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科研
1970年至1974年5月,607团专业技术力量比较薄弱,没有专业的科研机构。这一期间,科研主要围绕采矿方法、冶炼工艺进行。 1975年1月,成立综合连,主要承担铀矿点带调查、资料综合整理任务。10月,该连顺检组编制了1:5万安徽中生代盆地分布图和成矿预测图。 1976年顺检组编制了1:5万安庆—无为地区地质图、地面伽玛异常分布图,1977年编制出该区航空异常分布图、构造纲要图和火山岩铀钍元素分布图,为部署队伍、研究区域地质背景、区域成矿条件提供了基础资料。 1979年3月成立科研队,开展区域和矿床矿点的科研工作。编制了皖南地区1:20万区域地质图、构造体系图、航空伽玛场图、异常点带分布图,并开展了皖南震旦—寒武系含铀层矿化特征的研究。在昆山地区开展了1:1万地质填图工作,编制了8410地区地质图、构造纲要图、异常点带分布图、相对伽玛场图及科研报告。1980年继续对皖南地区进行调研,12月提交了《皖南晚震旦—早寒武世含铀层及其铀矿化特征的初步认识》的研究报告,对含铀层的沉积环境、背景值、物质成分组合、沉积建造特征、铀矿化富集的因素、分布规律及矿化成因作了较系统的研究,划出8片成矿远景区。 1981年确定了大别山老地层和庐枞盆地两个区调研究项目及8411矿床构造研究、城山矿点成矿特征、安徽省航空资料整理等5个研究课题。年底提交了《8411矿床构造特征及其铀矿关系》、《枞阳城山矿点成矿地质条件的认识及成矿预测》研究报告,分别对8411矿床构造基本特征、构造裂隙与铀矿化的关系等作了系统论述,对8411矿体、产状矿床成因、城山矿点的矿化特征和成矿远景提出了看法。 1982年12月提交了《庐枞地区成矿远景评价及成矿预测》研究报告,对庐枞盆地铀成矿的区域地质背景、铀矿化基本特征、区域控矿因素有了较系统的认识,初步总结了该区域铀成矿的规律,提出了铀成矿的区域评价标准和找矿标志,划分出IV类远景区15片,并提交了《大别山区域调查》研究报告,系统整理了安徽省航空伽玛资料,编制了1:50万安徽省放射性矿床分布图及说明书。 1983年12月,提交了《响洪甸盆地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成矿远景调查》报告,对该盆地火山构造、岩性、岩相与铀矿化的关系及成矿远景进行了论述;提交了《8411矿床成矿规律研究报告》,系统总结了该矿床的成矿特征和成矿控制因素;完成了1:50万安徽铀矿勘查工作程度图。 1984年4月完成了1:20万皖南—庐枞地区岩体编图任务,提交了相应的图件和说明书。并在大别山北缘东段地区开展1:10万的地质、地面伽玛能谱、放射性水化学的综合区域工作。 1985年1月,成立泥浆实验室,开始对不分散低固相泥浆进行研究。3月,引进绳索取芯钻具。5月,在姚村地区试用FF 1型分反钻具和不分散低固相泥浆及多级口径泥浆护壁,双管快速钻进套管隔离的钻进工艺,初步解决了复杂地层钻进难题。至年底先后提交了《大龙山矿床的物质成分及砂岩残体的找矿前景》、《响洪甸盆地火山构造特征及其对铀矿化控制作用》、《安徽省庐枞地区重磁推测构造与铀矿化关系》、《安徽庙西—姚村地区航空伽玛趋势面分析报告》、《反褶积分层解释方法在8411矿床中的试验对比》等研究报告。 |