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铀矿普查
1956年地质部航测队首次进入安徽,在沿江的巢湖—马鞍山、滁县—张八岭一带进行1:2.5万伽玛测量,工作面积6104平方公里,未发现异常点。 1957年3月至1958年底,中南309队14分队先后在休宁、广德、泾县—旌德、贵池—繁昌、枞阳—昆山等地区开展普查工作,完成普查面积1:10万2099平方公里、1:2.5万1256平方公里,槽探15100立方米,井探1011米,发现异常点1347个。 1959年华东608队航测队在大别山、庐江—枞阳地区进行1:2.5万的航空伽玛测量,工作面积17300平方公里,发现92个航放异常点。这年航空工作成果明显,资料齐全。同年,华东608队安徽第三地质队在淮河以南的蚌埠、滁县、六安、巢湖、安庆、芜湖、徽州等7个地区22个县开展普查找矿工作,共完成普查面积1:10万922平方公里、1:5万6458平方公里、1:2.5万3498平方公里、1:1万420平方公里,槽探22091立方米,井探1412米,发现异常点3083个,揭露点15个。 1960年华东608队航测队在绩溪至祁门的大片地区进行航空伽玛测量,完成工作面积1:2.5万2239平方公里、1:5万4617平方公里,发现异常点27个,主要分布在下寒武统荷塘组中。同年安徽第三地质队在大别山、庐枞、沿江和皖南地区进行普查,完成工作面积1:5万545平方公里、1:2.5万2920平方公里、1:1万1189平方公里,施工槽探37710立方米,井探1460米,发现异常点5496个,异常带177个,揭露点3个。 1961年3月,华东608队安徽第三地质队撤出安徽,至此安徽省铀矿地质普查工作中断。 1964年3月,国民经济形势好转,华东608队11队重返安徽,部署在黄山、九华山、绩溪地区和大别山、桐城—岳西地区,年内完成普查面积1:10万618平方公里、1:5万1142.8平方公里、1:2.5万1984.8平方公里、1:1万36.2平方公里,槽探5114立方米,井探64.7米,发现异常点509个,异常带28条,揭露点3个。 1965年5月,华东608队11队奉命调离安徽,安徽铀矿地质普查工作再次中断。 1956年至1964年间,安徽铀矿地质工作完成航空放射性测量面积30296平方公里,发现航空异常119处,完成1:1万至1:10万概查、初查面积34394.18平方公里,施工槽探80015立方米,井探3947.7米,共发现异常点10435个,异常带205条,揭露点19个。以后部队开采的一些矿点及详查揭露所提交的揭露点、初勘点、勘探基地和矿床几乎都是这时期发现的老点。 1970年607团组建,其主要任务是铀矿揭露、开采和冶炼,铀矿普查工作处于次要地位。初期的普查工作由南京军区防化团承担,由于不懂技术,效果甚微。1971年至1972年,为配合钻探揭露,607团钻探连技术组在矿点上开展小面积详查工作。采矿一营三连改建成普查一连,只在响洪甸地区老矿点进行点带详查,大面积普查一直未开展。 1974年部队分建。606团任务由矿冶转向铀矿地质普查勘探。这年在响洪甸地区、昆山和黄屯地区进行1:10万至1:5万普查,完成面积1637平方公里,井探52.8米,槽探8684.8立方米,找到异常点126个,异常带2条,揭露点1个。为加强综合方法找矿,综合连成立普通物探组。 1975年,普查连由2个增至4个。地质找矿工作的指导思想:以扩大花岗岩(正长岩)中的找矿为重点,大力开展沉积岩地区尤其是中新生代盆地找矿工作,加强在火山岩中找矿,积极探索新类型。普查工作在庐枞、大别山地区进行。年底完成普查面积2845平方公里,井探58米,槽探15571立方米,在大龙山岩体外带、城山岩体外带、黄屯地区分别找到一些好点好带。自1975年起普通物探在昆山地区、枞阳地区开展电测探、联合剖面、浅层地震等方法找结构、探测盆地基底,配合放射性物探方法圈定远景,攻深找盲,取得一定的效果。同年6月至10月,606团先后编制了《铀矿地质工作“五五”计划和十年规划》、《水文地质工作“五五”规划》、《测绘工作“五五”规划》和《物探科研工作“五五”规划》。全团积极开展找矿新方法的试验和应用,径迹找矿方法在昆山、响洪甸地区进行试验工作,效果较好。 1976年普查连队继续在庐枞和大别山地区进行1:1万至1:2.5万普查,找到了一批好点。同年大面积水化普查在乔庄地区开展,找到乔庄观音井1号异常带,经揭露在深部发现盲矿体。年底共完成普查面积3077平方公里,井探60米,槽探16664立方米,找到伽玛异常点906个,异常带9条,提交揭露点3个。该年起在普查、详查、揭露、勘探中,先后开展了伽玛、爱曼、水化、径迹、钋210伽玛能谱、电法、浅层地震等多种找矿方法,为圈定远景、点带评价、攻深找盲提供多种信息。 1977年,各普查队继续在庐枞和响洪甸盆地进行普查,3月进入皖南休宁盆地开展1:1万至1:2.5万普查。全年共完成普查面积2645平方公里,井探126.7米,槽探10976立方米,找到异常点399个,异常带13条,提交2个揭露点。团党委分析了安徽地质情况,认为境内具有良好的地质背景,有利的含矿层位和含铀岩体,复杂的构造条件,多元控矿因素,多种成矿类型。在庐枞地区主要寻找砂岩型铀矿床,大别山地区寻找火山岩型矿床,皖南地区出露大片震旦寒武系地层,处于江南古陆东段,在江南古陆中段的湖南安化、江西修水已找到大型铀矿床,类似地质条件的皖南地区,同时有许多燕山晚期花岗岩体出露,是一个新的找矿领域。11月,第二机械工业部三局在606团召开“径迹找矿规范讨论会”,讨论通过了《径迹找矿规范》,推动了全团径迹找矿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同年径迹找矿方法作为生产任务正式列入年度地质设计,每年设计1:5千至1:2千径迹测量4至6平方公里,埋片2万至2.5万片,配合伽玛、爱曼、水化等方法进行点带详查。 1978年,全团地质工作以主攻庐枞盆地,加强皖南兼顾响洪甸为指导,在皖南祁门、黟县、歙县、绩溪、宁国地区开展碳硅泥岩型铀矿的普查。年内完成普查面积1665.45平方公里,地质填图4平方公里,井探145米,槽探21726立方米,找到异常点527个,异常带13条,提交6个揭露点。自该年起,野外水中铀分析统一采用珠球萤光比色法,一、二、三营先后建立了分析站,基本分析在野外进行,实验室负责内检的指导,水化普查找矿效果有所提高。 1979年3月,普查连由4个增至9个。全团开展大面积普查选区选点工作,尤其是加强了皖南地区的普查工作,提出了皖南地区抓老地层,兼顾花岗岩的地质工作原则,对大面积出露的震旦寒武系地层及花岗岩体进行概查、普查,同时在石台、太平、黟县、宁国地区进行普查。全团年完成普查面积2641平方公里,井探153.7米,槽探35941.05立方米,找到异常点1131个,异常带52条,提交6个揭露点,是历史上普查成果最好的一年。 1980年,团制订了《关于加强普查找矿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将“以地质找矿为中心,大打普查揭露之仗,主攻砂岩,兼顾老地层和火山岩,探索花岗岩”作为地质工作指导思想。各连队在对庐枞、响洪甸、皖南地区继续进行普查的同时,对宁国—绩溪—黟县地区皖南东部构造岩浆带、大别山桐城—岳西地区老地层进行普查和概查,在绩溪—歙县东部地区进行1:1万伽玛水化普查,在宁国狮桥、浙江安吉山河地区进行普查、详查。全团完成普查面积3670平方公里,井探172.95米,槽探19809.85立方米,找到异常点551个,异常带33条,提交6个揭露点,另外还发现一批好点。水化普查在上述地区完成工作面积1876平方公里,找到异常点327个,异常带10条,是水化普查成果最好的一年。当年在城山地区开展钋法找矿试验。购进FD—31地面伽玛能谱仪在昆山地区进行试验。 1981年地面伽玛普查在枞阳的古塘—白梅—长安地区、安庆的五横—罗岭地区、皖南的东至—石台、贵池—繁昌地区、大别山的岳西—伏龙寨、仰天凸—磨子潭等地区进行,1:1万伽玛水化普查在绩溪—宁国开展。年内完成普查面积3624.64平方公里,井探33.25米,槽探6063.1立方米,找到异常点413个,异常带11条,揭露点1个。并先后在乔庄—桃花山、大龙山、昆山、响洪甸、真龙地等地区开展钋法找矿。1:1万伽玛能谱测量在昆山8410号地区开展,效果较好。 1982年团党委提出“加强基础地质,加强点带揭露,重点扩大庐枞,”相应削弱皖南地区普查队伍,开展了响洪甸盆地地质填图工作。地面伽玛普查在大别山的青山—丁埠地区火山岩盆地及震旦系佛子岭地层和庐江—盛桥、皖南的太平—旌德地区开展。年内完成普查面积599平方公里,1:1万地质测量60平方公里,找到导常点172个,异常带3条,水化异常点70个,提交揭露点1个。这一年成立物探方法连,运用伽玛、径迹、钋210、伽玛能谱、普通物探等综合方法进行普查找矿的攻深找盲。 1983年,703航测大队在大别山—庐枞地区进行1:10万航空伽玛、航空伽玛能谱和航磁测量,工作面积28090平方公里,发现异常点15个,其中9个点与地面矿床、矿点吻合,资料可信。该年地质工作主要集中于点带揭露,地面伽玛普查在广德庙西地区进行,水化普查在庐枞盆地西部开展。年内完成普查面积867平方公里,1:1万地质测量93.1平方公里,井探37.25米,槽探8455立方米,找出伽玛异常点106个,异常带3条,水化异常点163个,提交揭露点1个。 自1974年分建606团至1983年12月部队由兵改工,全团共完成伽玛普查面积23687.9平方公里,找出伽玛异常点4481个,异常带154条,提交揭露点26个;水化普查自1976年至1983年完成普查面积5902.8平方公里,找出异常点922个,水化异常带50条。 1984年,一分队在大别山北缘西起霍山淠河、东至桐城、南起晓天—磨子潭断裂、北至东汤池—凤凰台地区开展1:10万的地质、伽玛能谱、水化综合区调,实测地质点2400多个。地质物探剖面12条,总长度大于3万米,检查老矿点3个,航空异常点83个,新发现异常点11个。通过区域调查,查明了大别山北缘东段地区区域地质构造背景,从震旦系到中侏罗统红层及上侏罗—下白垩火山岩各层位不同岩性的放射性背景值,铀异常矿化点带的基本特征,划出Ⅰ、Ⅱ、Ⅲ成矿远景区各3个,水化发现异常点107个,划出Ⅰ、Ⅱ类远景区各1个、Ⅲ类远景区4个。四、五队在庙西、姚村、银水寺开展伽玛普查,发现姚村新区矿化点带。六分队在大龙山矿床外围进行1:1万放射性地质填图和大比例尺伽玛、径迹、钋210等综合方法详查,发现6号、7号两条矿带。年内完成普查面积923.8平方公里,地质能谱区调3100平方公里,水化区调2072平方公里,井探66米,槽探13500立方米,找到异常点295个,异常带19条,揭露点3个。部队兵改工第一年取得了显著成果。这年成立了水化找矿专业分队,配备了水化分析车,解决了野外分析站经常搬家的困难。 1985年,普查工作主要在皖南郎溪姚村和广德庙西地区进行。围绕姚村岩体开展了系统性的基础地质工作:一分队负责1:1万放射性地质填图和1:2.5万伽玛能谱测量;三分队负责1:1万水化普查;四分队在岩体东部沿七塌——向科北东向大断裂进行1:1万伽玛普查;六分队在岩体东南部开展1:1万伽玛普查。通过对岩体的地质填图、伽玛、水化等综合方法普查,基本查明了姚村岩体的地质背景、岩体的期次和相带划分,对岩石组合特征、岩体的含铀丰度、异常矿化的分布及远景有了基本了解,为深部揭露提供了信息。全年共完成普查面积647.84平方公里,地质测量1:1万130平方公里,槽探18052立方米,找到异常点200个,异常带37条,揭露点2个。为加速水化找矿工作的发展,这年购进激光测铀仪和测氡仪,以提高水化分析精度,缩短工作周期,同时还应用数据处理方法解释和评价水异常,提高了资料的使用价值和找矿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