远近来调整附加药包。53式82毫米迫击炮弹平均重量3.158公斤,最大射程3040米,最小射程85米,有效杀伤半径26米。
十一、63式60毫米迫击炮弹
990厂产品。1971年9月试制,同年12月通过国家鉴定。
63式60毫米迫击炮弹配用迫击炮是步兵近战歼敌的重要武器。它的弹道弯曲,能实施超越射击。其主要特点是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能紧密伴随步兵战斗。火炮射击阵地简单,发射速度快,每分钟可发射35发炮弹;射角范围大,射击时炮口火焰小,声音小;利用隐蔽,在阵地转移和行军作战中非常方便,特别适合于突击部队使用。
63式60毫米迫击炮弹平均重量1.33公斤,最大射程为1420米,最小射程为70米。采用高强度稀土球墨铸铁制造,内装梯萘混合炸药,能形成较大的杀伤破片;破片平均重量2克左右,飞散速度大于720米/秒,有效杀伤半径为15米,密集杀伤半径大于9米。
十二、67式铅管木柄手榴弹
9322厂产品。1969年1月开始试制,同年3月经国家鉴定合格,转入批量生产。
67式铅管木柄手榴弹,全长204.5毫米,最大直径48毫米,基本装药重量38克,总重量570~640克,延期时间2.8~4秒,平均密集杀伤半径大于7米,平均有效杀伤破片不少于70片,允许跌落高度3米2次,使用范围摄氏零下40度至45度。67式铅管木柄手榴弹是一种杀伤力较强的投掷破片武器,主要用于对地面目标及有生群体进行引爆弹片杀伤。
十三、59—1式防步兵绊索地雷
9322厂产品。1970年7月投入试制,同年10月经国家鉴定合格,转入批量生产。
59—1式防步兵绊索地雷,重量为1.773公斤(包括发火件和击发机构),装药量(压制梯恩梯药柱)0.075公斤。埋地雷时,根据处理地雷和清除地雷的方法来装配。59—1式防步兵绊索地雷是一种爆炸威力强的武器,主要用于杀伤敌人马,阻止和迟滞敌人的行动。
十四、59—2式爆破筒
9322厂产品。1969年1月投入试制,同年3月经国家鉴定合格转入批量生产。
59—2式爆破筒,直径为53毫米,筒长1122.7~1129.59毫米;爆破筒全重6.155公斤(正)6.323公斤(副),本体重量3.261公斤(正)3.429公斤(副);炸药装药(13个梯恩梯药柱)的平均重量2.894公斤,炸药药柱占的药室平均容积1886.7立方厘米。59—2式爆破筒是一种爆炸威力强的武器,主要用于对地面目标的爆破。
十五、72式铁壳反坦克地雷
9322厂产品。1977年6月开始试制,同年11月经国家鉴定合格转入批量生产。
72式铁壳反坦克地雷,主要由壳体、传动体、装药和引信4部分组成。地雷直径279毫米,高93毫米,全重7.952公斤,装药重5公斤,动作压力180~400公斤。地雷埋设地下,在坦克第一个负重轮压上地雷时,引爆传爆药柱,使地雷爆炸,炸断中型坦克履带并使负重轮变形。72式铁壳反坦克地雷是一种强威力的爆炸武器,主要用以破坏敌人坦克等履带车辆的行动部分,使之失去运动能力,也可有效破坏其它载重车辆;并具有耐爆性能,还可在1.2米以内的水中使用。
十六、非触发反坦克车底地雷
9322厂产品。1984年开始研制。
非触发反坦克地雷由雷体、非触发引信、起爆引信3部分组成。地雷外径124毫米,高97毫米,重量1500克,压装纯化黑索金炸药740克,适应温度摄氏零下40度至50度。地雷为全保险型非触发引信,埋设在直径约20厘米,深约15厘米的土壤内;当坦克以6~36公里/小时速度从地雷上方通过时,地雷适时爆炸,其准爆率不小于90%;从地雷旁侧通过时,旁炸距离不大于1米。非触发反坦克地雷是一种采用自毁破片装药、破甲杀伤威力大的反坦克车底地雷,主要用于人工布设防坦克地雷场或雷群,毁伤和迟滞敌坦克和装甲车辆。
十七、单兵火箭抛撒定时自毁防步兵地雷
9322厂产品。1985年9月开始研制。
单兵火箭抛撒定时自毁防步兵地雷,直径81毫米,高35.5厘米,全重206克,动作压力为2~12公斤,适应温度摄氏零下40度至50度。地雷可人工抛撒,也可用抛撒器抛散,设置保险时间为150秒,进入战斗状态时间为180秒;地雷抛撒落地后,进入战斗状态的雷数不少于被抛撒雷数的80%。单兵火箭抛撒定时自毁防步兵地雷,为全保险型可调定时自毁反拆的压发防步兵地雷,用于单兵近距离快速机动布设雷场、雷群,它利用地雷装药爆炸直接杀伤单个步兵下肢。
单兵火箭抛撒定时自毁防步兵地雷,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
十八、200克梯恩梯药块
9322厂产品。1971年开始筹建200克梯恩梯药块生产线,同年12月产品投入试制生产;1972年1月22日产品经过国家批准定型,开始转入批量生产。生产线经过技术改造后,到1985年,实际生产能力已达600吨以上。
200克梯恩梯药块,主要用于爆破、炸毁固定目标。其外形尺才为:103×52×27毫米(最大),密度为1.50~1.59克/立方厘米,每块净重200克,100块为一个包装箱,每50~200箱为一个批(1~40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